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曄卿
(南京大學 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3)
南戲系兩宋之交誕生于浙江溫州的一種戲曲形式,但是由于南戲的創(chuàng)作一直出自民間書會之手,文辭相對較為粗陋鄙俗,格律不夠謹嚴,因此一直受到文人的輕視,長期被視為俚俗妄作、村坊小曲,文人纂錄多所不收,是故保存至今的南戲作品極為罕見。目前能見到的宋元戲文全帙,僅有永樂大典戲文三種、“荊劉拜殺”四大南戲和《琵琶記》等有限的幾種。但是,在明代中后期纂輯的幾部南曲譜中,保留了為數(shù)不少的南戲曲文,《南詞敘錄》所著錄的“宋元舊篇”均能在曲譜中找到大量佚曲,其中最重要的一種曲譜當屬《南曲九宮正始》?!赌锨艑m正始》是明末清初一部重要的南曲曲譜,全稱《匯纂元譜南曲九宮正始》,題為“云間徐于室輯,茂宛鈕少雅訂”,當由明末清初的曲學家徐于室和鈕少雅合力完成。徐于室,名慶卿,字于室,明末松江人,生卒年不詳,系嘉靖朝大學士徐階的曾孫,一生醉心曲學。據(jù)鈕少雅《南曲九宮正始·自序》記載,徐于室為了編纂一部反映南曲格律原貌的曲譜,“排纂九宮,推敲四聲”,“遍訪海內遺書”,于天啟五年(1625年)得到《十三調譜》與《九宮譜》等兩部元代南曲譜,并得到一部明初的曲選《樂府群珠》,遂與著名曲師鈕少雅據(jù)此共編《南曲九宮正始》(以下簡稱《正始》),未及書成徐于室抱憾去世,由鈕少雅卒成此業(yè)?!墩肌芬粫闹卮髢r值在于兩方面,一方面它厘定南曲宮調、曲牌、板式等,糾正時弊,力復南曲格律原貌;另一方面,在保留古劇、考校曲文方面著力甚勤,不但保留了不同于“坊間時本”的南戲曲文,而且收錄許多已失傳的宋元戲文佚曲。據(jù)清初曲家張彝宣稱,鈕少雅“所藏古戲本甚多”,可見《正始》所收古劇和古曲文,來源甚廣,不限于徐于室所得“元譜”和明初曲選《樂府群珠》,為我們探究元代南曲戲文原貌提供豐富的寶藏。錢南揚、陸侃如、馮沅君諸先生就是依據(jù)《正始》對宋元戲文進行鉤沉輯佚工作,先后出版《南戲拾遺》、《宋元戲文輯佚》等專著。應當說,這部書是除《永樂大典戲文三種》之外,窺探宋元南戲的重要典籍,“是迄今所見南曲譜中最為完備完善,也是最有實用價值的一種”。(孫崇濤《戲曲文獻學》P 283)通過《正始》對宋元南戲的勾稽,可以使我們對宋元時代南曲戲文的創(chuàng)作得到宏觀的把握。
《正始》所收南戲古曲文甚夥,同時輯有元以迄明初的少量南散曲,俱以“元傳奇”、“元散套”稱之,為后人留下了一筆珍貴的語料。據(jù)學者考證,這些戲文材料,至遲不會晚于明初(可參見黃仕忠、俞為民諸先生之說)。雖然《正始》編者囿于成見,認為南戲晚于元雜劇,系北曲南化之產物,因此對于明代以前戲文概稱“元傳奇”,然而這些“元傳奇”中不乏宋末元初戲文。如《張協(xié)》一劇,學者公認為南宋劇作;《樂昌》一劇,《中原音韻》已經(jīng)提到,亦當為元代中早期劇作。故,《正始》所謂“元傳奇”代表宋元時代南曲戲文的整體面目,當無可疑。對《正始》所收“元傳奇”之韻字鉤稽整理,借斑窺豹,庶幾可使我們對元明之際南戲曲韻的韻部系統(tǒng)得一總體印象,以為南戲曲韻的研究奠定基礎。
考證《正始》所見“元傳奇”的用韻,首當其沖的工作是鉤稽韻字?!墩肌肪幷邔τ陧嵶謽俗⒆杂畜w例,于每支曲子首個入韻字旁注曰“韻”,其后的韻字注曰“葉”;于編者認為不必入韻而入韻之字,注曰“可不”,于編者認為當入韻而不葉韻的字,注曰“失”;對韻部間的通押,注曰“借”。本人撰有《南曲九宮正始曲韻標注七凡》一文,詳發(fā)其例。
