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燕
(安徽工業(yè)大學 外國語學院,安徽 馬鞍山 243002)
從《浮生六記》的兩個英譯本看典籍英譯
鄧燕
(安徽工業(yè)大學 外國語學院,安徽 馬鞍山 243002)
中國典籍英譯對弘揚中華文化意義重大,且任重道遠。《浮生六記》兩個英譯本的比較研究顯示典籍英譯要考慮到社會、歷史、文化、譯者翻譯素養(yǎng)等各方面因素,采取適合的翻譯策略。在全球化的今天,典籍英譯應保留中國文化特色,采取以異化為主的翻譯策略。
典籍英譯;《浮生六記》;翻譯策略
當今世界,全球化、多元化的特點日益顯著,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頻繁。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而中國典籍正是這一經典文化的集中體現。因此把典籍翻譯成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語言——英語,對弘揚中華文化,促進中西交流,有著深遠的意義。
然而,怎么譯介中國典籍文化,采取何種翻譯策略,卻眾說紛紜。筆者認為不能脫離具體的語境,空談理論方法。因此,本文以中國典籍的代表作之一《浮生六記》及其兩個英譯本為例,探討兩個英譯本的各自呈現的翻譯特點及翻譯策略的異同,相信對其他典籍英譯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浮生六計》,作為中國傳統文學的經典作品之一,被翻譯成了多國文字,深受國內外讀者的喜愛。它原為清朝乾隆年間文人沈復一篇題材較為廣泛的自傳。作者以簡潔生動的文筆描述了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婚姻愛情﹑家庭變故﹑閑情意趣﹑山水游記等。本文所研究的譯本其中之一為林語堂的譯本(以下簡稱林譯)——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1935),連載于《天下》及《西風》月刊,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于1999年以英漢對照繪畫本的形式出版。另一譯本為白倫和江素惠(Leonard Pratt and Chiang Su-hui,以下簡稱白譯)的合譯本——Six Records of a Floating Life(1983),由企鵝出版社推出。2006年,譯林出版社作為“大中華文庫系列叢書”之一推出了漢英對照版本。
“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的林語堂先生是享譽東西方的著名學者、作家和翻譯家,曾被美國文化界列為“20世紀智慧人物”之一,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1]他不僅在國際文壇上頗享盛譽,而且譯著豐富,在東西文化交流方面貢獻卓越。《浮生六記》是林語堂先生最見功力的譯作,他自稱前后易稿不下十余次,發(fā)表后深受當時西方讀者的喜愛。
白倫先生是美國人,曾在密歇根大學學習中文,后又在哥倫比亞大學深造。1969年至1974年在臺灣進一步學習中文。該譯本1983年在企鵝出版社出版時,白倫先生擔任美國全國廣播公司駐香港辦事處主任。江素惠女士出生在臺灣高雄,祖籍為福建。江素惠女士于臺灣中興大學畢業(yè)后,工作于中華電視臺,開始了她的記者生涯。她致力于推動兩岸三地的文化交流,自愿擔當文化的使者。關于《浮生六記》的翻譯,兩位譯者首先仔細閱讀原文后,先由白倫先生譯出初稿,再由江素慧女士對譯文提出批評和修改建議,然后兩人一同修改,直至認為譯文完全反映原文的意思和風格。
總體來看,林譯用詞簡潔,表達生動細膩,譯筆靈活老道,自然流暢,在處理源語文化因素時,采取了以歸化為主、異化為輔的翻譯策略。一方面,讓讀者讀起來毫不費力;另一方面,又保留了一些中國特色文化。白譯最顯著的特點是忠實于原文本及源語文化,竭力通過各種方法保留原文異質性,基本上采取了異化的翻譯策略。與林譯相比,白譯增加了很重要的一部分:附錄。這一部分對讀者了解文化背景知識和全文都非常有幫助。其包括三項內容:首先是按照編年體簡介了整本書的故事,然后介紹了中國古代的度量單位及其換算方法,以及《浮生六記》遺失的最后兩卷的大概情節(jié)。同時,全書正文注釋全面詳盡,共有221個,單列成一部分附于譯文后。林譯注釋散見于譯文本中,共有24處。
下面,我們通過幾個方面的具體例子來解析兩譯本對文化因素處理上的異同。
(1)典故的翻譯
典故通常涉及諸如文學作品﹑歷史人物﹑神話傳說等源語文化特有的背景知識,給目的語讀者理解原文帶來一定的困難。當譯者忠實于原文及源語文化時,通常會將典故的異質性保留到譯文里,而當譯者更多照顧讀者的理解時,則會刪除或替換為讀者所熟悉的語境。
(2)紅白相間,神游其中,如登蓬島。[2](P100)
林譯:Looking at it,one could imagine oneself transported to some fairy region.[3](P101)
白譯:…and letting one’s spirit wander among the red and the white was like a visit to Penglai’s Island*.[4](P83)
*an island of the Immortals.
