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代會
(太原大學 外語師范學院,山西 太原 030012)
論趙鼎詞的悲情特質*
張代會
(太原大學 外語師范學院,山西 太原 030012)
趙鼎詞充滿悲情特質,充滿對生命短促、離家別友、家國破碎、貶黜漂泊等遭遇的哀傷。這一悲情特質有個人身世經(jīng)歷和特定時代的原因,也有詞“以悲為美”風尚的影響。
趙鼎;詞;悲情
趙鼎,字元鎮(zhèn),山西聞喜人,南宋著名政治家和文學家。作為政治家,趙鼎于紹興年間兩度拜相,力主抗金,與權臣秦檜不斷抗衡。他與李綱、李光、胡銓被后人并稱為“南渡四名臣”。而趙鼎作為文學家也聲名卓著,詩詞文俱工,傳世有《忠正德文集》十卷,《得全詞》一卷。清代王鵬運《四印齋所刻詞》有《宋四名臣詞》一卷,內錄趙鼎《得全詞》四十五首,《全宋詞》據(jù)此共收趙鼎詞四十五首。
本文擬從詞人角度入手,結合已有研究成果,探究趙鼎詞中的悲情特質。
趙鼎現(xiàn)存《得全詞》一卷四十五首,只有九首詞沒有明顯的憂愁情愫,而關涉離情別緒、家國興亡之悲的詞作占到百分之八十。在只占百分之二十的九首詞中,《好事近·雪中攜酒過元長》兩首、《賀勝朝·丙辰生日作》、《醉蓬萊·慶壽》、《望海潮·八月十五日錢塘觀潮》五首詞作都表達詞人歸隱自適的思想,不能說沒有絲毫哀愁,如果這樣算來,趙鼎悲情愁緒詞將占到百分之九十以上。本文從趙鼎詞的悲情內容及其原因兩方面進行探討。
趙鼎詞的悲情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早在春秋時期,人們就開始關注一個很有意義的問題,即人類如何可能超越自然生命的短暫和有限?!鼻f子寫道:“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闭蛉绱耍瑲v代文人墨客詠嘆生命短暫,面對永恒自然而悲愴人生的無奈,如陳子昂唱出的“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登幽州臺歌》)”的生命嘆惋就是如此。詞作為后起的文學體裁,從五代馮延巳起就在詞中注入對人生世事的感慨,到北宋晏殊詞已升華出“夕陽西下幾時回”的感觸。宋詞的重要內容之一,便是四時生命主題的闡發(fā)融入詞人獨特的情感體驗。趙鼎詞正是繼承了前人的憂患意識和憂患情緒,傳達出生命意識與人生憂慮。如《畫堂春·春日》、《點絳唇·春愁》和《醉桃源·送春》等,這類詞多以思婦怨女的口吻,以春天為背景,刻畫佳人傷春的愁容,烘托詞人愁緒百結的心態(tài),更多地表現(xiàn)詞人珍惜時光、珍愛生命的情懷。如《點絳唇·春愁》:
香冷金爐,夢回鴛帳余香嫩。更無人問。一枕江南恨。消瘦休文,頓覺春衫褪。清明近。杏花吹盡.薄暮東風緊。
詞中主人公內心深藏著無可排遣的孤獨寂寞,春色那般美好,然而繁花吹盡,春將離去,心中的寂寞與傷春之感更加濃重,讀者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無限的惆悵與凄涼。春去秋來,花開花落本是自然現(xiàn)象,但詞人因美好時光不再而生發(fā)出無限的憂郁與惆悵,是詞人珍惜生命和眷戀青春的思致。
正如有些研究者所論,這類詞多創(chuàng)作于南渡前,多涉閨怨春愁,其詞乃“男子作閨音”——“代言體”。值得注意的是,“代言體”詞,依然是詞人自己情感的抒發(fā),特別是發(fā)展到趙鼎生活的兩宋之交的時代,受理學影響,再探究“男子作閨音”的原因,就不能只停留于表面的傷春傷別的輕愁,而是更多地寄寓了詞人對情感、生活等多方面的生命關懷意識。如趙鼎在南渡后所作《少年游·山中送春》,其中有“可奈青春,太無情甚,歸去苦匆匆”之句,就是這種思想的直接感慨。
