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耿
(淮南師范學院政法系,安徽淮南 232038)
基督教傳播對青少年思想道德影響的調查
——以皖北農村為例
陸耿
(淮南師范學院政法系,安徽淮南 232038)
近年來基督教傳播呈上升趨勢,農村信教人群以中老年為主,而他們又兼顧照料外出務工子女留在家中的孩子。本著基督教對青少年是否產生影響的疑問,通過對皖北地區(qū)的調查發(fā)現,基督教已成為農村普遍存在的文化現象,但由于中西文化滋生土壤不同和農村文化特點,促使青少年信仰基督教的條件不充分,但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是青少年社會主義主流文化價值觀形成的重要因素。
皖北農村;基督教;青少年;思想道德;影響
皖北地區(qū)即安徽省淮河以北的縣市以及跨淮的縣市,包括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陽、淮南六市以及沿淮部分縣,面積約占安徽省的1/3,總人口約占安徽省的一半。安徽省是全國外出務工人員最多的省份之一,“外出務工人員達1020萬人”[1],其中尤以皖北地區(qū)突出,如“阜陽市每年勞務輸出總人數達200多萬”[2]。近幾年農村中的青壯年在農閑時期多外出務工,有的常年在外,由于工作的辛苦,以及城市消費普遍比農村高,所以大多數常年外出務工人員將子女留在家中由老人照料,即所謂“留守兒童”。到了入學年齡即在家上學,根據安徽省統(tǒng)計信息網統(tǒng)計,小學適齡兒童毛入學率:宿州達99.93%,亳州99.69%,阜陽99.8%等;初中毛入學率亳州98.92%,阜陽98.6%,蚌埠99.76%等,[3]農村中的青少年約99%均進入學校學習,但有一部分跟著爺爺奶奶生活,如蒙城縣L行政村,有自然村莊10個,人口約3900人,外出務工人員達1300人左右,其中有近1/4是夫妻均外出,子女由老人照料。
基督教傳入中國經歷了四次起落,近年來基督教在中國農村傳播很快。據安徽省宗教局資料,安徽省現有經過登記注冊以正式合法形式存在的基督教堂點4000多處,天主教堂50多處,這些宗教場所90%以上存在于縣及縣以下的鄉(xiāng)鎮(zhèn)。與宗教場所的分布相一致,信教群眾也主要集中在農村。安徽省信教群眾人數現已超過310萬,基督教占教徒數量的94%以上。據安徽宿州、阜陽兩市的不完全統(tǒng)計,1949年宗教教徒共計35萬人,1966年降至1.3萬人,1979~1982年,增至14.1萬人,增幅近11倍,1988~1996年,由近24萬人增加到62.4萬人,平均每年增加3.5萬人,其中基督教占了相當大比例[4]。而農村基督教信徒以老年人居多,周末的禮拜日是農村基督徒到教堂做禮拜的日子,對于身兼照料兒童責任的老年人來說,可能要帶著年幼的孩子,因此,農村基督教的傳播會不會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產生影響?本著這一問題,課題組成員對皖北地區(qū)農村青少年進行了問卷調查和訪談。被調查地區(qū)為阜陽潁上、臨泉,亳州渦陽、蒙城、宿州碭山、泗縣,淮北濉溪、淮南、蚌埠等地區(qū)。課題組利用大學生暑期社會調查,協(xié)助發(fā)放問卷650份,收回有效問卷604份。并通過訪談的方式進行了個案調查。
(一)在小學生中的問卷份數是236份,其中父母均出門打工者96人,父母中有一人打工的120人;父母不在家,和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住的有79人。
1、關于家庭成員信仰基督教情況的回答是:128人回答家中無人信教,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信教者62人,父母信教的24人,其他人22人。沒去過教堂的小學生有142人,出于好奇自己去玩的62人,和長輩去的18人,和父母去的14人。關于教徒的印象,認為信基督教的人與人友善,愛幫助人的11人,有的表現不好的50人,沒什么不同的66人。當問及有沒有聽說過基督教故事時,回答聽過基督教故事的136人,不知道的98人,其中聽祖父母說的42人,聽父母說的24人,其他方式90人;66人認為基督教與學校都是教育小學生成為好孩子,106人更相信學校教育,18人認為基督教說的更有道理,16人不清楚。
在小學生的眼里,信仰基督教的人沒有不信仰的多,而且多是老年人,大多數小學生沒去過教堂。只有32位同學去過教堂,但和大人做禮拜的目的不同,或者是好奇,或者只是把教堂作為自己玩耍的一個地方,或者是家人不放心孩子獨自在家而帶去的。幾乎沒有嚴格意義的教徒禮拜儀式。多數孩子覺得基督教教人學好,對基督教的印象良好,和學校教育并不矛盾,但更相信老師。但也有少數學生認為基督教好,學校里有打架、罵人的,但基督教會沒有。對于基督教故事多是作為聽故事的內容之一,并未與教義、信仰聯(lián)系在一起。
2、在17位父母之一信仰基督教、7位父母都信仰的問卷中(括號數字為父母都信教被調查對象的問卷):和父母去過教堂的4(3)人;認為基督教好20(10)人,不好2(0)人,不知道12(4)人;聽說基督教故事的22(12)人,不知道的12(2)人,聽父母說的8(4)人。
在小學生家庭中,父母信仰基督教,對孩子的影響相對較大一點,對基督教更多傾向性,在孩子的眼里,信仰基督教的人相對年輕些。這與父母在孩子童年時期的影響分不開,但幾乎沒有完全意義上的基督徒。
