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暢 (中國音樂學(xué)院 北京 100101)
柷 注云:“柷如漆桶,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椎,柄連底,止者其椎名?!?/p>
文獻通考曰:“柷如漆桶,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椎,柄連底,旁開孔?!?/p>
柷,形如方斗,上寬下窄,約高50厘米,邊長65厘米,柷內(nèi)有一槌,柄與底相連,在一面板子的正中間開一個圓孔。此方斗四面壁繪有圖案,通常以山水花鳥、龍鳳祥瑞的題材為主。
敔 注云:“敔狀如伏虎,背上有二十七鉏鋙刻,以木長尺,擽之,籈者其名?!?/p>
文獻通考曰:“敔狀如伏虎,背上有二十七齟齬?!?/p>
敔,為伏虎形狀,并涂有漆色,以求逼真,虎背上鑲嵌有一排二十七個木片,稱為“齟齬”。另取柱子一根,約30 厘米,將其一端碎成十二根莖條,即為刮器,稱為“籈”。
關(guān)于柷敔演奏方式,漢儒與唐宋略有不同。
柷 1.注云:“挏之令左右撃,止者其椎名?!蔽墨I通考曰:“旁開孔,內(nèi)手於中,撃之以舉樂。”
2.《尚書?益稷》記載:“柷,狀如漆桶而有椎,合樂之時投椎其中而撞之?!?/p>
漢儒舊說,演奏時手臂從其旁開的孔伸入,執(zhí)槌左、右、后敲擊三下內(nèi)壁即可。而唐宋則說,柷在一邊板正中間開一孔,槌與底相分離,演奏時,單手執(zhí)一木槌,敲擊內(nèi)壁三下,外壁三下,代表樂起。旁開的圓孔具有散音作用,稱為散音孔。
敔 1.文獻通考曰:“碎竹以撃其首而逆戛之以止樂?!庇衷唬骸八我蛱浦?,……先撃其首,次三戛齟齬而止。”
2.《律呂經(jīng)義》中卻說:“此與舊用木擽齟齬者異矣。雖曰因時制宜,要之,非有意義,孰若復(fù)古制之為愈哉!”又曰:“……以此觀之,柷以三聲而樂作,敔三聲而樂止,不必更添撃虎首三聲也。”
先儒時期,演奏時手持“籈”,用其碎成十二根莖條的一端,由左至右刮奏虎背上的齟齬三次,使莖條與齟齬碰撞,發(fā)出帶有節(jié)奏性的音響效果,代表樂止。而唐宋時期,則用“籈”先敲擊虎頂三下,再刮奏虎背齟齬三次,以示樂止。現(xiàn)遵用宋儒之法。
柷敔的來歷及含義與易經(jīng)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堵蓞谓?jīng)義》云:“先儒有以八音配八卦者?!惫湃税凑罩谱鞯牟馁|(zhì),把樂器分為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八類,他們認(rèn)為在八音之器中,惟有木音最質(zhì)樸,其余均為華美之音。“柷”象征“起”,凡事由質(zhì)樸始也,音樂也應(yīng)由質(zhì)樸之音開始,則柷為木質(zhì);《律呂經(jīng)義》中說道:“若發(fā)之為春華,不能 之為秋實,何以為木之結(jié)果?”七音之華美最后要回歸質(zhì)樸,體現(xiàn)質(zhì)不忘本的初意,所以敔亦為木質(zhì)。
在八卦:乾、坎、艮、震、巽、離、坤、兌中,乾為金、坎為水、艮為土、震為、巽為木、離為火、坤為土、兌為水,柷敔屬木,則為巽卦,在東南方。但因柷敔有不同的功能,所以古人就把柷敔又分為了震卦和艮卦,震在東北,艮在西北,所以柷放置在東北方向,敔放置在西北方向。古人常說:“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币簿褪菛|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所以,震表青龍,艮表白虎。易云:“震為龍,艮為虎?!边@也就是柷敔形制的來源。
