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永輝
摘 要: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賦予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豐富的創(chuàng)新內涵,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也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提供了有效的實踐途徑。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所蘊含的以人為本思想和自身所獨有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為深入探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內容、方法、形式的全面創(chuàng)新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價值。從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新視角分析研究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chuàng)新路徑,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價值和時代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7408(2011)07-0076-03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普及活動,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1]的戰(zhàn)略任務。這是中國歷史、現(xiàn)實國情與時代發(fā)展的必然選擇,也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要求。高校作為培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陣地,肩負著推廣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理論、造就一大批宣傳普及馬克思主義的青年知識精英的歷史使命。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賦予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豐富的創(chuàng)新內涵,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提供了有效的實踐途徑。只有堅持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由理論的抽象轉化為實踐的指南,為廣大學生所理解、所掌握、所信仰,才能轉化為強大的物質力量指導大學生的實踐,從而達到服務社會和民眾的目的。
一、理念創(chuàng)新:從馬克思主義人本視角透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規(guī)律,把以人為本的思想貫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社會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2]96這就是說,人創(chuàng)造了歷史,但人創(chuàng)造歷史活動的目的又是為了人自身,這是人類歷史運動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也是人類社會之所以能夠存在和發(fā)展的根本??梢?,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立之初就把“以人為本”作為一種本質內涵,并且把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作為社會發(fā)展的重要目標,看作人的自身權利的全面實現(xiàn)。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貫徹馬克思主義以人為本思想,就必須確立主體性理念、人文關懷理念、科學發(fā)展理念。
確立馬克思主義人的主體性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選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強調的主體是實踐著的人民群眾。人民群眾不僅是從事精神文化產品活動的主體,也是積極的、實踐的歷史主體,因此,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不僅要求用馬克思主義來指導大眾的實踐,同時要用大眾的實踐經驗以及升華了的新理論來豐富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把“化”大眾與“大眾”化有機結合起來,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本質上是人民群眾的一種創(chuàng)造性活動——即實踐活動,它始終強調和重視突出人的主體性和能動性。大學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主體,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弘揚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品格和時代精神為主要內容,以培養(yǎng)和造就普遍具有馬克思主義堅定立場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己任,因此,對于在校園特殊環(huán)境成長起來的青年大學生而言,其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本身就是馬克思主義在大學生中的普及化、實踐化的過程。與此同時,大學生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動創(chuàng)造的主體,只有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使今天億萬大學生普遍認同、接受和信仰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才會成為一種巨大的物質力量掌握大學生,指導大學生實踐,進而通過創(chuàng)造性活動不斷豐富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這樣,思想政治教育就實現(xiàn)了“化”大眾與“大眾”化的有效結合,它強大的吸引力和時代價值也才能得以體現(xiàn)。如此,現(xiàn)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沖決傳統(tǒng)工具主義的樊籬,實現(xiàn)尊重大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就必然成為其自覺選擇和時代趨勢。
確立馬克思主義人文關懷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需要。馬克思主義的人文向度滲透于其整個哲學尤其是社會歷史理論中,馬、恩以遠見卓識給人們展示了人類解放的美好前景,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將是這樣一個聯(lián)合體,在那里,每個人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 [3]可見,對人自身的關注,對人的解放和發(fā)展的追求是馬克思主義人文關懷的核心。在馬克思那里,人文關懷不僅具有現(xiàn)實關懷的根基,而且具有終極關懷的特質,因為人文關懷強調的是對現(xiàn)實的人現(xiàn)實生活的關懷,對人的本質的追求、創(chuàng)造和實現(xiàn),也就是要真正做到以人為本。這正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內在重要基因和價值追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培養(yǎng)人、塑造人、發(fā)展人、完善人的社會性教育活動,就是以現(xiàn)實“人”——大學生作為其出發(fā)點與落腳點,它不僅承擔著引導大學生進行價值追問與價值決斷的責任,還幫助他們解讀人生的終極意義,實現(xiàn)了現(xiàn)實關懷與終極關懷的有機統(tǒng)一。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要求高校在培養(yǎng)人的歷史過程中,面向學生、關懷學生、帶動學生,依靠學生自己的力量來重塑馬克思主義信仰,這是體現(xiàn)人文關懷精神的根本所在。因此,將馬克思主義的人文關懷理念植根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堅持以學生為本,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基本維度,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需要。
