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在中國廣為流傳。在贊嘆司馬光的機智的同時,人們常常忽視了最重要的問題:那個孩子為什么會掉進缸里?從古到今,中國的教育一直缺少“自救”內容,使孩子們缺乏遠離危險和應對危險的能力?;蛟S是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我們的傳統(tǒng)總是關注集體而忽略個人,這也就導致在教育上提倡“他救”而忽視“自救”。教育的這個缺口是可怕的,因為生命的存在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沒有生命,何談教育?
一頂草帽的致命誘惑
那一年,我只有13歲。暑假的時候,突然間到處買不到鹽,社會上哄傳一些謠言,說國家食鹽儲備出了問題,馬上要淡死人的。再后來聽說我姨媽家那地方有鹽賣,而當時正值農忙,父母根本抽不出時間去買鹽。于是,我自告奮勇跳出來承擔起買鹽的重任。那時我剛學會騎自行車,對出遠門有濃厚的興趣。記得當時我穿的是一條白色的牛仔褲,自我感覺英俊極了,在林蔭大道上騎車,簡直就是一種享受。
鹽終于買到了,姨媽還給了我一點零花錢,這也算是意外的獎賞。回家那天,我特意起了個大早,因為這里離家有近20公里,還要翻越一座大山。好在那時候山上已經修好了彎彎曲曲的盤山公路。
騎到半路上的時候,太陽高照,沒有一絲風,簡直要曬死人。路上很靜,一個人都沒有??墒?,世事就那么奇怪,遠遠的路上竟躺著一頂草帽,嶄新、漂亮,就像上帝贈給我的一件禮物。
我看了看四周,一個人也沒有,草帽可能是誰放在車上掉下去的,也可能真的就是天外來物。我突然想起了老人說過的話:“如果路上看到草帽,你一定不要撿。”我是一個聽話的孩子,可我又不太相信老人的話,這似乎是一個悖論。于是,最終的結果,就是我接受了上帝的禮物,并且高高興興地把草帽戴在頭上。草帽上有一條白色的繩子,我把它系緊。太陽的毒曬沒有了,耳畔只有自行車快速前行帶起的山風。
山很高很高,翻越這座山,至少需要兩個小時。好在我有自行車,只要到了山頂,我就可以“飛流直下”。登山,就像人們向往的一種生活,先苦后甜。
終于到了山頂,山頂上的風很大,把我的衣服卷了起來。我休息了片刻,還一口氣吃了好幾個梨子。姨媽家有很大的一片果園,里面的水果品種應有盡有。吃完了梨子,我重新整理好帽子,深吸一口氣,看著彎彎曲曲的盤山路,路上一輛車也沒有。那個時候,已經有11點多鐘了。我緊緊捏住閘,讓自行車緩緩地下坡,但沒想到勢能越來越大,自行車的速度越來越快……到最后,我捏得滿手都是汗水,車子還是像瘋了一樣飛跑。我的心怦怦亂跳,我的手又酸又疼,耳邊只有猛烈的風,眼前只有晃動的巖石和模糊的樹……
就在最危險的時候,因為一陣風,草帽突然遮住了我的眼睛,我的眼前頓時一片漆黑……下面就是萬丈深淵……生死存亡!千鈞一發(fā)!
我的手絕對不能動,已經捏閘剎車剎到了極點,但車輪似乎脫離了地面,不再是轉動,而是飛行……
每一秒鐘都像一個世紀,那一刻,我想到了死,想到了蒼白的布,想到了親人,想到了老師和同學,似乎隱約還聽到嘶啞的哭喊聲……
我不能死,堅決不能死!
