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法家變法與大一統(tǒng)帝制形成的理論邏輯

2012-01-22 02:49孟慶濤
關鍵詞:皇權法家儒家

孟慶濤

(西南政法大學應用法學院,重慶,401120)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訴求,能夠適應時代要求的思想,才能夠代表時代的精神。然而,即便是適應時代需要的思想,也要接受道德的審查和歷史的審判。春秋、特別是戰(zhàn)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亂世,全民參與的戰(zhàn)爭成了這個時代的基本主題。由于世道紛亂熙擾,重整社會秩序遂成了當時的時代要求。俗話說,亂世出英雄,亂世亦出救世的思想英雄。諸子百家就是這樣的思想英雄。諸子百家紛出,從而種種救世主張爭鳴于世。在這場轟轟烈烈的思想競爭中,法家在吸收道家和兵家思想的基礎上,先后擊敗當時思想界的翹楚儒墨兩家,為大一統(tǒng)帝制結構的形成作了理論和制度準備:“全民戰(zhàn)爭時期在政治舞臺上大出風頭的是法家,從公元前5世紀后期到公元前4世紀法家推動的改革浪潮,催生了對國內人口實現(xiàn)總體性控制的中央集權科層制國家?!盵1](106?107)而在儒法合流后,“他們那‘冷靜的理智態(tài)度’更是與儒家實用理性一道,構成了中國智慧的本質特征”[2](96)。確實,無論是在思想還是制度層面,法家的重要性及其影響都巨大而深遠。在紛繁的歷史變遷中,法家能夠在思想和制度競爭中勝出,并對塑造中國的大一統(tǒng)帝制產(chǎn)生舉足輕重的影響,一定有其內在根據(jù)。在此意義上,既是歷史選擇了法家,也是法家開創(chuàng)了歷史。因此,法家的思想理論以及現(xiàn)實政策同大一統(tǒng)帝制形成之間的邏輯關聯(lián),需要揭示出來。

一、“禮壞樂崩”——法家興起的歷史背景

(一)“封建”制度的解體

從結構上說,中國大一統(tǒng)帝制所取代的是“封建”制?!兑捉?jīng)》中說“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因而武王伐紂是儒家及世人眼中極具道義性的行為。對于西周來說,武王的功績主要是建立政權,但對后世影響甚遠的思想文化及制度建設,則是周公完成的。周公制禮,最終確立了禮制秩序。禮制秩序的核心是確立等級秩序,所以“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禮記·曲禮》)。禮制等級秩序的維持既需要政治架構的支撐,本身又是確立政治架構的原則。這種政治架構就是“封建制”?!拔髦艿姆饨?,乃是一種侵略性的武裝移民與軍事占領,與后世統(tǒng)一政府只以封建制為一種政區(qū)與政權之分割者絕然不同?!盵3](45)“封建”的具體制度包括政治上的封國、軍事上的拓殖和宗法制度。因而,封建制度整合了政治、軍事和家族制度,形成的是“家-國一體”混然不分的制度結構。

由于存在權力過于分散等弊病,以禮制來統(tǒng)合的“家?國一體”制度結構隨著時代的遷移,無力對抗外敵入侵和內部的權力爭奪,最終分崩離析。傳遞這種制度危機的一個明顯信號,是周平王在同西方犬戎等部落的民族競爭中落敗而東遷洛陽。東遷之后,王室權力延續(xù)了衰微的態(tài)勢,各諸侯國地方勢力趁機做大,漸成“禮壞樂崩”之勢,違禮篡弒不斷。在儒家看來,這是天下無道的表現(xiàn):“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論語·季氏》)王室衰微后,各封國之間進行兼并戰(zhàn)爭,諸侯稱霸,僭稱王號,大夫專執(zhí)國柄,整個社會紛亂變動,導致原有穩(wěn)固的階級界限逐漸被打破,各階級在不同社會層級之間的流動開始頻繁,為士人的崛起提供了社會條件。