既明其例,再核以俞為民先生《曲韻韻位研究》一文所揭示的曲體韻位規(guī)律,絲牽繩貫,將全部曲文韻字勾稽系聯(lián),分析其用韻規(guī)律,已撰為《從〈南曲九宮正始〉看元代南戲曲韻特點》一文。據(jù)拙文所考,元代南戲曲韻與《中原音韻》貌合神離,然而并非蕪亂不可識。于是,今在前文基礎之上,復對《正始》“元傳奇”用韻情況,厘定考證,重新歸納韻部,理其音路,以期與北曲曲韻相發(fā)明,就正于方家。下面依次敘述我們所考求的結果。
根據(jù)我們的統(tǒng)計,《正始》標明“元傳奇”的共有1300支。我們通過對這些曲文詳細排比,共得出元傳奇 10個韻部,其中陰聲韻 6部,陽聲韻 4部(入聲派入舒聲,只有為數(shù)不多的元傳奇有獨立入聲韻部,詳后),分別是:支微、魚模、歌麻、皆來、蕭豪、尤侯、東鐘、寒咸、庚侵、江陽。下面每部之論述先列韻字表,韻字排列依其在書中出現(xiàn)先后為序,入聲字單列,然后對本部所牽涉的問題進行討論。
1.支微部
舒聲 :李 、霈 、對 、喜 、二 、慧 、墀 、試 、淚 、至 、異 、里 、是、鬼 、子 、會、意、底 、美 、移 、攜、歸、麗 、兒、時、幾 、癡、卮 、貴 、妓、離、易 、枝 、棄 、世、契、杯 、袂、啟、義 、罪、非 、你 、嘴、起、知 、計 、狽 、肌、致、蕊 、水、墜、霏 、碎、綴 、翠 、醉、提、己 、遲 、婿 、宜、理、飛 、妻、欺、戲 、禮、為 、恥 、窺、期、忌 、垂 、脂 、誰、齒、輝 、遞、嬉、催 、歲、齊 、地 、治、衣、隨 、之 、迷 、位、藝、峙 、依、味、伊 、題、眉 、濟 、揮、微、膩 、寐 、棲 、倚、蟻、堆 、幃、尺、愧 、矣、悲 、庇 、已、氣、跪 、西 、漪 、蒂、誓、紙 、未、系、慧 、際、堤 、媚 、細、沸、比 、珥 、昧 、洗、漪、配 、每、蹊、第 、臂、持 、旨 、犀、雷、魅 、疑 、畏 、內、低、憩 、裔、耳、翅 、赤、支 、指 、刺、止、詩 、啼 、溪 、危、嘴、違 、機、媒、虧 、卑、逆 、悔 、皮、推、池 、灰 、維 、市、馳、湄 、奇、稀、綺 、體、廝 、凄 、謎、紫、威 、樨 、鼻 、瑞、閨、庇 、睡、絲、邐 、彼、此 、翳 、志、卉、徊 、圍 、泥 、壘、熙、替 、記、畿、回 、輩、妹 、類 、滯、使、魁 、器 、詈 、寺、悴、例 、利、諱、尾 、俐、旖 、擬 、虀、桂、蔕 、吹 、被 、費、備、轡 、紀、饋、饑 、置、辭 、哩 、儷、脾、勢 、姬 、肥 、騎、醫(yī)、隊 、嘶、笄、菲 、扉、悽 、事 、霓、旎、萋 、侍 、卉 、似、擬、米 、追、徽、猊 、梅、衰 、規(guī) 、龜、退、珮 、肢 、殢 、偎、廢、吏 、偉、邸、施 、氏、髻 、蹊 、寄、死、餒 、置 、脆 、基、示、閉 、稽、謂、噫 、邇 、霽 、楣 、儡 、稷 、煤 、緋 、罍 、遺 、珪 、資 、嗣 、咨 、賁
入聲派入舒聲 :日 、翼 、息 、的 、惜 、得 、跡 、夕 、覓 、壁 、質、習 、笛 、室、憶、璧 、急 、職 、惑、策、實 、驛、碧、戚 、賊、僻 、席 、一、白、積 、密 、砌 、逸、只、激 、及、寂、食 、力、擲 、淅 、織、識、避 、失 、拆 、笠、跖、筆 、役、濕、籍 、吃、嚦 、國 、易、漆、唳 、滴 、歷 、尺、吉、剔 、瀝、益、直 、即 、釋
《正始》所見“元傳奇”使用此部最廣,葉支微部的曲文占全部曲文比例幾近三分之一,包括《中原音韻》中齊微、支思兩部之字。我們之所以斷定齊微、支思在“元傳奇”韻部系統(tǒng)中合并為一部,基于以下事實:共有 486支曲子使用齊微、支思韻,而齊微韻獨用的曲子只有 50支,約占 10%強;支思韻則獨用更少,只有《王十朋》、《拜月亭》二戲各有 1支曲子獨用支思韻。且這些獨用的曲子都非常短,每支韻腳字都在 5字左右,最長的一支獨用齊微韻的曲子有 14字。因此,與其說這些獨用的曲文支微分立,毋寧說是因為曲文本身字數(shù)過少不能體現(xiàn)支微同部。
