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光
(周口師范學院教育科學系,河南周口466001)
隨著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信息技術能力已成為教師必備的專業(yè)素養(yǎng)之一,作為未來教師新生力量的師范生,他們的信息技術能力勢必影響并決定著未來教育的發(fā)展[1]。就目前來看,關于師范生信息技術能力的研究成果頗豐,主要集中在能力培養(yǎng)的必要性、培養(yǎng)模式探索、實踐和發(fā)展對策等的論述性、探討性等方面。隨著國家教育改革和教育現(xiàn)代化不斷推進,國內大多數(shù)師范院校都已認識到培養(yǎng)師范生信息技術能力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積極開展信息技術教育與訓練,取得了良好效果[2]。作為地方師范院校,周口師范學院也根據(jù)自身條件,挖掘潛力,加大培養(yǎng)力度,使師范生的信息技術能力水平有了顯著提高。但他們的信息技術能力已達到何種程度?是否為以后走向教學崗位做好了準備?筆者采用問卷調查、訪談、座談等方法,對周口師范學院師范生信息技術能力的現(xiàn)狀進行深入調查,根據(jù)分析結果,提出若干解決問題的對策,以期為有效提升師范生的信息技術能力提供參考。
1.調查對象。調查對象為周口師范學院300名全日制師范生。為使調查數(shù)據(jù)更具有代表性和準確性,隨機選取大三和大四師范生(均已修完信息技術相關課程),他們來自全院10余個文理不同的專業(yè)。本次調查共發(fā)放問卷300份,回收問卷287份,有效問卷266份,回收率89%,符合統(tǒng)計要求。
2.調查內容。問卷主要題型包括單選題、多選題、簡答題,為了使調查結果更具說服力,筆者還從10多個專業(yè)中各抽取3~5名調查對象進行了訪談。調查內容涉及學生的信息技術理論素養(yǎng)和操作能力、信息加工處理能力、信息技術教學應用能力、影響師范生信息技術能力的因素等方面。
2.信息獲取、評價和處理能力有待提高。從他們獲取信息的途徑和方式來看,調查結果顯示,55%的師范生通過課堂教學或書籍來學習,還有近36%、9%的師范生靠網絡、請教同學等方式來學習,說明大部分師范生仍沒認識到網絡強大的信息功能。真正具有獲取、分析、加工、變換、傳輸與評價信息能力的師范生也不多,調查中48%的人能獨立獲取、評價和識別電子信息的真實性、準確性和相關性;只有30%的學生能獨立篩選整理信息,加工并生成新的有效信息。
從師范生應用信息技術的目的看,調查結果顯示,78%的學生是為了獲取學習材料與拓展專業(yè)知識,71%的學生還用于文字編輯或圖像處理,85%的學生使用計算機和網絡進行通信,68%的學生在學習的同時還進行游戲、娛樂等活動。50%的師范生嘗試制作PPT演示文稿、CAI課件,還有25%學生曾通過網絡視頻教程學習所感興趣的知識。整體上看,師范生用計算機輔助學習的時間和精力不多, 40%以上的師范生以娛樂、游戲、聊天為主,將信息技術作為學習工具、認知工具的師范生只有少數(shù)。
調查結果顯示,師范生對PPT的掌握程度比較高,有36%的學生能熟練掌握,有42%基本掌握,有16%了解一點,大約有6%的學生表示根本不會。對于師范生的CAI課件設計制作能力,只有14%的學生能夠熟練掌握,22%的學生基本掌握,38%的學生了解一點,30%的學生根本不懂。熟練掌握和基本掌握網頁制作的師范生只有9%和11%,還有46%的學生只了解一點,有34%的學生不會設計制作網頁??梢?師范生的信息技術技能不是很令人滿意,仍然缺乏自主開發(fā)教學信息資源的能力。
1.對信息技術在教學中作用的認識。調查結果顯示,對于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26%的師范生能深刻理解,40%的基本了解,34%的只是聽說過但了解一點甚至不知道。67%的師范生認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關鍵是信息技術與課程二者的結合, 18%的學生認為是相關技術的恰當應用,15%的學生說不清楚。66%的師范生認為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作用非常大,將近30%的學生認為一般。多數(shù)人認為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能作為演示工具、提供資源以及簡單的信息獲取、加工工具。51%的學生知道利用它可以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少數(shù)學生知道它可以幫助學生自主探索、協(xié)作交流。由于沒有深刻理解信息技術理論知識以及熟練掌握信息技術,師范生沒能理解整合的實質,狹隘地把它當做演示工具,在運用信息技術時往往限于傳統(tǒng),難以推陳出新。
2.師范生在實踐過程中應用信息技術現(xiàn)狀。從師范生在實踐過程中應用信息技術的情況看,調查結果顯示,6%的師范生沒有想過,也沒有嘗試過; 29%的師范生存在困難,但想嘗試;41%的師范生已經在實踐中嘗試過;24%的師范生已經有了一些成功的探索,決定繼續(xù)進行下去。
通過對師范生自身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手段的難度調查顯示:只有12%的師范生認為得心應手,很容易;49%的人覺得有些難度??傮w來說,多數(shù)師范生將信息技術運用于教學的水平較低,還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課程整合的內涵。
