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印歐語言起源研究之舊石器連續(xù)范式

2013-02-15 17:24鄭曉行
唐山師范學院學報 2013年1期
關(guān)鍵詞:烏拉爾起源范式

鄭曉行

(淮南師范學院 外語系,安徽 淮南 232001)

國內(nèi)學術(shù)界對國外印歐語言起源問題研究動態(tài)的介紹尚停留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1-3]。本文試圖介紹阿里內(nèi)(M.Alinei)[4-5]等人在20世紀90年代后提出的印歐語言起源的舊石器連續(xù)范式(The Paleolithic Continuity Paradigm,以下簡稱PCP),通過梳理學術(shù)界對PCP的反應(yīng)及其原因,探討PCP的主要特點。

一、PCP介紹

(一)PCP的發(fā)展歷程

20世紀90年代,美國考古學家湯姆斯(H. L. Thomas)、比利時著名舊石器中晚期研究專家奧特(M. Otte)、德國中歐史前史研究專家霍思樂(A. H?usler)、語言學家阿里內(nèi)、科斯塔(G. Costa)和波吉爾克(C. Poghirc)分別在不同時期提出了一種關(guān)于印歐起源的新觀點[5],他們不謀而合,認為適用于世界上許多其他語言和民族的舊石器連續(xù)模式同樣適用于印歐人和印歐語言,印歐語言應(yīng)該產(chǎn)生于舊石器晚期現(xiàn)代智人(homo sapiens)遷徙到歐亞大陸的時候,而不是倫夫魯?shù)摹靶喖殎喥鹪凑f”[6]里所說的新石器時代,更不是吉布塔的“黑海—里海起源說”[7]里所說的紅銅時代。這種觀點的主要倡導(dǎo)者阿里內(nèi)組織成立了國際研究團隊(International PCP Workgroup),目前有27名來自不同國家、不同領(lǐng)域的專家,學術(shù)委員會由阿里內(nèi)、巴利斯特(X. Ballester)、畢諾佐(F. Benozzo)三人組成,建立了專門網(wǎng)站(http://www.continuitas.org/)。到目前為止,該團隊已經(jīng)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已經(jīng)由當初幾位學者的理論設(shè)想(theory)發(fā)展成一種研究范式(paradigm),因此,該團隊在 2010年把原來的 The Paleolithic Continuity Theory(PCT)更名為The Paleolithic Continuity Paradigm(PCP)。

(二)PCP基本理論假設(shè)

1. 連續(xù)性是PCP研究印歐語言起源的基本工作前提

20世紀 70年代以來的考古發(fā)現(xiàn)[5]表明,歐洲大多數(shù)紅銅及青銅時代文化延續(xù)了新石器時代文化,而大多數(shù)新石器時代文化延續(xù)了中石器和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沒有間斷,沒有任何大規(guī)模武力入侵并導(dǎo)致一種語言完全取代整個歐洲原有其它語言的證據(jù)。

同時,著名遺傳學家斯福爾沙發(fā)現(xiàn),人類基因的地域分布同語言的地域分布大體一致,在某些情況下,可以根據(jù)人們所使用的語言及該語言所屬的語系來辨別其基因歸屬;語言變異與人類遷徙同時發(fā)生[8-9]。牛津大學遺傳基因?qū)W家賽克斯的最新成果表明,現(xiàn)代歐洲人80%的基因來自舊石器時代,只有20%來自新石器時代[10]。

因此,來自考古學和遺傳學的證據(jù)表明,連續(xù)性是史前歐洲的基本發(fā)展模式,旨在研究印歐語言起源的PCP以連續(xù)性為基本工作前提。

2. 語言歷史久遠,語言發(fā)展具有穩(wěn)定性特征,變化只是例外

根據(jù)古人類學最新發(fā)現(xiàn),南非著名古人類學家托拜厄斯認為,在人屬與南猿屬直接人科祖先之前,語言中樞及言語的雛形就已經(jīng)存在,這兩個分支可能都通過遺傳繼承了言語的習性。羅百氏傍人和鮑氏傍人可以選擇性地使用語言,但人屬必須強制性地使用語言?,F(xiàn)在的問題是要弄清楚語言能力對于南猿屬是否是選擇性的,而作為人屬的獨特特征,卻是強制性的[11]。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認知神經(jīng)科學中心主任平克通過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結(jié)論[12]。

