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邦道
(重慶教育學院 通識教育部,重慶400067)
民事立法進步與完善的重點是制定盡量完善的民事責任制度。[1]我國1999年頒布實施的《合同法》中,較為全面地確認了締約過失責任,這標志著我國已基本建立了締約過失責任制度,為解決因一方當事人在締約階段違反先契約義務給對方當事人造成損害,提供了救濟依據。締約過失的法律效果,主要體現(xiàn)為賠償責任。[2]學界認為損害賠償是締約過失責任的主要承擔方式。賠償就涉及到賠償范圍的確定,締約過失責任的賠償范圍所要解決的問題,是指在締約過程中,因一方或雙方的締約過失行為,致相對方造成的相應損失應該得到法律救濟,以使該損失得到補償。《合同法》第42條、第43條規(guī)定了締約過失行為所應承擔的損害賠償責任,但對損害賠償?shù)木唧w范圍沒有確定。關于締約過失責任的損害賠償范圍,學界爭議較大,有不同的見解,如履行利益說、信賴利益說、信賴利益與固有利益結合說等。締約過失責任損害賠償范圍的不確定,不利于締約當事人相關權益的保護。締約過失責任賠償范圍的確立又是締約過失責任制度建設中十分重要的一個構成部分。本文結合我國立法及司法現(xiàn)狀,借鑒理論界、實務界大量富有真知灼見的研究成果,對締約過失責任的賠償范圍進行了探析,以期對締約過失責任制度在司法實踐中發(fā)揮更加積極的作用而有所裨益。
合同法所保護的利益分為履行利益和信賴利益,對于締約過失責任而言,合同尚未履行,履行利益則無從談起。信賴利益指合同當事人的一方因基于對另一方的信賴而受到的損失。也可以說信賴利益指當事人一方基于對對方為誠實信用而相信合同有效成立,因為另一方某種事實的發(fā)生,該合同不成立或無效而產生的損失。信賴利益具有以下基本特征:首先,信賴的可補償性。信賴利益的損失能夠通過賠償恢復到締約前的狀態(tài);其次,信賴的合理性。當事人對相對方的信賴需有合理的依據;再次,信賴的善意性。要求一方當事人對另一方的信賴主觀上是善意的。[3]
在締約過失責任中,信賴利益首先是一種現(xiàn)有財產利益的損失,即由于對方在締結合同過程中存在過失,導致現(xiàn)存財產實際減少的數(shù)額。那么,信賴利益的賠償范圍主要包括信賴合同的成立和生效所支出的各種費用。一是締約費用。如通訊費、交通費、為談判所支出的勞務費、餐飲住宿費等各種為締約做準備工作的合理費用;二是準備履行和實際履行合同所支出的費用。如信賴合同有效成立而調整生產線、辦理產品認證或許可支付的費用、運送標的物或受領給付所支付的合同費用等;三是主張合同無效或者可撤銷時支出的訴訟費用或其他費用;四是受害人支出上述費用所失去的利息。[4]
信賴利益包括所受損害和所失利益。所失利益主要是指喪失訂約機會的損失,即機會利益。具體指在締約過程中,由于一方的故意或過失,使另一方失去與第三人締約的機會或比目前更有利條件下締約的機會的損失。關于機會利益是否應該納入信賴利益的賠償范圍,各國態(tài)度不一。有的不給予賠償,如英美法系國家普遍認為喪失的訂約機會不包括在信賴利益的賠償范圍中;有的給予賠償,如法國在一定條件下承認間接損失是信賴利益損失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5]我國由于法律對此未做明確規(guī)定,學界也存在否定說和肯定說。否定說認為在現(xiàn)實的經濟活動中,對于機會所形成的利益是很難合理確定的;而且任何經濟活動都是存在風險的,將機會利益納入信賴利益的賠償范圍,不利于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在司法實踐中,機會損失在舉證上存在困難,不利于責任的確定。[6]因此,機會利益不應包括在信賴利益的賠償范圍中??隙ㄕf認為按照通常的理解,利益的損失應包括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對信賴利益而言亦然。而信賴利益的間接損失就是喪失與第三人另訂合同的機會所產生的損失,因此,應將機會利益納入信賴利益的賠償范圍。[7]
