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武靖州的設立、遷址及其廢置緣由考析

2011-12-09 00:33唐曉濤
關鍵詞:土司萬歷廣西

唐曉濤

(廣西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6)

武靖州的設立、遷址和最終被裁撤的歷史過程及政治經(jīng)濟背景,是明中期廣西邊疆地區(qū)局勢變化,朝廷對華南地區(qū)的經(jīng)營策略,以及官府和地方將領對狼兵的定位及使用策略等諸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反映了明代國家軍政秩序在華南地區(qū)推廣和變化。有明一代,廣西西部的土司們與朝廷政治休戚相關,而由土司統(tǒng)領的數(shù)量龐大、極具戰(zhàn)斗力的狼兵則是明朝廷最主要的軍事憑依之一,在明朝的軍事征伐史中,偏處廣西中東部的大藤峽地區(qū)[1](P618,626)因為“猺亂”而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成為東進狼兵最重要的集結地,在此地區(qū)建立的武靖州即是明朝在東部流官統(tǒng)治區(qū)設立的眾多土官衙門中,級別最高的一個[2]。武靖州之設立、遷址以及最后的裁撤與明中期廣西地方局勢的變化、中央朝廷對華南地區(qū)的經(jīng)營策略密切相關,因此,對武靖州廢立緣由的考析,可以展示出明代國家軍政秩序在華南地區(qū)推廣和變化的重要側面。

一、武靖州設立及遷址之緣由

明代,西江航道日益成為鹽運及軍事物資運輸?shù)臉屑~,大藤峽地區(qū)因地處西江兩大支流 (黔江與郁江)之交匯點而獨具重要的財政及戰(zhàn)略樞紐之地位,關連著明政府在兩廣的鹽道及兵源、軍餉運輸通道之暢通問題。明朝國家對廣西的治理是沿著西江及其支流而推展,西江及支流的沿山地帶大量被稱為“猺”(或“獞”)的土著,其原有的生產(chǎn)、生活秩序遂面臨劇烈變動。在被迫與官府交集的過程中,山區(qū)土著把截江道索要日用品之類的活動被官府視為“動亂”,土著們也成為文獻記載中的“猺賊”,此即文獻記載中的“大藤峽猺亂”。成化元年 (1465年),朝廷命韓雍統(tǒng)率十六萬大軍前往大藤峽征剿,此舉為“藤峽三征”之第一征。在軍事行動之后,韓雍采取了一系列善后措施,將桂西的上隆土司州整體遷往大藤峽地區(qū),將包括知州岑鐸及其所部狼兵和家屬“盡數(shù)發(fā)遣”,在潯州府這一流官統(tǒng)治區(qū)設置武靖土司州。武靖州的州址設于碧灘,碧灘地處大藤峽入峽口的獻俘灘 (即駑灘)和出峽口的勒馬灘之中,即正好位于峽江之中部。相對于兩岸的峭壁懸崖,此地有一片相對平坦的坡地,所以韓雍建議在此設置土司衙門,筑立城堡,由狼兵專職墾田戍守,以把截道路,鎮(zhèn)懾瑤人。由此可見,官府設置武靖州最重要的意圖在于利用狼兵及家屬在當?shù)赝透淞σ苑朗貚{江,從而保證峽江的暢通以便于官府對峽江的使用,一言以概之,即是為了控制大藤峽航道。