(二)中學生的問卷是368人,其中父親或母親信仰基督教的共50人,父母都信仰的16人,家人沒有信教的188人。
結果顯示:沒去過教堂的學生有192人,自己去玩的102人,和其他人去的60人;關于教徒的印象:信基督教的人與人友善,愛幫助人136人,有的表現不好76人,沒什么不同132人;聽過基督教故事的282人,不知道的76人;聽祖父母說的78人,聽父母說的30人,其他160人。認為基督教與學校教育一樣都是教育學生成為好孩子的84人,認為學校教育正確的214人,認為基督教說的有道理的20人,不清楚的54人。
中學生比小學生知識和生活經歷更多一些,有了自己的行為傾向,對基督教態(tài)度良好的學生數比例減少,多認同于學校教育。中學生年齡稍長,農村中學多寄宿,周末回家。加之中學階段課程增加,學習任務重,在初中歷史、政治課程學習中,學生知道了人類的由來,以及宗教產生的原因,初中學生已初具宗教的科學知識。但仍然可以看出,在父母均信教的家庭,學生對宗教的態(tài)度相對更友好一些,孩子對基督教的了解多一些,認為基督教有一定存在價值的比例相對偏高。因而在家庭宗教信仰中,父母對孩子思想產生的影響要比其他人大。
通過調查可知,當前農村基督教堂較普遍,基本上一個行政村一個。在農村建筑中很獨特,成了鄉(xiāng)村風景的組成部分,引起大家的關注,也引起孩子的好奇。
農村基督教堂里除了講臺上的一本圣經和墻上掛的十字架圖,沒有什么其他的東西。至于成文的教義教規(guī)村民們并不清楚。村民入教沒有所謂的“受洗”儀式,想去則去,不想去就不去,甚至可以間隔幾年不去后再次走進教堂,教堂的大門是敞開的。在教堂里受到的教育是:不要做壞事,不打人、不罵人,不說假話,要與人為善,相互幫助,要孝順父母,疼愛子女等。與中國傳統(tǒng)做人做事的道德要求相一致。村民信教的原因,已有許多相關研究,比如功利性,多抱著祛病、祈福、求平安等心理[5]。隨著社會文化水平的提高,人們已經逐漸意識到信教并不能祛病,但禱告總會心存希望。主要一點是,當前的農村青壯年務工人員外出,家里多剩下老人孩子,在農閑時節(jié),心里寂寞,總要找人訴說,聊天,教堂成了大家嘮嗑的地方。通過調查獲知,皖北地區(qū)農村文化建設缺失,問卷顯示,被調查的村子:有圖書室25個,文化室8個,游戲室4個,牌場120個。許多留守家中的中老年男性村民多打牌打發(fā)時間,也正好印證了農村信徒多以中老年女性為主。因為農村“缺少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單一?!盵6]農民沒有打發(fā)閑暇時間的文化活動,大家在一起唱唱圣經,聊聊天,排擠內心的孤獨。對于基督教的信仰與西方不同,北方村民的信教務實目的較強,并非出于心理的宗教信仰,對于孩子并沒有要求。有的教徒介紹自己的熟人甚至兒媳入教,多是希望鄰里關系和睦,兒媳能夠孝順。所以農村信仰宗教的老年人,不會出于宗教的布道心理極力要求孩子信仰基督教。對于孩子而言,去教堂玩或聽老人們唱歌多出于好奇,孩子的天性是愛玩好動的,他們不會長時間呆在教堂里聽他們說教。因而,去教堂玩的兒童接受基督教的可能性極小。
雖然中國正在從農業(yè)社會向工業(yè)社會過渡,但農業(yè)人口仍然占我國人口的大多數,傳統(tǒng)的農耕文化模式在我國現代文化建設中仍起著重要的作用。“中國的文化氣質具有典型的內向型特征,從而與流動、開拓、掠奪、冒險的游牧與商業(yè)文化形成鮮明的對照?!盵7]在小農經濟中,中國人只關注自己的土地,勤勞耕作,善于滿足,安分守己。中國人不太關心來世,不關心彼岸世界,不太關心未來的人生。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中國人追求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而西方追求的是人對自然的征服?!斑@因多情多欲,一味向前追求下去,處處認得太實,全挪在外邊,一旦這誤以為實有的找不著了,必然驟然失其重心,情志大動搖起來,什么心腸都沒有了。只是焦惶慌怖,苦惱雜集,一切生活都作不下去”。[8]104而“使他情志不寧的是現有的世界,在現有的世界沒有法子想,那么,非求之現有的世界之外不可了,只有沖出超離現有的世界才得以勸慰了?!盵8]98在現有的世界遇到挫折時,通過天堂與地獄,原罪與贖罪的信仰,將人世的苦難、短暫與天堂的幸福、永恒對照,從而去追求天堂的解脫。西方人是“原罪”的文化觀,而中國人相信“人本善”,兩種不同的指向必然產生兩種不同的追求:中國人追求現實的幸福,所謂的拜佛、禱告多是源于現實的需要,“情志一邊的宗教,本土所有,只是出于低等動機的所謂禍福長生之念而已,殊無西洋宗教那種偉大尚愛的精神。”[8]157西方宗教是出世的,現世是為了“原罪”的救贖,最終目的是死后升入天堂。
中國自產了本土宗教,也有外來宗教。但中國的宗教和外國的宗教不同?!叭瞬粷M足于現實世界而追求超越現實世界,這是人類內心深處的一種渴望:在這一點上,中國人和其他民族的人并無二致。但是中國人不那么關切宗教,是因為他們太關切哲學了。他們的宗教意識不濃,是因為他們的哲學意識太濃了。他們在哲學里找到了超越現實世界的那個存在,也在哲學里表達和欣賞那個超越倫理道德的價值;在哲學生活中,他們體驗了這些超越倫理道德的價值?!盵9]7哲學是“對人生的系統(tǒng)的反思,”[9]3哲學關注的是現實的世界,因而中國人關注現實,而不注重來世。