筆者認為信賴利益的賠償范圍應包括機會利益。首先,誠實信用原則所要求。誠實信用原則是現(xiàn)代民法最高的基本原則,是市場經濟活動的道德準則。它要求人們在市場活動中誠實守信,在不損害他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而締約過失責任中一方機會利益的喪失,是因為締約過程中一方違反誠信義務,存在“故意”或“過失”行為,造成了對方信賴利益的損失,就產生了信賴利益的損害賠償請求權。其次,締約過失制度的立法宗旨使然。合同法確立締約過失責任,其宗旨是通過對利益受損一方的補償,使受損的一方恢復到沒有訂立合同以前的狀態(tài),從而在法律領域體現(xiàn)公平原則。從我國合同法關于締約過失責任的規(guī)定可以看到,締約過失給受害方造成的損失,更多的是為了在不正當競爭中打擊競爭對手而給對方造成的喪失其他訂約機會的更大損失。如果信賴利益的賠償不包括機會利益,確因一方違反先合同義務造成他方喪失了訂約機會而受到的損害不能得到有效彌補,受害人真正的利益將得不到保護,明顯有失公平,不利于良性市場經濟氛圍的形成。再次,遏制締約過失方的需要。如果信賴利益的賠償范圍只有直接經濟損失,不包括間接損失即機會利益,結果只能是放縱締約過錯行為。“損害的預防勝于損害的補償”,[8]讓締約過錯方為另一方機會利益的損失承擔責任,可以使得締約過錯方及其他人有所警戒,不敢再犯,從而遏制同樣的不法行為再次發(fā)生。從社會的秩序和安全角度考慮,這可以說是締約過失責任“對將來的效力”。[9]當然,我們在確定受害人喪失訂約機會時必須嚴格把握,并個案考察以下方面:訂約機會是曾經真實存在的;訂約機會喪失確是因為對方違反先合同義務造成的;該機會的喪失使受諾人遭受到實質損害;一方違反義務與另一方訂約機會的喪失存在因果關系。
固有利益又稱維持利益,是指任何人享有的不受他人侵害的現(xiàn)有財產和人身權益。固有利益在締約雙方進行磋商前即已存在,其存在形態(tài)可能是權利,亦有可能是不具權利地位之財產利益。固有利益是否納入締約過失責任的保護范疇,即締約過失責任的賠償范圍是限于信賴利益還是應包括信賴利益與固有利益,學界爭議頗大。有學者認為:“締約上的過失行為所侵害的對象乃是信賴利益,因此,只有在信賴人遭受信賴利益的損失,且此種損失與締約過失行為有直接因果關系的情況下,信賴人才能基于締約上過失而請求損害賠償”,[10]而對于締約過程中人身、財產等固有利益的損害,可依據我國侵權責任制度得到救濟。也有學者認為:締約人未盡保護之責致相對人人身、健康及財產利益受到損害,構成先契約加害給付應予賠償,因此,締約過失責任的賠償范圍既包括信賴利益也包括固有利益。[11]
筆者認為締約過失責任的賠償范圍不僅包括信賴利益而且包括固有利益。首先,從理論來源上分析,締約階段的保護義務決定了締約過失責任賠償范圍中包括固有利益的損失。締約過失責任作為一種責任形態(tài)存在,是以先合同義務的存在及對其違反作為前提,而先合同義務的內容包括協(xié)辦義務、保護義務、告知義務、保密義務等主要義務。違反先合同義務中的保護義務而導致固有利益受損,應承擔締約過失損害賠償責任時,其賠償范圍應該既包括“信賴利益”也包括“固有利益”的損失。其次,從締約過失責任發(fā)展演進的歷程來看,締約過失責任不僅保護締約雙方的信賴利益,而且隨著理論和實踐的發(fā)展通過一系列判例不斷保護著“固有利益”,尤其是因違反保護義務而侵害相對人的身體、健康等固有利益。[12]再次,將固有利益作為一種單獨受保護的利益,有利于根據不同保護對象正確確定締約過失責任的賠償范圍和賠償限額,避免了人為去分割或否定“侵權責任與締約過失責任競合”的可能性,有利于對締約上所造成的損失適用責任競合制度;適用締約過失責任中對固有利益的保護還是適用侵權責任對所有權利人的權利的保護由當事人選擇,充分保護了當事人的利益。[13]
在締約過失責任場合,受害人生命、健康、身體、名譽等權益受到締約過錯行為傷害情況下,往往伴有精神上的痛苦,這種精神上的痛苦在有些時候甚至遠遠大于身體上的痛苦。隨著締約過失責任日益受到關注,對于締約過失責任的場合是否應包含非財產損害賠償即精神損害賠償,是完善締約過失責任賠償范圍必須考慮的一個重要問題。對于此問題,國內外立法、司法實踐及學界存在較大分歧,且大多數(shù)的立場是對此持慎重的態(tài)度,認為締約過失責任的場合不宜加入非財產上的損害賠償。其理由大致有法律對締約過失承擔非財產損害賠償沒有明確規(guī)定;非財產性損害通過法律對人格權的保護已可實現(xiàn);在締約過失責任中,非財產損害是無形的、主觀的,缺乏客觀的依據,難以確定;會導致契約的締結與契約權利的分配將面臨新的風險,從而使締約成本加大,阻礙商業(yè)與貿易等。