因此,語言的歷史要比傳統(tǒng)理論界定的幾千年時間久遠得多。按照托拜厄斯的觀點,語言的歷史至少要追溯到距今250萬-100萬年的能人時代之前[11]。

阿里內(nèi)認為,保持穩(wěn)定是語言發(fā)展的規(guī)律,變化是例外。語言變化不是所謂的“語言的生物規(guī)律”導(dǎo)致的,而是受外部因素制約,可發(fā)生于語言接觸和混合的過程中,也可與重大生態(tài)事件、社會經(jīng)濟文化事件等同時發(fā)生[5,13]。

3. 詞匯的歷史也相當久遠,應(yīng)該按照人類進化的整個過程對其進行歷史分期

阿里內(nèi)認為,與語言一樣,詞匯的歷史也相當久遠,應(yīng)該按照人類進化的整個進程對所有語系及其語言的詞匯的發(fā)展進行歷史分期(lexical periodization)。以印歐語系為例,可以通過比較所有印歐語言,找出存在于這些語言中相同的詞匯,這就是原始印歐語詞匯[5][13]。例如,假定現(xiàn)代印歐語言中表示“死亡”的詞是原始印歐語詞,都來自PIE*-mer,而表示“埋葬”的詞卻因語言而異,這表明埋葬儀式在舊石器晚期出現(xiàn)時印歐人已經(jīng)分化。而印歐語言中用于指稱中石器時代典型工具的詞(如‘bow’、‘tar’、漁具、木工工具等)各不相同,這表明到中石器時代時印歐語言就已經(jīng)分化了。又如,農(nóng)業(yè)用詞在不同的印歐語言中存在明顯差異,這證明印歐語言在原始農(nóng)業(yè)出現(xiàn)之前就已經(jīng)分化了。

4. 考古邊界與語言邊界重合

阿里內(nèi)認為,不同時期史前文化之間的邊界及其變遷在考古地層學中可以用地層圖清晰顯示,其中標注的不同分區(qū)具有自成性特征,并不受研究者主觀因素影響,受每一種文化發(fā)展的具體而獨特的順序制約,彼此區(qū)分開來。每一個文化序列對應(yīng)一個特定分區(qū),具有非常清晰而突出的文化個性特征。在歷史語言學研究中,可以把這些文化邊界看成不同語系、同一語系不同語言及同一語言的不同方言之間的邊界。例如,阿爾薩斯地區(qū)的法語與德語之間的邊界就與考古學中區(qū)分凱爾特人區(qū)與現(xiàn)在說德語區(qū)域的新石器和紅銅時代文化之間的邊界一致[5,13]。

(三)PCP對印歐人及印歐語系的歷史重構(gòu)

同其它理論一樣,PCP也試圖對印歐人及印歐語系進行歷史重構(gòu),阿里內(nèi)認為,應(yīng)把智人(約20萬年)從非洲遷徙到歐亞兩洲看成一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重大事件,而不應(yīng)將之視為新近發(fā)生的事情,印歐語言從原始印歐共同語分化成各種非標準變體或方言的過程極為漫長,到冰河時代結(jié)束時,原始印歐語已分化為原始凱爾特語、原始意大利語、原始日耳曼語、原始斯拉夫語、原始波羅的語。自舊石器時代以來,這些語言的使用者就一直生活在歐洲。首先,這與智人走出非洲的初始階段發(fā)生的各種各樣的事件有關(guān);其次,隨著社會階級分化與殖民戰(zhàn)爭的出現(xiàn),分化節(jié)奏越來越快,新分化出來的群體居住于不同區(qū)域,而不同區(qū)域所處的文化、社會及政治階段又各不相同[5,13]。

(四)PCP的理論目標

PCP是對產(chǎn)生于20世紀70年代烏拉爾語系連續(xù)理論(The Uralic Continuity Theory)的發(fā)展[14],到目前為止,PCP已經(jīng)對印歐語系、烏拉爾語系和阿爾泰語系的語言做了大量細致的研究工作,雖然其基本理論目標是建立研究印歐語言起源的新范式,形成更有說服力的印歐語言起源的新理論,但該團隊也希望PCP能夠成為研究所有語系及其起源的通用范式。PCP如果在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方面都獲得成功,換言之,如果它能成為所有直接或間接與語言相關(guān)的研究領(lǐng)域的通用研究范式,它也將有助于更基礎(chǔ)的哲學理論(如Gontier的“進化認識論”[15])的發(fā)展[13]。

