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霞 刀 琦
(成都大學外國語學院泰語系,四川成都610106)
泰漢熟語中形象詞的翻譯
張倩霞 刀 琦
(成都大學外國語學院泰語系,四川成都610106)
熟語體現(xiàn)了所在地區(qū)的人們對自然環(huán)境、生活習慣、風土人情等的通常表達。在語言交際中對熟語的了解與翻譯,有利于了解不同地區(qū)的民族文化。在不同語種的翻譯中,熟語的異同最能反映不同文化的特點,也最是熟語翻譯的難點。以泰、漢熟語中的形象詞語為例,對泰、漢熟語中的形象詞語的翻譯進行探討,有利于了解兩個民族間的文化以及促進雙方的跨文化交流。
泰、漢熟語;熟語;形象詞語;翻譯方法
熟語是一種語言在長期使用過程中形成的獨特的固定的表達方式,是一種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種語言的核心和精華。本文所討論的熟語是廣義概念上的熟語,其中包括了成語、諺語、歇后語、典故等等。熟語有著極強的表現(xiàn)力,高度的概括性,結構嚴謹、形式簡練、形象鮮明、表達生動等特點,它能充分體現(xiàn)出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與文化。熟語中的形象詞語是指,在熟語范疇中既形象又生動,并同時具有外在形象和內在涵義兩個重要特征的詞語。本文以泰、漢熟語中的形象詞語為切入點,對泰、漢熟語中形象詞語的翻譯作了一些探討。
中泰兩國的交流至少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了。在漫長的文化交流中,兩國人民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共同進步和發(fā)展,這使得泰漢民族思維方式上存在相似之處,但又不盡相同。特別是在熟語中形象詞語的使用上,既有相同之處,又各具特色。關于翻譯標準,歷來眾說紛紜。對于熟語中形象詞語的翻譯標準,在這里,我們采用的是嚴復所提出的“信、達、雅”三字標準,除了忠實于原文熟語中形象詞語的意義之外,還盡可能的保持原文的形象比喻、豐富聯(lián)想和修辭效果等。
為了探尋泰、漢熟語中形象詞語的最佳翻譯效果。我們可以利用形象詞語既有形象又有內涵的特點,把泰、漢熟語中的形象詞語分為四個類別進行翻譯方法上的探討。這四種類別為:1.泰、漢熟語中形象和內涵都相同的形象詞語的翻譯方法;2.泰、漢熟語中形象不盡相同,但內涵卻相同的形象詞語的翻譯方法;3.泰、漢熟語中形象完全不同,但所表達的內涵卻相同的形象詞語的翻譯方法;4.泰、漢熟語中,在表達同一個涵義的時候,一種語言用了形象詞語表達,而另一種語言卻不用形象詞語表達時的翻譯方法。下面就這四種類別進行翻譯方法上的探討。
這一類型的形象詞語的翻譯是最為簡單和直接的。在語言發(fā)展中,由于人類思維規(guī)律大致相同。又因為中國和泰國同屬亞洲國家,兩個民族之間也有著部分相同的生活習俗以及相近的思維方式。所以在泰漢民族文化背景下也有著形象和內涵都相同的形象詞語。但其中也不排除有借詞的情況存在,也就是說,不排除一些詞語由于早前被翻譯后,為譯文一方的人們所引用到自己的語言中。由于泰、漢熟語中的形象詞語形象和內涵都相同,所以兩者可以相互轉換。例如翻譯如下:
漢語:盲人摸象
漢語:大魚吃小魚
漢語:金枝玉葉
漢語:左耳進,右耳出
以上詞語的譯文就是其詞義的直譯解釋,在此也不再過多的解釋了。泰、漢熟語中形象和內涵都相同的形象詞語的翻譯諸如此類的還有很多,在這里也不一一例舉了。
這一類的熟語中的形象詞語,如果采用直譯的方法,其形象不易被使用目標語言的人所接受和理解,也就是說不符合目標語言國的使用習慣。既然如此,我們不妨舍棄原文中的形象,轉換為容易被使用目標語言的人們理解和慣用的形象。例如:
漢語:人面獸心
