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振宇
(安陽師范學院 外語學院,河南 安陽455000)
試析外宣翻譯的特點和要求
牛振宇
(安陽師范學院 外語學院,河南 安陽455000)
外宣翻譯是進行對外宣傳的重要手段,是集外交學、傳播學、跨文化交際和翻譯為一體的交叉性實用學科。與一般文藝和商業(yè)翻譯不同,外宣翻譯具有其獨特的基本概念和特點,也對譯員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外宣翻譯;傳播學;特點與要求
外宣翻譯是對外宣傳翻譯的簡稱,是對外傳播我國政策,使世界了解中國,改善我國海外形象的重要手段。對于“外宣翻譯”的概念,不同學者給予了不同定義。例如,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教授曾利沙提出:“外宣翻譯包括政治經(jīng)濟、國防科技、文化教育發(fā)展狀況的對外介紹,各級政府的相關政策公告,或各地市政建設宣傳,招商與旅游宣傳、各種國際性活動,以及行業(yè)展覽活動宣傳。”[1]這個定義充分說明了外宣翻譯是一項應用廣泛、包羅萬象的翻譯宣傳活動。
上海外國語大學外宣翻譯研究專家張健教授提出:外宣翻譯是翻譯的一種特殊形式,在遵循翻譯的共性原則前提下,可以從廣義和狹義的角度去理解:廣義的外宣翻譯包羅萬象,幾乎涵蓋所有的翻譯活動,包括各行各業(yè)、各級部門從事對外宣傳的有關翻譯活動,即人們所說的“大外宣”概念。狹義的外宣翻譯主要包括各種媒體報道、政府文件公告、政府和企業(yè)單位介紹、公示語、信息資料等實用文體的翻譯。
當今中國日益強大,中國人民的經(jīng)濟生活也漸漸融入國際社會,可是國外大眾對中國社會發(fā)展狀況和歷史文化傳統(tǒng)卻所知不多。另外,國際論壇的話語權還被少數(shù)西方發(fā)達國家控制,而我國的國際形象時常受到歪曲,我國對外宣傳的聲音也常常被埋沒。因此,研究外宣翻譯的特點和要求在當今中國特別重要。
根據(jù)以上外宣翻譯的相關概念可知,外宣翻譯是外交學、傳播學、跨文化交際與應用型翻譯的集合。因此,外宣翻譯除了應該遵循翻譯的一般原則外,還有不同于其他翻譯的特點,尤其是不同于文學翻譯的獨特特征。本文將從外宣翻譯的政治性、傳播性和跨文化交際性三個方面探討外宣翻譯的特色。
(一)政治外交上的嚴肅性與準確性
外宣翻譯承擔著向國際社會傳遞信息,塑造我國國際形象,澄清事實,同國外媒體展開輿論戰(zhàn),爭取我國國際利益等重要任務,因此它首先要具有政治外交上的嚴肅和準確性。這就意味著外宣翻譯常常要超越翻譯中意義上的簡單對等,更要注重敏感的政治細節(jié),以嚴肅態(tài)度確保政治與外交上的正確性。
進行外宣翻譯的過程中,常常涉及我國主權和領土完整,以及國家獨立等嚴肅的政治問題,如果政治敏感性不強,稍一疏忽就會造成政治上的失誤和國家利益的損失。一些國外媒體喜歡在國家統(tǒng)一問題上做文章,常常對這些敏感問題的措辭做手腳,因此進行這類問題的翻譯時要時刻保持警惕。
例如:有些西方媒體常常把我國的“祖國統(tǒng)一”稱為“national unification”,而我國進行對外翻譯報道時則更多采用“national reunification”,表示我國早已是一個統(tǒng)一的國家,臺灣是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像“家庭團聚”應該被翻譯為“family reunification”一樣。另外,“中國大陸”應該譯為“the mainland of China”,或者“China's mainland”,或者簡譯為“the mainland”,而有些西方媒體卻常常采用“mainland China”,意為“大陸中國”,言外之意是還有“另外一個中國”,其不良居心可見。另外,有些西方媒體在討論大陸與臺灣的關系時,常常使用“China and Taiwan”,而我國進行外宣翻譯時,則應該采用“mainland and Taiwan”[2]408。
由此可見,由于對外翻譯的特殊性,進行對外翻譯時,譯員要隨時保持政治敏感性,注意每一個容易出錯的細節(jié),才能保證外宣翻譯的嚴肅與正確性。
(二)傳播過程中的有效性
外宣翻譯是一種重要的對外宣傳途徑,跟文學翻譯有巨大的差別,其最終目的不是進行文學欣賞,而是進行對外宣傳。無論翻譯得多么優(yōu)美,如果不能被國外受眾接受,那也是徒勞。因此,在外宣翻譯中,要特別注重宣傳的有效性。
美國傳播學權威哈羅德·拉斯韋爾(Harold Lassewell,1902—1977)提出了傳播過程中的“五要素”,認為任何傳播過程都包括五個要素:誰?(WHO)說了什么?(SAYS WHAT)通過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對誰?(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3]其中最重要的決定性因素是“效果”(WHAT EFFECT),如果沒有效果,前四個環(huán)節(jié)都是無用的,因為任何宣傳活動都必須以使受眾接受并信服宣傳內(nèi)容為根本目的。