二、學術(shù)界對PCP的反應(yīng)及其原因

如前所述,20世紀90年代提出的印歐語言起源的PCT經(jīng)過20余年的發(fā)展,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已經(jīng)成為一種研究印歐語言起源的新范式,但國際主流學術(shù)界并沒有對該范式給予足夠的關(guān)注,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一)PCP的工作語言是意大利語

盡管莫里斯認為,與印歐語言起源的其它理論觀點相比較,PCP提出的關(guān)于印歐語言是中石器時代、舊石器時代語言延續(xù)的見解更易于理解,更有說服力[16],但遺憾的是,PCP的研究成果絕大多數(shù)都是用意大利語而不是用英語出版的,因此,在英語界引證的人很少,可能要等到把這些意大利語論著翻譯成其它語言之后,PCP才有可能贏得學術(shù)界的廣泛接受與認可。

(二)基因連續(xù)性與語言連續(xù)性之間不存在必然聯(lián)系

雖然來自基因科學的證據(jù)表明,現(xiàn)代歐洲人80%的基因來自舊石器時代,只有20%來自新石器時代[10],但這并不能證明印歐語言自舊石器時代以來也是連續(xù)發(fā)展的,基因的連續(xù)性并不意味著語言的連續(xù)性。

(三)對PCP確定的原始印歐語分化時間持異議

吉布塔認為,印歐人到達歐洲應(yīng)該在公元前4000年,原始印歐語的分化大概在公元前3000年[7]。主流學術(shù)界廣泛接受她的觀點,但也有與倫夫魯結(jié)論一致的,認為印歐語言分化應(yīng)該在距今7 800至9 800年之間,而且距今5 000至6 000年之間是印歐語言高速分化的時期,因此,倫夫魯?shù)睦碚撆c吉布塔的理論并不相互排斥[17-21]。因此,PCP確定的印歐語言分化的時間(舊石器時代晚期4.5-1.5萬年前)遠遠超出了主流學術(shù)界普遍接受的時間。

(四)對“黑?!锖F鹪凑f”的強烈支持

吉布塔1956年提出的“黑海—里海起源說”是迄今為止關(guān)于印歐起源的最權(quán)威的理論,它在主流學術(shù)界產(chǎn)生的巨大影響是其后任何一個關(guān)于印歐起源問題的假說都無法比擬的,就連倫夫魯1987年提出的“小亞細亞起源說”也無法與之抗衡,關(guān)于印歐起源的其他理論觀點就更難贏得主流學術(shù)界的支持。

(五)PCP對傳統(tǒng)的挑戰(zhàn)

PCP不能為主流學術(shù)界接受的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可能在于它對傳統(tǒng)理論提出了挑戰(zhàn),摒棄了傳統(tǒng)理論中的“突變論”(Catastrophism),支持“均變論”(Uniformitariamism),摒棄了傳統(tǒng)理論中的歐洲中心主義和種族主義,并修正了傳統(tǒng)理論對達爾文進化論的誤解。(下文將具體討論 PCP的這些特點。)如果 PCP的理論假設(shè)成立,語言變化速度遠遠沒有傳統(tǒng)觀點認為的那么快,因此,歷時語言學的年代框架將需要整體修改,同時也需要運用完全不同于傳統(tǒng)比較語言學方法重新闡釋人類語言語系的整體結(jié)構(gòu)及語言間的譜系關(guān)系系統(tǒng)[22]。語言連續(xù)理論的倡導(dǎo)者對歷時和比較語言學確立的方法已經(jīng)提出了恰如其分的修正方案[23]。

三、PCP的特點

(一)跨學科性與學科依賴性

與其他研究語言起源的團隊一樣,PCP具有很強的跨學科性(cross disciplinary),非常注重運用其它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這些學科主要包括考古學、基因科學、普通語言學、古人類學和認知科學等等[24]。PCP的理論假設(shè)、歷史重構(gòu)、理論目標和研究方法都是建立在這些學科的基礎(chǔ)之上,但這也使得PCP具有很強的學科依賴性,也就是說,只要其它學科有新的研究成果出現(xiàn),PCP就可能受到質(zhì)疑,其理論根基就有可能動搖,整個范式就有可能被推翻。