在《正始》“元傳奇”中,支微部與魚模部有通押現(xiàn)象,雜有魚模部字的曲文有 184支,約占支微部曲文總數(shù)的 40%。另外“履”、“婿”二字頻繁出現(xiàn)在押支微部曲文中,在魚模部曲文則沒有,疑此二字當入支微部。此外,支微部與皆來部偶有合韻現(xiàn)象,“外”、“腮”、“蓋”三字曾葉入支微部。
2.魚模部
舒聲 :去 、苦 、所 、處 、珠 、舞 、覷 、路 、苧 、聚 、爐 、疏 、無 、午 、鼓 、數(shù) 、古 、廬 、書 、途 、儒 、如 、諸 、居 、劬 、武 、都 、車 、徒 、語 、乎 、步 、拘 、舉 、度 、遇 、故 、肚 、渠 、魚 、取 、吁 、顧 、赴 、宇 、戶 、余 、慮 、歟 、虛 、暑 、夫 、舒 、母 、府 、女 、躇 、誤 、股 、助 、梧 、富 (失 )、娛 、婦 、臾 、阻 、侮 、付 、褸 、旅 、與 、斧 、怒 、恕 、懼 、辜 、壺 、軀 、楚 、殂 、附 、雛 、吾 、雨 、霧 、佇 、符 、虎 、慕 、賦 、縷 、黍 、妒 、蕪 、浦(借 ,結句)、俎 、吐 、露 、醑 、序 、枯 、湖 、墟 、初 、許 、暮 、緒 、兔 、烏 、糊 、鋪 、衢 、誅 、土 、沽 、負 、逋 、渡 、扶 、孤 、墓 、奴 、屬 、咐 、蘇
入聲派入舒聲:辱 、俗 、鵠 、粥 、伏 、夙 、祿 、讀 、匵 、肉 、促 、覆 、綠 、局 、宿 、足 、曲 、玉 、出 、族 、熟 、戮 、福 、目 、簌 、屋 、錄 、木 、犢 、續(xù) 、浴 、復 、哭
用魚模部的曲子共有 81支,本部與支微部犯混現(xiàn)象較多,共有 28支曲子雜有支微韻字,尤其是仙呂宮引子[小蓬萊]所引《孟姜女》換頭第三格,韻腳字為“已、至”二字,《正始》編者于是曲注曰:“據(jù)此始調乃魚模韻,何其換頭一無所葉?”此例正可說明魚模、支微二部音近通葉。但總的來說,該部仍比較封閉,獨用的例子占到全部數(shù)量的 2/3,因此我們不主張與支微部合并。
另外,魚模部與歌麻部、尤侯部有個別通葉的現(xiàn)象:共有 5支曲子雜有歌麻部的“霞、朵、個、火、果、也、坐”等七字;“酒、舟、繆”三個尤侯部字葉入魚模部。
3.歌麻部
舒聲 :亞 、雅 、罷 、也 、差 、茶 、耍 、下 、么 、多 、和 、把 、他 、巴 、灑 、家 、紗 、斝 、火 、馬 、化 、媽 、個 、我 、話 、餓 、挫 、葭 、過 、大 、雅 、惹 、佳 、遮 、花 、波 、涯 、價 、冶 、趄 、夜 、麝 、鴉 、瑕 、畫 、羅 、河 、掛 、華 、芽 、麻 、牙 、嫁 、查 、寡 、假 、瓦 、垛 、唆 、婆 、科 、剮 、嫁 、詐 、破 、麼 、可 、何 、做 、磨 、加 、呵 、鎖 、些 、鍋 、禍 、架 、那 、嗟 、坷 、裹 、夸 、哥 、撾 、琶 、爹 、沙 、咱 、嗏 、怕 、打 、歌 、詐 、墮 、荷 、亸 、臥 、梭 、娥 、惹 、紗 、呀 、矬 、拖 、和 、賈 、破 、靶 、顆 、坡 、躲 、唆 、娜 、艖 、霞 、啞 、暇 、蛾 、謝 、瀉 、訛 、榭 、蛇
入聲派入舒聲:合 、闥 、薄 、弱 、樂 、甲 、潔 、爇 、絕 、雪 、咽 、悅 、列 、說 、著 、伐 、插 、達 、邈 、卻 、發(fā) 、殺 、鴨 、壓 、束 、樂 、惡 、掠 、覺 、洽 、奪 、屑 、闕 、月、劣 、結 、鐵 、札 、徹 、撇 、舌 、迭 、篋 、設 、折 、托 、落 、著
歌麻部大致相當于《中原音韻》歌戈、家麻、車遮三部,其中入聲字的派歸與《中原音韻》不合,宕江攝入聲字多入歌麻部,而《中原音韻》宕江攝入聲則歌戈、蕭豪兩收?!墩肌吩獋髌嬷泄灿?74支曲子使用本部字作為韻腳,其中 51支的韻腳字系《中原音韻》歌戈、家麻、車遮三部合用的,1支曲子是《中原音韻》家麻、車遮二部合用的,車遮部有 5支獨用,家麻、歌戈韻單用的分別有 9支、8支。三部通葉之例近 70%,可見,《中原音韻》的歌、麻、車三部在《正始》元傳奇用韻中是混為一部的,因此我們將它們合并為“歌麻部”。
