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文,趙志剛(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yī)院藥劑科,北京 100050)
抗菌藥物的合理應用是一項艱巨的任務[1],抗菌藥物濫用現(xiàn)象在臨床上一直是難以治愈的頑疾。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于抗菌藥物的濫用已經(jīng)造成了一系列不良結果[2]。本研究對北京地區(qū)注射用抗菌藥物的給藥頻度進行調查,并采用PK/PD模型對給藥頻度進行分析[3],以了解北京地區(qū)抗菌藥物用藥和理性。
采用醫(yī)院處方分析課題組提供的研究數(shù)據(jù)。分別對北京地區(qū)2007—2009年的參加該課題的醫(yī)院的門診、病房使用的注射用抗菌藥物類進行統(tǒng)計,包括藥品名稱、藥物分類、處方量、取藥量、藥品的用法和用量。
根據(jù)藥物分類,分別統(tǒng)計2007年、2008年、2009年注射用抗菌藥物的處方,剔除普魯卡因青霉素、長效青霉素、頭孢曲松的處方,分別統(tǒng)計氨基糖苷類、頭孢菌素類、氟喹諾酮類、青霉素類、克林霉素類抗菌藥的給藥頻度,并以此計算各給藥頻度的處方在相關藥物所有處方中的比例,并對統(tǒng)計結果進行比較。
北京地區(qū)2007—2009年樣本醫(yī)院注射用抗菌藥物的給藥頻度見表1。氨基糖苷類和氟喹諾酮類均以1日1次為主,除此之外,其他用法約1/4;青霉素類和頭孢菌素類藥物以1日1次、其他用法為主;克林霉素1日1次為主,其次是1日2次。各類藥物1日3次和1日4次的給藥頻度均較少。
表1 北京地區(qū)樣本醫(yī)院2007—2009年注射用抗菌藥物給藥頻度(%)Tab 1 Dosing frequencies of antibiotics for injection in sampled hospitals of Beijing from 2007 to 2009(%)
比較各類注射用抗菌藥物在門診和病房給藥頻度的差異,見表2。氨基糖苷類、頭孢菌素類、氟喹諾酮類和克林霉素類藥物1日1次的比例,門診要高于病房;所有藥物1日2次的比例門診均高于病房;所有藥物其他用法門診明顯高于病房。
分別統(tǒng)計2007年、2008年、2009年注射用抗菌藥物的給藥頻度,趨勢為1日1次的比例逐年降低,其他用法的比例逐年升高,見表3。
抗菌藥物可根據(jù)殺菌作用是否具有濃度依賴的特點以及有無抗菌藥物后效應分為兩大類:時間依賴性抗菌藥物、濃度依賴性抗菌藥物[4]。
青霉素類、頭孢菌素類和克林霉素屬于時間依賴性抗菌藥物類[5]。這些藥物首次接觸效應(FEE)弱,當藥物濃度達到最小抑菌濃度(MIC)后,就可有效殺滅細菌。但是,即使藥物濃度明顯超過最小抑菌濃度時,再提高濃度也不能提高抗菌藥物的療效。所以這些藥物發(fā)揮療效,高的血藥峰濃度(Cmax)不是必要條件。只要通過增加給藥頻率,保證血藥濃度一直大于最小抑菌濃度即可取得良好的療效。青霉素類、頭孢菌素類、克林霉素消除半衰期短,為了使得藥物濃度始終高于最小抑菌濃度,應采取1日多次給藥的治療策略。本研究表明,北京地區(qū)樣本醫(yī)院的青霉素類和頭孢菌素類使用情況:1日1次頻度的比例雖然要低于氨基糖苷類和氟喹諾酮類,但是仍高于30%,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肆置顾?日1次的比例更是達到59.1%,明顯不符合PK/PD模型要求的1日多次給藥。時間依賴性抗菌藥物在門診和病房的使用上也有明顯的差異,門診患者1日多次(主要是1日2次)給藥的頻度要高于住院患者。但是這并不能說明門診用藥比病房就更加合理?!捌渌庇梅ㄗ≡夯颊咭黠@高于門診患者。住院患者可以采用“初次負荷量與維持量”給藥方案或其他個體化的給藥方案,這些給藥方案通常優(yōu)于等劑量等間隔多次給藥方案??v觀2007—2009年青霉素類、頭孢菌素類和克林霉素給藥頻度變化,發(fā)現(xiàn)1日1次的給藥頻度逐漸降低,1日2次或其他給藥頻度逐漸升高。尤其是青霉素類抗菌藥物,1日1次的比例已經(jīng)降低到6.1%。這說明這些類抗菌藥物的使用逐年趨向合理。
表2 北京地區(qū)樣本醫(yī)院2007—2009年注射用抗菌藥物門診和病房給藥頻度(%)Tab 2 Dosing frequencies of antibiotics for injection in outpatient vs.inpatient departments of sampled hospital in Beijing from 2007 to 2009(%)
表3 北京地區(qū)樣本醫(yī)院2007—2009年注射用抗菌藥物給藥頻度(%)Tab 3 Dosing frequencies of antibiotics for injection in sampled hospital of Beijing from 2007 to 2009(%)
氨基糖苷類和氟喹諾酮類屬于濃度依賴性抗菌藥物[6],有明顯的首次接觸效應和后效應,抗菌活性取決于峰濃度。通過提高峰濃度從而提高療效,若日劑量不變,1日1次給藥則可達到更高的峰濃度,從而提高殺菌活性。所以,根據(jù)PK/PD模型,這2類藥物最好為1日1次給藥。從統(tǒng)計結果看,以1日1次給藥為主,用藥基本合理。同時“其他”給藥頻度較大,1日多次給藥頻度很少。這2類“其他”用法住院患者要明顯高于門診患者,隨年度變化也呈“其他”給藥頻度逐年升高的趨勢。
不同種類抗菌藥物的藥理學屬性不同,臨床醫(yī)師和藥師應根據(jù)其特點,正確合理的選用抗菌藥物,PK/PD模型也可以作為評價抗菌藥物使用合理性的指標。本文采用PK/PD模型分析了北京地區(qū)注射用抗菌藥物的給藥頻度,發(fā)現(xiàn)了一些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還需要醫(yī)師藥師通力協(xié)作,實現(xiàn)抗菌藥的臨床合理應用[7,8]。
[1]何雪芬.醫(yī)院對臨床抗菌藥物合理使用的管理[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5,15(4):442.
[2]徐興才,徐永波.我院抗菌藥物合理使用情況調查比較分析[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09,3(1):206.
[3]韓 鋼,馬 珂.2006—2009年杭州地區(qū)注射用抗菌藥物給藥頻度的PK/PD模型分析[C].昆明:《醫(yī)院處方分析》課題2010年全國年會論文集,2010:117.
[4]劉學紅,郭瑞臣,黃明慧.抗菌藥物的藥動學和藥效學參數(shù)對臨床用藥的意義[J].中國醫(yī)院藥學雜志,2005,25(2):154.
[5]Sauermann R, Zeitlinger M, Erovic BM, et al.Pharmacodynamics of piperacillin in severely ill patients evaluated by using a PK/PD model[J].Int J Antimicrob Agents,2003,22(6):574.
[6]Pea F,F(xiàn)urlanut M.Levofloxacin PK/PD:from sequential therapy model to high dosage for critical patients[J].J Chemother,2004,16(Suppl 2):8.
[7]王惠川,李 艷,譚志萍.我院門診處方抗菌藥物應用調查與分析[J].中國醫(y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08,8(5):344.
[8]李永川,陳畫虹.我院住院部抗菌藥物應用的調查分析[J].中國醫(y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04,4(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