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焰
(昭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中文系,云南 昭通 657000)
回歸之旅*
——云南拖姑村回族喪葬儀式分析
楊 焰
(昭通師范高等??茖W校 中文系,云南 昭通 657000)
以云南魯?shù)榭h拖姑村喪葬活動為研究對象,試圖應用“通過儀式”理論,闡述回族喪葬儀式文化,挖掘回族喪葬儀式內(nèi)在的結(jié)構(gòu)模式,探析回族喪葬儀式的功能和意義。
回族;喪葬儀式;通過儀式;階段;意義
死亡是人類文化永恒的主題。有死亡就有喪葬,有喪葬就有喪葬儀式。一個民族的喪葬儀式的形成與發(fā)展變化,與該民族的歷史發(fā)展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它是民族歷史發(fā)展和社會變遷的反映和體現(xiàn)?;刈遄鳛橐粋€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其世界觀、生命觀、價值觀都是以伊斯蘭教的基本信仰和倫理道德為基礎建立的,所有關于人生的定律和生活準則均源于《古蘭經(jīng)》,表現(xiàn)在喪葬儀式上,顯示出自身獨有的特征。
拖姑村是云南昭通魯?shù)榭h桃源回族鄉(xiāng)一個典型的回族村落。該村始建于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拖姑地界原為彝族居住,元代開始有回族遷入,清代尤盛。拖姑村轄4個自然村,21個村民小組?,F(xiàn)有總戶數(shù)1844戶,人口7565人,均為回族,均信仰伊斯蘭教。有清真寺5所,分別為:拖姑清真寺、龍頭山清真寺、阮家院清真寺、戚家院清真寺、門路頭清真寺。每個清真寺所轄戶數(shù)幾十戶到上百戶不等。村子經(jīng)堂教育發(fā)達,回族傳統(tǒng)文化保存較完整。
回族喪葬文化導源于伊斯蘭文化?;刈鍖δ滤沽秩ナ婪Q之“歸真”,即回歸真主之意。正如《古蘭經(jīng)》所言:“我們是真主的,我們將同歸于他?!?2:156)“復生,即歸真也。歸真,則復生矣?!保?]在“歸真”這一大的原則背景下回族形成了自己的喪葬文化模式。
(1)念“討白”(阿拉伯語意為“悔過”)、“囑托”、互要“口喚”(阿拉伯語意為“許可”)
臨終“討白”是拖姑村回族穆斯林必行的一種悔罪儀式。旨在祈禱真主饒恕病人的罪過,要求病人懺悔和反省自己。臨終前的人要給家人“囑托”,讓家人了結(jié)他未完成的事宜。同時,還要與親朋等互要“口喚”,消除誤會與隔閡,愉快的了結(jié)往事。
(2)提念“兩證詞”
當臨終者神志清醒時,帶領其念“兩證詞”即“作證言”和“清真言”,目的是要讓他以“認主獨一”的狀態(tài)離開“頓亞”(今世),實現(xiàn)“魂有所歸”。
(1)?!奥耋w”(阿拉伯語意為“尸體”)
拖姑村回族把死亡稱為“歸真”,死者稱亡人,遺體稱為“埋體”。臨終者停止呼吸后,在其身旁守候的阿訇或親人,要瞑其眼,合其口,順其手足,理其發(fā)須,還要整好尸體?!皻w真”后不能停在平時睡覺的床上,而要頭北腳南仰臥,面稍向于西停在專門的停床上。拖姑村回族允許親屬在亡人凈身前,看其面容。如因一些特殊原因,不能當天下葬的,還要守“埋體”。守“埋體”的人要洗過大凈。白天男女都可參加,晚上則由男性來守。
(2)洗“埋體”
洗“埋體”時,要準備好湯瓶、毛巾、手套等。洗“埋體”時,男女有別,但程序一樣。先洗手凈下,后用白布蘸溫水擦洗口齒、鼻孔以代替漱口和嗆鼻。接著洗臉、洗頭,最后由上至下,先右后左,沖洗全身三遍,并用浴巾擦干凈。洗下身時一般都要注意遮掩住羞體,回族給亡人凈身時,除洗滌的人以外,其他人一律不得入內(nèi)。
(3)穿“卡番”(阿拉伯語意為“裹尸布”)
包“埋體”用的白布,回族俗稱“卡番”?!翱ǚ本鶠榘咨挥糜猩剂虾途c羅綢緞?!翱ǚ钡臉邮?、規(guī)格、要求,全國各地大體相同,但男女有別。給亡人備“卡番”,不是用一塊白布一裹就行了,而是很有講究的。穿好“卡番”后將亡人放入經(jīng)匣內(nèi),入匣時要用布單和其他物品遮住太陽。
(4)站“者那則”(阿拉伯語意為“殯禮”)