另外,歌麻部有與魚模部偶然通葉的用例,“護 、婦 、誤 、付 、訴 ”五字曾葉入歌麻,這與魚模部使用情況相一致,在用魚模部的曲文中,亦曾有個別歌麻部字闌入。
4.皆來部
舒聲 :賽 、萊 、海 、礙 、腮 、偎 、臺、開、懷 、待、來、愛 、排、乖 、奈 、采、態(tài)、排 、駭 、隘 、才、齋、差 、災、胎、帶 、在、解 、邁 、丐、鞋、睬 、害 、尬 、柴、彩、財 、怪、賴、喈 、諧、拜 、塊 、篩、敗、泰 、階 、屆 、釵、猜、愛 、買、抬、捱 、街、骸 、蓋 、賣、埋、宰 、邁 、界 、債、涯、派 、哉、哀、黛 、擺 、外 、再 、戒 、改 、呆 、歹 、載 、睬 、材 、揣
與皆來部通葉的入聲字:客
皆來部比較單純,凡 35見,24次獨用①包括 1次換韻的情況,南呂宮引子[虞美人]《蔡伯喈》格用二韻,前半用蕭豪韻,后半換皆來韻,系獨用。,占 2/3強,封閉性還是較高的;僅有 11次有支微韻字雜入,這些字是“ 魁 、內 、會 、回 、珮 、癡 、瘁 、狽 、餒 、罪 、摧 、誨、背、浼、堆”。本部基本上與《中原音韻》中皆來部相同,不同之處在于入聲?!墩肌吩獋髌娼詠聿?5例,僅有一支曲子雜有一個入聲字“客”,其他 34支清一色僅有舒聲;《中原音韻》中派歸皆來部的入聲字,《正始》元傳奇均不與皆來部葉韻,而大量的與支微部押韻。考慮到《正始》元傳奇用韻中皆來部與支微部偶有通葉,這一例“客”字亦可看作支微部與皆來部的偶然合韻,可以說皆來部沒有入聲字派入。
5.蕭豪部
舒聲 :早 、了 、沼 、峭 、到 、表 、簫、島、曉 、裊、杳、抱 、少、朝 、小 、遙、老、饒 、照 、袍 、高、笑、腰 、道、獠、好 、繞、嬌 、蹈 、耀、照、剖 、豪 、誥 、拗、調、覺 、惱、悄、逃 、拋、熬 、叫 、飄、唣、寶 、俏 、迢 、焦、交、膠 、妙、保、詔 、操、挑 、噪 、猱、皋、號 、道 、霄 、消、橋、皎 、嶠、勞、暴 、報、草 、毫 、貌、牢、倒 、哨 、報 、燒、苞、巧 、眺、兆、羔 、島、躁 、教 、遭、標、耄 、草 、瀟 、鬧、飆、討 、宵、巧、渺 、敲 、蛩 、郊 、驕 、韶 、靠 、翹 、瞧 、燥 、造 、吊 、告 、飽 、苗 、招 、嬈 、鮑 、陶 、雕 、孝 、裊 、掃 、醪 、腦 、桃 、盜 、條 、誚 、褒 、耗 、毛 、糟 、喬 、悠 、刀 、鈔 、拷 、憔 、綃 、廟 、寥 、饒 、叨 、罩 、釣 、搖 、炒 、襖 、縞 、殍 、考 、潮 、肖 、嘯 、帽 、嫂
與蕭豪部葉韻的入聲字:薄、閣、落、著
《正始》共有 86支元傳奇使用蕭豪部,與其它各部疆界謹嚴,僅有 7支雜有尤侯韻“柔、頭、有、休 、樓 、斗 、瘦”等字,共 7字,其中“ 頭”字兩次葉入蕭豪部,其余 6字皆 1見。所占比例既小,可視為偶然通葉。
《正始》元傳奇蕭豪部大致相當于《中原音韻》蕭豪部,二者分別在于入聲?!墩肌肥褂檬捄啦康那?絕少雜有入聲字 ,僅有“薄 、閣 、落 、著”4字在5支曲子中與蕭豪部葉韻,比蕭豪、尤侯二部合韻次數(shù)還少,并在字旁加注“借北音”,以示本非南韻;且《中原音韻》中派入蕭豪的入聲字,《正始》元傳奇中大量與歌麻部押韻。由此可推知,《中原音韻》中蕭豪部入聲字,《正始》元傳奇中是派入歌麻部,而非蕭豪。
6.尤侯部
舒聲 :有 、口 、首 、就 、偶 、柳 、久 、由 、手 、愁 、休 、僽 、樓 、繆 、友 、洲 、酬 、流 、謳 、悠 、謬 、舊 、州 、透 、守 、篌 、候 、收 、繡 、后 、酒 、湊 、斗 、籌 、偢 、肘 、逗 、剖 、救 、走 、舊 、輳 、仇 、喉 、袖 、憂 、留 、眸 、頭 、羞 、受 、鉤 、兜 、溜 、謀 、咒 、柔 、浮 、秋 、求
蒭 、酒 、透 、溜 、羞 、口 、皺 、愁 、驟 、稠 、搜 、佑 、游 、侯 、逑 、柳 、裘 、騮 、綬 、瘦 、謳 、九 、幽 、牖 、漏 、否 、晝 、儔 、奏 、丘 、遘 、壽 、帚 、舅 、甌 、漚 、投 、丑 、由 、颼 、垢 、朽