蓬萊島是指傳說中仙人居住的美麗地方,含有中國特有的道家文化宗教色彩。林譯替換為西方讀者所熟悉的仙境(fairy region),而白譯則采取音譯加注的翻譯方法,保留了原文的特色。需要指出的是fairy具有西方讀者所熟悉的希臘羅馬神話的色彩,而Immortals則通??梢杂脕碇笘|方神話里的神。
(3)余曰:“馬嵬之禍,玉環(huán)之福安在?”[5](P220)
林譯:“What about Fat Yang Kueifei who died at Mawei? ”[6](P221)
白譯:“Considering the disaster that befell her at Mawei,’I said,‘where was Yang Kuei-fei’s good fortune?*”[7](P177)
*Yang Kuei-fei was an imperial concubine who was rather plump and is supposed to have so distracted the T’ang Emperor Hsüan Tsung that he almost lost the dynasty to rebel An Lu-shan. She was executed by loyalist troops at Mawei.
這是沈復與陳蕓之間的對話。陳蕓說道“肥者有福相”,沈復并不贊同,便引用這一典故作為反駁。林先生采取了音譯的方法,因加上“fat”一詞固然能使讀者理解沈復話中的反駁,但恐怕很少讀者知道這一典故。而白譯用了比較書面化的表達,并加上注釋解釋了這一典故,使讀者能更好地理解文化背景。
(1)……清風兩袖,眷屬不能攜行……[8](P196)
林譯:As he was an upright official,having made no money from the people and therefore unable to pay the expenses to bring his family there…[9](P197)
白譯:A light wind could ruffle his sleeves*,so his family could not accompany him immediately…[10](P157)
*In other words,he had no left money to keep in the sleeves of his robe.The implication is that he was an incorrupt,and thus a poor,official.
“兩袖清風”意為兩袖中除清風外,別無所有。通常表達做官清廉之意。林譯省略了這一形象的說法,直接譯為為官清廉;白譯則采取了直譯加注的做法,而且注釋內容詳盡。相信有了注釋的幫助,目的語讀者是可以理解這一表達的。
(2)堂上春秋高矣,妾死,君宜早歸。[11](P172)
林譯:You know they are already very old,and when I die,you should return to them as soon as possible.[12](P173)
白譯:Your parents’springs and autumns are many,and when I die,you should return to them quickly.[13](P139)
春秋即春天、秋天,常用來表示一整年,也泛指歲月,也可以指人的年歲。此處暗指父母年老。林譯易于讀者接受理解,白譯則直譯,考驗讀者的接受能力。
此外,文中這種例子還很多,如“能筆墨”,林譯為“could write letters”,白譯則為 “can handle brush and ink”;“明珠投暗”,林譯為 “casting pearls before swine”,白譯為“brilliant pearls being thrown into the darkness”,等等,都體現出林譯比較傾向于歸化的翻譯策略,白譯異化的翻譯策略。然而林先生并非全盤西化,《浮生六記》體現了林先生在照顧讀者接受力的同時,采用了靈活的翻譯方法,傳遞了中國文化的異質性。如對 “月下老人”(the Old Man under the Moon)、“如漁父入桃源”(like the fisherman who went up to the Peach Blossom Spring)、“揮金如土”(spending money like dirt)等翻譯也保留了異質性.
