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向陽
(泉州兒童發(fā)展職業(yè)學院,福建 泉州 362000)
巴赫復調鋼琴演奏風格的探討*
葉向陽
(泉州兒童發(fā)展職業(yè)學院,福建 泉州 362000)
分析了巴赫的復調音樂創(chuàng)作風格,對其的代表作品《創(chuàng)意曲》(二、三部)和《平均律鋼琴曲集》的風格及演奏要領進行了探析。
巴赫;復調鋼琴;創(chuàng)意曲;平均律
人類音樂史上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約翰·塞巴斯提安·巴赫(1685~1750),被后人稱為“歐洲音樂之父”、“古典大師”,他幾近完美地將17世紀以前歐洲包括各國音樂風格、音樂體裁形式及具體寫作技巧等在內的音樂表現(xiàn)形式和特點繼承、概括起來,成功地把西歐不同民族的音樂風格渾然融為一體,所創(chuàng)作的音樂作品包羅萬象,涉及除歌劇外的一切音樂體裁形式,將意大利、法國以及德國傳統(tǒng)音樂中的精華薈萃集合,珠聯(lián)璧合,巧奪天工,曲盡其妙,他風格獨特的音樂藝術也因此應運而成。蘇聯(lián)的音樂學家科薩菲耶夫曾說過:“巴赫是這樣的偉大,他使人感到他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強大的創(chuàng)作實驗室,其中鍛煉著當時所有音樂上的創(chuàng)作技能、風格、傾向和嘗試。”
在巴赫的眾多音樂作品形式之中,復調音樂可以被看作為他的最高音樂成就,他的復調音樂作品體現(xiàn)出了巴洛克后期技術最高超、手法最純熟的復調音樂演奏水平,他的音樂作品被尊稱為音樂的福音書。巴赫在鋼琴音樂發(fā)展史中,不僅推動促進了由古鋼琴向現(xiàn)代鋼琴的過渡和演變發(fā)展,而且,還將古鋼琴曲在復調鋼琴領域里的表現(xiàn)手法、形式基礎發(fā)展到了十分完美的層面上。
由兩個以上的相對獨立的聲部線條有機的結合起來的音樂作品被稱作復調音樂作品,是一種多聲部音樂。它的基本特點是:各個相對獨立的聲部是建立在對位法的基礎上的,樂思陳述的方式是建立在單一主題模仿寫作基礎上的。巴赫的復調旋律就是在這兩個基礎上升華上來的,他的作品是鍵盤演奏、曲式及作曲技術方面的絕對榜樣,他所創(chuàng)作的富有音樂內部結構的平衡與美感的復調音樂作品是復調性最高的音樂藝術典范。
巴赫一生都生活在自己的祖國——德國,所以他的音樂風格也是純粹的德國風格。他的音樂作品具有虔誠而純潔、嚴謹而莊重的風格,技巧卓越,具有豐富的內涵。他的復調鋼琴代表作品有《小前奏曲與賦格曲》、《創(chuàng)意曲》、《英雄組曲》、《法國組曲》、《平均律鋼琴曲集》等。接下來,本文將對巴赫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和學習性的《創(chuàng)意曲》和《平均律鋼琴曲集》兩部作品的復調風格進行探析。
巴赫的鋼琴作品中,2卷平均律,共48首前奏曲與賦格,其意義和影響與其他作品相比顯得更為重要,所以,可以將二部和三部創(chuàng)意曲看作是為彈奏平均律所做的準備,這兩部作品同時也是非常優(yōu)秀的鋼琴教材。事實上,創(chuàng)意曲中的一部分是為了他的兒子威爾海姆·弗里德曼·巴赫作練習時所創(chuàng)作的,當時的威爾海姆和我們現(xiàn)在彈奏創(chuàng)意曲的孩子們年紀相仿,大概是十一二歲,所以巴赫也把創(chuàng)意曲作為教材和練習曲來看待。