無入聲字派入。
《正始》有 61支元傳奇用尤侯部韻腳,井然有秩。2個支微部字“配、回”曾葉入尤侯,“負、母”2字魚模、尤侯兩見,蕭豪部“消、橋、腦”三字各與尤侯通葉 1次。支微與尤侯的犯混現(xiàn)象,亦見于支微部用例,蓋此二部音近可葉;蕭豪與尤侯二部亦如此。魚模部與尤侯部交涉之處,僅“負、母”二字,考此二字中古音本屬流攝,這里葉入尤侯或許是保留古音痕跡。
本部與《中原音韻》尤侯部最大不同在于入聲字,本部不雜一例入聲字,《中原音韻》中尤侯部入聲字,《正始》元傳奇要么獨用,要么與魚模部葉韻。
7.東鐘部
紅 、動 、擁 、從 、鳳 、中 、胸 、蹤 、烹 、送 、空 、夢 、恐 、重 、涌 、穹 、風 、峰 、慵 、弄 、痛 、雄 、童 、龍 、宮 、共 、逢 、同 、工 、容 、濛 、冬 、鴻 、驄 、東 、昽 、籠 、蓉 、忠 、封 、頌 、用 、功、崇 、窮 、通、沖、弓 、峒 、冗 、松、恐、濃 、永、公、鋒 、鐘、翁 、聳 、洪、農、踵 、囪 、董 、寵、控、兇 、豐、奉、嵩 、蔥、融 、供 、琮、櫳、茸 、棟 、眾 、蜂、攻、詠 、聰、縱、鴻 、捧 、種 、充 、嚨 、噥 、諷 、聾 、蛩 、宗
《正始》元傳奇東鐘部凡 68用,與《中原音韻》東鐘部一致。其中獨用 63次,與庚真、江陽各有 2例通葉,分別是庚真部“嶺 、增 、癥 、另 、程 、門 、能 ”和江陽部的“堂、莊、強”等字葉入,此外還有南呂宮過曲[金錢花 ]《劉智遠》格“咚、嘡、醺、聲”四字為韻,系東、庚、陽三韻通葉,《正始》注曰“東鐘韻”。東鐘與庚真韻尾相同,元音相近,故而會較多通押的現(xiàn)象。東陽之間,混葉雖較東庚混葉字數(shù)為少,但也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東陽不分”是南部吳語、閩語的一大特色,曲文中偶然流露的東陽合韻的例子,或對我們探討南戲起源及其方言有所啟示。
8.江陽部
想 、上 、望 、響 、鄉(xiāng) 、量 、悵 、放 、娘 、忘 、荒 、養(yǎng) 、仗 、章蒼 、樣 、講 、障 、場 、郎 、凰 、行 、廂 、傷 、行 、方 、杖 、攘 、霜 、唱、床 、擋 、帳、長、怏 、腸 、涼 、羊、房、榜 、腸、邦、常 、防、墻 、姜 、當、堂、狀 、香 、降 、商、光、芳 、雙、賞、廊 、黨、茫 、裝 、喪、魎、黃 、膛 、唐 、妨、相、倆 、床、撞、良 、漾、張 、梁 、暢、陽、響 、揚 、往 、塘、鴦、篁 、觴、惶、殃 、傍、謊 、祥 、剛、妝、江 、簧 、忙 、向、裳、龐 、昂、謗、枉 、蒼、蕩 、莽 、坊、忙、晌 、槍 、慌 、炕、獎、浪 、揚、汪、伉 、箱 、亮 、湘
江陽部共有 67支曲子使用,59支獨用,8支有其他韻部字葉入,分別是東鐘部的“濃、重”,庚真部的“村、穩(wěn) 、分 ”,寒咸部的“ 難、畔 、晚”這幾個字與江陽部通葉。上文談到東鐘部時,曾提及東、庚、陽三部偶有交涉的情況,江陽部使用的例子使我們可以更加明確這三部關系曖昧確系事實。3例寒咸部與江陽部通葉的用例,則不知何故,檢《正始》寒咸部用例,亦未見江陽部字闌入,這三處特殊用例待考。
9.庚真部
競 、命 、聽 、映 、行 、燈 、婷 、井 、停 、領 、聲 、晴 、零 、冰 、盈、云 、影 、慶、春、瞑 、印 、頸 、幸、認、濘 、經(jīng)、定、情 、徑、承 、等 、應、生、爭 、肯 、稱 、靜、京、程 、停、星、明 、勤、勝 、請 、城、境、塵 、馨 、錦 、清、頻、近 、省、掙、靈 、傾、禁 、忍 、身、成、門 、形 、襟 、人、驚、因 、醒、恨、盡 、病、顰 、衾 、另、景、尋 、準 、損 、今、信、心 、餅、姻、盟 、枕、伶 、輕 、誠、證、君 、縈 、亭 、寧、凈、頃 、冷、興、凝 、屏、瑩 、更 、并、鳴、性 、林 、令 、謹、程、頓 