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瑩,張海霞,李永民,孫洪生
(河北北方學院,河北 張 家口 075000)
汪文綺,字蘊谷,清安徽休寧人。家世業(yè)醫(yī),父十洲、伯兄汪廣期皆有醫(yī)名。文綺承襲家學,著有《雜癥會心錄》、《脈學注釋匯參證治》等著作?!峨s癥會心錄》兩卷,成書于乾隆19年(1754年),為汪氏數十年臨床經驗之總結,其辨證準確,立論精詳,治法宗張介賓之學,重視扶陽養(yǎng)心。
《雜癥會心錄》卷下列不寐證,汪氏論述了陽不入陰的病機并提出:“不寐一癥,責在營衛(wèi)之偏勝,陰陽之離合。醫(yī)家于衛(wèi)氣不得入陰之旨,而細心體會之,則治內虛不寐也,亦何難之有哉?[1]”首先強調了治療內虛不寐證,其病機之關鍵則在于衛(wèi)氣不入于陰,并運用陽氣入陰則寐的理論解釋了人將睡之時呵欠先之者,是陽引而升、陰引而降、陰陽升降,而后則可漸入睡鄉(xiāng),這也是對陽氣入陰理論的新詮釋。接著他又進一步發(fā)揮了陽不入陰的病機理論,認為肝腎陰虛者“陽浮于上,營衛(wèi)不交,神明之地,擾亂不寧,萬慮紛紜,卻之不去”[2]而不寐。因肝腎陰虛所致之寐,多數醫(yī)家從心腎不交來闡釋其病機,而汪氏仍從營衛(wèi)不交、陽不入陰解,實際上是以陽不交陰的理論統(tǒng)攝心腎不交的病機。同時他還指出,初睡易醒之證醫(yī)家多以之為心虛膽怯,實則大謬不然,當“緣陽升而陰降。陰陽交合,有造化自然之妙,奈營弱衛(wèi)強,初入之時,契合淺而脫離快,升者復升,降者復降”[3]。也是從陰陽相交的理論出發(fā),解釋初睡易醒的病機,確有別于眾家之言。除肝腎陰虛可致陽不交陰以外,他還提出了人體陽虛、虛陽浮越所致的陰陽不交。
關于陽虛不寐的論述,歷代醫(yī)家向少人論及。雖然《傷寒論》中記有汗后亡陽之不得眠,戴思恭在《證治要訣》也提到有病后虛弱及年高人陽衰不寐,但他們都并未指出陽衰不寐的病機所在。汪氏以陽不交陰為不寐證之總病機,提出人體陽虛、虛陽浮越,而使陽不能下交于陰,從而導致不寐,這是對陽虛不寐較早的病機闡釋。上述見解與心腎不交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不同的是心腎不交所指系心火亢于上,而非虛陽浮越。但從理論上來說,心之陽氣浮散,亦可致其不能下交于腎,以此角度思考,這或許也是心腎不交理論未盡至善之處。
對于陰陽不能相交之證,汪氏認為多責之于陰虛或陽虛,因此在治療上他主張專用純甘之味以補虛,并加入犀角、羚羊角、龜板、虎睛、琥珀、龍齒、珍珠等藥以鎮(zhèn)靜安神清火,并稱此用為“以物之靈,引人之靈,兩相感召,神有憑依,誠法中之善者也”[4]。
汪氏還全面總結了不寐證的調治預防經驗,雖然稱夜夢與一道者談醫(yī),為夢中道者所傳,實際上當是他殫精竭慮、日思夜夢之所得,為其數十年臨證感悟的總結。其語云:“火熄則氣平,心靜則神斂,營衛(wèi)交而心腎通,萬慮消而魂魄藏,心依于息,息依于心,高枕安臥矣。[5]”主張降火寧心,調和營衛(wèi),交通心腎。寥寥數語,從治療之旨、心理精神的調適以致睡眠之法,彌無不括,堪為醫(yī)者病者尊行。
綜上所述,汪氏對于不寐證的認識重在營衛(wèi)陰陽,尤其是發(fā)揮了陽虛浮越、不能下交于陰而致不寐的病機,是對傳統(tǒng)的心火不能下降、腎水不能上升、心腎不交理論的進一步拓展。在治療上,提倡純甘補虛、靈物安神,在今天的臨床上仍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1]清·汪蘊谷.雜癥會心錄[M]//裘吉生.珍本醫(yī)書集成.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5:67.
[2]清·汪蘊谷.雜癥會心錄[M]//裘吉生.珍本醫(yī)書集成.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5:67.
[3]清·汪蘊谷.雜癥會心錄[M]//裘吉生.珍本醫(yī)書集成.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5:67.
[4]清·汪蘊谷.雜癥會心錄[M]//裘吉生.珍本醫(yī)書集成.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5:68.
[5]清·汪蘊谷.雜癥會心錄[M]//裘吉生.珍本醫(yī)書集成.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