確立馬克思主義科學發(fā)展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要求。馬克思主義是在實踐中不斷發(fā)展的科學理論。馬克思主義歷來重視時代的變化和特征,并且根據時代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自己的理論和實踐,尤其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實際運用問題上,強調“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 [2]248也只有這樣,馬克思主義才能被人民大眾所理解和接受,這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現(xiàn)實要求。中國共產黨正是秉承了馬克思主義科學發(fā)展的特質和精神,站在歷史的新起點上,深入分析和把握國際形勢和時代特征,將馬克思經典理論與我國具體國情相結合,產生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成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必要前提。因此,以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必然要沖破成規(guī),實現(xiàn)內容、方法和形式的全面創(chuàng)新和大眾化,并敢于用發(fā)展著的馬克思主義面對、接觸和回答青年學生的思想困惑,著力引導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和行為選擇,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化”大學生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另一方面,在馬克思主義看來,人改造自然和社會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人自身,即促進人的需要和能力的全面發(fā)展。大學生是最富有生機和活力的群體之一,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他們思想中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也明顯增強,在成長過程中更關注自身未來的發(fā)展訴求,渴望個性尊重、自我理解、價值關懷。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過程中始終確立科學發(fā)展的理念,準確把握學生自身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才能達到與時俱進,不斷創(chuàng)新的本質要求。
二、內容創(chuàng)新:立足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踐特色,突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中國化和中國特色
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指導實踐的真理。馬克思指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的關鍵是改造世界?!?[2]57馬克思主義傳到中國,是因為20世紀初的中國社會現(xiàn)實需要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以長期堅持,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解決了中國革命和建設中的實際問題,所以,馬克思主義才能變成中國人民大眾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和理想信念,也必然成為當代大學生的信仰追求和價值標準。但是長期以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不同程度存在對馬克思主義抽象、片面、脫離實際的解讀,缺乏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國特色的生動闡釋,弱化了馬克思主義作為理論武器對大學生思想的教育與武裝,在多元思潮的影響下,勢必造成大學生的信仰危機,這既違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踐本質,也不符合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現(xiàn)實要求。列寧認為“最高限度的馬克思主義=最高限度的通俗化”, [4]馬克思主義只有在大眾化過程中不斷回答和解決中國的現(xiàn)實問題,使大學生在社會主義的改革發(fā)展實踐中充分體會和真正理解馬克思主義,才能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說服力和感染力,也才能把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任務落到實處。這就要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創(chuàng)新內容,把從實踐中產生并不斷指導實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內容。
要深入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教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首要任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大眾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形態(tài),是“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不懈探索實踐的智慧和心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最可寶貴的政治和精神財富,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1]11這一體系來源于實踐,用之于實踐,是關乎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xiàn)什么樣的發(fā)展、怎樣發(fā)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際的問題,而這些內容正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一以貫之的理論主題。另一方面,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忽視了從全面性、系統(tǒng)性和深入性上把握馬克思主義的教育內容,造成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割裂和斷層。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將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新理論成果——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fā)展觀等重大戰(zhàn)略思想整合為一個統(tǒng)一整體,為我們清晰地展示了中國社會改革發(fā)展的歷史延續(xù)性和理論創(chuàng)新的一脈相承性,排除了社會上眾說紛紜的思想態(tài)勢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產生的不良影響,避免了教育內容的混雜和重復,保證了內容體系的科學性、連貫性、完整性和開放性,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創(chuàng)新廓清了道路,打開了通途。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教育和武裝大學生,并使這一理論體系在大眾化的過程中進教材、進課堂,還要深深扎根于學生的頭腦,成為他們精神世界的坐標和實踐的指南,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務。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新成果是科學發(fā)展觀,要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不斷推進用科學發(fā)展觀武裝大學生,使之在青年學生中獲得廣泛認同、形成普遍共識。