、登、輕、曾 、勁、昏 、魂 、困、恩、名 、嶺 、音 、貧、零、金 、鏡、殯、凈 、兢、竟 、睜 、稟、甚、飲 、明 、真 、正、整、陰 、深、英、新 、青 、親 、荊 、撐 、您 、聘 、剩 、憑 、耿 、鶯 、陵 、吟 、硬 、庚 、盛 、惺 、能 、挺 、憎 、評 、柄 、悶 、溫 、卿 、秤 、榮 、庭 、順 、孕 、姓 、緊 、迥 、暝 、村 、朋 、沉 、銀 、信 、問 、針 、寧 、增 、訊 、根 、韻 、文 、崩 、神 、精 、庭 、影 、痕 、任 、兵 、警 、平 、凜 、滾 、嗔 、隱 、纓 、進 、疼 、肯 、辛 、橫 、頂 、泠 、鼎 、嬰 、分 、郡 、佞 、寢 、俊 、琴 、忖 、存 、輪 、瓶 、逞 、穩(wěn) 、澄 、裙 、珍 、斟 、粉 、狠 、恁 、婚 、孫 、蕣 、胤 、墳 、鱗 、揾 、震 、紛 、寸 、噴 、軍 、陣 、擒 、論 、聞 、曛 、潤 、闉 、民 、們 、樽 、忻 、仁 、賓 、辰 、群 、凌 、迍 、臣 、津 、陳 、均 、尹 、本 、姓 、征 、椹 、憫 、姻 、旬 、廳 、侵 、亨 、坤 、允 、肯 、遁 、哂 、窘 、顰 、馴 、忿 、筋 、趁 、鸰 、杏 、宸 、晉 、勛 、欣 、吝 、唇 、倖 、引 、萍 、員 、螢 、噾
共有 225支曲子使用庚真部,本部相當于《中原音韻》庚青、真文、侵尋三部之和。之所以斷定三部合并,是因為 225支曲文中,侵尋字獨用僅 2次,侵咸合韻 1次,庚青獨用 42次,真文獨用 30支,三部獨用之總和尚且不及總數(shù) 35%;況且獨用用例多集中在《蔡伯喈》、《王十朋》兩本戲文中,其他“元傳奇”絕少獨用;《正始》編者亦注意到這種情況,屢屢注曰“韻雜”、“韻更雜”,實在是由于庚真侵同部,令徐鈕二氏難以分辨曲文所用之韻到底是《中原音韻》何部。因此我們斷定在《正始》元傳奇韻部系統(tǒng)中,《中原音韻》庚真侵三部是合而為一的。
如同前文東鐘部所述,庚真部與東鐘、江陽二部有所牽涉,此處概莫例外。在庚真部曲文中,有江陽部的“上 、藏”二字和東鐘部的“ 瓊 、兄 、詠 、永”四字與之相葉,系偶然的音近通押。寒咸部的“懶、亂、歡、倦、便、難、漢”七字亦曾葉入庚青部,有待進一步考察。
此外,“每”字多次葉入庚真部,均是作為人稱代詞表復數(shù)的詞尾出現(xiàn),如“你每”、“我每”等,可見系“們”字的異寫,非是支微部字葉入庚真。
10.寒咸部
點 、喧 、臉 、爛 、觀 、輦 、殿 、間 、淺 、伴 、然 、苑 、鮮 、年、鸞 、歡 、旋 、面 、肩 、晚 、闌 、遠 、圓 、筵 、千 、宴 、扇 、忭 、遣 、勸 、倦 、然 、仙 、緣 、眷 、轉 、燕 、暖 、卷 、彈 、看 、寒 、干 、難 、園 、韆 、妍 、戀 、前 、感 、懨 、念 、弦 、天 、汴 、言 、免 、遍 、纏 、漣 、盞 、憐 、畔 、染 、穿 、邊 、牽 、怨 、元 、鞭 、連 、堅 、愿 、彎 、班 、關 、山 、還 、冤 、巔 、臉 、延 、便 、聯(lián) 、顏 、煙 、淺 、軟 、院 、散 、全 、般 、犬 、貫 、變 、棉 、箭 、眠 、懶 、眼 、睆 、款 、湍 、管 、館 、簡 、凡 、觀 、饌 、返 、官 、盼 、寬 、顛 、鬟 、圞 、限 、安 、碗 、桓 、濺 、見 、賤 、懸 、傳 、選 、拳 、蹇 、顯 、偏 、釧 、泉 、飯 、鄲 、閑 、翻 、棧 、灘 、揀 、滿 、娟 、綻 、炭 、店 、片 、綣 、線 、膽 、雁 、竿 、嘆 、煙 、賢 、篇 、簽、拈 、薦 、涎、選、源 、軒 、垣 、羨、騫、縣 、獻、展、斷 、艷 、板 、錢 、便 、蓮 、啖 、艱 、煩 、猿 、蟬 、添 、鴛 、、健 、珊 、半、鍰 、亂 、殘、箋、幔 、泮 、剜 、喘、電、單 、筌、慳、趲 、閃、旦 、煎 、虔、阮、踐 、奩 、鈿 、三、完、掩 、闐、慘、霰 、鶼、健 、掀 、纖、靦、愆 、專 、憲 、善、拚、誕 、摶、冠、蕃 、芊、酸 、焰 、船、尖、戰(zhàn) 、攀 、短 、頑、綰、翩 、繭、丹、慣 、檐 、燃 、奸 、暫 、緘 、賺 、擔 、簪 、覽 、婪 、含 、俺 、南 、探