(二) 法家的崛起

士人中思想杰出、可獨為一說而立于世者,即為諸子。諸子“皆起于王道既微,諸侯力政”(《漢書·藝文志》)。結束力政亂局,就是當時時代的要求。所謂時勢造英雄,諸子為解決時代難題而生,各家思想并出而成百家爭鳴之勢,遂形成中國史上最為輝煌的思想解放時代。亂極而謀定,最終結束這一時代紛爭亂局的,是法家。從歷史與邏輯的統(tǒng)一來看,法家思想與當時的時代要求之間存在著一種結構性的契合關系:從后果來看,法家勝出的秘密就在于其思想及其政策為皇權大一統(tǒng)帝制的形成提供了高效的集權動員力量。歷史有著自身的內在運行邏輯?!肮首鹁龣?、重法治、禁私學,乃當時現(xiàn)實政治之自然趨勢。法家之學,不過將其加以理論化而已。”[4](236)盡管如此,法家并非只是消極地順應歷史,而是積極地開拓歷史。這不但體現(xiàn)在法家進行變法改制的思想理論根據(jù)上,更表現(xiàn)在法家的現(xiàn)實策略上。

二、“世異事異”——法家的變法改制依據(jù)

(一) 法家的“現(xiàn)實”立足點

法家絕非泥古不化之徒,而是能與時俱進的實踐家。法家之所以被稱為法家,不是因為他們對法律的重視,而是因為他們都是時代的改革家,故法家之“法”非法律之法,而是變法之法,即他們是能順應時勢變遷而變法改制的政治家。不過,法家的變法改制策略必須得有理論的支撐。因而,也可以說,法家的勝出,首先是其思想反對當時主流思想的有效性。一反常態(tài),法家對于當時社會問題的著眼點進行了根本變更,從而確立了更具現(xiàn)實意義的理論出發(fā)點。這個出發(fā)點,就是歷史。先秦儒家主張在力政時代恢復“古代”夏商周時的“三代”之制,因而采歷史退化理論,以古代“王道”理想非議現(xiàn)代“霸道”現(xiàn)實。然而,先秦儒家雖有救世之宏愿,卻乏回天之力,故陳義愈高,離現(xiàn)實愈遠,遂成不合時宜的空談論調。法家則勇敢地直面現(xiàn)實,在現(xiàn)實的立足點上進行理論與制度上的建構。“法家貴綜核名實,故其所欲考察者,恒為實際之情形。執(zhí)舊說而謬以為是,法家所不取也。職是故,法家恒主張變法?!盵5](115)

在秦國曾兩次主持變法從而為秦國強盛奠定基礎的商鞅即主張:“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伏羲神農(nóng)教而不誅,黃帝堯舜誅而不怒,及至文武,各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禮法以時而定,制令各順其宜,兵甲器備各便其用。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國不必法古?!?《商君書·更法》)商鞅的變法改制理論根據(jù)同循古傳統(tǒng)相背離,立基于對現(xiàn)在時代背景的深刻把握。立足于現(xiàn)實,對現(xiàn)實具有冷靜、清醒的意識,是法家人物的共同特點。這種意識在法家集大成者韓非那里表現(xiàn)為一個系統(tǒng)的歷史變遷論。

(二) 歷史變遷的理論

韓非“世異事異”的歷史變遷論是為變法改制的正當性進行的學理論證,從而歷史變遷論實為變法改制提供理論根據(jù)。法家的現(xiàn)實性在理論邏輯上首先表現(xiàn)為對世道變遷的清醒認識,即“世異則事異”(《韓非子·五蠹》)。很明顯,韓非在此的理論對手是儒家。韓非在《韓非子·顯學》中提到,在當時的理論紛爭中,主導的是儒家和墨家。就法家的變法改制來說,其主要的理論障礙就是儒家。儒家以先王之道貶抑后王,其價值傾向明顯是以古非今,儒家宗師孔子就是這種態(tài)度:“周監(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論語·八佾》)儒家區(qū)分王霸,揚王道而貶損霸道,在儒家眼中,當世各國君主所行無一不是霸道之政,故儒家的理論矛頭直指當世一切君主之政治行為,并予其以道義上的低下性。法家以富國強兵為目的的“霸政”恰好違背儒家的道義論,因而儒家既是法家的理論敵手,亦是法家主要的打擊對象。作為對付理論對手的理論,法家以“世異”來對抗儒家,指稱儒家的理論完全搞錯了對象,上古之世、中古之世、近古之世與當今之世皆不同,“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論世之事,因為之備”(《韓非子·五蠹》)。在法家看來,世道變了,圣人救世的手段也要隨之改變,固守先王成法不變,無異于守株待兔,自取滅亡。因此,法家反對的只是儒家的圣人理論,但并不反對圣人本身。法家自己所尊崇的圣人是善于權變的現(xiàn)實主義者、能順應時勢而變法改制的改革家。對于法家主要的打擊對象,韓非對付儒家的政策是,“言先王之仁義,無益于治,明吾法度,必吾賞罰者亦國之脂澤粉黛也。故明主急其助而緩其頌,故不道仁義。”(《韓非子·顯學》)后期法家,如商鞅、韓非等,皆不言仁義。原因很簡單,言仁義乃是愚頑不化,不合于世,而且仁義不利于君主權威的樹立和維持。