要深入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教育。任何一個統(tǒng)治階級在實現(xiàn)自身的階級統(tǒng)治過程中,都要提出并宣傳符合本階級特色和實際的核心價值體系。在當代中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形成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核心價值體系,這是當代中國主導性的核心價值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核心價值體系。堅定不移地宣傳、普及并在全體民眾中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又一重要任務和目標,對于大眾中的文化知識精英,就是要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著力培養(yǎng)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開放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都賦予了中國氣派和中國特色,必然要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都應該為今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實踐。另一方面,由于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忽視了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幾個組成部分之間邏輯關系的內在分析,造成大學生對價值體系的懵懂和迷惑。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立足中國特色,將這幾個方面統(tǒng)攝為一個融會貫通的有機整體,把外來先進文化與中國的特色文化相結合,把遠大政治目標與日常行為規(guī)范相融合,把時代精神與歷史經驗、世界眼光與民族傳統(tǒng)相聯(lián)系,構成了一個既有全球視野又有歷史眼光,既立足現(xiàn)實又面向未來,既恪守原則又海納百川的開放體系。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過程中普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為加強與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創(chuàng)新性的內容,為加強大學生的價值觀教育提出了明確的內容要求,即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為行動指南,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為核心內容,以培養(yǎng)時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為重點,以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為基礎。
三、方法創(chuàng)新:立足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民族特色,探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創(chuàng)新
民族性也就是大眾性,就是為中國人民喜聞樂見、符合中國人習慣的方式。鮮明的民族特色為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奠定了廣泛深厚的民族情感和價值認知基礎,也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論啟示,即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將“民族特色”與“高校特征”有機結合起來,使馬克思主義在高校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最終發(fā)揮巨大的指導作用。
政治教育與成才教育相結合的說理性教育方法。政治教育是成才教育的核心,是大學生健康成才的有力保證;成才教育又是政治教育的出發(fā)點和立足點。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要求大學生必須首先確立崇高的理想志向,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必須確立成才須先成人的思想。因此,通過課堂內外的說理疏導,尤其是通過對國內外重大政治事件和政治現(xiàn)象的分析教育,把以培養(yǎng)具有馬克思主義堅定政治立場為目的的政治教育建立在大學生成才教育的基礎之上,是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征。同時,政治教育與成才教育的結合,能夠促使大學生把馬克思主義的理想信念與勇于探索求實精神結合起來,在注重自身修養(yǎng)、道德理想與人格素質不斷提升并日趨完美的同時,激發(fā)自己為迎接未來挑戰(zhàn)而發(fā)奮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和積極性。
“三貼近”的實踐性教育方法。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本質屬性,馬克思主義是實踐的產物,也是實踐發(fā)展的坐標。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才能發(fā)揮對大學生的價值理性塑造和思想教育功能,這正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基本要求。貼近實際,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要從我國國情出發(fā),通過分析國內外政治形勢變化,領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總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的經驗教訓,讓大學生在不斷發(fā)展前進的現(xiàn)實社會中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貼近生活,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要緊緊圍繞大學生的生活經歷、生活現(xiàn)實和生活理想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正確引導大學生把對生活目標的追求與成長成才的需要融入推動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時代大潮中,從而使他們確立起科學理性的生活價值觀。