本部系合并《中原音韻》寒先、桓歡、先天、監(jiān)咸四部而來。我們認為寒桓先咸四部不分,是基于一些事實:《正始》共有 162支元傳奇使用本部字押韻,而寒山、桓歡、監(jiān)咸獨用的各有 2支,先天獨用的有 31支,合計 37次獨用,而混押則有 125次,且《正始》多處注明“韻雜”,以示不可分辨到底是“寒山”、“桓歡”還是“先天”、“監(jiān)咸”,因此我們認為《正始 》元傳奇中,這四部合為一個寒咸部。
寒咸部與庚真部相涉最多,庚真部“明、城、損、悶、狠、生、倖”等字曾葉入,其中“明”字兩次葉入。東鐘部“中 、紅”,江陽部“ 往 、唱”亦各有一次與寒咸部相押。這些通葉現(xiàn)象在庚真、東鐘、江陽等部也有出現(xiàn),當屬陽聲韻之間偶然通葉。
11.入聲字
《正始》元傳奇入聲字獨用例很少,且很集中,基本上選自《蔡伯喈》、《王十朋》、《拜月亭》以及元散套中的曲文,入聲字會獨用。據(jù)我們考察,完全獨用入聲韻的曲子有 28支,臻曾梗攝入聲字獨用 5次,分別是《拜月亭》2支,《蔡伯喈》1支,《陳巡檢》1支,《柳耆卿》1支;通攝入聲字獨用 5次,《拜月亭》1支,《蔡伯喈 》2支,《雷世際》1支,《無雙傳》1支;咸山攝入聲字獨用 12次,《蔡伯喈》4支,《王十朋》2支,元散套 6支;宕江攝入聲字獨用 4次,《王十朋》2次,《殺狗記》1支,《鮑宣少君》1支 。《琵琶記》、《拜月亭》、《王十朋》均是經(jīng)過文人潤色創(chuàng)作的南戲,久負“音韻精絕”之名,散套作者亦多為文人墨客,因此它們審音定韻較之其他南戲精嚴,不足為奇。這點在《王十朋》尤其突出,《正始》所引《王十朋》曲文,不但入聲獨用,且支微不混、庚真分立,十分精密,與其他南戲用韻精粗立見,一看就是熟悉官韻,至少是精通北韻之人所為。
因此我們認為,雖然《正始》元傳奇有獨用入聲字的用例,但主要是《王十朋》《琵琶記》等少數(shù)南戲作品這樣使用,而在《正始》所收其他南戲,尤其是為《南詞敘錄》所著錄的“宋元舊篇”中,入聲字與舒聲有整齊的對應通押關系:臻曾梗攝入聲與支微部通押,通攝與魚模部通押,咸山宕江攝入聲與歌麻部通押,例外情況絕少。據(jù)此可知,從《正始》所收元傳奇來看,南戲曲韻亦無入聲韻部,這與南戲《永樂大典戲文三種》的入聲韻情況是相一致的。但是,南戲曲韻入聲派歸舒聲的情況,與《中原音韻》有較大差距。
通過對《正始》所見元傳奇用韻情況系聯(lián)考察,得出 10韻部,此乃元明之際南戲所用曲韻韻部,與《中原音韻》19部相比,合并尤多,入聲字派歸亦頗多不同,足見南北曲韻確系兩種體系。
應當引起我們重視的是《正始》既為一部曲譜,乃蒐輯眾多戲文而成,其間自有承自前代的,亦有當代寫定的,時有轉移,則韻亦稍變。仔細觀察《正始》所引元傳奇,從曲韻角度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作者無考、今多亡佚的南戲,絕大部分為《南詞敘錄》著錄于“ 宋元舊篇”之下,如 《王魁》、《崔護》、《張協(xié)》、《樂昌公主》之類,系早期戲文的代表;另一類是《蔡伯喈 》(即 《琵琶記 》)和 《王十朋》、《劉智遠》、《拜月亭》、《殺狗記》(即荊劉拜殺四大南戲),屬元末明初間的文人作品,諸“元散套”用韻與此類近似。從曲韻角度來看,兩類之間有一些明顯的不同,其中《琵琶記》、《王十朋》尤其顯著,《拜月亭》、《劉智遠》和 《殺狗記》似介于兩類之間,《拜月》用韻更近 《琵琶 》,《劉》《殺》則更類于 《王魁 》等宋元舊篇用韻,為便于稱呼,筆者將這兩類分別以“宋元舊篇派”和“《琵琶》派”稱之?!八卧f篇派”用韻,完全符合前文所述 10部之劃分,雖然篇目繁多,但是曲韻韻部有很高的一致性,皆不出 10部樊籬,可見南曲用韻絕非古人所說“南曲韻雜”,而亦當如北曲一般,“韻共守自然之音”。而“ 《琵琶》派”則與南戲曲韻 10部不同,其間分別,約有以下數(shù)端:
1.入聲韻部有獨立趨勢。《琵琶記》、四大南戲及元散套皆有許多入聲獨用的曲文,其中,通攝、宕江攝、咸山攝三攝入聲獨用趨勢最顯著,《正始》所引三劇曲文,此三攝字皆有獨用之例,且舒入通葉之例絕少,僅有“個、遮”等個別字曾與入聲字押韻;而臻曾梗攝入聲雖有獨用,但是與支微韻合用通押的次數(shù)、字數(shù)均多。
2.庚青、真文分用,這點以《王十朋》最為嚴格,《正始》所引《王十朋》庚青、真文無一例混用,涇渭分明,亦不雜一侵尋韻字,庚真侵三部皎然?!杜糜洝贰ⅰ栋菰峦ぁ芬不旧夏芊直娓?只是偶有犯混?!杜谩芬啾媲謱?只一“襟 ”字曾葉入真文;《拜月》則真侵不辨。而《劉智遠》、《殺狗記》則與諸宋元舊篇一樣,庚真侵不分。元散套未見有獨用侵尋部者,但其庚青、真文韻不雜侵尋韻字,庚真二部有犯混。
3.監(jiān)咸韻獨立。這點亦以《王十朋》最為明顯,《正始》所引元傳奇監(jiān)咸部獨用只有兩次,一為元散套《夢返秦樓》,一為《王十朋》。且《王十朋》用寒先部絕不雜一監(jiān)咸部字,足見監(jiān)咸部獨立?!杜糜洝冯m不見監(jiān)咸部用例,但是其寒先部亦無監(jiān)咸部闌入,不似其他傳奇寒咸雜見,元散套寒、咸亦不相雜?!栋菰峦ぁ贰ⅰ秳⒅沁h》、《殺狗記》雖有寒咸相葉之例,但較諸宋元舊篇,次數(shù)、字數(shù)均有不逮。
通過對《正始》元傳奇用韻的全面考察,我們對南戲曲韻面貌有一大致認識。南戲曲韻大致分為兩期,一為民間創(chuàng)作期,韻部為 10部,舒入通押;二為元末明初文人開始參與南戲創(chuàng)作,用韻遂愈加嚴密,入聲、閉口諸韻漸次嚴格?!肚G釵記》尤其嚴格,世謂《荊釵記》為明人所作,個中不無原因,此戲或竟非南戲舊篇。
[1]俞為民,孫蓉蓉.歷代曲話匯編·清代編·南曲九宮正始[M].合肥:黃山書社,2008.
[2]孫崇濤.戲曲文獻學[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
[3]王國維著.黃仕忠講評.宋元戲曲史[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
[4]俞為民.曲體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05.
[5]俞為民,劉水云.宋元南戲史[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
[6]錢南揚.永樂大典戲文三種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9.
[7]胡雪岡.張協(xié)狀元校釋[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
[8]魯國堯.魯國堯語言學論文集[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
[9]洛地.詞體構成[M].北京:中華書局,2009.
[10]陳鴻.《南曲譜》陰聲韻用字研究[J].福建論壇,1998(3).
[11]鄭祖襄.“南九宮”之疑——兼述與南曲譜相關的諸問題[J].中國音樂學,2007(2).
[12]王敏.曲韻研究的概貌與新趨向[J].戲曲研究,2006(1).
[13]陸華.曲韻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中國韻文學刊,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