法家正是以“世異”這一歷史變遷論作為牢靠的理論出發(fā)點,在此基礎上進行“權變”。世道變遷,導致世事發(fā)生變化,是謂“世異則事異”(《韓非子·五蠹》)。當時的“世異”是,“上古競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謀,當今爭于氣力”(《韓非子·五蠹》)?!皻饬Α笔欠艺叩幕境霭l(fā)點,也是法家圣人根據(jù)“事異”進行“備變”的出發(fā)點,正所謂“國之所以重,主之所以尊者,力也”(《商君書·慎法》)。既然古今異俗且新故異備,因此因應世事變化,需要新圣人出而采取相適應的手段,是謂“事異則備變”(《韓非子·五蠹》)。爭于氣力所可憑借者,最基本的是軍事實力。從道德上講,爭力者確實不如先前的皇、帝、王,但氣力卻有助于成就霸業(yè),所以管仲說,“明一者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謀得兵勝者霸,故夫兵雖非備道至德也,然而所以輔王成霸?!?《管子·兵法》)在早期法家代表管仲那里,仁義道德還殘留著道義上的正當性,而到了后期法家那里,道德遭到了放逐,溫情退隱,爭于武力的“霸政”開始變得赤裸裸。

三、“氣力之爭”——法家的現(xiàn)實爭霸策略

法家若要在諸子百家思想紛爭中勝出,除了為變法改制奠定歷史變遷的理論根據(jù)外,關鍵是要提供現(xiàn)實策略。法家提供的正是利于成就霸業(yè)的策略??偟膩砜?,法家政策的最大特點就在于以最大限度地進行社會整體性的軍事動員為手段,從而達到在諸侯混戰(zhàn)中勝出的目的。因此,從軍事角度理解法家的現(xiàn)實策略,是探究法家理論及其現(xiàn)實策略與歷史之間復雜關系的一個有效切入點。軍事戰(zhàn)爭乃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其基本要素是兵力、后勤補給及組織管理手段等,法家正是以軍事變革為核心,以服務軍事為導向,提出了一系列與此密切相關的政策。

(一) 全民皆兵的兵制結構

戰(zhàn)國時期的戰(zhàn)爭不具有現(xiàn)代色彩,也沒有大規(guī)模的殺傷性武器,戰(zhàn)爭勝負的主要決定性因素是兵員結構。兵員結構有人數(shù)和質量兩個方面的要求。從兵員構成來看,法家的政策改變了傳統(tǒng)的戰(zhàn)爭人力資源結構。傳統(tǒng)戰(zhàn)爭是貴族戰(zhàn)爭,戰(zhàn)爭規(guī)模小,戰(zhàn)斗人數(shù)少,且講究戰(zhàn)爭法則。但是,隨著戰(zhàn)爭在戰(zhàn)國時代的普及和升級,貴族戰(zhàn)爭遭到了徹底破壞,開始普遍向平民戰(zhàn)爭轉化。通過人口調查、戶籍編制及整合地方行政體制等手段,法家把農(nóng)民、工匠等納入國家的兵制結構體系,進行戰(zhàn)爭的全民總動員,從而為戰(zhàn)爭準備了充足的兵源:“秦、漢之世,為中國兵制之一大變。古代兵農(nóng)合一之說雖誣,然至戰(zhàn)國,業(yè)已成為舉國皆兵之局?!盵6](404)戰(zhàn)爭的升級導致法家征兵措施的跟進,征兵措施的進步反過來又從整體上擴大了戰(zhàn)爭的規(guī)模,提高了戰(zhàn)爭的慘烈程度。