(二)摒棄“突變論”,支持“均變論”

阿里內(nèi)認為,受神創(chuàng)論和進化論的影響,19世紀的西方學術(shù)界形成了兩個對立的陣營,“突變論者”和“均變論者”,前者占大多數(shù)。雖然絕大多數(shù)19世紀的語言學家支持后者,但這種支持只是表面現(xiàn)象(superficial),他們?nèi)詳[脫不了前達爾文時代“突變論”的影響,認為史前時代是無法穿越的迷霧,拒絕考慮任何與之有關(guān)的話題[13]。巴黎語言學學會成立之初就將語言起源問題設(shè)為研究禁區(qū);語言學家普遍認為,原始印歐語直到鐵器時代才在歐亞兩洲出現(xiàn);吉布塔的“黑?!锖F鹪凑f”、甚至連倫夫魯?shù)摹靶喖殎喥鹪凑f”都沒能走出“突變論”的陰霾,沒能走進史前時代。

而阿里內(nèi)通過分析來自不同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得出結(jié)論,人類歷史上根本不存在規(guī)模如此之大由一種語言完全取代整個印歐大陸所有其他語言的突發(fā)事件。因此,PCP摒棄了“突變論”,極力支持“均變論”,并把“現(xiàn)在是通往過去的鑰匙”(The present is the key to the past)[13][25]作為指導(dǎo)原則,主張建立語言發(fā)展與人類史前進化之間的直接聯(lián)系,并運用恰當?shù)目鐚W科工具對其進行研究。

(三)摒棄歐洲中心主義和種族主義

研究表明,19世紀印歐問題研究充斥著歐洲中心主義和種族主義的影響,具體體現(xiàn)為雅利安主義、大日耳曼主義和殖民主義思想[6]。這種思想把印歐人與其他地區(qū)野蠻人完全區(qū)分開來,認為原生史前歐洲人與其它地區(qū)的人一樣,也是野蠻人,與現(xiàn)代歐洲人之間沒有任何關(guān)聯(lián),雅利安人講印歐諸語言,宣稱雅利安人優(yōu)越于閃米特人、黃種人以及黑種人,將金發(fā)碧眼的北歐和日耳曼諸民族視為最純粹的“雅利安人種”,他們生活的土地就是所謂的“印歐人故鄉(xiāng)”(Urheimat)。阿里內(nèi)認為,19世紀大多數(shù)語言學研究受這種思想影響,打上了歐洲中心主義和種族主義烙印,而后來的學者都完全照搬這些理論[13]。PCP摒棄了這種歐洲中心主義和種族主義的偏見。

(四)修正了對達爾文進化論的誤解

阿里內(nèi)認為,達爾文進化論中的均變論對當時語言學研究影響最大,但同時也是最致命的,因為語言學家不僅誤解了進化論,還把其中的均變論機械地運用于語言研究,把語言看成生命體,有生有死,與其它生命體一樣按照類似的自然規(guī)律演變,時至今日,語言學家還在重復(fù)19世紀語言學家的致命錯誤[13]。

阿里內(nèi)對這種誤解進行了修正。在支持語言發(fā)展均變論的同時,修正了語言是生命體的觀點,認為語言與自然之間的確存在接口(interface),但語言不是生命體,而是社會的產(chǎn)物,與貨幣、法律、工具、服裝等社會產(chǎn)物沒有本質(zhì)差異,會受社會因素(而不是所謂的“生物規(guī)律”或自然規(guī)律)的影響在詞匯和語法兩個層次發(fā)生變化,這些變化都與有機體變化無關(guān)。詞匯變化具有文化依賴性(culture-dependent),一般不會引起語法變化,是語言使用者一生中可能經(jīng)歷的唯一的語言變化。當社會發(fā)生重大變革時,語法變化會在語言混合過程中與整個社會對新的語言模式進行心理語言調(diào)整的同時發(fā)生,從這個意義來說,語法變化具有歷史依賴性(history-dependent),在通常情況下,社會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時,一個人一生中不會經(jīng)歷語法變化。語言的這種連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至少延續(xù)5代人:祖父—父親—自己—子女—孫子(女),因此,語言發(fā)展的唯一規(guī)律就是保持穩(wěn)定[13]。