創(chuàng)意曲是按照一個樂思所創(chuàng)作出來的復調作品,一般由兩段構成,有時是三段,但通常不會超過三個聲部。創(chuàng)意曲是復調創(chuàng)作技術的示范性作品,如今,練習彈奏創(chuàng)意曲已成為鋼琴學習者的必修課程,學習者通過對創(chuàng)意曲的學練,既可以訓練內心有聲部的層次感,使其手指的獨立性和內心的歌唱性得到充分的練習,還可以鍛煉雙手的靈活敏捷及配合程度,使其能獨立彈奏出兩個不同的聲部,與此同時,還可以讓我們知道,一個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的主題是通過采用怎樣的手法、如何展開才能發(fā)展成為一首完整的樂曲的。
在巴赫的眾多音樂作品中,《創(chuàng)意曲》是他唯一寫了演奏要求的作品,他希望演奏者們能通過習奏《創(chuàng)意曲》來“達到一種良好的歌唱般的演奏”。在30首創(chuàng)意曲的作品寫作中,巴赫運用了復對位手法、移位對位、模仿手法、模進對位、卡農手法及對比手法,這就要求演奏者在彈奏創(chuàng)意曲時,不能在力度和觸鍵的時候做不適當?shù)目鋸?,只有這樣才能使演奏風格具有些許古鋼琴的氣息。
二部創(chuàng)意曲在鋼琴教學上具有非常高的價值,而且,它是其他教材所無法替代的。每一首二部創(chuàng)意曲都很容易理解,而且還十分的生動形象,比較適合年齡較小的學習者。比如像嘹亮的號角聲一樣的F大調第8首,非常能引起孩子的興趣,也具有顯著的鍛煉手指的作用;a小調第13首也很容易彈奏,曲子的主題只有一小段,而且十分富有規(guī)律性地在左右手之間輪流出現(xiàn),是用來練習巴赫提倡的“如歌性彈奏”的很好的范例;E大調第6首則是一首很好的切分音樂奏練習曲;降B調第12首既是非常好的節(jié)奏練習曲,同時還是一首出色的手指練習曲,其中的三十二分音符音型異常的光彩華麗。c小調第2首和A大調第12首在二部創(chuàng)意曲之中稍顯困難,因為這些曲子的主題都比較長,歌唱性不強,在彈奏技巧方面也比較復雜。
比起二部創(chuàng)意曲來,三部創(chuàng)意曲就顯得難彈了很多。一個人彈奏,只有兩只手,但是卻要同時彈奏三個聲部,是十分困難的,其中,中間的聲部需要由兩只手輪流地彈,但是,只有彈到了三個或三個以上的聲部,彈奏者才能領悟到復調的彈奏意味所在。因此,在二部創(chuàng)意曲到三部創(chuàng)意曲之間存在著一個很大的跳躍,這就要求練習者需要付出相當?shù)呐Σ拍芫毘?。二部風格生動明快,而三部創(chuàng)意曲則不然,有些曲子的情調聽起來凝重沉悶。相對而言,F(xiàn)大調第8首顯得比較生動活躍;E大調第6首相對其他曲子而言比較簡單,同一時間段里,只有一個聲部在跳躍彈奏著主題,其他兩個聲部僅保持長音即可;e小調第8首在復調方面比較容易,許多位置只有兩個聲部,但彈好三十二分音符經(jīng)過句就對手指有了更高的要求;降B大調第4首相對來說是比較困難的,中間聲部需要頻繁地用兩只手交叉彈奏;降E大調第5首和f小調第9首對于十一、二歲的孩子來說,是比較困難的。因此,在彈奏三部創(chuàng)意曲的時候,到了一定時候,可以轉為彈平均律,因為這其中有些不會比三部中降E大調第5首和f小調第9首更難。
在巴赫的諸多作品中,《十二平均律鋼琴曲集》最具有代表性,這部作品被看作是充分體現(xiàn)出巴赫的音樂形象與風格的經(jīng)典之作。巴赫的復調技巧和藝術技巧在《平均律鋼琴曲集》這部作品中,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直至今天,他成為音樂創(chuàng)作最高典范這一事實也有無可非議的理由,這部作品展示出了平均律理論在藝術創(chuàng)造上的優(yōu)越性的特點,他的賦格曲是調性功能思維的高度發(fā)展的顯著體現(xiàn),而整體曲則意味著大小調體系的絕對成熟。因此可以說,巴赫并不單單局限于在鋼琴音樂發(fā)展的范圍之內起到了先驅作用,他的貢獻是更加深遠的。