我們現(xiàn)在的社會是一個崇尚并正在建立的信用社會,在締約磋商過程中,人們應該以誠實信用的原則要求自己,善盡磋商中的必要注意,以維護相對人的利益。同樣,在締結合同的過程中,由于一方違反協(xié)義、通知、保護、保密等注意義務,給對方造成財產上的損失應承擔賠償責任。再者,從比較法上考察,承認締約過失責任賠償范圍包括非財產損害賠償?shù)娜找嬖龆?。如瑞士債務法?9條第3項明文規(guī)定:關于侵權行為負責程度之規(guī)定,準用于違反契約之行為。日本也通過判例承認了合同締結過程中的信賴人可以請求非財產上的損害賠償。[14]此外,從經濟上長遠考慮,肯定締約過失中的非財產賠償,讓人們看到法律不僅對締約過失中的信賴利益進行保護,而且也沒有忽視一方因侵害他方固有利益造成的非財產損失。綜上所述,應當將非財產性的固有利益損失納入締約過失責任的賠償范圍。當然,對于締約過失中非財產性損失的賠償不應是漫無邊際,應更加嚴格地適用通常的限制原則,如非財產損害與締約過失具有因果關系、非財產損害在締約當時具有合理預見性、非財產損害是不可避免的等,從而使締約過失責任的賠償范圍更加科學合理,以建立一種更好地維護契約公正安全,保護當事人利益的處理賠償范圍的方法。[15]
[1]梁慧星.民法學說判例與立法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3.256.
[2]韓世遠.我國合同法中的締約上過失問題研究[J].法學家,2004,(3).
[3]李莉,鄭素梅.論締約過失責任中信賴利益之損害賠償[J].理論月刊,2005,(4).
[4]崔建遠.新合同法原理與案例評釋(上)[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114.
[5]全國人大法制工作委員會民法室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立法資料選[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342.
[6]王利明.合同法新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155.
[7]崔建遠.合同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97-98.
[8]王澤鑒.侵權行為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10.
[9]陳聰富.侵權歸則原則與損害賠償[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209.
[10]王利明.違約責任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602.
[11] 劉海亦.加害給付研究[C].梁慧星主編.民商法論叢 4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376-377.
[12]王澤鑒.債法原理 [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231.
[13]王培韌.締約過失責任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174-175.
[14]林誠二.民法理論與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290-291.
[15]李寶軍.非財產損害賠償與締約過失責任[J].當代法學,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