站“者那則”時,伊瑪目(領拜者)面對亡人向西站立,眾人立其后隨之。在伊瑪目的帶領下,先舉意為亡人站拜祈禱,然后高聲念四次大贊詞之后,向左右說:“色倆目”,至此站“者那則”結(jié)束。從宗教意義來說,站“者那則”是生者代亡人向安拉(真主)作最后一次禮拜,但系一種意向性的禮拜。它是回族喪葬中主要的宗教儀式。
(5)入葬
站“者那則”后,抬送經(jīng)匣到墓地。抬經(jīng)匣的人一般為4位大凈過的人。女性只能送亡人到半路。亡人的“埋體”抬到墓地后,由兩三人把“埋體”送入地道里面。請阿訇念三塊土,念完后,由下葬的人放在“埋體”的頭部、背部、臀部,使“埋體”稍偏向西邊。放好“埋體”后,用一塊石板或草餅把地道口關起來(俗稱“掩窯門”),堆土成墳。
(6)死祭
紀念活動從人“歸真”后埋葬的第二天早上開始,喪家請阿訇為亡人“開經(jīng)”祈禱。以后,在頭七、二七、三七、滿月、四十天、一百天、一周年時,分別開經(jīng)一次,目的是使他人自覺地認識到死亡是不可逃避的,愿真主慈憫亡者,引導還活著的人,以便返本歸真。
“通過儀式”是法國人類學家范·根納普提出的概念。范·根納普將所有的儀式概括為:“個人生命轉(zhuǎn)折儀式”和“歷年再現(xiàn)儀式”。根納普提出了關于的“通過”三個階段論,即“隔離階段”,“閾限或轉(zhuǎn)換階段”,“重整階段”?!霸诟綦x階段或解體階段,舊有的身份、地位或思想框架被拋棄,接下來是過渡儀式的一個中間的、轉(zhuǎn)換或閾限的階段,正在經(jīng)歷轉(zhuǎn)變的主角不屬于任何一邊,而是處于一種模棱兩可的狀態(tài)。最后是重整階段,主角獲得一個新的社會身份。即主角首先會被儀式性地從社會整體中排除出去,然后隔離上一段時間,最后重新融入社會,獲得其新的地位。”[2]“通過儀式”的根本意圖在于指出從一種狀態(tài)向另一種狀態(tài)的運動,它與個人和群體之生活地位的改變有關。圍繞出生、成年、結(jié)婚與死亡的儀式,是通過儀式的典型例證。
喪葬儀式展演的背景是一種介于生死之間的中介時空,是通過一定的儀式將死者由“此岸”送達“彼岸”的過程。在對拖姑村回族喪葬儀式的記錄中,我們看到了喪葬儀式的外顯結(jié)構(gòu),即生者在喪葬活動中按時間的軸線所進行的各個階段的儀式。而用范·根納普的“通過儀式”理論去探尋喪葬儀式內(nèi)在結(jié)構(gòu)時,就會發(fā)現(xiàn),喪葬儀式還會遵循著另外一個軸線進行和展開,這就是逝者身份狀態(tài)的變化。這種變化,使得喪葬活動的儀式分成不同的階段而形成差異。
葬禮中的分離是指從擁有生命的狀態(tài)到失去生命的過程?;刈鍐试醿x式中的分離階段(臨終——歸真)即肉體死亡,靈魂出體的階段。拖姑村回族認為人都要經(jīng)歷生命形態(tài)的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在母親的子宮中的胎兒形態(tài),肉體開始與魯哈(靈魂)結(jié)合。第二階段是今世生活的狀態(tài)。死亡是第三階段的開始,死亡來臨時,肉體停止一切活動,魯哈離開死亡的肉體飛出身外。世界末日之時是第四階段,即最后的生命狀態(tài)的開始。安拉喚起人類的靈魂,讓亡者統(tǒng)統(tǒng)復活,面對公正的審判。分離階段是從第二階段進入第三階段的必然過程?;刈濉靶徘岸ā薄UJ為一切自然現(xiàn)象和社會現(xiàn)象,均出自真主的前定和安排,人只能聽其自然,坦然面對。因此,他們會做好死亡來臨前的儀式,并且通過這些儀式象征性地將生死分離。給臨終前的人提念“討白經(jīng)”;互要“口喚”;提念“清真言”;洗大、小凈等。這些儀式都是為了使臨終者能了卻今生的牽絆,坦然地告別今生,進入后世。同時亡人絕氣后,親人和阿訇要脫去他身上的衣物,用白布遮住其全身,并且不能停在睡覺的床上,而要停在專門的“停床”上,這些儀式正是一種分離與割斷。
伊斯蘭教把人生的歷程分為兩個階段,今世是人生的旅途,后世是人生的歸宿。伊斯蘭教認為:對壽限已定的人,他的行為已有了結(jié)果。如果生前是善良的,就應安靜地、快捷地送他回到真主那里去;如果亡人生前是卑劣的,則應當盡快地把他扔到他應去的地方。