這一對詞語中,所表達的涵義都是指人的品質惡劣,外貌像人,但內心狠毒,有如虎獸一般。其形象和語法上都很相似,而不同之處在于,泰語中的形象是“虎”,且僅指虎這一種大型貓科動物;而漢語中的形象是“獸”,也就是野獸,包括了虎豹豺狼。雖然譯文和原文有所差別,但是并不與忠于原文的翻譯標準相悖,恰恰相反,使得譯文真正表達了原文的意思,其形象也容易被使用漢語的人們所接受和理解,也就是說符合漢語言的表達習慣。而且語句順暢生動,保留了原文的風格。
像這類詞的翻譯,我們同樣可以從下面的幾個例子來體會。例如:
漢語:亡羊補牢
漢語:關門打狗
漢語:殺雞取卵
我們可以從例子中看到,每組原文和譯文中的語法結構、所用動詞和形象都很相似。而把原文中不易理解的形象轉換為使用漢語的人們所容易理解和慣用的形象的翻譯方法,其翻譯效果是一目了然的。
兩個民族由于長期處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在思維方式上必然存在差異。具體地,兩個民族在用熟語表達同一涵義時,使用了不同的形象詞語。對于這一類詞語的翻譯,我們首先應該深入了解原文在表達一個什么內涵。而要做到真正理解詞義,就要求翻譯者要盡可能多的去掌握原文所涉及到的生活習俗、地理環(huán)境和社會文化等方面的知識。其次,還要找出熟語中表達同一內涵的現(xiàn)成的形象詞語作為譯文。即翻譯為譯文熟語中現(xiàn)成的表達同一內涵的形象詞語。這樣翻譯,雖然其形象不同,但卻能準確的表達原文內容,并且語句通順自然,同時留有原文所具有的相同或相似的語言風格。例如:
漢語:蛤蟆想吃天鵝肉
這兩個詞都是指,不審視自身的實際情況,卻異想天開的想去做一些自己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或者想得到某種自己不可能得到的事物。同時也不難看出,譯文語句通順,是使用譯文的民族常使用的熟語,可謂家喻戶曉,且形象生動。原文和譯文在語法上和詞語長度都比較對稱,同樣是主謂賓類型的詞語。諸如此類的例子還有:
漢語: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漢語:投桃報李
漢語:黑吃黑
值得注意的是,在對這一類詞語進行翻譯的時候,存在一種特殊的情況。就是在表達同一內涵的譯文中出現(xiàn)了同義詞或近義詞。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先考慮其詞語的內涵、語法類型、以及形象和風格等因素,看哪一個詞更接近原文,則選其作為原文的譯文。我們可以從下面的兩個例子來看這種情況的翻譯。
漢語:臨陣磨槍
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
先從內涵上來看,這三個詞語都有相同的意思,即不事前做好準備,而在事情發(fā)生的時候才來準備卻為時已晚。但我們認為“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作為譯文或“臨陣磨槍”作為譯文都要根據具體的使用情況而定。由于三個詞都是同一內涵,且形象各異。但是,例子中泰語的熟語分為上、下闕。所以就其格式上的相互對稱性來說,在這里我們傾向于用“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作為譯文。但在使用上要求翻譯精煉的話,也能用“臨陣磨槍”作為譯文。這就要求我們在翻譯時,根據具體情況而選擇具體用哪一個譯文了。
漢語:打草驚蛇 敲山震虎
先從內涵上來看,這三個詞語都有采取一些行動,而驚嚇對方的意思。但在深入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敲山震虎”作為譯文更佳。因為泰語熟語中的形象詞語的意思是,采取某種行動以威脅或威懾真正所要攻擊的目標。而“敲山震虎”主要指“故意采取警告性的行動,以震撼對方”。但“打草驚蛇”多比喻“行事不密,使對方有所覺察,預為防備”。(均見《中國成語大辭典》(辭海版),2008年4月第1版,上海辭書出版社,第545頁,第128頁。)
此外,“敲山震虎”作為譯文不僅可以忠實的表達原文的意思,而且形象上也更接近原文。