(1)余曰:“姑問我。有銀乞借二金,先遣送我者?!被輥硪苑灦A授余。[14](P156)
林譯:“Don’t ask me questions.Lend me two dollars first,if you have any with you.I want to pay back a friend who came along with me.”Huilai gave me two Mexican dollars…[15](P157)
白譯:“just a moment,”I said,“first,have you got two golds you can loan me to repay the man who brought me here?”Huilai gave me two barbarian cakes,*…[16](P127)
*foreign coins
清朝時期,中國使用銀兩作為貨幣,金為當時的貨幣單位,即一兩。當時的清朝自恃清高,認為中國是最強大的國家,番餅是對當時流入我國的外國銀元的俗稱,隱含有貶低的意思。林以目的語讀者所熟悉的貨幣單位——美元﹑墨西哥元(dollar,Mexican dollar)加以替換,使目的語讀者易于理解,并能體會到二者的區(qū)別,因為美國比墨西哥強大,美元也更有價值。然而“金”這一貨幣單位在文中多次出現,林譯也會使讀者產生誤解。而白則采取了基本直譯加注的做法,傳遞了差異性。
對于其他度量單位,如“兩”、“丈”、“石”等,兩譯者也分別采取了上述類似的做法。當然,林先生也有音譯的做法,如用“mow”,“l(fā)i”來翻譯“畝”,“里”等,但并沒有給出注釋。而白譯對所用到的度量單位全部音譯,而且專門有一部分介紹中國古代度量單位的知識及和英語相對應單位的換算,使讀者了解更多的知識。
此外,對于地名,兩譯本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有些地名,采取了音譯;涉及一定的涵義的地名,采用了意譯。如:錢塘門(the Chientang Gate)、昭慶寺(the Chaoching Temple)、雞籠山(the Chicken Coop Hill)等。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地名,林先生同時采用了音譯加意譯的方法,如:水園 “shuiyüan”(Water Park)、旱園 “Hanyüan”(Land Park)、龍井 “Lungching”(the Dragong Well)。這種方法應該是林先生的獨創(chuàng),一方面采用了慣用的音譯,而同時利用意譯可以更好地讓目的語讀者接受,讓他們可以理解到中國的地名、人名等有很多的內涵。林先生的翻譯靈活通暢、不拘一格,非常值得我們借鑒。為了求真,表達得力,林先生甚至加入了漢字。如下面一個例子:
奇者臥地三曲,形同“之”字。[17](P306)
“Rare”couches on the ground and rolls itself into three zigzag bends resembling the character chih(之).[18](P307)
眾所周知,譯者的翻譯不僅僅是純語言轉換的活動,他的工作必然要受到時間、空間、歷史、文化等各個方面因素的限制。我們要將典籍翻譯“置于社會、歷史、文化的大環(huán)境之下來研究”。[19]同時,還要考慮到譯者的翻譯能力、文化身份、翻譯目的等因素。我們首先看下林先生翻譯《浮生六記》的相關背景。林語堂先生在1936年翻譯了這本句“這……那……”經常使用,但“那……這……”卻不怎么用,漢語有“上上下下”“左左右右”“里里外外”,這樣由順序、位置來敘述的慣用語,寫成“下下上上”,“右右左左”,“外外里里”等意思雖然不變,但“下下上上”,“右右左左”,等不符合漢語表達習慣而不被使用。因此,學習者受母語的影響,以 “這……”為順序而誤選了“ソレ”。
三年級學生和二年級學生一樣,使用的教材是《中日交流標準日本語》。他們所回答的指示眼前事物的現場指示題全部正確,現場指示中用心理距離來區(qū)分,說話者指代自己身體的一部分選“コ”系的比較多。正確率不到50%。與此同時,關于文脈指示用法的問題的正確率達到60%的只有2題,剩余問題中有3個問題的正確率為50%,10個問題的正確率為50%以下。另外,文脈指示問題的平均正確率是45.47%,因此可以推斷三年級學生對于現場指示和文脈指示無論哪一個都未很好地掌握。
日中指示代詞不能簡單對應是日語習得的難點,學習者錯誤率高。在對河南高校的185名在校大學生進行調查后,我們發(fā)現文脈指示的用法錯誤率高,無論日語專業(yè)的學生,還是非日語專業(yè)的學生,無論高年級學生還是低年級學生,都不能達到預期目標。對于現場指示,日語專業(yè)的學生不論低年級還是高年級都能達到100%的正確率,而非日語專業(yè)的學生只有40%~60%的正確率。由本問卷調查得出結論,對于回答問卷的中國學習者來講,日本指示代詞是個不容易掌握的難點,其中文脈指示用法是難點的核心。誤用的主要原因為母語的負轉移現象。其現象雖然是第二言語習得中誤用的主要原因,但是對于這種有規(guī)律的錯誤是可以通過和漢語相對照,在負遷移發(fā)生之前就將其消滅的,由此來提高第二語言學習者的外語正確率。
[1]庵 功雄.中上級を教える人のための日本語文法ハンドブック.株式會社スリーエーネットワーク[M].2001.
[2]金水 敏.談話管理理論からみた日本語の指示詞[D].認知科學の発展.講談社.1990.
H315
A
1671-2862(2011)01-0049-02
2010-11-26
鄧燕,女,河南永城人,碩士,安徽工業(yè)大學助教,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