在過渡階段,肉體已經(jīng)死亡,靈魂還未開始接受審判。但穆斯林認為善人和惡人在真主那里都會得到公正的裁決,活人的招搖于事無補。因此,所有亡人的葬禮都會按程序辦事,不會因亡人生前的行為而做出特別的舉動。同時生者還會通過洗“埋體”、穿“卡番”、站“者那則”等一系列儀式祈禱真主赦免亡人的罪過,為生命形態(tài)進入下一階段做好準備。
伊斯蘭教法規(guī)定,穆斯林亡故后,必須通過土葬,把形體還給真主,即“返本還原,復命歸真”。墳墓是死亡來臨時,肉體停止一切活動,靈魂離開肉體的地方,是人們通向永生末日的過渡階段,是今世通向永生末日的橋梁和媒介。通過下葬儀式,埋體被送進墓穴,魯哈跟著進去,接受第一次審查。墳坑考問是通往后世的第一道關口,順利與否,將決定后面的歷程。死亡之后與復活日之間的這段時期稱為“巴勒扎哈”,即后世開始的前半期。這個時期對于死后的魯哈而言,如同在沉睡中沒有時間的感覺。待到復活日,魯哈恢復知覺,真主將根據(jù)每個人生前的行為進行清算。
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把人比做“懸掛在由他們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wǎng)上的動物”,認為人類就是“意義的創(chuàng)造者”。人類的社會活動就是不斷創(chuàng)造意義、利用意義、規(guī)定意義又被意義所規(guī)約的過程。[3]儀式對于儀式行為者來說,同樣因為有“意義”才行為,但其“意義”除了日常的實用性意義,還有精神領域的意義。
用“通過儀式”理論對回族喪葬儀式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回族喪葬儀式不僅是生命儀禮重要的組成部分,還是基于伊斯蘭教兩世吉慶的觀點而產(chǎn)生的宗教性禮儀。回族認為一切結(jié)束生命的形式,都是真主定好的“歸回”,任何人都不能超越。死亡,是人間短暫肉體生命的結(jié)束,是后世永恒生命的開始。儀式是為了幫助亡人從一種狀態(tài)轉(zhuǎn)變?yōu)榱硪环N狀態(tài),完成肉體與靈魂之間的對話與交流。喪葬儀式不讓穆斯林加深了對自己所屬族群的認知和情感依附,還激發(fā)出對共同信仰的宗教——伊斯蘭教的“集體記憶”。增強了群體內(nèi)部的聯(lián)系和內(nèi)聚力。
不僅如此,在喪葬儀式中“各種關系在儀禮中展演、終結(jié)、均衡或被重新建構(gòu)?!保?]在肅穆的葬禮上,聽著圣潔的祈禱詞,所有的哀痛與是非恩怨,在三丈白布的擁裹下,在“歸真”的指引下,都找到了歸宿。葬禮中親屬家族社會集團的集聚;儀式過程中情感交流與互幫互助;私人關系及貧富差距的調(diào)和,都起到了調(diào)節(jié)情緒、團結(jié)群體、整合社會的功能。
同時,回族喪葬儀式強化了對死亡的認知教育,加深對生命意義的體認。肅穆與莊重的葬禮,不僅是對亡者最后一次的禮待,也是生者直面自己今生與后世的一面鏡子。生者會參悟個人的生命歷程,評價自己生命過程中的善惡行為,從而端正自己的行為,棄惡揚善,止惡戒惡。
因此,回族葬禮不僅是一種救贖,也是一種治療;不僅是一種寄托,也是一種追隨,它引導虔誠的穆斯林在今生與后世中堅定信仰、認真功修,完成自己靈魂的“歸真”之旅!
[1]劉智.天方性理[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239.
[2]張建軍.布傣人的喪葬禮儀及其文化意義與功能[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07,(1):32-38.
[3]羅惠翾.從人類學視野看宗教儀式的社會功能[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09,(1):37 -41.
[4]郭立新.榮耀的背后:廣西龍背壯族喪葬儀式分析[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5,(1):57-61.
K892.22
A
1006-5342(2011)01-0031-02
2011-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