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漢遠
(吉林省白城市醫(yī)院,吉林 白城 137000)
甲狀腺功能亢進多發(fā)生于青年女性,手術是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的最佳選擇。隨著手術方法和手術技能的不斷改進和提高,逐漸降低了傳統(tǒng)甲狀腺次全切除的術手術并發(fā)癥[1,2]。為做到手術少損傷正常組織、減少并發(fā)癥、美觀起見,吉林省白城市醫(yī)院引入微創(chuàng)理念,應用改進了甲狀腺功能亢進手術方法治療65例患者,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選擇2007年4月1日至2009年3月31日在吉林省白城市醫(yī)院實施甲狀腺功能亢進手術患者141例,其中男30例,女111例,年齡(39.5±10.6)歲。按甲狀腺腫大程度,Ⅰ度腫大8例,Ⅱ度腫大99例,Ⅲ度腫大34例;對稱性腫大118例。按術前甲狀腺功能亢進程度,輕度亢進16例,中度亢進65例,重度亢進40例。將患者隨機分為改進手術組(n=65)和對照組(n=76),兩組性別構成、平均年齡、腫大和亢進程度等情況具有可比性(P>0.05)。
常規(guī)術前甲狀腺B超檢查,甲硫咪唑10mg,3次/d,使用2~3周控制病情,T3、T4、促甲狀腺素正常后,復方碘溶液使用12~14d準備,輔以中小劑量的普萘洛爾直至術前。
檢查項目包括血、尿、便三大常規(guī),心電圖、氣管X線正側位片和凝血機制。為了解甲狀腺功能變化情況,應連續(xù)3d檢測基礎代謝率,必要時檢查T3和T4。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甲狀腺次全切手術,改進手術組采用雙側甲狀腺次全切除術[2]。手術時,采用局部麻醉或頸叢麻醉的方法。胸骨切跡上方1.5~2.5cm處為手術切口,切口的形狀為橫弧形,長度約為4.0~5.0cm,盡可能在頸淺筋膜下疏松組織內游離皮瓣上至甲狀軟骨切跡平面,下方不游離縫,不切斷頸前肌群,切開頸白線后,在氣管前筋膜上方斷開甲狀腺峽部,向左右牽引,將食指伸入腺體后外側稍頂起腺葉, 提起甲狀腺下極,在真假包膜之間,緊貼腺體鉗夾、切斷、結扎甲狀腺下極血管各分支及其中靜脈,將甲狀腺中下極充分顯露,探查甲狀腺上極,在欲切除線處切除甲狀腺中下極,保留約1.0cm×1.0cm×1.0cm左右的甲狀腺上極組織[3]。之后在甲狀腺窩處置“T”形引流膠管,于切口下戳口引出引流。
采用術后3d每日普萘洛爾30mg,地塞米松10mg,哌替啶50mg,異丙嗪50~100mg冬眠治療,吸氧,不用復方碘溶液。
定量數(shù)據(jù)以均數(shù)±標準差進行統(tǒng)計描述,采用兩樣本均數(shù)比較的t檢驗進行統(tǒng)計推斷。
對照組的手術時間為(104.0±9.5)min,術中失血量為(213.0±14.5)mL;改進手術組的手術時間為(90.0±8.1)min,術中失血量為(145.0± 11.2)mL。兩者分別進行比較,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患者術后并發(fā)2例聲音嘶啞,1例甲狀腺危象,經(jīng)積極對癥治療均緩解,傷口全部Ⅰ期愈合,術后10~12(平均10)d出院,患者滿意度為87%。改進手術組術后并發(fā)1例喉返神經(jīng)損傷,14d后恢復,傷口全部Ⅰ期愈合,術后7~10(平均8)d出院,患者滿意度為95%。改進手術組的患者滿意度優(yōu)于對照組。
甲狀腺功能亢進的傳統(tǒng)手術方法具有手術切口大,術后相對不美觀,并發(fā)癥相對較多等特點[4,5]。本文采用的改進手術方法效果較好,但應正確使用這種手術方法。
