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高中時,學完《赤壁賦》和《項脊軒志》,老師讓大家從語言、技巧和思想感情幾個方面比較兩篇文章的異同,最后,讓大家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篇,結(jié)果,全班同學無一例外地選擇了《赤壁賦》。在那個年少輕狂的時候,在我們的心目中,《赤壁賦》的語言是那么靈動,思想是那么深邃,而技巧又是那么純熟,這兩篇文章是完全沒有可比性的。老師沒有硬性糾正我們的觀點,只是問了我們一個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問題:在座的諸位,有喜歡吃苦瓜的嗎?答案,當然又是無一例外地否定??粗覀冇悬c茫然的表情,老師說:《赤壁賦》的美宛若星河,所有的亮點都在眼中;而《項脊軒志》的美,則似苦瓜,是需要用心、用愛、用情去咀嚼的,只有喜歡或者習慣了它的苦,你才能慢慢品味出它的香。
一晃十年已逝,我也從學生變成老師了,現(xiàn)在當我為學生講解《項脊軒志》時,才稍微體悟當年老師的話。是啊,《項脊軒志》的苦,是生活的苦,生命的苦,沒經(jīng)歷過生活的歷練和打磨,怎么可能參透呢?為了讓學生不再重復我當年的困惑,我把教學心得整理如下。
一、用心,方可于無風景處見風景
僅方丈大小、塵泥滲漉、雨澤下注的百年老屋,能有何可觀之處?這是“項脊軒”的先天不足,也是當年我們共同的困惑。但是,現(xiàn)在再讀,才終于明白了作者的良苦用心,也才看到了“項脊軒”的可觀之處。
用心,才能因地制宜地創(chuàng)造風景?!坝嗌詾樾掭?,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墻周庭,以當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雜植蘭桂竹木于庭,舊時欄楯,亦遂增勝?!北M管沒費太多的資財,卻一舉解決了漏雨和光線的問題,就連環(huán)境都大大改善了。古代的君子都是“可以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的,這蘭桂竹木聚齊,文人的雅興自然溢于紙外了。
用心,方可享受到自然之趣?!敖钑鴿M架,偃仰嘯歌,暝然兀坐,萬籟有聲”,這是人性的自然之趣?!岸ルA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這則是人與自然的契合無間了?!凹偶拧币辉~,就把環(huán)境的清幽和內(nèi)心的平和寧靜完全刻畫出來了,而“人至不去”則把讀書之外的生活情趣生動地描摹出來了。聊聊數(shù)詞,作者就把自己的身心愉悅表達得淋漓盡致了。
用心,方可以心造境,于無風景處見風景。可以想象,沒有月光的晚上,“項脊軒”應該是無甚可觀的,但也許正因如此,作者才會特別期待月夜,也才可能用心把月夜之大美攝入魂魄之中。“三五之夜,明月半墻,風移影動,珊珊可愛”——借來的月光,借來的風,自己手砌的矮墻,若沒有純凈的靈魂,誰能享受到那靈動的月光盛宴呢?
二、用愛,方可讓愛情之樹常青
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中,找到“愛人”的幾率不大,想找到“知己”的可能性更小。但是,從《項脊軒志》最后兩段的描述中,我們卻分明感覺到了作者對妻子魏孺人的濃濃愛意和深深懷念。很顯然,在那些家道中落讀書無成的苦悶的日子里,作者需要的不是傳統(tǒng)的“無才便是德”的媳婦,而是“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的能夠與自己心靈對話的知己。而她回娘家時,跟家中姐妹時時談起的,也不是生活的困窘,而是丈夫讀書的“閣子”項脊軒。她自己不以生活的艱辛為苦,還時時勉勵歸有光:“吾日觀君,殆非今世人。丈夫當自立,何憂目前貧困乎?”(《請敕命事略》)這字字句句,對于還在內(nèi)心的黑暗中做困獸之斗的歸有光來說,何異于久旱之甘霖???