在周易六十四卦中,柷為豫卦(雷震、地坤合為豫卦),敔為覆卦(地坤、雷震合為覆卦)。豫表示“樂”,指內(nèi)斂的喜悅,不張揚外露。我們常說“樂之樂也”,在古代“樂”通“樂”。覆卦寓意為“禮”,所以柷表樂,敔表禮。古人云:“樂由中出,故靜;禮自外作,故文?!币馑际?,“樂”由從人心靈深處流露,應(yīng)含蓄;禮為外在,要表露。因八卦中震為仰盂,故柷為仰盂形制而敔為伏虎形制。
柷敔體現(xiàn)了古人常說的“禮樂”之事。合為“禮樂”之事?樂者為同,禮者為異;樂勝則流,禮勝則離。合情適貌者,禮樂之事也?!皹贰睘椤拔摹?,即內(nèi)在;“禮”為“質(zhì)”,即外作,所謂“文勝質(zhì)則史,質(zhì)勝文則野,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
“柷敔”又稱戛撃、楷撃、椌楬。
關(guān)于“柷敔”又名“戛撃”的說法,在漢儒和宋儒之間有一些分歧。有書曰:“戛撃鳴球,搏拊琴瑟以詠?!睗h儒以為戛即柷,撃即敔,戛、撃,木音也;鳴球,石音也;搏拊,革音也;琴、瑟,絲音也,此四音六器為堂上之樂。下文又言“合止柷敔”,也就是指古時堂上堂下皆有柷敔,堂上稱為戛撃,而堂下稱為柷敔,因其形態(tài)而命名叫做“柷敔”,因其用途而命名叫做“戛撃”。但宋儒卻認(rèn)為“戛撃附會于球磬,搏拊附會于琴瑟?!彼选瓣摹薄安浴笨闯闪藙釉~,作為演奏“球磬”和“琴瑟”的動作,認(rèn)為“戛撃鳴球”只是鳴球一個樂器,“搏拊琴瑟”只是琴、瑟二個樂器。所以宋儒稱,堂上沒有柷敔,而只堂下才有。但經(jīng)考究《大明集禮》和《存心錄》等書,書中記載,“柷敔,搏拊,其位設(shè)于琴瑟,歌工上?!闭f明了上文的“戛撃”應(yīng)該指的就是“柷敔”二器,“搏拊”應(yīng)是革類的樂器,他們的擺放位置在琴、瑟和歌唱者的上方。所以,后人應(yīng)遵從漢儒舊說,而不用宋儒之說。
擊柷三下為起,擽敔三次為止,且禮有三節(jié),樂有三終。又如:陽關(guān)三疊、梅花三弄、漁陽三撾、天地三月為一時等等,從古至今,人們都對“三”都十分的鐘情。
易云:“一,屬陽,奇;二,屬陰,偶。陰陽相合而生萬物?!惫湃嗽疲骸耙簧?,三生萬物。”夫三者,一、二陰陽相合也。在周易中,卦的最基本單位是爻,爻有陰陽兩類,陽爻(—)表示陽光,陰爻(--)表示月光。每掛有三爻,代表天地人三才。三才中的天,包括了整個天體運動和氣象變化,也就是古時人們稱的天文,即星象之學(xué)。地,指的是人們利用觀看日影計算一年周期的方法,來了解世間萬物變化的全過程。人,是天文、地理和人事的結(jié)合,以便按照這樣一個規(guī)律進行生長變化。所以,古時的“三”這個數(shù)字涵蓋了宇宙萬物。
1.(明)朱載堉撰,馮文慈點注:《律呂經(jīng)義》,人民音樂出版社,1998年7月,第754-779頁.
2. 南懷瑾:《南懷瑾選集》第三卷——《易經(jīng)雜說;易經(jīng)系列別講》,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
3. 薛藝兵:《柷敔小考》,<樂器>期刊,1996年6月,第3-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