“和合”是中國文化中被普遍接受和認同的人文精神,它一直是中國古代文人們?yōu)橹`行的人生目標。然而,現(xiàn)實生活與這一理念常常沖突,其中最重要的沖突就是“別離”,因此別離郁結了巨大的悲苦與感傷 ,由是形成了濃重的悲傷氣氛?!镑鋈讳N魂者,唯別而已矣”,實在是道出了別離與悲傷之內在聯(lián)系。
宦游是是中國古代文人離別最為普遍的原因,鄉(xiāng)愁也因此成為中國古代詩詞的重要內容。與之相應,吟詠羈旅苦寂之詞由此產生。趙鼎詞中《虞美人令·馮翊送信道舅先歸桐宮》和《浪淘沙·次韻史東美洛中作》就表達了思鄉(xiāng)望歸之情,《賀圣朝·鎖試府學夜坐作》和《河傳·秋夜旅懷》則表達羈游的孤獨與苦冷。《點絳唇·惜別》是這種孤苦情懷的代表,反映了因宦游帶來的悠長離別之苦而導致的無奈與落寞:
惜別傷離,此生此念無重數(shù)。故人何處。還送春歸去。美酒一杯,誰解歌金縷。無情緒。淡煙疏雨?;淇胀ツ?。
此詞開門見山“惜別傷離”,以“此生此念無重數(shù)”緊接,即刻傳達除無可消除和永無盡頭的離別傷情。在這美好的春天,昔日朋友不知漂泊何處,觸景傷懷,是對故人的無限思念。眼前美景即將逝去,內心是更深更濃的孤獨與傷感。下闋寫詞人以酒澆愁,用一句“誰解歌金縷”,道出內心的寂寞與無奈,眼前的美酒歌宴的熱鬧與內心的孤獨形成鮮明對比,突出詞人的孤寂之感?!暗瓱熓栌辏淇胀ツ骸?,以景結情,淡煙、疏雨、落花、日暮、空庭,共同構成了一幅凄迷、冷落、寂寥的暮春煙雨圖,詞境迷蒙,韻味悠長。
時序年年流轉,故土故人之情會愈演愈烈。尤其南渡被貶之后,趙鼎思鄉(xiāng)之苦與亡國之痛相融合,鄉(xiāng)愁較前期濃而激越。本文將此類作品統(tǒng)歸為亡國之悲,前人論贊最多的是他的《滿江紅·丁未九月南渡,泊舟儀真江口作》,其實《花心動》、《琴調相思令·思歸詞》和《洞仙歌》等同樣表達著詞人深沉的悲國之情。且看《琴調相思令·思歸詞》:
歸去來。歸去來。昨夜東風吹夢回。家山安在哉?酒一杯。復一杯。準擬愁懷待酒開。愁多腸九回。
此詞連用兩個“歸去來”,將思歸之情濃墨重彩地渲染出來,緊承此兩句,第三句寫夢中回鄉(xiāng),真可謂日思夜想,無時不在,思歸之濃,鄉(xiāng)愁之厚令讀者動容。然而只能夢回故鄉(xiāng),夢醒之后則是錐心疼痛,“家山安在哉”,有家難回,甚或無可歸處,感情由濃烈的思念轉而為無比的悲傷與沉痛,其情可謂沉摯,思家之情因喪國之痛而更為深刻,其意義也更為深遠。悲風恨遠,其恨其悲,傳達出一個愛國之士深沉綿長的喪國之痛與愛國深情。
趙鼎之悲,是面對異族侵略,面對金人猖獗,面對山河碎破而悲,是眼見朝廷昏庸無能、投降派得勢得寵而悲,是渴望國難當頭之時報效國家民族不能的沉痛。奸臣當?shù)?,昏君不明,他報國無門,有志難酬,一腔熱血便化作無限的憂國、憂思、憂憤之情。因此,趙鼎詞作的悲與痛充盈著愛國之情,顯示著民族的大義與正氣,奏出的是時代最強音。也因此,其詞作的悲壯與激越,使他的詞在悲情之中發(fā)出熠熠奪目的光采。陳廷焯《白雨齋詞話》評趙鼎詞道:“此類皆慷慨激烈,發(fā)欲上指?!碧諣柗颉赌纤卧~史》則這樣分析他的《花心動》:“江月”、“悲風”、“零葉”都注滿作者“愁懷千結”的感情色彩。之所以如此,在于心中有三大感嘆?!拔鞅惫鳂屛礈纭币豢蓢@;“千萬鄉(xiāng)關,夢遙吳越”,二可嘆;“老來身世疏篷底,忍憔悴、看人顏色”,三可嘆。雖然結拍設想“枕流漱石”的歸隱生活,但“三嘆”未消,也只不過說說而已。
陶先生可謂是趙鼎的知音。郁結難平的三嘆都源于“欃槍未滅”。因金兵未滅,故鄉(xiāng)難回,只能身處遠在千里之外的吳越之地,夢回故鄉(xiāng)。“看人顏色”也因力爭抗金,落得如此下場。