1.外部因素。學校信息化基礎硬件和軟件設施建設不是很令人滿意。有68%的師范生認為他所在系的多媒體教室能基本滿足教學需要,而81%的師范生對本系機房計算機數(shù)量不滿意,25%的學生表示本系人機比例為6∶1以上,計算機數(shù)量仍明顯不足。36%的學生對學校的專題網站、教學與學習資源庫等信息資源的建設工作很不滿意,55%的學生認為學校信息化設施一般能滿足需要,只有19%的學生覺得滿意。對于現(xiàn)有的網絡環(huán)境和上網條件,將近40%的學生認為校園網下載資源速度慢,網絡不穩(wěn)定;35%的學生覺得網絡病毒侵犯現(xiàn)象嚴重,機房管理不完善。
2.教師因素。調查顯示:只有30%的學生對教師的信息技術教學應用能力非常滿意,而有46%的學生認為很一般。而當問及教師在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對師范生自身樹立信息意識和培養(yǎng)信息素養(yǎng)有沒有幫助時,67%的學生覺得很有幫助,22%的學生認為有一定幫助,11%的學生說不清楚有沒有幫助。這表明師范生期望任課教師有很好的信息技術能力,教師的示范操作、言傳身教在培養(yǎng)師范生的信息技術能力中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然而,訪談中發(fā)現(xiàn),某些學科教師強調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重要性,但是他們在實際教學當中應用的水平不高,沒能起到應有的表率作用[3]。
3.學生自身因素。師范生自身信息技術意識、態(tài)度與他們信息技術能力也有很大關系,然而調查顯示,師范生的信息素養(yǎng)及理念有欠缺,26%的學生能隨時關注信息技術新發(fā)展,不斷自覺學習新的技術,53%的學生有學習的愿望和興趣,但沒有或不愿花太多的精力和時間,還有21%的學生毫無學習的愿望和興趣。
3.2 EGR-1與卵巢癌 EGR-1屬于即刻早期基因家族成員之一,是一種含有特殊的3個鋅指結構的轉錄因子,該基因定位于5q31,長2.1kb,編碼3.3kb成熟的mRNA。EGR-1基因編碼的EGR-1蛋白包含DNA結合域、抑制結構域和活化結構域這三個部分。EGR-1的DNA結合域是在鋅離子的存在下,鋅指結構與DNA序列中的富含GC區(qū) (CGCCCCGC)結合,從而發(fā)揮轉錄調控作用。NGFI-A結合蛋白1或2可以通過與EGR-1的抑制結構域結合從而引起EGR-1生物活性的抑制[16]。
并且,這種學習技術的迫切愿望并非都是源于每個學生的內在興趣的,大多數(shù)人是出于實習單位要求和就業(yè)需要的壓力。調查結果表明:很多學生反映目前學校開設的公共課難以使他們對信息技術有更充分、更清晰的認識,強烈要求開設更多的課程來促進他們進一步學習。但是,要求再開設與理論、方法相關課程的人數(shù)不多,更多的則是希望學習更加實用的多媒體實用技術,如Flash、Authorware、Photoshop、3Dmax等,有的甚至希望加入計算機等級考試的內容,這些都從側面反映出師范生過于追逐技術和過于功利的態(tài)度。
通過上述分析,并依據(jù)相關學科理論,筆者試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繼續(xù)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和完善管理,改善信息技術學習條件。首先,領導應充分重視,加大軟硬件等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完善管理和服務機制,改善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所需的現(xiàn)代信息技術條件。如提供足夠多的、方便使用的多媒體教室;配備各種常規(guī)的教學媒體;建設好學校信息部門(教育技術中心、計算機中心和網絡服務中心);為學生提供多種多樣的教育教學信息資源和方便快捷的網絡使用服務,為學生信息技術能力的形成提供最好的學習環(huán)境。其次,學校應建立良好的信息資源管理機制,對現(xiàn)有的信息資源做到充分合理利用。學校各系的多媒體教室、電子閱覽室、計算機機房等應合理配置,妥善管理,以教師和學生為中心,以方便師生使用,提高設備的利用率,在教學設施和管理服務上為師范生信息技術能力培養(yǎng)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2.提高學科教師信息技術水平。教師的示范作用對師范生能力的培養(yǎng)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師在專業(yè)課教學過程中合理運用信息技術可以有效促進師范生信息技術能力的提高。因此,學校應該重視提高學科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積極開展信息技術培訓,督促教師自覺參加,并增加額外的激勵機制。教師要從技術的有效使用、新課程帶來的新模式、新理念如何融入課堂著手,創(chuàng)設信息化的教學情境,知識學習與技能培養(yǎng)同步,將專業(yè)教學能力與信息技術能力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加深學生進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理解,例如開展一些信息技術與本專業(yè)融合的主題探究內容,讓學生以協(xié)作學習、自主探究的方式去學習和實踐。給學生創(chuàng)造耳目一新的學習體驗,使其真正體會到整合的實際意義,養(yǎng)成應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習慣,從而確保學生在理念和實踐上都得到提高,使其走出校門便可得心應手地進行學科課程與信息技術的整合。