雖然已進入現代社會,農業(yè)仍然是農民的根本。農民仍未脫離中國傳統(tǒng)文化滋生的土壤。留守家中的老年人在農忙之余尋求精神的寄托,信仰宗教的原因仍很明確,一是農閑之余的精神娛樂,二是祈福避禍的目的。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已呈現增長迅速之勢,外出務工的青壯年也有信仰基督教的,但與城市市民信仰基督教的情況不同。農村信教者基本囿于傳統(tǒng)的宗教信仰,因而并未影響到農村青少年的主流價值體系的形成。
“留守兒童”的教育和心理是大家關注的熱點,很多人都指出,“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因為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多形成內向的性格,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等。由老人照料的初中生由于寄宿制,多上網、打游戲,容易引起諸多問題。但我們調查發(fā)現,這并不必然促使他們信仰宗教。青少年時期是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正在形成的時期,他們的多數時間是在學校渡過的,信仰宗教源于對一些問題的不滿,需要找到精神的寄托。青少年的天性使他們能感受到親人老師的關愛,生活需求得到滿足,他們就會快樂地生活。雖然父母出門打工,老人對孩子多是溺愛的,加之經濟狀況的改善,孩子的一些需求基本都會得到滿足,沒有促使其信仰宗教的理由。調查顯示,青少年的綜合素質不斷提高,有較強的愛國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思想道德健康、價值取向積極,社會責任感在加強、平等意識在增強。[10]
但“社會心理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不可忽視的制約因素,其制約作用具有相對性、潛在性、持久性、復雜性和廣泛性特征”[11]?;谵r村基督教傳播的現狀,加之農村文化建設的滯后,信仰基督教的人數還會增加,當形成一種社會風氣時,對青少年的影響勢必增強,因而,加大農村文化建設,提供更豐富的農村文化生活,對于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和促進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健康發(fā)展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1]安徽省今年農民外出蜈蚣凈收入預計達500多億[EB/OL].http://new.sohu.com/20061025/n246001 852.shtml2006.10-25
[2]安徽省阜陽市勞務輸出突破二百萬人[EB/OL].http:// www.lm.gov.cn/gb/employment/2007-01/23/contenthtm.(2007-01-23)
[3]詳見安徽省信息統(tǒng)計網.2009年各市統(tǒng)計公報[EB/OL].http://www.ahtjj.gov.cn/news/more.asp?cataid =cataid-10009&pageno=2&keyword=
[4]當前中國農村的宗教概況[EB/OL].http://www.chinacath.org/article/other/wenzh/qt/2010-04-24/6080. html
[5]丁忠甫.農村基督教擴展及其對新農村建設的啟示——以皖中S村為例[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07,(2)
[6]張亞,朱鋒.皖北地區(qū)農村文化發(fā)展現狀與對策[J].科教文匯,2008,(10)
[7]王會昌.中國文化地理[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
[8]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9]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深圳:新世紀出版社,2005
[10]朱淑俠.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質發(fā)展的實證分析——以安徽省現階段為例[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1)
[11]孫樹文.社會心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不可忽視的制約因素[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1)
G526.5
A
1009-9530(2011)02-0090-03
2011-02-05
安徽省教育科學研究重點項目(JG08212)
陸耿(1975-),女,安徽蒙城人,淮南師范學院政法系講師,研究方向:文化與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