(四)泰、漢熟語中,在表達同一個涵義的時候,一種語言用了形象詞語表達,而另一種語言卻不用形象詞語表達時的翻譯方法。
這一類熟語中的形象詞語的翻譯,由于在譯文中找不到與之對應的或風格相近的形象詞語。而在翻譯時,我們仍然要以忠實原文為主,即以“信”為主。但是,采用直譯的方法翻譯,那么原文中生疏的形象不易于讓譯文一方的人們所接受和理解,同時還違背了譯文用語的習慣和風格。也就很難達到以“信”為主的目的。所以,我們只有通過準確的理解原文的內涵后,采用意譯的方法翻譯,做到“信”和“達”。而當保留“雅”卻影響到了“信”和“達”的時候,我們就只有舍去“雅”了。
1.泰、漢熟語中,在表達同一個涵義的時候,泰語用了形象詞語表達,而漢語沒有用形象詞語表達時的翻譯方法。
這類詞語的翻譯正如我們前面所說的,應采用意譯法翻譯較妥。我們不妨從下面的例子來看。
漢語:入鄉(xiāng)隨俗
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直接看出,如果從原文直譯過來,那么使用漢語的人們就很難以理解這種行為是要表達一個什么意思。所以說,我們不能直譯過來使用,而是應該了解原文所要表達的內涵后,在理解的基礎上作精煉的解釋,或者套用譯文語言里能準確表達原文意義的現(xiàn)成詞匯,這樣可以使語言精煉、一目了然。像這樣的例子還有:
漢語:事事都在別人先知道
漢語:愚蠢
2.泰、漢熟語中,在表達同一個涵義的時候,漢語用了形象詞語表達,而泰語沒有用形象詞語表達時的翻譯方法也是和上面泰語翻譯成漢相同。也就是在理解原文意義的基礎上采用意譯的方法來翻譯,或解釋或套用譯文語言里能準確表達原文意義的現(xiàn)成詞匯。如:
漢語:香散玉損(比喻美女天亡)
漢語:靜如處女,動如脫兔(比喻善于把握時機,行動得體)
漢語:狐朋狗友(指行為不端的朋友)
總之,這類詞的翻譯要以忠實原文為主,即以“信”和“達”為主。必要時要懂得“棄車保帥”舍去“雅”。雖然任何翻譯活動都恪守忠實原文的原則,但并非機械的復制原文,而是準確的再現(xiàn)原文內容,所以翻譯也具有靈活性。如果在某種特殊的語境和用途中,或者熟語中某些形象詞語是泰、漢兩個民族都可以接受和理解的前提下,也不妨采用直譯并加以注釋的方法來翻譯。這樣不僅可以相互豐富本民族的語言,還可以增進語言文化間的交流。
雖然泰、漢熟語中形象詞語的翻譯是使用一種語言文字來表達另一種語言文字所要體現(xiàn)的內容。但它不僅僅是兩種文字的相互轉換,還是兩個民族思想文化的交流。如何達到翻譯的最佳效果,是人們一直斷追求和探討的主題。泰、漢熟語中形象詞語的翻譯,我們是根據不同的分類采用不同的翻譯方法,以追求譯文能達到“信、達、雅”三者的完美統(tǒng)一。雖然具體的翻譯過程中并不一定能使譯文達到完美。但是兩個民族的社會歷史、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地理環(huán)境和民族心理的差異,使得泰、漢熟語中形象詞語各具的民族特色也就不言而喻了。所以對這一類詞語的翻譯,無疑有利于增進兩個民族在思想、文化上的交流與溝通,加深彼此的了解。希望文中所談到的一些翻譯技巧和方法對此有益。
參考書目:
[1]馬國凡,《成語》,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78).
[2]王濤等著,《中國成語大辭典》(辭海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3)
[3]潘遠洋,《實用泰漢翻譯教程》,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1.2)
H319-12
A
1004-342(2011)05-80-04
2011-09-16
張倩霞(1985-),女,成都大學外國語學院泰語系,助教,碩士研究生;刀琦(1983-),男,中共西雙版納州委宣傳部,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