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麗 龐青月
中介語的成因及對高中英語寫作的啟示
董麗 龐青月
中介語指第二語言和外語學習者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產(chǎn)生和使用的一類語言,在達到精通之前,既不同于母語,也不同于目的語,而是處于二者之間的一種過渡性的語言?!度罩屏x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標準》對高中英語寫作的教學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的意義和作用給予了充分的重視。在中學英語教學中,寫作占據(jù)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多年來,由于受高考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無論對學生還是對教師來說,英語學習已經(jīng)基本上異化為各種練習,而英語學習的最終目的之一——寫作則受到了忽視,寫作目的的貫徹也就難如人意,由于受母語思維的影響,學生在寫作中總是難以避免地寫出一些帶有明顯母語思維模式的句子。本文從中介語理論的角度來探討這種現(xiàn)象的成因,以及由此而帶來的一些啟示。
中介語(inter-language) 是首創(chuàng)者賽林格(Selinker)于1969年提出,是對第二語言習得者使用目的語時所產(chǎn)生出的不完全正確的語言系統(tǒng)的描述。中介語理論認為,在二語習得過程中,學習者通過一定的學習策略,在目的語輸入的基礎(chǔ)上形成了一種介于第一語言和目的語之間的獨特的語言系統(tǒng),呈現(xiàn)出一種隨著學習的發(fā)展向目的語的正確形式逐漸靠攏的發(fā)展過程?!耙_到目的語,必須經(jīng)過中介語,中介語是第二語言認知中的必經(jīng)之路?!?依據(jù)中介語和錯誤分析(Error Analysis)理論,中介語的深層處潛藏著第二語言學習者的一種學習策略,稱之為母語遷移策略(Strategy of transfer),即在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在學習的初級階段,學習者利用由經(jīng)驗積累和儲存組成的認知結(jié)構(gòu)而掌握的本族語(Native language)語言體系和已獲得的有限的、不完整的目的語(target language)知識和經(jīng)驗,去理解和表達新的語言現(xiàn)象。這種表達往往帶有比較明顯的母語思維,其句式也往往是比較接近母語的句式。
在我國,無論學生從小學三年級還是從中學時期開始學習英語,他們在學英語之前就已經(jīng)掌握了大量的漢語詞匯和表達方式,對漢語的理解已經(jīng)有了相當高的能力,形成了成熟的漢語思維模式,并且對中國文化有了一定的甚至是比較完全的了解,因此當他們開始學習英語這種和自己的母語完全不同的語言時,往往會不自覺地和自己的母語進行比較,試圖盡量多地找出和母語之間的異同,以更好地比較和對照,尤其是初學者,在學習時這種現(xiàn)象就尤其普遍。如下列句子:
1.My Chinese teacher is a beautiful young girl.
2.I like English.
3.The flower is very beautiful.
這些句子和漢語在任何一個方面都是基本對等的。由此初學者很容易形成一種錯覺,認為兩種語言大致對等,于是也就很容易用漢語句式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尤其是在學到一定的程度時,這種現(xiàn)象就更頻繁,以至于學生自己已經(jīng)意識不到自己說出來的到底是正確的英語還是用英語單詞來堆砌出來的漢語句式。比如:
1.It was too late when I went to sleep last night.(昨晚我睡覺時天已經(jīng)很晚了)
2.The wind is so big that I can hardly breathe. (風太大了,我?guī)缀鯚o法呼吸)
3.I have to pay too much to grow up, and it is my pity...(我得付出很多才能長大,這是我的遺憾)
雖然世界上所有的語言都有共同的地方,但由于生存的自然條件、生活方式和歷史發(fā)展的不同,它們無論在文字形式上還是在思維方式上都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因此也就形成了句式上的不同;并且由于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其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有很大的關(guān)系,其思維習慣和思維方式也深受漢語的影響,因此他們的英語語言能力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距。當學習者在英語表述遇到障礙時,常常會不自覺地借助漢語思維,并把漢語的表述方式和句法規(guī)則遷移到英語表達中。因此,在英語日常交際和寫作中,無論一個人的英語水平有多么高,作為第二語言學習者都難免帶有漢語的痕跡。
中介語在學生寫作中的大量出現(xiàn)已成為不容忽視的問題,如果不加以糾正勢必會影響學生的寫作水平的提高。因此,在外語教學中應有效地引導中介語的發(fā)展方向,使之有助于交流和學生的英語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一)端正對中介語的態(tài)度
學習英語的目標是要掌握“標準英語”。要成功進行跨文化交際,所使用的英語越接近“標準英語”越好。但以中國文化為背景、以漢語為母語的學習者在習得英語時所使用的中介語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達到標準英語的必由之路。因此,要克服英語教學與英語學習中的急躁情緒和焦慮心理,充分發(fā)揮中介語的積極作用。針對學生在語言應用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中介語不能過多地指責,應區(qū)分不同的錯誤,采取不同的處理方法,不能期望學生在學習初期就能有和目的語一致的語言表達形式。學生的語言運用是介于母語和目的語之間的一種自成體系的語言系統(tǒng)。這種語言的發(fā)展和變化都有其自身的規(guī)律,我們應該從語言學習的客觀規(guī)律出發(fā)來衡量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而不能簡單地以符合或不符合目的語的標準來衡量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最大限度地提供多方面、多層次、多種形式的、正確的目的語模式,讓學生不斷地模仿,形成語感,引導學生逐步過渡到用目的語來思考、回答問題,加快學生英語思維的形成,使學生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中都能逐漸地向目的語靠攏,從而最大程度地避免中介語。
(二) 加強文化背景知識的導入
美國著名語言學教授Mary Finocchiaro把培養(yǎng)學生識別文化異同的能力列為外語教學的五項重要目標之一。她認為,外語教學中,除了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能力外,還要培養(yǎng)學生對兩種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識別能力。
在寫作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意識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對標準語言的判斷能力,學會在適當語言環(huán)境中使用適當?shù)恼Z言,提高學生的語用水平。學生對跨文化意識的缺失也是導致中介語的產(chǎn)生的原因之一。因此不斷地了解西方的文化背景以及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就能使學生更多地融入到相應的環(huán)境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授,將其貫穿到英語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去,加強文化習得和文化教學,展開語言實踐及討論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文化內(nèi)涵。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隨時吸收文化營養(yǎng),增強文化意識,較快地擴大知識面,獲得較為全面的語言觀。這也正是減少中介語使用的一個重要手段。
中介語的產(chǎn)生與第二語言習得規(guī)律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正確對待這種關(guān)系并對其進行透徹分析使我們能更加理性地看待并包容這種學習過程中的語言使用不當現(xiàn)象,而不是簡單地把它看成是無緣無故的語言錯誤,從而更客觀地尋找這種語言使用不當?shù)母矗韵魅跄刚Z的干擾,減少中介語的產(chǎn)生,同時也能提高教師自身的語言基本功,保證目的語語言輸入的量與質(zhì)之間的平衡,強化課堂教學,引導學生把握好語言的正確性,同時更注重語言的得體性,不斷加強學生的基本功訓練,使學生的語言系統(tǒng)盡快向目的語接近,達到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的目的。
[1] 國家教育部. 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標準(實驗稿)[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轉(zhuǎn)引自夏新蓉. 中國式英語和英語教學[J].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03.
(董麗:石家莊學院外語系,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英語教學法。龐青月:石家莊學院外語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