不過,狼兵事實上沒有在碧灘長期駐扎,而是很快遷離了碧灘,嘉靖《廣西通志》記載遷離的原因是在碧灘建州遏賊“不

果”[3](卷51《外志·土官屬流沿革·武靖州》,P600)。即無法達到依靠狼兵屯耕以防御瑤人的目的。為什么不能達到目的?實地到大藤峽地區(qū)乘船沿峽向上逆行一趟,即可明白,碧灘的地理條件非常有限:碧灘周遭萬仞壁立,層巒疊嶂,萬山包圍之中,碧灘面朝險急大江,背倚狹小坡地,且腹地縱深均為狹長高聳的山谷,并無多少田地可供開墾。后人測量據(jù)說是州城的遺址長僅136米,寬僅118米[4](P10),而以一家五口計算,岑鐸帶來的狼兵及家口約有萬人之多,如此眾多的人口很難局促于此一狹小的耕種空間。即是眾多狼兵及家屬無法在此安心屯耕。此其一。其二,還因為碧灘本為瑤人腹心地區(qū),官軍對瑤人作戰(zhàn)時,瑤人散走群山,官府無論是設置營堡還是巡檢司,還是武靖州衙門,在不能找到切實辦法解決瑤人問題之前,數(shù)量極少的狼兵官軍在如此險要的瑤人腹心地確實很難站穩(wěn)腳跟。此前在其地所設之碧灘驛與思隆鄉(xiāng)皆為瑤人所據(jù),連衙門也不能建立[5](卷22韓雍《處置地方久經(jīng)大計疏》,P244-5),嘉靖年間征大藤峽的將領翁萬達和田汝成也稱設置的營堡被瑤酋據(jù)用[1](P626)。

因此,武靖州治很快被移往他處。據(jù)嘉靖《廣西通志》記載,武靖州先自碧灘移建于府城南之馬流灘 (今桂平航運樞紐工程處)。潯州府地方志也沿用了此提法。從《殿粵要纂》的桂平縣圖看,此地為萬歷年間的軍事?lián)c馬騮堡所在地。不過,顧祖禹對此說法存有疑問①劉茂真的《武靖州治考》(《廣西地方志》2002第6期)一文對林富所言武靖州先后建在碧灘、犸騮灘、武靖村三地進行了考訂,并得出由碧灘遷至馬流灘的時間在成化十年,但他引顧祖禹所言以證明武靖州曾遷于馬流灘則是誤讀了史料。[6](卷108《廣西三·武靖廢州》,P4885),在 《粵西文載》也沒有州治設于馬流灘的記載[7](卷12《左江土司志》,P651-2)。馬流灘離府城太近并且地方也不夠寬闊,既不利于控制瑤民也不便于狼兵屯駐,縱使曾經(jīng)移至馬流灘,時間也應是極為短暫??梢源_認的事實是,武靖州治很快就遷至崇姜、大宣二里之間的黃紳嶺,即今桂平市金田鎮(zhèn)武靖村。林富記載遷移的時間是在成化十八年 (1482年)。田汝成在《斷藤峽》中的記載及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的考訂,使我們可以對武靖州在此地的情形有一個大致的了解,二人的記述如下:

昔韓公討平藤峽,以碧灘盜賊充斥,乃筑營堡,開設州治,奏改岑鐸部兵二千來任州事,尋復移置崇姜、大宣二里之間,為蓼水北岸,乃紫荊、竹踏、梅____嶺、大沖諸山要路也,地廣土沃,袤連大同、鵬化,可以控制諸蠻,藩衛(wèi)郡治。[1](P627)

《城邑考》:州城,在府北淥江上。淥,亦作蓼。督臣韓雍委土知州岑鐸所筑,有二門,周二里。又《土司考》:初,上隆州岑鐸犯大辟下獄,韓雍建置武靖州,特請宥其罪,使遷部兵二千人世掌武靖州事,設流官吏目一員?!f歷末州廢為武靖鎮(zhèn),仍置兵戍守。[6](P4885)

蓼水即淥水,現(xiàn)稱南木河,是潯江北岸最大支流。武靖州所駐地正處于蓼水中段,南可達駑灘,東可出大湟江,交通十分便利。而且正如田汝成所言,此一地區(qū)是通往紫荊、竹踏、梅領、大沖等大山的必經(jīng)之路,向東北延伸即是大同和鵬化,這些山區(qū)正是瑤僮集結之地,故稱其為“控制諸蠻”之要地。

武靖州治此次遷移后至最后被廢,再也沒有變動治所。據(jù)顧祖禹考訂,州城周二里,有兩門。時至今日,在武靖村仍然可見部分城墻舊基。筆者2006年10月在當?shù)乜疾鞎r,親見村民正在為剛復建的城隍廟的開光慶典做準備。村中兩位何姓老人稱,因為武靖舊時是州城,所以才有城隍廟,一般的村是不會有的。何姓老人還告訴筆者稱村南的南淥江邊曾立有一根浮橋鐵纜柱,此柱現(xiàn)存放于桂平公園中。筆者后來見到此纜柱,纜柱的洞口下方鑄有如下銘文:

大明成化貳拾貳年歲次丙午五月朔日,創(chuàng)武靖州城池扵黃紳嶺前,建浮橋,鑄造纜柱。

欽差鎮(zhèn)守兩廣司設監(jiān)太監(jiān)劉

欽差總督兩廣軍務巡撫監(jiān)察院右都御史宋

欽差鎮(zhèn)守兩廣總兵官征潯州安遠侯柳

□□□兩廣地方湖廣按察使陶

□□□□□地方□□□□□

□□布政司左□□

潯州府知府馬

廣州右衛(wèi)指揮使楊

潯州衛(wèi)指揮僉事張

武靖州知州岑

由銘文可知,蓼水浮橋建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為溝通淥水南北兩岸而建的浮橋,可以猜測建橋的主要目的是出于軍事需要,是作為從武靖州往南岸瑤人聚居的崇姜里派兵的通道。明朝經(jīng)略華南地區(qū)的策略,在明初以撫為主,依靠當?shù)赝燎趿α?,到了明中期則轉變?yōu)橐揽坷潜M行剿殺,并依靠桂西土司的軍事力量在當?shù)厥?。為切實推行此策略,朝廷在梧州設立兩廣總督這一軍事機構,并使其凌駕于兩廣行政機構之上。據(jù)《蒼梧總督軍門志》可以考知上述所記太監(jiān)劉、總督宋、安遠侯柳分別為劉倜、宋旻、柳景[3](卷1《歷官》P19)。他們均為總督府的在任官員,武靖州之設置即是成化年間軍事需要的結果,所以為軍事目的建造的浮橋,其攬柱上全數(shù)刻上了這些軍政長官的名字。表明武靖州事實上是處于兩廣總督軍門的掌控之下,以防守大藤峽地區(qū)瑤人,特別是保證峽江之暢通為首務。

正因為如此,其時的地方官員有意識地將武靖州作為桂東地區(qū)的狼兵大本營。南京浙江道監(jiān)察御史萬祥在弘治十一年 (1498年)的一份奏疏中提出要將武靖州作為整個桂東地區(qū)的狼兵總部,規(guī)定桂東的土人,有愿為土兵者直接編隸于武靖州管轄之下,成為狼兵。[8](《明孝宗實錄》卷139“弘治十一年七月壬戌”,P2421-2)可見,就明朝廷和廣西地方官員而言,設立武靖州的最主要目的即是防止“猺亂”,所以武靖州的狼兵無論是守隘,還是守城,在這樣的情境當中被賦予的角色非常明確——作為“猺獞”的對立面而存在,特別是狼兵駐守的隘口和營堡,事實上成為“民”與“猺(賊)”的分界點。

武靖州治遷至黃紳嶺,事實上還落實了朝廷對狼兵的另一方面的使用意圖。

由韓雍奏書可見,武靖州狼兵到達潯州后,朝廷要求地方官府給予狼兵及家屬田地耕種,即如田汝成所言是“畀其地而資其兵”[1](P627),要憑借桂東地方的寥闊田地來換取土司狼兵的效力。事實上,奏書所言之“絕戶田地”大部分是原為瑤人耕種而沒有納入官府征稅范圍的田地。那么,為什么要將瑤人的田地給予狼兵耕種?究其原因,是因為在朝廷和官府的眼中,武靖州這些移家世守的狼兵及家屬之所以異于體制外的“猺獞”,在于“猺獞”是素不納糧的,而狼兵狼民則向國家交糧納稅、具有“民”的社會身份,這是朝廷將武靖州的土司狼兵作為軍事力量以維持桂東社會秩序之外,對其的另一種定位。前引韓雍的疏中已明確說明,遷至潯州府的狼兵及家屬是需要向國家“報效糧米”的,表達了朝廷將狼兵作為國家的糧稅來源之一的意圖。事實上,在明朝中后期,大量狼兵東進,田地換兵的方式大規(guī)模使用,以致在后期,狼兵被直接稱為“耕兵”。萬歷《廣西通志》就將“耕兵”單獨開列,詳細登載了廣西全省耕兵的數(shù)量及占田數(shù)、各府州縣的耕兵及田數(shù),而武靖州每年“實征糧米二千三百九十一石二斗五升有奇”,[9](P433-4,635)非常有力地表明了武靖州狼兵對朝廷的這一利用價值。