針對兵員素質問題,法家提出了獎勵軍功的政策主張。在法家思想體系中,有刑賞二柄,獎與懲是同時并用的手段。商鞅明確提出:“圣人之為國也:壹賞,壹刑,壹教。壹賞則兵無敵……所謂壹賞者,利祿官爵,摶出于兵,無有異施也?!?《商君書·賞刑》)以軍功作為獎賞的唯一根據(jù),其政策導向勢必突出軍事指揮及作戰(zhàn)能力,從而降低血統(tǒng)在等級升遷中的作用。因而,獎勵軍功政策與“世卿世祿制”發(fā)生沖突,遂有法家廢除世襲特權之舉措。傳統(tǒng)貴族是封建貴族,有世襲政治身份,有安穩(wěn)的衣食保障。新政滌蕩貴族特權,新貴族以軍功顯,積習日久,傳統(tǒng)以貴族為主體的征兵、軍事領導及指揮體系逐漸勢微,為平民階級的崛起提供了基本的制度支撐?!胺踩酥髦詣衩裾?,官爵也”(《商君書·農(nóng)戰(zhàn)》),以軍功利誘平民為國家效命,使新貴族從平民階級產(chǎn)生,能力躍居血統(tǒng)之上,并隨之提高了軍隊的戰(zhàn)斗力,因而這也是一個相互促進的關系。結果,法家的兵制改革使以西周分封建制為基礎的“封建”制遭到根本性沖擊,封建貴族整體性衰落,從而為皇權大一統(tǒng)的建立和延展提供了巨大的權力運作空間。

(二) 獎勵耕織的后勤保障

商鞅抓住了氣力之爭的關鍵因素,他說,“耕戰(zhàn)二者,力本”(《商君書·慎法》)。實際上,戰(zhàn)爭是綜合國力的力量比拼。這種綜合力量,除了人力外,必然還要涉及物資耗費等財力支出。士兵作戰(zhàn)需要保證衣食、武器等軍需及時充足的供應。所以,養(yǎng)兵者首先需要有強大的國力作支撐?!皣耘d者,農(nóng)戰(zhàn)也”(《商君書·農(nóng)戰(zhàn)》),法家深刻地認識到這一點,因而其改革的重頭戲是迫切發(fā)展農(nóng)業(yè)及出臺增強國家財政汲取能力的政策。如,商鞅的變法改革措施首先就是發(fā)展農(nóng)業(yè),以為“強兵”打下“富國”的基礎。其在農(nóng)業(yè)方面的具體措施明顯地體現(xiàn)了這一政策導向,像墾草令、為田開阡陌令、獎勵耕織令的頒布,實際上即是為進行戰(zhàn)爭準備糧食、馬匹、布匹、醫(yī)藥等軍需物資,而納粟買官令、分戶令則是為了增加國家稅收,提高中央的財政汲取能力。從技術角度看,以提高戰(zhàn)爭效率為導向的政策還促進了與軍事相關的技術的發(fā)展。諸候之間的兼并戰(zhàn),擴展了戰(zhàn)爭地域,特別是遠距離作戰(zhàn),顯然需要交通、武器制造、工礦冶煉等技術的跟進。技術的進步,反過來又推動了戰(zhàn)爭整體的殘酷程度。

(三) 軍事管理手段的跟進

軍事行動向來屬于非常狀態(tài),諸侯間的頻繁戰(zhàn)爭則使軍事發(fā)展成為常規(guī)。非常狀態(tài)的常規(guī)化,要求配之以軍事組織管理手段的高效率和有效性。據(jù)說,商鞅改“法”為“律”,然所改者絕非僅僅是名稱那么簡單。商鞅強化了法律的統(tǒng)一、特別是服從的意義。而維持軍隊政令暢達的有效途徑,是嚴肅軍隊紀律,形成士兵對長官、下級對上級的絕對服從關系。傳統(tǒng)軍事爭戰(zhàn)中,諸侯所組織的軍隊并非全部由其直接統(tǒng)領,諸多軍隊乃是由大小貴族的家臣及其奴隸充任的,因而,各國君主對于其軍隊并無完全的支配權。軍隊組成的復雜化,軍事將領有私兵等情況的存在,使得各將領與君主的離心力始終存在,構成了君主獨裁權力的有效威脅。而廢除世卿世祿,由君主直接擢升有軍功的將領,形成君主對將領的直接領導關系,則強化了君主對軍隊的領導權。由軍事紀律來保障的這一軍事管理手段的有效性,推動君主把這一手段擴展適用到其他領域。從而,由軍事紀律衍生出來的法律規(guī)定成為組織管理手段的主要方式;一個國家最主要的權力是軍事和行政權力,進而法律從軍事領域發(fā)展為主要的行政管理手段,以軍事立國的中央集權權力體制已呼之欲出。

