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瑤
《音樂小屋》:靈魂震顫的多重樂章
王 瑤
劉醒龍的小說始終以鄉(xiāng)土為根,深入社會現(xiàn)實,追問人性本源。無論是《鳳凰琴》《天行者》,還是《分享艱難》《痛失》《政治課》,其中的主人公,總是頑強地與沉重而吊詭的現(xiàn)實世界相抗爭,他們有的動搖了、妥協(xié)了甚至墮落了,但是更多的人卻始終不肯出賣自己高貴的靈魂,始終不曾放棄自己的人生信念。這一點,在他的中篇新作《音樂小屋》里再一次獲得了突出的表現(xiàn)。
《音樂小屋》描寫了一位擅長吹口琴的打工鄉(xiāng)民萬方。小說通過“一只口琴在歷史與當下的處境”①,展示了城市人對鄉(xiāng)村人的歧視,反映了城市文明對人的嚴重異化,也奏響了靈魂震顫的多重樂章。在城鄉(xiāng)二元對立的現(xiàn)實境遇中,人分三六九等,樂器也有高低貴賤。唯有萬方吹奏的美妙音樂,吸引著純潔的孩童,也慰藉著那些在繁華外表下早已滿目瘡痍的心靈。作者試圖通過萬方的口琴,向人們發(fā)出誠摯的呼喊:不管現(xiàn)實如何,人們都應永不放棄對生命的詩意追求。
在小說的開端,劉醒龍便為我們精心勾勒了一幅北風肆虐下的城市圖景:暴烈的北風,刮開了城市繁華的面紗,露出頹唐的肌理。幾株營養(yǎng)不良的菊花,散落在冬青植物的縫隙里,喚不起任何路人的注意。這也似乎預示著,在城市中如菊花般品質高潔的人少之又少,人格與氣節(jié)在這里不會受到重視。而萬方的城市生活,恰好印證了這一點。
萬方是一個有音樂天賦、擅長吹口琴,并有著高中文憑的鄉(xiāng)村人。以鄉(xiāng)村人群體的文化水平來看,他屬于知識分子。在一般人群體中,他也稱得上是一位藝術家。但在城市里,他依舊遭到眾多人的歧視。他作為一名清潔工,和工友陳凱一起住在樓梯下的小屋里。小屋雖然有九平方米,而能直起腰的地方只有兩平方米,兩人還必須睡在一張床上。最讓他們感到困擾的是住在他們樓上的胖女人——小男孩“丹麥王子”的母親。胖女人每天回家時都要在樓梯上狠狠地跺幾腳。她作為一個擺地攤的商販,自身的社會地位也不高,但她仍有資本瞧不起他們,因為她是“城市人”。小女孩伊麗莎白的母親也一樣。單從把孩子叫“伊麗莎白”、“丹麥王子”這件事情上就可以看出兩位母親對身份地位的崇拜程度。
在工作中,萬方和陳凱也常常遭“城市人”鄙視。刮風天掃地時,過路的男人們認為大風把垃圾自動歸為一堆,便宜了掃大街的萬方,就紛紛往地上吐痰;陳凱不小心將地下的一點濕東西弄到了過路人的臉上,就被毒打一頓;診治陳凱的值班醫(yī)生對清潔工被打的事實毫無反應,還用很重的手法治療;在去晚報社告狀的路上,車上的人對萬方的詢問也是愛理不理,讓萬方錯過了晚報社站;到了晚報社后,記者也只是敷衍萬方說她會爭取讓事件曝光,而第二天的報紙上根本沒有出現(xiàn)這一消息;甚至環(huán)衛(wèi)站的會計也明目張膽地瞧不起萬方他們……
小說通過萬方這個人物為圓心,以萬方的生活經(jīng)歷為半徑,輻射了鄉(xiāng)村人城市生活的各個方面,深刻反思了鄉(xiāng)村人在進步中依舊被歧視的原因。這些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身份歧視。萬方自身帶有的鄉(xiāng)土氣質,時刻暴露著他的鄉(xiāng)村人身份。即使他為了見心儀的女孩蘆葦而換上了西裝,也未能遮掩自己的鄉(xiāng)土氣質。因此他敲開蘆葦?shù)拈T時,蘆葦還以為他是自己不認識的普通農民工,竟一把將他關在門外。這種鄉(xiāng)土氣質,不僅使他在關鍵時刻碰壁,還讓他不斷地在人際交往中遭受冷遇。相比之下,萬方的同鄉(xiāng)——做了總經(jīng)理助理的萬有,不管走到哪里都受到恭恭敬敬的待遇。