上大學之后才明白了“濃情需要淡抒”的道理,也才明白了《項脊軒志》最后兩段文字中他對妻子濃得化不開的愛意,也才理解了在《寒花葬志》的區(qū)區(qū)百言之內(nèi),他為何會三次提到魏孺人了。
正是因為愛,妻子死后他才會無心修葺“項脊軒”,也才會“不常居”??此坪唵蔚娜齻€字,其實蘊含了多少的愛和辛酸。外在的原因,自然因為生存的艱難,要為了生計而奔波,但物是人非、天人兩隔,因害怕睹物思人而選擇逃避的心理,應該更重。再讀此句,“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彼查g映入腦海,那深入骨髓的愛和疼痛讓我不勝唏噓。
正是因為愛,文末才會又搖曳生姿,寫到亡妻手植的一樹枇杷,以寓睹物懷人、悼亡念存之思。“亭亭如蓋”真是神來之筆,較之“墓木已拱”之類的成語,不僅更加形象化了,更關(guān)鍵的是可以和上文的“不常居”暗扣起來,它告訴我們盡管形體遠離,但是他的心卻始終都在。
一棵栽種在心中的枇杷,以心血和愛為養(yǎng)料,經(jīng)年之后,怎么會不“亭亭如蓋”呢?
三、用情,方可讓細節(jié)充滿打動人心的力量
如果說首段寫景尾段懷人,我們還能略知其味的話,那么中間幾段“乏味”的敘述,則是讓年輕而無知的我們“忍無可忍”了。我們只是習慣性地厭倦痛痛,而忽略了在那看似平淡的敘述中,作者內(nèi)心的巨大傷悲和那汩汩而出的血淚。
這一段,作者抓住富有特征性的細節(jié)來描寫一個封建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狀,抒寫家族的沒落之痛。歸家原本庭院南北相通,是一個整體。自從“諸父異爨”后,設(shè)置了許多小門,墻壁到處都是(四分五裂之狀)。先用籬笆相隔,后來更用一堵堵墻壁阻斷往來(“始為籬,已為墻”)。尤其是“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于廳(‘廳’非‘庭’也)”,寥寥幾筆,將一個封建大家庭分家后所產(chǎn)生的頹敗、衰落、混亂不堪的情狀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寫祖母到項脊軒來,鼓勵作者讀書求仕、光宗耀祖這件事時,盡管作者沒有刻意渲染,但是語言、動作、心理各個方面的描寫,無不像刻刀一樣把作者的疼痛雕刻在讀者的心坎上。
“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關(guān)切和憐愛之情躍然紙上。
“比去,以手闔門,自語曰”——精煉到字無可刪,卻又豐富到讓人百感交集。把門關(guān)上,把一切紛擾關(guān)在門外,好讓孫子專心于功名,期望之意何須明說?
“頃之,持一象笏至”——歸有光祖母的祖父曾在宣德年間擔任朝廷官員(太常寺卿),而如今,“吾家讀書久不效”,兒輩們科舉無望,反以分家為能事,鬧得個鐘鳴鼎食之家四分五裂、烏煙瘴氣,這一切,怎能不讓祖母心急如焚?又怎能不讓胸懷大志而又處境艱難的歸有光痛苦又絕望呢?
“瞻顧遺跡,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薄驗榈昧τ谏衔膭忧榈募毠?jié)描寫,此時,當作者回憶往事時,對親人的深切懷念,對自己懷才不遇的不平,有負祖母期望的深深愧疚之情,才會像決堤之洪水洶涌而下,一次次重重地撞擊著讀者的心靈。
和《赤壁賦》相比,《項脊軒志》少了幾分超脫和深邃,但是,在它苦澀的外衣包裹下卻有一股奇特的香氣。這股香,無法讓我們超脫,卻可以讓我們清醒,它讓我們更接近自己,更接近生活的原生態(tài),就像作家陳染描述的一樣:生命像水草,需要濡濕,所以,我們總是站在淤泥中。而《項脊軒志》,也許就是作者站在生命的淤泥中用心、用愛、用情,為我們培育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