四、“集權動員”與“一統(tǒng)專制”——法家政策最終導致大一統(tǒng)帝制的形成

(一) 大一統(tǒng)帝制的形成

整體來看,法家的政策為軍事集權動員作了最充分的準備。由于全民皆兵,以集權和效率為導向的組織管理手段也就普遍化了,從而把軍事手段擴及一切重要的權力領域。這在政治權力結構上表現(xiàn)為:法家以戰(zhàn)爭和效率為導向的變革,最終塑造了新型的國家權力結構。封建時代中央的歲入依靠天子直屬領地的產(chǎn)出,法家掃蕩貴族,把原有貴族的領地逐漸納入中央管轄,建立起中央對地方的直接管理關系;封建時代依封建狀態(tài)確定效忠關系,下級只對自己的直接上級負責,法家則最終通過廢封建、立郡縣而建立起中央直達地方權力末梢的金字塔式行政官僚管理體系的權力結構。相對而言,也只有這種權力結構才能保證中央財政汲取、軍事動員等的高效性。

法家以極端冷靜的態(tài)度提出他們的變法改制根據(jù)和軍事動員策略,為新型國家權力結構的形成開路。法家精神對于大一統(tǒng)帝制結構的形成發(fā)揮了促進作用。然而,正是在這里,歷史展開了歷史理性的狡計:“統(tǒng)治秩序只能建立在冷靜理智所分析的利害關系上,在這關系上樹立起君主專制的絕對權威。”[2](90)因此,法家對于大一統(tǒng)帝制結構的促進決非毫無代價。

(二) 法家精神對大一統(tǒng)帝制結構的促進

在新型的大一統(tǒng)國家權力結構中,處于金字塔頂端的當然是君主。由于法家理論能夠實現(xiàn)集權動員的高效性,在強國爭霸業(yè)、弱國圖自存的弱肉強食競爭中,法家的政策必然迎合君主集權的需要和心理。君主集權之勢成,則為君主專制獨裁創(chuàng)造了條件。法家政策的基本目的很明確,富國旨在強兵,強兵旨在稱霸。外部環(huán)境的嚴酷性要求法家政策的實施必須保證高效率及有效性,而政策的有效推行又必須以政治權力的有效支持為后盾。反過來看,法家政策推行的極致,便是最終顛覆傳統(tǒng)而松散的“家國一體”的封建制國家形態(tài),從而建構出“家國一體”的皇權大一統(tǒng)國家結構。按照這一新國家結構自身的邏輯,該結構勢必竭力清除一切有可能與皇權構成競爭的思想形態(tài)和組織形態(tài),從而凡是不合于這種權力結構的,皆是鏟除的對象,正所謂“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韓非子·五蠹》)。

“法家為不受制約的強勢國家提供了合法性,而由法家改革所帶來的國家在人員和資源動員能力和戰(zhàn)爭能力的提高又使法家意識形態(tài)進一步贏得了統(tǒng)治階層的青睞?!盵1](110)皇權大一統(tǒng)的國家權力結構,必然從體制上強化君主權力及其專制獨裁的欲望。而從本質上說,法家思想本來就是為君主服務的理論:“法家中也沒有人能夠哪怕是稍微觸及一下君權本身的問題。似乎當時的時君世主沒人愿意看到有人討論這個問題。”[7](173)效命于君權的法家理論的最高峰是韓非,在他那里,“勢、術、法”實現(xiàn)了系統(tǒng)化的結合,這也是法家理論衰敗的開始。慎到重勢,申不害重術,商鞅重法,韓非熔三者為一爐,為君主專制進行理論和制度的設計?!胺仓翁煜?,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惡,故賞罰可用;賞罰可用則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君執(zhí)柄以處勢,故令行禁止。柄者,殺生之制也;勢者,勝眾之資也。”(《韓非子·八經(jīng)》)韓非從人性趨利避害這一惡的假設出發(fā),從而引申出刑賞二柄,勢為君主馭臣下之根本,故君主必掌國之實權,蓋在于“萬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諸侯者,以其威勢也。威勢者,人主之筋力也”(《韓非子·人主》)。然而,以一人之能,治群臣與萬民顯然力有不殆,故需法、術協(xié)助:“術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殺生之柄,課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執(zhí)也。法者,憲令著于官府,刑罰必于民心,賞存乎慎法,而罰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師也。君無術則弊于上,臣無法則亂于下,此不可一無,皆帝王之具也 。”(《韓非子·定法》)顧準看得明白:“‘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以及廢除貴族,實行二十等爵等等,是把專制君主一人而外的一切人都平等化了,這也是其積極的一面。”[8](281)由于法本是帝王統(tǒng)治的工具和手段,故法家之“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乃是一人之下的平等,是人人平等做一個人的奴才的平等,因而也是無人格的平等。法家為君主獨裁專制出謀劃策,是最無恥的帝王南面之術,所以,法家思想愈精進,為害則愈烈。