第二,職業(yè)歧視。由于清潔工處于社會地位的底層,極大多數(shù)城市人根本不屑于搭理他們,甚至有部分人會欺凌他們。萬方遭到旁人的嘲笑不能還口,陳凱遭受路人的毒打不敢還手,這些都反映出身為社會底層人物的悲哀。相比起那些歧視、欺凌他們的人,待他們友好的人似乎能給他們一些溫暖,如何大媽、馬站長等人。但歷經(jīng)了多個事件后,萬方才發(fā)現(xiàn)這些人的關懷也只是一種偽善。他們跟萬方搞好關系,更多是為了讓萬方配合他們,利用萬方來完成眼前的工作。這些人本質上跟歧視萬方的城市人并無區(qū)別。這些人的偽善,比起赤裸裸的歧視而言更具有殺傷人的威力。
第三,技能歧視。劉醒龍曾在創(chuàng)作談中提到“口琴這東西,一直以來是有屬性的?!雹谠谥嗨麄內耸忠话芽谇俚哪甏?,口琴代表著先進文化,也代表著城市文明。而當下,時代在進步,口琴卻落伍了?,F(xiàn)代都市人普遍認為,擁有口琴并不算得什么,只有擁有了鋼琴,才是身份、地位、財富、知識的象征。因此,縱使萬方的口琴吹得再好,也只能吸引極為少數(shù)的城市人,更多的城市人表現(xiàn)出的態(tài)度是不屑。
萬方為了尋夢而來到城市,但他所擁有的一切都被所謂的“城市人”鄙視了:首先是身份,進而是職業(yè),最后是自己最得意的技能。這些都讓萬方感到夢想在逐漸分崩離析。
《音樂小屋》似乎想要呼吁社會,逐步地提高鄉(xiāng)村人群體素質,進而改變鄉(xiāng)村人尷尬的生存現(xiàn)狀。但無論怎樣,當下這種身份歧視,不僅拉大了鄉(xiāng)村人夢想與現(xiàn)實之間的差距,更阻礙了部分鄉(xiāng)村人追求上進的步伐。它注定了城市并不是鄉(xiāng)村人的歸宿,也使鄉(xiāng)村人的夢想與現(xiàn)實之間難以溝通。
在《音樂小屋》中,“歧視”不僅來自城市人,同樣也來自鄉(xiāng)村人之間的不信任。像陳凱就瞧不起萬方。他認為萬方像個初出茅廬的孩子,對城市沒有清醒的認識。他希望拔除萬方對城市的所有希望之苗,迅速“成熟”。他三番四次地嘲笑萬方的熱血與無知。表面上,他的嘲笑是一種鄙視,也是一種勸解。而事實上,他認同的是“鄉(xiāng)村人抗爭無效”這一經(jīng)驗。他放棄了反抗,默認了城市人的欺壓。他敢于對萬方大聲嚷嚷,卻不敢動打他的城市人一根汗毛。他長時間地壓抑自己,把滿腔憤怒全部化為粗魯?shù)闹淞R和寫在報紙上的涂鴉。他習慣了被動承受,總是不斷忍耐。但也正是由于他的被動,差點兒讓他錯失轉變身份的良機。而正是他瞧不起的萬方,一次次地為他爭取機會,為他發(fā)出吶喊的聲音,才讓他最后得償所愿。
比萬方早一年進城的萬有,剛開始也歧視萬方。他對于萬方而言既是競爭對手,又是重要的朋友。萬方兩次有困難,都是靠萬有幫助才得以解決的。因此,剛開始的時候,萬有往往以高高在上的城里人姿態(tài)對待萬方,并對萬方炫耀自己的“成功”。但萬有卻是靠著跟五十多歲的女老板鬼混,坐到了總經(jīng)理助理的位置上。并且,這個事實還被萬方撞破了。萬有對萬方的歧視,就此轉變?yōu)槿f方對萬有的鄙夷。萬方靠良心吃飯,腳踏實地賺錢,而萬有靠出賣自己的肉體換得金錢、權力、地位。他看似融入了城市生活,擁有了光鮮的外表,其實仍然只是城里人的欲望工具,沒有自由,也沒有尊嚴。