為了將十二平均律理論上的所有調性實現(xiàn)創(chuàng)作上實踐意義,巴赫創(chuàng)作了《平均律鋼琴曲集》。平均律中的第一集和第二集按照同一體例排序,即C大調前奏曲與賦格曲、C小調前奏曲與賦格曲等類似形式,以此類推,所有升降大小調都是將八度分為十二個音程相等的半音,按半音的順序安排的,這樣就能一氣呵成地彈奏出全部的的大小調,并且可以自由且自然地轉調。得以將作品主題材料富有戲劇性鋪陳延展開來,其中最重要因素即包括離調和轉調技巧,巴赫的創(chuàng)作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音樂的表現(xiàn)力和張力,《平均律鋼琴曲集》也因此而成為了長存于世的珍貴篇章。
平均律中的前奏曲通常起到的是引子的作用,它自身就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前奏曲分為兩種類型——練習曲性質和賦格曲性質。練習曲速度快,旋律性較強,用于練習手指技術比較好。賦格曲則是復調音樂中的最高和最復雜的形式,它的形成經(jīng)歷了相當長時間的研究發(fā)展,直到巴赫復調音樂作品出現(xiàn),賦格曲才得以擁有完美而高度契合的古典形式。只有一個主題的叫作“單賦格曲”,有兩個主題的叫作“二重賦格曲”,有三個主題的叫作“三重賦格曲”,除此之外,還有四聲部、五聲部的。賦格曲并不是非常抽象的樂曲,每一個賦格都帶有它自己獨特的性格和獨立的音樂形象,通常,它是一個音樂主題,表現(xiàn)的是一個音樂形象,有時也會遇到有二到三個主題的賦格曲,但這其中的全部材料基本上都屬于最基本的第一主題,因為第一主題體現(xiàn)的是主導思想,從而也主導了作品的性質。
《平均律鋼琴曲集》其中的每一卷都代表著巴赫在創(chuàng)作時刻的生活背景與心情。比如第1卷是巴赫37歲那一年創(chuàng)作的,前此不久的1720年,巴赫的發(fā)妻離世,次年,他和小他17歲的安娜·馬格達蓮娜成婚,此時的巴赫必然是沉浸在新婚與新鮮愛情的甜蜜之中。而第2卷里呈現(xiàn)出的卻是與第1卷截然不同的巴赫,事隔16年,他已逐漸走向年邁,第2卷不像第1卷那樣一氣呵成,斷斷續(xù)續(xù)地寫了約4年之久,創(chuàng)作之間,大概在1740年,巴赫的眼部開始不斷被疾病困擾,視力逐日衰退,最終失明??偟膩碚f,第1卷里的巴赫極富生活情趣,所以他的音樂使人感覺親近喜悅,每一首都活潑明朗、極具特點,聽起來讓人流連忘返,容易引起共鳴,而第2卷的巴赫,雖然沒有了第1卷中的清新氣息,但卻更加的深邃雋永,作曲的創(chuàng)作技巧方面也顯得更為熟練。
總體來說,巴赫的復調鋼琴作品具有如下特點:
巴赫的復調音樂作品的節(jié)奏變化與對位配合藝術的優(yōu)異點在于其所有的節(jié)奏變化與對位配合都是契合度極高并且極其完美、毫無瑕疵的。他最為豐富地發(fā)展了復調的對位、變化等因素,使復調音樂達到巔峰境界。
巴赫的復調音樂作品體現(xiàn)出了沉思與哲理藝術。他的復調音樂作品可以說是責成為后世的演奏者而創(chuàng)作的,是在與演奏者對話,是為了演奏者而存在的。
巴赫的復調音樂作品還具有強烈而分明的段落感、層次感強,使人明顯感受到清晰的層次美,作品中的呈示部、展開部及終止式都十分分明。
總之,巴赫和他的復調鋼琴在人類音樂史上的地位之高、作用之大永遠都是不可爭議的事實,他的創(chuàng)作手法和演奏旨意永遠是值得我們探索和領悟的一大課題。
[1]崔學文,王風岐.介紹德國音樂家巴赫[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5.
[2][美]羅薩林·圖雷克.巴赫演奏指南[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3]林華.我愛巴赫——巴赫鋼琴彈奏導讀[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J624.1
A
1006-5342(2011)01-0105-02
2011-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