不過,朝廷對武靖州土司狼兵的利用策略,在實施的過程中產(chǎn)生了一些不可克服的弊端,這些弊端的日益嚴重。到了嘉靖、萬歷年間,隨著廣西地方形勢的變化,武靖州的狼兵被裁減,武靖土州也最終被納入流官體系之內。

二、萬歷后期裁狼兵與武靖州改鎮(zhèn)的緣由

武靖州作為土司狼兵的聚落,其管理制度移植自桂西土司制度,有著不同于流官地區(qū)的統(tǒng)治模式。首先,武靖州建立時狼兵是攜家口而來,并被拔給所謂的“絕戶田”耕種,屬于“移家世守”類的屯戍方式,并且這些狼兵及家屬并不與民戶編于同一賦役黃冊內,而是被地方官府另行編冊。這些專門的狼兵狼民冊規(guī)定: “冊內狼丁,雖已物故,傳之子孫,而原招姓名,永不更改?!保?](P628)其次,武靖州的糧稅之征典型地體現(xiàn)出不同于流官體制的特點。武靖州遷來之狼兵及家口是“依上隆州則例輸納報效糧米”,即不是按流官地區(qū)的方式,而是狼兵部民直接向土官交納稅糧,再由土官上繳。

武靖州的治理方式之下,特別是由土官征收稅糧的方法,使得土官的意志可以直接左右征糧之事,當土官勢力強大時,往往會拒絕這項負擔,使稅糧難于完納。與此同時,土官強悍難控,往往依靠其掌控的狼兵大量侵占民戶、民田,將原來流官管領的版籍、土地變成狼戶、狼田。正德年間,兩廣地方官就向戶部宣稱潯州等府、武靖等州,出現(xiàn)了狼兵占籍占地之事,因此要求中央出面禁止和查處土司狼兵占據(jù)版籍田地的做法[8](《明武宗實錄》卷164“正德十三年秋七月丙午”,P809)。因此,朝廷依靠土司狼兵防駐桂東的策略帶來一個嚴重的后果,即是桂西土司力量的擴張使地方官府受制于土司,特別是大量民田變?yōu)槔翘镏?,既導致官府在桂東地區(qū)賦稅收入的減少,也帶來“民差日重”的后果。田汝成就認為狼兵在桂東地區(qū)人數(shù)眾多,將私置田地混為狼田,而當?shù)乩裘裼忠蕴油霎a(chǎn)業(yè)招狼住種,或將原有田稅詭寄狼名逃避差役,因而導致“民田日削,民差日重”的惡果[1](P628)。而“民差日重”又引致不少編民為避差役而逃離戶籍的更嚴重后果。

本來官府調狼兵東進的目的是為了重建地方社會秩序,但桂西土司發(fā)展的結果,反而導致民田減少、差役加重而使更多編民逃離戶籍,加劇了社會的動蕩。所以,對于這個策略,朝廷及地方官府一直都在爭論和反思,也一直不乏反對派。嘉靖后期反對的聲音逐漸居于主流,翁萬達和田汝成即是其中的代表,萬歷年間的廣西巡撫楊芳也極力反對對桂西土司的倚重。在此期間編纂的兩部廣西地方志《蒼梧總督軍門志》和《殿粵要纂》集中地反映了萬歷年間華南地方形勢的變化以及廣西地方官府反對土司狼兵擴張的態(tài)度和理念。