陳凱明白到,鄉(xiāng)村人如果無法努力擺脫身份的束縛,就永遠不能奢望得到城市的接納與認同。在絕望的現(xiàn)實境遇之下,陳凱開始自甘墮落,由“受虐”走向了“自虐”。為了融入城市,過著“像城市人的生活”,陳凱發(fā)生了徹底的裂變。他設計了“救人計劃”,企圖成為“英雄”。他偷走井蓋,讓路過的人掉進去,自己再及時救援。但是計劃只成功了一半。后來,他救的胖女人卻遲遲沒有回應,他自己卻因喝了臟水得了病。記者采訪時,胖女人對自己的辯護是:那井蓋肯定也是進城的農民偷的,她雖被進城的農民救了,但那本是他們應該做的。這一辯護頗有“解鈴還須系鈴人”之意味——雖然她并不知道“解鈴人”是否是“系鈴人”,但這一說法,恰好諷刺性地擊中了陳凱的所作所為。
所幸的是,陳凱最終還是因禍得福,戲劇性地成為“榮譽市民”,將戶口轉入城市,還當了治安聯(lián)防隊副隊長。此后,他還做了一件耐人尋味的事情——帶萬方到桑拿洗浴中心,還叫了小姐。陳凱認為,只有這樣,自己才真正地被城市接受了。這種乖張的行為,表明陳凱雖然無可救藥地自甘墮落,卻沒有絲毫的醒悟,反而將自我墮落當作城市對自己的寵幸,并對此感到心滿意足。
從萬有和陳凱的命運中,我們可以看到,掙扎在城市里的鄉(xiāng)村人,除了受虐,就是自虐。他們渴望融入城市,因而常常不由自主地撕裂人性,走向墮落。他們在改變自我、努力追求進步的同時,自己也被城市嚴重異化。他們出賣了自己的心靈,逐漸成為追求物欲的行尸走肉。
馬站長對個人被群體同化現(xiàn)象司空見慣。因此馬站長曾預言,萬方工作三個月后將愛上香煙,因為萬方的工友都吸煙。但是萬方卻一直沒有碰煙。他始終用口琴撫慰著自己的心靈。小說藉此細節(jié),表現(xiàn)萬方始終堅定不移地守護著自己的人生信念??谇俸鸵魳肥侨f方與現(xiàn)實抗爭的有力武器。
《音樂小屋》把小屋、口琴、音樂三者融合在一起。它們看似并不相配,卻代表了一種詩意的生活。三者中,口琴無疑是聯(lián)結小屋和音樂的重要紐帶。作者精心設置了“口琴”這一意象,并通過鄉(xiāng)村人與城市人的視角,將口琴與鋼琴進行相互對比。
鄉(xiāng)村人自然也明白鋼琴代表著富足、高貴。但在鄉(xiāng)村人的視角中,無論是鋼琴還是口琴,都是知識的象征,它們都和城市文明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而在城市人的視角下,鋼琴“擺在家里既氣派又能顯示出人的身份,既能陶冶靈魂又能成為明星掙大錢”;口琴則“學得再好也不能當明星,反而將人弄丑弄俗氣了……”??谇僦皇且粋€落伍的東西。因而在極大多數(shù)城市人的眼中,無論是口琴、小屋,還是口琴吹出的音樂,都一文不值。鄉(xiāng)村人、城市人的視角對比,將城市中的拜金主義思想刻畫得淋漓盡致。
然而實際上,無論是鋼琴還是口琴,它們都與文化、藝術、美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即使是一只口琴,它也“能讓一間小屋的破爛與簡陋,煥發(fā)出生命本質的光艷和生存意義的色澤……”。生命本質和生存意義不分階層。生命的本質是人類所共有的。我們更不能說草根、平民階層就沒有生存意義。因此小屋、口琴、音樂、鋼琴之間不應分出高低貴賤,它們之間應當是平等的。
小說為了說明兩種樂器之間的平等性,特意設置了一個細節(jié),讓萬方這一草根人物在讀書時學過鍵盤樂器。并據(jù)此安排了萬方彈鋼琴這一敘事片段,讓萬方在胖女人家里進行了一曲成功的演奏。由此說明,無論是鋼琴還是口琴,都只是一件樂器,一種表達的手段。鋼琴也好,口琴也好,它們都能發(fā)出震撼人心的音樂。美妙的旋律其實隱藏在人的心靈與才華之中。