在一瞬間,我清醒地知道,能救我的只有我自己。我的右手邊是高高的山峰,左手邊是懸崖。我突然把車頭向右偏轉,向山上撞去……
不知道過了多久,我醒來了,身下是滾燙的砂石RPBAKVmBoyio69ZgkEoDvw==,全身火燒火燎,牛仔褲也破了幾個大洞,血液和褲子黏在一起……
我在地下坐了很久,爬起來把草帽狠狠扔向山崖。草帽飄啊飄,終于墜入山谷。
后來,我咬著牙、忍住痛修理好車子,一直到天黑的時候,才趕回家。父親看我弄壞了褲子,本來準備狠狠揍我一頓,后來看到我屁股上的傷痕,才動了惻隱之心,扔了棍子……
今天,我突然想起這段往事,不是慶幸我的命大,而是反思我們的教育。
在我們的教育中,有沒有教給孩子預防危機的意識?有沒有針對孩子面臨危機時的自救內容?這是一個大問題。我深切地感受到,危機到來時的自救教育,對我們來說幾乎是一片空白。我們的安全教育喊得很響,但落實情況卻不容樂觀。我們把安全當成了一項宣傳的知識,而不是一項救命的常識,學生并沒有獲得多少實實在在的自救技能和本領。
司馬光砸缸故事背后的民族心理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廣為流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成為我們教育的經典。司馬光的勇敢、機智和沉著,確實值得敬佩和學習。但是,我常常想,畢竟司馬光只有一個,假如那個掉入缸里的孩子的玩伴中沒有司馬光會怎么樣?或者更進一步,假如司馬光本人掉入缸中,旁邊又沒有另一個孩子知道砸缸,也即司馬光不是一個施救者而是一個求救者,故事的結局又該如何書寫?
對這個經典故事的反問,有助于揭示出我們的民族心理和集體無意識,從而對我們當前學校教育的不足進行補救。
我們的民族心理中,向來是摒棄自我的,孔子曰“殺身成仁”,孟子曰“舍生取義”,這當然都沒有錯。但是,發(fā)展到最后,要“狠斗私念一剎那”,這就太過了。于是,在公開的桌面上,小我逐漸萎縮,每個人都收起自己的小算盤,小九九只存活在心靈深處,話語體系逐漸光明正大、氣壯山河。
受到這種民族心理的影響,我們歷來都注重他救教育,注重見義勇為、舍己為人,卻忽視了最為根本的自救教育。這種顛倒教育實在荒唐和可笑。
第一,沒有自我,何來他人?“他”和“你”,都是與“我”相對而言的。第二,人人都能夠開展自救,需要他救的就少了。第三,連自救都不暇,何暇開展他救?第四,一個不具備自救能力的人,用什么方法開展他救?這不是無稽之談嗎?
司馬光砸缸故事的可貴性,還在于司馬光救人方法的高明。讓落入水缸的孩子轉危為安有兩種辦法:第一是讓小孩子出水(把他拉上來);第二是讓缸里的水面下降(把缸砸破)。司馬光沒有選擇去拉小朋友,否則很可能他也會掉進缸里;他選擇砸破缸,讓水流走,小朋友隨即安全了。
我們必須首先保證自己安全,也即我們必須先學會自救,然后才能他救。
自救不暇、他救不止的慘痛教訓,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屢見不鮮。
甘肅有五個孩子互相救助,結果集體溺亡,就是慘痛的一例。蘇州一個女子輕生,三個不會水的大學生下水施救,結果全部遇難,更讓人扼腕。就在前不久,安徽六安又有四名小學生手拉手救落水同學,不幸被急流沖走溺亡。
影響最大的還是14歲的少年英雄賴寧,他與森林大火奮戰(zhàn)了5個小時后,壯烈犧牲。當時的共青團中央、國家教委授予賴寧“英雄少年”光榮稱號,并號召全國各族少年向賴寧學習。
賴寧品質高尚,為國家財產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這自然值得我們崇敬;但是全國性地號召學習賴寧,卻是一個危險的舉措。(編者注:讓孩子救火是違犯《未成年人保護法》的。)
我們的孩子,會因為對危險缺乏認知,又因為自救能力的缺失,而給自己的生命財產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
自救教育的缺失,除了國人摒棄自我的民族心理所致外,還有就是中國人普遍的僥幸心理:災難畢竟很少發(fā)生,無須刻意進行自救教育。
《華商調查》曾做過一項調查,共有2624人接受調查,一系列的數據令人觸目驚心:81%的被調查者認為自己或他人有過突遇危險的經歷,90%的被調查者認為自己沒有掌握足夠的自救知識,90.5%的被調查者贊成通過課堂學習自救知識,只有6%的被調查者的自救知識來自學校教育。
自救知識的缺乏,暴露出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漏洞。
更重要的是,自救教育的缺失,非不能也,實不為也。
自救教育,我們和世界的差距有多大?