改進手術組病例均采用小切口進行手術。切口長度不超過5.0cm,較傳統(tǒng)術式要短。其優(yōu)點表現(xiàn)在2個方面:①比較美觀。由于甲狀腺功能亢進患者中男女性別之比約為1∶4,好發(fā)于20~40歲的中青年,為了美觀起見,采用橫弧形小切口后愈合瘢痕面積小,患者愿意進行手術治療;②減少創(chuàng)傷。小切口造成皮損小,出血量少,有利于術后I期愈合,從而縮短住院時間。
臨床實踐中,需強調:①正確選擇病例。小切口適用于Ⅲ°以下腺體腫大的患者,對Ⅲ°以上腫大的患者,為保證手術的安全性,還應采用較大的切口;②手術者應有一定的手術例數(shù),要熟悉和掌握頸部的局部解剖特點。這樣才能獲得較好的預期治療效果,減少手術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
2組平均手術時間95min,患者均能耐受。2組平均出血量約198mL,除個別患者出血多,體質差,需輸血外,大多數(shù)病例不需輸血。兩組術中檢查切除的甲狀腺組織中,共發(fā)現(xiàn)甲狀旁腺28個,均切成薄片植入胸鎖乳突肌肉。誤切甲狀旁腺數(shù)極少,但仍應爭取少誤切甲狀旁腺,以免發(fā)生手足抽搐癥。傳統(tǒng)組切下15個,改良組切下13個,2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①上皮瓣分離位置較高,術野暴露好。改進術式在分離上皮瓣時已經(jīng)超過甲狀軟骨水平,比傳統(tǒng)術式約高0.5~0.8cm左右,在采用小切口且在不離斷頸肌肉的情況下,術野能充分地暴露,有利于術中觀察及操作。②頸前肌群不離斷。這樣可以避免和減少過多的組織創(chuàng)傷,減少術中的出血量,有利于術后及早恢復頸部功能。③被膜之間處理甲狀腺下動靜脈。本法在術野充分暴露及細致分離的情形下,在兩層被膜之間處理甲狀腺下動靜脈,不僅可以避免造成喉返神經(jīng)的損傷,還可減少手術并發(fā)癥的發(fā)生。④術中7號絲線縫扎牽引。這是與傳統(tǒng)術式的主要區(qū)別之一。此方法可較好地顯露甲狀腺腺體,尤其是位置較高的處理甲狀腺上極,這能夠減少甚至避免對喉上神經(jīng)造成損傷,手術的安全性得到大幅度提高。⑤“T”形膠管引流。優(yōu)點表現(xiàn)在:利用虹吸作用充分引流創(chuàng)面滲液,避免在頸部正前方設置引流口造成瘢痕粘連的出現(xiàn)。⑥無損傷縫線皮內縫合。這樣,對皮膚的刺激減輕了,瘢痕的形成減少了,術后也比較美觀。
與傳統(tǒng)手術方法比較,改進的雙側甲狀腺次全切除術①手術操作更為簡便,頸前肌群不離斷,縮短了操作時間;②術中在頸淺筋膜下疏松組織內進行皮瓣分離,切口愈合時間快,愈后瘢痕面積?。虎坌g中保留了甲狀腺上極血管,且緊貼腺體處理下極血管,殘留的甲狀腺腺體及甲狀旁腺血液供應較好,可減少和避免損傷喉返神經(jīng)和甲狀旁腺;④保留大小約為1.0cm×1.0cm×1.0cm左右的甲狀腺上極腺體組織,避免了術后甲狀腺功能減低的出現(xiàn)或甲狀腺功能亢進的再次復發(fā);⑤術后“T”形膠管從切口下方胸骨切跡切口下戳口引出,減少和避免了患者受感染的機會。
綜上所述,改進的雙側甲狀腺次全切除術優(yōu)于傳統(tǒng)手術方法,縮短了住院時間,提高了患者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吳文生,鄭德全,張翼.甲狀腺手術改進技術的臨床應用分析[J].醫(yī)學信息(手術學分冊),2007,20(10):943-944.
[2]余濟春.甲狀腺手術技巧[J].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07,14(6):338-340.
[3]唐平章.重視甲狀腺手術并發(fā)癥及其預防[J].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07,14(6):32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