趙鼎的《洞仙歌》也是同樣的作品,詞中“漫悲吟、獨自捻斷霜須”、“可憐窗外竹,不怕西風,一夜瀟瀟弄疏響”等句,悲極之痛與鏗鏘之聲,傳達出詞人一腔愛國之忱。《鷓鴣天·建康上元作》和《好事近·杭州作》等作品以今昔對比手法,以昔日汴京繁盛富庶之景,襯托今日冷落荒涼之境,突出詞人因淪喪而滿腹的凄然與傷悲。無怪乎況周頤評趙鼎詞道:“清剛沉至,卓然名家。故君、故國之思,流溢行間句里。”
擁有一腔愛國熱血的詞人,空有滿腹治國之策,雖屢為高官,卻連遭貶謫。趙鼎于建炎四年第一次被罷官。紹興四年(1134)九月,高宗除趙鼎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知樞密院事,紹興六年(1136)十二月,趙鼎罷為兩浙東路安撫制置大使兼知紹興府。紹興七年(1137)九月丙子,趙鼎受命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紹興八年(1138)十月即因反對議和觸怒高宗和秦檜,被罷為兩浙東路安撫制置大使兼知紹興府,之后一貶再貶,先徙官泉州,復貶居潮州,直至荒遠窮僻的海南吉陽。貶謫給趙鼎造成了多重的人生苦難,期間長子趙洙和幼子趙渭相繼而亡,趙鼎既要適應生活的困苦,更承受著喪子與喪失政治生命的雙重精神打擊。
《賀圣朝·道中聞子規(guī)》:“征鞍南去天涯路。青山無數(shù)。更堪月下子規(guī)啼,向深山深處。凄然推枕,難尋新夢,忍聽伊言語。更闌人靜一聲聲,道不如歸去?!边@首詞作于紹興八年罷相南謫時。深山荒野,詞人在貶往南去的行程中。月夜,杳無人聲,只有凄厲的杜鵑鳥在啼鳴。詞人本已難眠的思緒,在一聲聲啼血的叫聲中,無法成夢。崇山峻嶺的荒蠻,凄厲的鳥鳴,是詞人貶黜漂泊生活的寫實,更是詞人孤苦內心的真實寫照。
《烏夜啼·中秋》寫于紹興十年的中秋之夜:“雨余風露凄然,月流天。還是年時今夜、照關山。收別淚。持杯起.問禪娟。問我扁舟流蕩、幾時還。”《行香子》作于紹興十七年春:“草色芊綿。雨點闌斑。糝飛花、還是春殘。天涯萬里,海上三年。試倚危樓,將遠恨,卷簾看。舉頭見日,不見長安。謾凝眸、老淚凄然。山禽飛去,榕葉生寒。到黃昏也,獨自個,尚憑欄?!边@些作品都抒發(fā)詞人年邁漂泊的孤苦,也飽含著詞人不能看見失地收復的沉痛。失子、失國、失政,年邁的詞人怎能不“老淚凄然”?
從上文所述,我們可以看出,趙鼎詞的悲苦之心主要源于故國不再,時政風雨飄搖。詞人的悲苦不僅僅是個人的悲苦,更是民族的悲苦和時代的悲苦,從中我們應該看到的是詞人的悲憫情懷!
[1]楊海明.唐宋詞史[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
[2]陶爾夫.南宋詞史[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4.
[3]薛礪若.宋詞通論[M].北京:中國三峽出版社,2010.
[4]朱德才.增訂注釋全宋詞[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
[5]朱興艷.趙鼎年譜[D].上海大學碩士論文,2008.
[6]趙艷輝.趙鼎及其詩詞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7.
[7]白曉霞.南渡三宰相研究[D].暨南大學博士論文.2006.
I207.23
A
1006-5342(2011)05-0062-02
2011-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