貼近學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以人為本、發(fā)展為要,認真分析當代青年的思想特點和成長規(guī)律,充分考慮廣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接受習慣,通過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來破解大學生的思想困惑,從而以他們喜聞樂見的教育方式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的滲透性教育方法。顯性教育是以課堂為主要依托,直接顯露出來的、具有集中組織、目的明確、有一定強制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這種方法在以往普及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不斷拓展和增強了人們的自主性,這種變化在當代大學生身上反映得尤為明顯,他們在價值選擇、理論認同上更加主動和自覺,如果一味地使用顯性教育方法生硬灌輸,就會使他們產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逆反和排斥心理,從而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而隱性教育恰恰化解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面臨的這一矛盾,它具有教育者傳遞方式上的隱蔽性和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無意識性。通過這種方式,受教育者用一種潛藏于內心深處的攝取機制,從各科教學活動、校園物質環(huán)境、校園精神文化環(huán)境之中“自覺”地接受馬克思主義理論,實現(xiàn)與顯性教育的互補。另一方面,隱性教育對人的影響本質上也是一種價值性的影響,因為隱性教育是以一種在思想上可以接受的方式傳遞某種有價值的東西,或使某種有價值的東西以一種在思想上可以接受的方式得到傳遞。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作為思想政治教育所要內化的內容本身就是價值性的東西,這樣隱性教育必然就會成為大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的重要方式。只有將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互配合、互為補充,才能共同發(fā)揮對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教育功能。
四、形式創(chuàng)新:立足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時代特色,實現(xiàn)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創(chuàng)新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不僅正確反映了我國社會主義的時代主題、時代潮流和時代任務,也從更深層次上揭示了時代發(fā)展規(guī)律,具有與時俱進的鮮明時代特色,這種時代特色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過程中處處得到彰顯。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完成馬克思主義在大學生中的普及化任務,除了要有理念、內容、方法的創(chuàng)新,還要借助與時代同步發(fā)展的校園網絡、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等富于時代特征的形式實現(xiàn)創(chuàng)新。
校園網絡傳播形式。信息社會中,網絡已經成為最強大的傳播工具,也成為當代大學生學習和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伴侶。通過網絡進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和教育,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最快速、最便捷,也是最易被大學生所接受的方式。當前,不同意識形態(tài)、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之間紛紛利用互聯(lián)網展開對人才的爭奪,而爭奪對象就是青年一代,爭奪陣地就是思想政治領域,這些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和要求。在網絡上弘揚主旋律,強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主導地位,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充分占領網絡陣地,培養(yǎng)造就出一大批高素質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重要歷史任務。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就要通過開設網絡思想政治理論課堂、講壇、論壇、讀書空間等形式,大力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使大學生在一種平等愉悅的氣氛中自主接受馬克思主義,進而使馬克思主義在潛移默化中成為指導大學生實踐的行動指南,這不僅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性和滲透性,也成為傳統(tǒng)思想政治理論課形式的有效補充和延伸。
校園文化活動形式。文化本身不僅蘊藏著重要的育人功能,也體現(xiàn)著特定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校園文化作為中華文化中的亞文化,本身就是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特殊文化,它緊跟社會主義的時代步伐,從內容到形式都彰顯出校園的特色和當代大學生的現(xiàn)實特點,因此,能夠吸引眾多大學生,充分感受校園文化所帶來的獨特魅力。但以往的校園文化活動更多的側重簡單的娛樂性,很少去挖掘文化活動本身的深層次內涵,使馬克思主義成為了一種書本知識而遠離學生生活。因此,不僅要通過各類講壇、報告和學生社團等形式舉辦豐富多彩、行之有效的校園文化活動,更重要的是靠提升校園文化活動的品位和質量,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的點滴滲透,用馬克思主義的理想團結凝聚力量,使大學生真正成為馬克思主義的忠實踐行者,從而提高大學生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自主意識。
社會實踐形式。實踐是認識的源泉,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形成的重要因素。通過社會實踐,大學生可以準確把握時代脈搏,感知我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感受到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在解決現(xiàn)實問題中的巨大威力,培養(yǎng)熱愛祖國、熱愛勞動人民的樸實情感,深化書本中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而增強信仰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自覺性和積極性,糾正自己對馬克思主義認識的偏差,在實踐中鍛煉提高自己,增長才智。讓大學生在參與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學習和領會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和正確性應該成為馬克思主義普及化、大眾化、時代化的成功經驗。
參考文獻:
[1]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A]//.十七大報告輔導讀本[M].人民出版社,2007.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96.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2:19.
[4]列寧全集(第36卷)[M].人民出版社,1985:467.
[責任編輯:閆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