我國對外宣傳也要講究一個效果問題。外國受眾對中國國內(nèi)利用各種新聞媒介,通過外宣翻譯而傳播出去的外宣報道是否接受——即對外宣傳的傳播效果如何——是外宣翻譯和報道的核心。重視對外宣傳的有效性,追求傳播上的實際效果,是外宣翻譯獨特的特色之一。
例如,某篇介紹中國端午龍舟盛會的散文這樣寫道:“輕快的龍舟如銀河流星,瑰麗的彩船似海市蜃樓,兩岸那金碧輝煌的彩樓連成一片水晶宮,是仙境?是夢境?”這么寫在中國人看來是一段很優(yōu)美的散文,可是如果把它翻譯成對外宣傳材料效果就很不一樣:“The lightsome dragon-boats appear on the river as though the stars twinkle in the Milky Way.The richly decorated pleasure-boats look like a scene of mirage.The splendid awnings in green and gold chain into a palace of crystal.Is this a fairyland or a mere dream?”
讀了這段“優(yōu)美”翻譯,一位友好的美國記者評論道:“我的第一個反應是發(fā)笑,因為首先文字就充滿了錯誤。它沒有提供關于龍舟會的必要材料,卻似乎企圖向讀者下一陣‘傾盆大雨’,用種種離奇、夸大的說法表明龍舟多么了不起,但無意中卻使用了滑稽的語言,讓讀者邊看邊笑,而得不到什么信息?!保?]404
由此可見,外宣翻譯跟文學翻譯有天壤之別,它不重視語言的過分華麗,也不應該太過關注逐字逐句的嚴苛準確性。外宣翻譯的最重要目標不是使外國受眾享受譯文的美感,向受眾傳播信息,介紹我國的情況。
(三)跨文化交際性
外宣翻譯通常是把中國國內(nèi)的實際情況、政策措施,或者歷史文化傳統(tǒng)介紹給國外受眾,其受眾是國外的一般讀者,或國外政治外交界人士,他們跟我們不僅有不同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而且思想意識形態(tài)也不相同。因此,外宣翻譯不僅是一種簡單的翻譯,更是兩種文化之間的橋梁,具有很強的跨文化交際性。
由于中外不同的歷史發(fā)展道路,我國有很多中國特色的詞匯。在翻譯這些詞匯時,如果不加以解釋,國外受眾則很難理解。例如有一次外交部發(fā)言人在新聞發(fā)布會上說:“‘三大法寶’使中國共產(chǎn)黨在革命中戰(zhàn)勝了敵人,在過去的三十年來,我們也用了新的‘三大法寶’?!痹谶@個句子中,老“三大法寶”和新“三大法寶”都是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歷史的產(chǎn)物。如果不把“三大法寶”的內(nèi)容進行解釋,生活在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環(huán)境中的讀者則完全不可理解。
另外,中西方主流意識形態(tài)和傳統(tǒng)文化也不同。中國的意識形態(tài)和傳統(tǒng)文化強調(diào)集體主義,認為個人應該為集體犧牲。而西方的意識形態(tài)和主流價值觀則強調(diào)個人主義,認為個人的利益和價值至上。因此,對于我國對外翻譯和宣傳中的某些集體主義英雄人物,西方文化氛圍中的受眾一時難以接受。
例如,有一則外宣報道贊揚一位舍己為人的村支書,在洪災中忙著搶救村民群眾,卻喪失了自己的妻子兒女。他說:“兒子沒了不要緊,只要群眾的生命財產(chǎn)保住了就行?!比绻覀冋娴陌堰@段話當做外宣翻譯的材料,翻譯為:“The loss of my son means nothing,provided that the villagers and their properties are protected.”said the village Party secretary.就會給國外讀者造成很多誤解。這樣翻譯在國內(nèi)讀者看來似乎很自然,也許還會對這位公而忘私的黨支部書記產(chǎn)生崇敬。但是在外國讀者看來,這位書記的話是很難令人接受的,因為他們崇尚個人主義,個人和家庭的合理利益應該得到保證,雖然他們也許會尊重這位書記的行為,可是會覺得他的話缺少了一些親情。
外宣翻譯的以上特點決定了其特殊的翻譯要求。正是因為外宣翻譯非常強調(diào)政治外交上的嚴肅性和準確性,它才要求譯員必須保持政治上的敏感;正是因為它強調(diào)對外傳播的效果,所以它必然要求外宣翻譯言簡意賅,以傳達信息為主,并可以進行注解性增譯。
(一)外宣譯員要保持政治上的敏感性
如前所述,外宣翻譯是一項政治性很強的業(yè)務,非常強調(diào)政治外交上的嚴肅性和準確性,所以對外翻譯的譯員必須隨時保持政治上的敏感性,在進行翻譯時必須做到字斟句酌,如果譯員稍不注意,就會“失之毫厘,謬以千里”。