(五)繼承并發(fā)展了“烏拉爾連續(xù)理論”

烏拉爾連續(xù)理論是由專門研究歐洲烏拉爾地區(qū)的考古學家和語言學家提出的關(guān)于烏拉爾人和烏拉爾語系諸語言起源的一種理論觀點。這種觀點認為,自舊石器時代以來,烏拉爾人和烏拉爾語系諸語言的發(fā)展是連續(xù)的,沒有間斷;烏拉爾人是走出非洲的現(xiàn)代智人的后裔,他們可能在舊石器時代的冰河時代占據(jù)了歐洲中東部地區(qū),并在中石器時代北歐冰川消失的過程中隨著冰蓋消退而向北遷徙,最終定居此地[14]。

阿里內(nèi)認為,烏拉爾連續(xù)理論取代了效仿傳統(tǒng)IE理論而提出的烏拉爾“武力入侵說”,開創(chuàng)性地提出了烏拉爾語系諸語言是舊石器時代語言無間斷延續(xù)的產(chǎn)物的觀點,開辟了一條研究印歐語言起源的新路,并為印歐語言舊石器連續(xù)范式的提出提供了理論參照[5]。

四、結(jié)語

與吉布塔的“黑?!锖F鹪凑f”和倫夫魯?shù)摹靶喖殎喥鹪凑f”相比,阿里內(nèi)團隊倡導(dǎo)的PCP作為研究印歐人及印歐語言起源的新范式尚處于劣勢地位,但它是對傳統(tǒng)理論的揚棄,在摒棄“突變論”、歐洲中心主義、種族主義,修正傳統(tǒng)理論對達爾文進化論的誤解的基礎(chǔ)上提出的關(guān)于語言變化的觀點、詞匯歷史分期和語言邊界的確定方法值得借鑒和推廣。它將可能成為所有與語言相關(guān)的研究領(lǐng)域的通用研究范式,值得國際、國內(nèi)學術(shù)界給予足夠的重視與支持。

[1]周流溪.印歐語言起源新說[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1(2):73-76.

[2]龔纓晏.關(guān)于印歐語系的起源問題[J].世界歷史,2000(5):111-115.

[3]劉先寬.印歐語系的起源及特點[J].遼寧醫(yī)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81-83.

[4]Alinei Mario. Origini delle lingue d’Europa, vol. I: La teoria della continuità; vol. II: Continuità dal Mesolitico all’età del Ferro nelle principali aree etnolinguistiche, 2 vol[M]. Bologna: Il Mulino, 1996-2000.

[5]Alinei Mario. The Paleolithic Continuity Paradigm for the Origins of Indo-European Languages - An Introduction in Progress[EB/OL]. http://www.continuitas.org/index.Html,2011.

[6]Renfrew Colin. Archaeology and Language. The Puzzle of Indo-European Origins[M]. London: J. Cape, 1987.

[7]Gimbutas Marija. Proto-Indo-European culture: the kurgan culture during the 5th to the 3rd millennia B. C[A]. G.Cardona; H. M. Koenigswald; A. Senn. Indo-European and Indo-Europeans[C].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70: 155-198.

[8]Cavalli-Sforza L. L., Piazza A., Menozzi P. Mountain J.Reconstruction of Human Evolution: bringing together Genetic, Archaeological and Linguistic Data[A]. Proc.Natl. Acad. Sciences USA: 85[C]. 1988: 6002-6006.

[9]Cavalli-Sforza L. L., Menozzi P., Piazza A. The History and Geography of Human Genes[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4.

[10]Sykes Brian. The Seven Daughters of Eve[M]. London:Corgi Books, 2001: 240-242.

[11]Tobias Phillip V. The evolution of the brain, language and cognition[A]. Facchini. Colloquium VIII: Lithic Industries, Language and Social Behaviour in the First Human Forms, The Colloquia of the XIII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rehistoric and Protohistoric Sciences(Forlì [Italia]8-14/9/1996)[C], 1996: 87-94.

[12]Pinker Steven. The language Instinct, The New Science of Language and Mind[M]. London: Penguin Books,1994: 345.

[13]Alinei Mario. Darwinism, Traditional Linguistics and the New Palaeolithic Continuity Theory of Language Evolution[A]. Gontier Nathalie, Bendegem Jean Paul van, Aerts Diederik(Eds.). Evolutionary Epistemology,Language and Culture. A non-adaptationist, systems theoretical approach[C].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New York, 2006: 121-147.