《蒼梧總督軍門志》一書是呼吁朝廷更多地依靠軍門的力量來控制華南地方秩序,但此書其實正是兩廣總督權力被削弱,蒼梧失去舊日地位這一特定條件下的產(chǎn)物。大體上看,明中期由侯伯掛征蠻將軍印充總兵官鎮(zhèn)守兩廣,開府梧州,再設副總兵一員駐劄桂平兼制柳慶,并于成化八年 (1472年)時設置分守左江參將駐劄潯州,以分守左江一道并梧州地方,參將的職責是“提調訓練募兵及巡司土兵、官軍、戍守軍兵”[3](卷6《兵防二·武官》,P98-9)。其時華南地區(qū)的焦點是大藤峽地區(qū),務在打通西江及其支流,剿殺沿江及交通要道的叛亂“猺 (獞)”。到了嘉靖中后期,西江主干道已基本暢通,古田大征、羅旁大征之后,府江流域及西江下游水道也基本肅清。因此,朝廷對大藤峽和府江地區(qū)的軍事行動逐漸減少,而因為東部沿海的倭寇等問題,朝廷對華南地區(qū)經(jīng)略的重點遂由西向東轉移。因此,在嘉靖四十五年 (1566年),朝廷不再由侯伯掛征蠻將軍印,而分別設置廣西、廣東鎮(zhèn)守總兵官,廣西總兵官移鎮(zhèn)省城桂林,隆慶年間將軍門由蒼梧移駐肇慶,萬歷五年 (1577年),據(jù)總督侍郎凌云翼之議,左參將移駐岑溪縣??傊?,到萬歷年間,朝廷對華南的經(jīng)略重點已移至廣東沿海地區(qū)。而對廣西的經(jīng)略則由軍事為主改為行政手段為主。當然,作為廣西軍隊的將領,仍然希望維持軍門對華南的控制,所以殷正茂、劉堯誨呼吁重新將軍門移回梧州,并致力于編纂軍門志,歷數(shù)梧州軍門的輝煌歷史,表明其不可替代之重要地位。猶如落日余輝或挽歌一曲。

《殿粵要纂》一書可以看到廣西由軍事系統(tǒng)開始向行政系統(tǒng)的轉變。此書的主編為楊芳,當時他以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的身份任廣西巡撫兼理軍務。此書編寫時,先是由守巡兵備各道造報所屬府州縣圖說上交楊芳,之后楊芳命人繪出統(tǒng)一的圖式樣本,與原先各州縣的圖說一并交與廣西布政司,由廣西布政司會同按都二司將這些圖說再行校正,加以討論,照式繪圖,最后按照各道所屬定稿成編。全書更強調“防”,而不是“剿”,從書中我們看到基本上就是如何布防的問題。對于桂西土司兵的使用上也有所改變,更多是將其作為“耕兵”來使用,即強調其為“民”,能交稅的一面。而從書中的地圖看,鮮明地表達了華夷格局、以“華”化“夷”的理念。楊芳認為南蠻不同于西北夷人,是可以化而為“華”,地方官府需要貫徹的策略是依靠地方軍事力量加強防守,同時以文化力量使其化而為“華”。[9]體現(xiàn)這種理念的最典型例子是時人關于武靖州裁撤的議論。

翁、田在嘉靖年間平定大藤峽瑤亂之后,提出了處置大藤峽的善后七策,其中第四、五條涉及對武靖州的處置。第四條提出要將武靖州改為武靖千戶所,以賢能軍官 (即流官)為主管,只讓邦佐之子擔任協(xié)同管理的角色[3](卷29翁萬達《處置藤峽事宜議》,P383-4)。事實上即是廢除土司頭目的軍事控制權,而將狼家屬盡編于保甲之中。不過,官方記載稱此條措施在當時沒有得到批準和執(zhí)行[10](卷32《外夷志二·左江土官》,P635)。為什么地方督府此時不批準武靖州改制?因為可能有兩方面,一是當時正要借助桂西岑氏土司以對付安南,憚于岑氏土司的叛服無常,所以沒有輕易裁撤同出于岑氏衣缽的武靖州;另一方面當時大藤峽瑤亂剛剛平定,瑤民尚未完全向化,保留武靖土司和狼兵以維持足夠的軍事震懾力,還很有必要。故從《蒼梧總督軍門志》中仍然可見關于武靖州的記載。