因為自救教育的缺失,當孩子們生命受到侵害時,往往驚慌失措,無計可施。北京市中小學心理研究所的專家,對某小學數百名小學生進行過一項測試調查,結果顯示:遭遇火災時會主動撥打119報警電話的孩子占45%,會主動使用濕毛巾臨時救急的孩子占12%,會想辦法從窗口逃身自救的孩子幾乎為零。首都的孩子尚且如此,其他地方的孩子可想而知。
在歐美國家,從幼兒園開始,就要對兒童進行諸如消防、報警、識標、解危、自救等生活常識方面的素質教育。美國電影《小鬼當家》,就是對美國自救教育的形象展示。凱文是一個8歲的小男孩。當他的家人飛往巴黎歡度圣誕節(jié)時,凱文卻意外地被留在家中,更嚴重的是,凱文家不幸成為兩個歹徒的目標。凱文開始自救,運用在學校學到的各項知識,努力抵擋這兩個歹徒的入侵。這部影片,讓我們對美國兒童的自救教育、應急教育刮目相看。相反,我們有一些兒童戰(zhàn)爭片,卻在竭力渲染日本鬼子的愚蠢無知,使得孩子們認為鬼子一點也不可怕,甚至傻得可愛,任誰都可以欺負。這樣的教育,不僅會抵消孩子們對抗日英雄的尊重,也會失去對那一段悲慘歷史的正確認識。難怪金圣嘆說,中國人慣于把屠夫的兇殘化為一笑。
這次日本大地震給我們帶來的震撼,不亞于另一場大地震。大多數日本國民面臨災難的時候,先積極自救,然后他救,既不悲天憫人,也不自怨自艾,而是勇敢承擔,顯示了一個民族的高素質和訓練有素。反觀我們的一些國民,比身處地震中的日本人更加恐慌。搶米、搶水、搶鹽的搶購風自亂陣腳。這已經不是學生的愚昧,而是民眾群體性的無知。危機教育缺失的嚴重影響,由此可見一斑。
追本溯源,在日本的國民教育中,自救教育不僅被列為學校的必修課,而且開展得如火如荼。日本的很多學校每年假期都要組織學生自愿者團隊進行“野外求生”訓練,每人只發(fā)給五天的口糧,然后教給孩子怎樣采伐、怎樣挖掘、怎樣御獸、怎樣取食等生存自救的方法,要求他們在無任何救助的情況下在野外存活一個月才算完成任務。日本的陽光幼稚園甚至訓練兒童冬天只穿一件衣服,赤腳在鵝卵石上行走,進行殘酷的人生極限考驗。
試想,從小就經受了如此“生存教育”磨煉的孩子們,今后在人生的道路上,還有什么艱難困苦是克服不了的呢?這樣的孩子將來和我們的“小皇帝”競爭,結果會怎樣不言而喻。
反思我們的教育,那種僵死的知識教育正越來越脫離社會現實,很可能使得我們的孩子有知識沒文化,甚至因為缺少自救教育而失去立身之本,因為分數是不能救命的?,F在,我們越來越倡導素質教育,但在這種素質教育中,有沒有自救教育的相關內容,還是很值得懷疑的。
好在也有這樣的有識之士,比如劉良華先生就旗幟鮮明地提出:素質教育要返回人的本身,因而要注重身體教育學,注重孩子的安全和自救教育。
“身體”是教育的“起點”,也是教育的“終端”。教育有多種目標,但所有的目標都必須從身體出發(fā)。教育的基本目的是讓兒童憑借完整的身體享受完整的幸福?;蔚摹爸R教育”會讓學生的腦袋越來越大,身體越來越小。
中國式的他救教育和外國式的自救教育之間,教育價值取向和生命價值取向迥然不同,這也體現了國家對教育本質的認知,但我們全面的素質教育,完全可以既包括他救教育,也包括自救教育。熱愛自己的生命,一點也不可恥。
汶川大地震中,四川安縣桑棗中學2300名師生,無一傷亡,校長葉志平因此被稱為“史上最牛校長”。但這一最牛校長在地震前卻飽受質疑,因為他每周都要進行危機教育,每周都要進行逃生訓練。地震發(fā)生后,桑棗中學2300多名師生從不同的教學樓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安全有序地沖到操場,以班級為組織站好隊,一個都沒有少,只用時1分36秒!
但愿這樣的奇跡不再是奇跡,但愿自救教育成為學校教育的常識,更能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責 編 盧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