例如,在《中英關于香港問題的聯(lián)合聲明》中,“聯(lián)合王國政府聲明:聯(lián)合王國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將香港交還給中華人民共和國。”如果沒有足夠的政治敏感度,這里的“交還”很容易翻譯成“return”,那就意味著香港的主權曾經(jīng)被中國政府轉讓給英國,現(xiàn)在英國又歸還了。而實際上,我國政府從來不承認清政府在列強脅迫下簽署的喪權辱國條約,一直認為香港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因此,“交還”應被翻譯為“restore”,即把本應屬于某人的東西物歸還原主,比“return”更加貼切。
(二)以傳遞信息為主,可以進行解釋性增譯
如上所述,外宣翻譯強調(diào)的是對外宣傳的效果,因此只要可以達到傳遞信息的目的,原文的形式和內(nèi)容都可以適當?shù)剡M行一些增減。此外,有時為了使國外受眾更好地理解譯文,譯員還可以、有時甚至必須采用增譯的方法,對原文作出一定的解釋[4]。
翻譯的關聯(lián)理論認為:翻譯不是源語與譯語的直接交流,而是一種“原作者—譯者—譯文讀者”三者之間的關聯(lián)關系。譯者必須時時尋找“最佳關聯(lián)”,使譯文與譯文讀者產(chǎn)生充分關聯(lián),并且讓譯文讀者無須付出不必要的勞動,使翻譯活動取得成功。
為了達到最佳關聯(lián)的效果,外宣翻譯常常需要向外國讀者提供一些必要的補充和解釋性信息。由于很多外國受眾對中國的歷史文化背景知之甚少,所以一些基本的信息也常常需要進行解釋性增譯。例如,在外宣翻譯中出現(xiàn)人名時,如巴金、曹禺,最好不要立即音譯為“Ba Jin”和“Cao Yu”,而要加上一些解釋性的詞語,如“the famous Chinese novelist Ba Jin,and playwright Cao Yu”。再比如,“解放前”和“解放后”最好不要翻譯為“before/after liberation”,而應該解釋得更加清楚一些,翻譯為:“before/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1]曾利沙.從對外宣傳翻譯原則范疇化看語用翻譯系統(tǒng)理論建構[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7).
[2]張健.英語新聞業(yè)務分析[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0.
[3]丹尼斯·麥奎爾.大眾傳播模式論[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16.
[4]蔡幗芬.國際傳播與對外宣傳[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
Analysis of Features and Requirements of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for Foreign Audience
NIU Zhen-yu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Anyang Normal University,Anyang 455000,China)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for foreign audience is an important means for foreign publicity.It integrates theory of diplomacy,mass communication,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Unlike literary and commercial translation,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for foreign audience has its unique concept and features,and it imposes special requirements upon the translators.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for foreign audience;mass communication;features and requirements
H315.9
A
1001-7836(2011)03-0130-03
10.3969/j.issn.1001 -7836.2011.03.052
2010-08-20
牛振宇(1982-),男,河南安陽人,助教。
(責任編輯:劉東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