不過,到了萬歷年間,廣西官方反對武靖州存在的聲音日漸高漲,萬歷《廣西通志》就表達出這樣的態(tài)度。在“武靖州”一條中,主纂蘇浚所寫的評論就提供了時人的看法:“武靖非諸土州比也。土酋等籍其幅員,歸于公家,宜世世嗣不絕。武靖故中原地,第藉兵外夷為吾藩圉,今伍符空設而徒棄內地以資狼心,非設官之初意矣。且邦佐再傳而絕,清寶一傳而絕,天之所殄,不可興也!翁田之 議,洞 若 觀 火,時 哉 不 可 失矣?!保?0](卷32《外夷志二·左江土官》,P635)武靖州的設立與桂西土司的設立目的本來就不同,是為了借助狼兵的力量來防守大藤峽地區(qū)的“猺賊”,到嘉靖中期翁、田大征并采取系列善后措施進行調整之后,可以說峽江地區(qū)的“猺亂”問題已基本得到了解決。因此,武靖州的軍事價值已不再為廣西地方督府所倚重,蘇浚認為此時若還容許武靖州這一軍事性質的機構存在,只是在平白地浪費中原的田地資源滿足“外夷”土司的貪欲,已違背了設立武靖州的初衷。因此,如果說嘉靖年間因為“猺亂”剛剛平定還需要保留土司狼兵以震懾瑤人的話,那么,在大部分峽江瑤人已經(jīng)進入里甲體系之后,就沒有了這個必要。這樣我們就看到督府對武靖州的態(tài)度在萬歷后期由保留到裁撤的轉變。

據(jù)地方志記載,潯州府的狼兵在萬歷年間已經(jīng)裁汰了三分之二[11](卷18《軍政下·民壯·狼兵》,P4)。對比《蒼梧總督軍門志》與《殿粵要纂》中所記駐于碧灘堡、駑灘堡的軍隊人數(shù),前書編于萬歷七年(1579年),所記屯駐軍隊數(shù)為400名,后書成于萬歷三十年 (1602年),屯駐軍隊減少為88名,正好有一個數(shù)量上的大變化,由此可以推測裁減狼兵是在萬歷七年至三十年之間。又據(jù)萬歷《廣西通志》“耕兵”條云:“土司兵故精勁每遇警輒征召,大者數(shù)千計,小者百計,原有定額。國家亦不靳名器金帛之錫以鼓舞其心,故趨檄者恐后。然行之久而兵日驕恣,民且苦兵矣??偠缴袝跏厝室哉髡{頻數(shù),人不堪命,因議更番戍守之法,……其制良善,然窮年外處,月餉無幾,武夫悍卒多不樂役,第以老憊充數(shù),到伍以后潛歸相屬,其名存其實亡,于是戍兵不足恃,而警報一聞,又不得不議征兵矣。萬歷十六年督府劉繼文以地方寧謐,議減戍卒之數(shù),但兵額既減而虛名如故也。”[10](卷32《外夷·土兵征戍》,P671)由此可見,萬歷十六年(1588年)確有廣西省府采取實際行動統(tǒng)一裁減戍卒的舉措,作為其時廣西戍卒主力的狼兵應該就是因應此一政策而被大量裁減的。

為什么要在萬歷后期裁減狼兵?上引材料提到兩個原因,一是廣西地方趨于安靜,正與前文分析華南局勢變化的情況相一致。二是狼兵日益驕恣,百姓苦兵,即是官員們其時認為使用狼兵之弊甚于其利。對此蘇浚有更深的討論云:

昔之議者,率謂狼制獞,然僅計一時而不可長恃也。狼初利吾田,勢必聚兵,戈戟如林,足制諸夷死命。二三年后,兵竄故鄉(xiāng),田歸酋長,戍守無幾,脆弱居半,獞人且寢處之矣。其甚也,獞人負租不敢問,稍恣睢,白挺隨之,狼果可長恃耶?夫馭得其道,獞可作使,馭失其道,狼且作敵。圣人有金城,隱然虎豹在山,則自恃之道也[7](卷57蘇?!豆盘镎摗?,P698)。