3.豐富信息技術教學與學習資源。加快各個學科教學與學習資源開發(fā),及時更新,實現(xiàn)資源共享。校園教育資源庫建設需要合作,針對有效資源匱乏、更新慢這一現(xiàn)狀,可以采取以教師合作建設為主、購買為輔,分布建設、共享使用的資源內容建設模式。每位教師負責一塊內容,大家合起來就是很大的工程,這樣不僅可以快速系統(tǒng)地建設起能直接支持教學與學生自學的資源,教師與學生的信息技術使用能力與使用意識也在無形中得到提高[4]。
4.提高信息技術公共課教學質量。加強信息技術相關公共課的教學,將“計算機應用基礎”“現(xiàn)代教育技術”等課程體系和內容有效調整、銜接,提高學生信息技術實際應用能力。通過這些相關課程的學習,掌握信息技術的基礎理論知識和方法;通過操作練習,熟練使用計算機、投影儀等常用教學媒體及一般維護和保養(yǎng)技術;掌握多媒體和計算機網絡技術,具有獲取、存儲、處理、評價和傳遞信息的能力;具有設計、編制、使用教學軟件并與學科教學有效整合的能力。在不增加學時總數(shù)的情況下,多開設一些計算機或信息技術選修課,滿足不同專業(yè)、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如把一些常用的多媒體技術作為選修課,并且不斷更新和拓展。
5.增強師范生提升信息技術能力的意識。在全校范圍內創(chuàng)設有利于師范生信息技術能力培養(yǎng)的環(huán)境氛圍,加強師范生提升信息技術理論和技術能力的意識。可以通過開展有關活動,加強學生間、系別間、學校間的交流與合作,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如教學課件的制作和觀摩比賽、現(xiàn)代教育理論和經驗研討、網頁設計大賽、信息技術論文的評比和交流、在校園網上建立“現(xiàn)代教育技術”教學專區(qū)和教學論壇……主要圍繞各種信息處理技術的應用而展開,通過實踐使學生不知不覺中具有利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道德,掌握獲取、存儲、分析、加工、變換、傳輸與評價信息的能力。
6.正確認識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內涵。要使師范生充分認識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內涵,它是利用信息技術來支持教師的教學,但“整合”不是“混合”,整合要以學科課程目標為本,按照學科課程目標進行教學設計。整合可以從一節(jié)課擴大至一個學科單元乃至一門課程的“整合”,探索應用信息技術整體提高教學質量的新思路。因此,更新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觀念非常關鍵,要變革教學觀念,以先進教育理念為指導,從傳統(tǒng)灌輸式的、單一的教學觀念中轉變過來,倡導自主性、探索性的多元學習方式,研究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具體策略,關注優(yōu)秀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如探索式學習模式、建構主義模式、CSCL模式、游戲化教學等[5]。
7.加強教育實習,實現(xiàn)信息技術能力的內化。指導師范生在實習時運用“校園網”進行教學管理,如成績管理,信息傳遞,教學BBS,電子備課等。因為教學實習階段是信息技術能力應用的集中階段,師范生親自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可能面對一些理論與實際操作的沖突,從而反思不足,找出新的改進方案,繼而再應用于實踐。如此反復練習,將信息技術能力內化為一種師范技能,做到信息技術與學科內容的有效整合。
8.與中小學協(xié)作,聯(lián)合培養(yǎng)師范生。在當?shù)刂行W建立實習基地,借助中小學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若干問題作為師范生學習過程中的任務,為高年級師范生增設中小學學科教學論,讓學生將所學專業(yè)知識和信息技術理論知識與技術直接應用到教學實踐中,由有關學科專家指導,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多層次、多渠道培養(yǎng)師范生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教育信息化進程越來越快,將信息技術應用于教育優(yōu)化教學效果,提高教學效率,已成為每個師范生必須具備的素養(yǎng)。本文針對周口師范學院師范生的信息技術能力現(xiàn)狀和問題,提出了若干建議,以期為有效提升師范生的信息技術能力提供參考,從而促進基礎教育改革和教育信息化的健康、快速、協(xié)調發(fā)展。
[1]魏三強.試論高等師范生信息技術能力的培養(yǎng)[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05(2):89-91.
[2]南國農.讓信息技術有效地推進教學改革[J].中國電化教育,2007(1):5-8.
[3]鄧澤燕.教育技術能力與信息技術能力比較辨析[J].教育技術導刊,2007(9):7-9.
[4]李靖,張文蘭.師范生教育技術應用能力現(xiàn)狀調查與分析[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07(11):28-32.
[5]相鳳華,張春華.中小學教師應用信息技術現(xiàn)狀的調查與分析[J].滄州師范??茖W校學報,2006(3):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