但在萬方走向鋼琴以前,劉醒龍就通過“零視角敘述”③,預言了即將發(fā)生在萬方身上的倒霉事件:“……萬方聽說蘆葦都關心起他的去向,心里激動起來,他一時不知如何是好,竟懵懂地要小男孩帶自己去看看他家的鋼琴。小男孩很高興,扯住他的手就往樓梯上走?!币痪洹安恢绾问呛谩保憩F(xiàn)出萬方在興奮、迷亂、忘乎所以的狀態(tài)下做出了彈鋼琴的選擇;一個“竟”、一個“懵懂”表達了敘述者隱隱的不安,也揭示了即將上演的尷尬場景。
雖然萬方彈奏的音樂非常美妙,且在演奏完畢后很文明地做了個鞠躬禮,他仍被匆匆趕到家的胖女人以極其狼狽的姿態(tài)趕了出去。這一敘事刻畫,比之前的所有敘述都更能深刻地表達出歧視的根源所在——阻礙了萬方的不是“口琴”,而是他的“身份”。即使萬方能夠做出演奏者的姿態(tài),并使鋼琴發(fā)出美妙的聲音,也不會跟鋼琴有太多的緣分。鋼琴這一物件并不屬于他,而屬于胖女人一家。對于他而言,口琴、音樂、小屋才是完完全全屬于他的。無論何時,他都可以自由地在小屋中,用口琴吹奏屬于他的音樂,通過音樂讓城市變得可愛,讓小屋變得空闊。
任何人都可以鄙視這種音樂,但誰也無法剝奪它,因為那是只屬于草根的詩意生活,那是誰也奪不走的草根的浪漫。為了表現(xiàn)草根詩意生活的頑強屬性,劉醒龍在敘事上有意地設計了一系列悲劇事件。這些事件,無不是為了從肉體、從精神上一步步將萬方推擠到人生最低谷。按時間順序排練這些事件:第一是胖女人和其他人的歧視;第二是何大媽、馬站長等人的偽善、欺騙;第三是陳凱的裂變、墮落;接著是萬有與老女人鬼混事件的曝光;第五是萬方與蘆葦脫去衣服被何大媽撞見;最后是萬有道出蘆葦本為妓女之事。這些事件的破壞力逐級遞增,事件的發(fā)展層層深入。它們不僅徹底摧毀了萬方心中的期待,也無情地剝奪了萬方對城市的最后一絲夢想,就像劉醒龍自己所說的那樣:“……會吹口琴的清潔工萬方,在瞬間的城市之愛后,陷入到從未有體察過的骨感之痛,這些反而近似巨大股災后的最終探底與筑底?!雹?/p>
但是,無論在何種打擊下,萬方從來都沒有放棄口琴與音樂。他雖然常常沉默,但他并不軟弱。他的音樂撫慰著自己的內心,也凈化著他者的靈魂。他吹口琴時想象著家鄉(xiāng)的美景,因此口琴中飄逸出的是心靈的樂章。優(yōu)美的旋律憑借著簧片的震動,溝通著心與心。正是因為萬方心靈純潔,他吹奏的旋律才具有治愈他人靈魂創(chuàng)傷的療效。而只有那些心存一方凈土的人,才能被心靈的樂章帶回到自我的本真狀態(tài),重新發(fā)現(xiàn)自己那顆曾經(jīng)單純美好的心。這些人的心靈未被完全異化,他們能意識到自己的靈肉分離。因此,蘆葦聽了萬方的音樂后,才會愛上這種音樂,并發(fā)出來自靈魂的懺悔與痛哭。
對于蘆葦而言,表面的穿金戴銀,生活的燈紅酒綠、紙醉金迷,與內心感到的齷齪、不堪有著強烈的對比。對于萬有、陳凱等人而言同樣如此。這種強烈的對比,促使一個人質疑自己曾經(jīng)定立的生存目標,并認真思考自己存在的真正意義。萬方將心靈的旋律獻給那些愿意為他的音樂感動的人,用詩意的樂章去震撼他人的靈魂。
小說結尾,萬方與萬有進行著口琴與小提琴的二重奏,陳凱在一旁敲打桌子伴奏,此時的三人頗有與城市達成和解之意味。萬方從小屋、口琴、音樂中所獲得的滿足,至此完全成為了他全部幸福感的來源。
王瑤 暨南大學中文系
注釋:
①②④劉醒龍:《一只口琴的當代史》,《中篇小說選刊》2010年第4期。
③申丹:《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第218頁,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