認為“狼不可恃”成為萬歷年間廣西官府最主要的聲音,極力反對再過度倚重土司狼兵,轉而主張將瑤僮教化以為我所用,重心在于以夏變夷,極力反對重用土司“蠻夷”。大體上而言,總的趨勢是結束武力剿殺或以夷制夷階段,而進入到以“華”化“夷”階段。

武靖州的改制發(fā)生在萬歷末期,《潯州府志》“武靖始末”條中有記述如下:“邦佐死,子崟崳襲,崟死,絕。以族人清寶襲,清寶復死,絕。改為鎮(zhèn),以所領狼兵屬本府通判。國朝因之,不設土官,后復裁鎮(zhèn),歸入桂平縣。”[12](卷26,《武靖始末》,P6)即是到清寶絕嗣后,武靖州才改為鎮(zhèn),并改由潯州府通判權知州事。

到了康熙年間,汪森編《粵西文載》,其中的《左江土司志》“武靖州”條在引述了上引蘇浚所言后,加了一個按語稱:“今邦佐之嗣已絕。潯州府通判權知州事,狼兵歸之桂平、平南、貴縣三縣,俱如翁、田二公議。”[7](卷12,《左江土司志》,P652)《左江土司》為采集地方名勝志所寫,所記當為明末或清初之事,表明到明末清初,至少在康熙年間汪森編書之前,已經(jīng)完成了武靖州改制之事。

潯州府裁汰狼兵與將武靖州改為鎮(zhèn),將狼兵改隸府通判管轄,兩者的意圖是一致的。裁兵在前,改州為鎮(zhèn)在后,也許正是官府大規(guī)模裁狼兵之時,清寶之絕嗣剛好提供了一個機會,使明政府可以名正言順地對武靖州采取行動。

翁、田善后七策的第五款是關于狼田的清理,即要重新丈量狼田,同時開始向狼田征收糧差,要求狼戶與民一體,交納相當于差役的米糧[3](卷29翁萬達《處置藤峽事宜議》,P384-5)。按顧祖禹所言,萬歷末期,對武靖州的處置是“俱如翁田所議”,那么這一政策便也得到了實施,其實施的結果使得武靖州這一土司制度下的“狼”的開始進入流官治下的里甲體系。

此后,潯州府的狼兵狼民基本上是沿著兩個不同的方向演變。一是三分之一被保留的狼兵,他們被編置了保甲,仍保留在單獨的狼丁冊內,但武靖鎮(zhèn)改由通判權知州事,意味著武靖鎮(zhèn)真正成了流官直接治理的地方機構,后來,狼兵更是分歸桂平、平南、貴縣三縣自管,直接歸屬流官。這些冊內狼戶主要的職能仍然是應兵役,繼續(xù)承擔著守城等軍事職責[11](卷18《軍政下·民壯·狼兵》,P3頁)。桂平縣一些村落直至乾隆年間編制保甲時仍然看到單獨的“狼甲”[13](卷3,P445、439、443)。清朝至雍正時仍用狼民協(xié)防,可見這些人作為狼兵的身份一直保留。另一個方向是被裁撤的三分之二的狼兵,他們與民一體編戶,不再編入單獨的狼丁冊內。因此,此部分狼兵被裁之后與其家屬一道逐漸融入當?shù)?,消失了他們作為“狼”的身份?/p>

據(jù)文獻資料看來,武靖州的土司狼兵基本上是沿著第二個方向演變的。乾隆《桂平縣志》記載乾隆二十九年 (1764年)桂平縣編保甲的情況,武靖州所在的大宣里這個原來狼兵最集中的地區(qū),所有村落均為民村,并沒有狼甲編制的村落,桂平縣被保留狼甲編制的村落基本上集中在潯江南岸沿河一帶的趙里 (今桂平蒙圩鎮(zhèn))、武平里 (今桂平石龍鎮(zhèn))和甫里 (今桂平石龍鎮(zhèn))。[13](卷3,P445、439、443)隨著武靖州狼兵其“狼”的身份的消失,當?shù)氐闹饕巳恨D而被稱為“獞”,他們已經(jīng)成為輸糧納稅的國家編民。