(三) 皇權大一統(tǒng)結構的兩極性

皇權大一統(tǒng)帝制并非是皇權的堡壘。在皇權集權的大一統(tǒng)體制下,權力繼承原則(嫡長子繼承)因皇權內部繼承人之間的繼位爭奪,及權臣、女禍、太監(jiān)等外部勢力的介入而發(fā)生危機,形成了權力在任何人手中都難以長久保持的權力更迭局面。同時,任何一次的改朝換代,又很難從根本上打破皇權集權大一統(tǒng)體制。從而,兩者交疊,形成穩(wěn)固的皇權集權大一統(tǒng)體制內不穩(wěn)固的皇權爭奪。“這種類型的社會結構,一方面具有巨大的穩(wěn)定性;另一方面表現(xiàn)出周期性振蕩?!盵9](13)最終,在皇權的激烈爭奪戰(zhàn)中,對國家最高權力的爭奪最終演化成了一種勝王敗寇的“零合游戲”。在皇權集權的大一統(tǒng)體制下,每個實際的和潛在的掌權者其實都不安全,最倒霉的則是“有難則用其死,安平則盡其力”的子民百姓。

五、結語

法家變法改制能夠達到集權動員的高能效,是法家在諸子百家中最終勝出的根本原因。集權動員的高能效,創(chuàng)造出了中央集權的皇權大一統(tǒng)結構。法家的變法改制措施既依賴于這一權力結構,同時又在鞏固這種結構,兩者是一種相互促進的關系。法家輕德性而重功利,“其思想大體,僅為因利就便,趨于目前之功利而止。故其議論,往往尚權力而薄文化,重現(xiàn)實而輕歷史”[10](5)。這種思想與制度設計,最終為中央集權的皇權大一統(tǒng)專制鋪平了道路。法家的勝出,全在其政策的集權動員高能效,然而正如法家所言,“世異則備變”,儒家也說“過猶不及”,法家的功利導向必會遭至自己思想的瘋狂報復。及漢武之世,罷黜百家而獨尊儒術,法家的酷烈被蒙上了儒家的溫情:“儒家為時顯學,眾所共知。法家似較式微,實則明察之上,才智之臣,無不陰之者。”[6](459)法家的極端政策為儒法合流鋪平了道路,從而形成了儒法合力為皇權大一統(tǒng)效命之勢。雖歷經(jīng)兩千多年風雨,皇權大一統(tǒng)結構仍表現(xiàn)出頑強的生命力,直至近代民主共和出才告瓦解,而其暗潮卻不知要傳之多久。

[1]趙鼎新. 東周戰(zhàn)爭與儒法國家的誕生[M]. 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上海三聯(lián)書店, 2006.

[2]李澤厚. 孫老韓合說[C]//中國古代思想史論. 天津: 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3.

[3]錢穆. 國史大綱(修訂第3版)[M].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96.

[4]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M]. 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0.

[5]呂思勉. 先秦學術概論[M]. 桂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6]呂思勉. 秦漢史[M]. 北京: 新世界出版社, 2009.

[7]許倬云. 中國古代社會史論——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流動[M]. 桂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6.

[8]顧準. 評韓非[C]//顧準文集. 北京: 中國市場出版社, 2006.

[9]金觀濤, 劉青峰. 興盛與危機: 論中國社會超穩(wěn)定結構[M].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11.

[10]錢穆. 秦漢史(第 2版)[M]. 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2005.

猜你喜歡
皇權法家儒家
君臣互動與漢代皇權倫理政治特征——以身體及親緣關系比擬為視角
從“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臣道與人道:先秦儒家?guī)煹烙^的二重性
小小書法家
小小書法家
小小書法家
小小書法家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學
費孝通紳權與皇權的關系研究
從“以直報怨”到“以德報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論儒家的仁與恕
安龙县| 乌拉特后旗| 邮箱| 白朗县| 林周县| 广东省| 沧州市| 新竹县| 虞城县| 渭源县| 湘阴县| 神池县| 高密市| 福贡县| 平顺县| 长治县| 娄烦县| 铁岭县| 松溪县| 唐河县| 平原县| 宁国市| 麻城市| 织金县| 资源县| 唐河县| 栾城县| 邻水| 镶黄旗| 天峻县| 通江县| 榆树市| 遵义县| 吉林省| 名山县| 福海县| 黔江区| 和硕县| 馆陶县| 大丰市| 潍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