[14]Meinander Carl F. Studies in the Anthropology of the Finno-Ugrian Peoples[M]. Helsinki: University of Helsinki Archaeology Institute, 1973: 3-14.

[15]Gontier Nathalie, Bendegem Jean Paul van, Aerts Diederik(Eds.). Evolutionary Epistemology, Language and Culture. A non-adaptationist, systems theoretical approach[C]. Berlin, Heidelberg, New York: Springer,2006.

[16]Morris Jonathan. Review: Mario Alinei - Origini delle Lingue d’Europa; Volume 1 - Teoria della Continuità,Volume 2 - Continuità dal Mesolítico all’età di ferro nelle principali aree etnolinguistiche (Il Mulino -Bologna, 1996 and 2000)[J]. Mother Tongue, 1996.

[17]Gray R. D., Atkinson Q. D. Language-tree divergence times support the Anatolian theory of Indo-European origin[J]. Nature, 2003(426): 435-439.

[18]Atkinson Q. D., et al. From words to dates: water into wine, mathemagic or phylogenetic inference?[J]. Transactions of the Philological Society 103, 2005: 193-219.

[19]Atkinson Q. D., Gray, R. D. Are accurate dates an intractable problem for historical linguistics?[A]. C.Lipo, M. O’Brien, S. Shennan, M. Collard(eds.). Mapping our Ancestry: Phylogenetic Methods in Anthropology and Prehistory[C]. Chicago: Aldine, 2006.

[20]Atkinson Q. D., Gray R. D. How old is the Indo-European language family? Illumination or more moths to the flame?[A]. in Peter Forster, Colin Renfrew and James Clackson(eds.), Phylogenetic methods and the prehistory of languages[C]. Cambridge: McDonald Institute for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2006: 91-109.

[21]Atkinson Q. D., et al. Languages Evolve in Punctuational Bursts[J]. Science, 2008(319): 588.

[22]Janhunen J. A. Some Old World Experience of Linguistic Dating[A]. In Bengtson, John D. (ed.), In Hot Pursuit of Language in Prehistory[C]. Amsterdam/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2008: 233-234.

[23]Pusztay János. Diskussionsbeitr?ge zur Grundsprachenforschung Beispiel: das Proto-Uralische[M]. Ver?ffentlichungen der Societas Uralo-Altaica, vol. 43. Wiesbaden: Har rassowitz verlag, 1995.

[24]Saukkonen Pauli. Suomalais-ugrilaisten kansojen ja kielten alkuper? ongelma (The Problem Concerning the Origin of Finno-Ugric Peoples and Languages)[M].Helsinki: Helsinki University Press, 2006.

[25]Alinei Mario. Towards a Generalized Continuity Model for Uralic and Indoeuropean Languages[A]. In K. Julku(ed.), The Roots of Peoples and Languages of Northern Eurasia. IV (Oulu: 18-20/8/2000)[C]. Oulu: Societas Historiae Fenno-Ugricae, 2002: 9-33.

猜你喜歡
烏拉爾起源范式
圣誕節(jié)的起源
以寫促讀:構(gòu)建群文閱讀教學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維
奧運會的起源
孫惠芬鄉(xiāng)土寫作批評的六個范式
管窺西方“詩辯”發(fā)展史的四次范式轉(zhuǎn)換
■|中農(nóng)控股農(nóng)化服務(wù)中國行烏拉爾鉀肥銷售公司總裁一行到訪中農(nóng)控股
萬物起源
萬物起源
俄陸軍首輛烏拉爾—VV裝甲人員輸送車計劃于2016年生產(chǎn)
新安县| 慈利县| 涿州市| 扬中市| 衡水市| 康乐县| 荆门市| 神池县| 广元市| 静海县| 修水县| 潮州市| 福海县| 阿拉善右旗| 凌云县| 区。| 汉中市| 景洪市| 都兰县| 壤塘县| 兴宁市| 宝丰县| 屏南县| 正镶白旗| 恭城| 广南县| 新余市| 静海县| 福泉市| 宝应县| 成都市| 社旗县| 奈曼旗| 巧家县| 安远县| 江孜县| 横峰县| 翁源县| 祁东县| 毕节市| 蓝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