三、小結

武靖土州在桂東流官管治區(qū)的設立、遷址和最終被裁撤,是明中期廣西邊疆地區(qū)局勢變化,朝廷對華南地區(qū)的經(jīng)營策略,以及官府和地方將領對狼兵的定位及使用策略等諸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明代,西江航道日益成為鹽運及軍事物資運輸?shù)臉屑~,大藤峽地區(qū)因控扼西江流域中段航道而引起朝廷的重視,當?shù)乇环Q為“猺”的土著群體成為官府管制的對象。明代中期以后,由地方到中央均以征“猺”為要務。而明王朝依賴的主要軍事力量是桂西土司率領的狼兵,朝廷將進入桂東地區(qū)的狼兵以軍事聚落的形式進行安置,拔給其田地使之屯耕防守,鎮(zhèn)攝瑤人,保證江道暢通。這是武靖州設立的最重要緣由。武靖州址由碧灘遷往大宣里和崇姜里之間平曠的黃紳嶺,蓋因狹窄的碧灘無法安置眾多狼兵家屬,無法達到以田換兵之目的。而遷址之后同時也實現(xiàn)了朝廷對于狼兵的“耕兵”定位,使朝廷可以從這些耕兵中獲得一定的糧稅收入。嘉靖中后期到萬歷年間,在大藤峽地區(qū)的瑤亂基本平息之后,一因武靖州的土司管治方式所帶來的弊端,二因其時華南局勢的重點轉向廣東沿海地區(qū),所以,桂東地區(qū)的狼兵被大量裁減,武靖土司州也最終被裁撤。

[1][明]田汝成.炎徼紀聞 (四庫全書第352冊卷2《斷藤峽》)[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蘇建靈.明清時期壯族歷史研究[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3.

[3][明]林富修,黃佐纂:廣西通志 (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41,據(jù)明嘉靖刻藍印本影印)[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4]廣西博物館.明代大藤峽·八寨農(nóng)民起義調查資料[Z].1975年油印稿.

[5][明]劉堯誨編.蒼梧總督軍門志 (中國邊疆史地資料叢刊)[C].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1991.

[6][清]顧祖禹撰.讀史方輿紀要[M].賀次君,施和金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5.

[7][清]汪森編.粵西文載 (四庫全書第1465-6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8][明]明實錄[M].南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1968年校印本.

[9][明]楊芳編纂.殿粵要纂[M].范宏貴點校.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3.

[10][明]蘇浚纂修.廣西通志 (中國史學叢書15.明代方志選六.據(jù)萬歷二十七年刊刻本影?。?[M].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5.

[11][清]胡南藩修,歐陽達纂.潯州府志[M].乾隆二十一年刻本.

[12][清]魏篤修,王俊臣纂.潯州府志[M].同治十三年 (1874年)刻本.

[13][清]吳志綰修,黃國顯纂.桂平縣志[M].故宮珍本叢刊影印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刻本.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猜你喜歡
土司萬歷廣西
廣西貴港
書坊與名士:萬歷年間戲曲評點興起的雙驅
貴州土司史籍編年系列總序
《廣西戲曲》
從土司軍事活動窺探土司文化
Fort Besieged
從土司到土司學:中國土司文化研究的新進展
——李良品《中國土司學導論》讀書札記
毛主席來到我廣西
嘉靖、隆慶、萬歷時期景德鎮(zhèn)瓷器胎體與青花發(fā)色特征研究
論萬歷朝播州楊氏土司之覆滅
定襄县| 三台县| 航空| 新竹市| 巫溪县| 鹤庆县| 庄河市| 珠海市| 阜康市| 碌曲县| 化德县| 蒙阴县| 思南县| 永川市| 射洪县| 石棉县| 砚山县| 太康县| 扬中市| 鄂伦春自治旗| 家居| 沈丘县| 瑞昌市| 舟曲县| 南丰县| 肇州县| 油尖旺区| 洪雅县| 永济市| 文山县| 乌兰浩特市| 叙永县| 徐水县| 安岳县| 三原县| 彩票| 时尚| 广西| 山丹县| 宜良县| 湘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