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國士
(解放軍251醫(yī)院影像中心,河北 張家口 075000)
冠狀動脈瘺(Coronary artery fistula,CAF )是指冠狀動脈主干或其分支與心腔和其他血管之間存在異常交通,血液由冠狀動脈經(jīng)瘺管分流到相關心腔和血管,可以是先天或獲得性(創(chuàng)傷、感染),據(jù)報道[1],發(fā)病率約為 0.2%~1.2%,以往,冠狀動脈造影或升主動脈造影一直是診斷的金標準,近年來隨著多層螺旋CT 特別是64層、雙源CT 的應用,CAF 的報道日漸增多,筆者收集16例CAF 患者的資料,探討64層螺旋CT 對CAF 的診斷價值及其影像學表現(xiàn)。
收集本院2005年12月~2009年5月經(jīng)64層螺旋CT冠狀動脈檢查證實的CAF 患者16例,其中男10例,女6例,年齡45~76歲,平均56.4歲。本組患者中1例表現(xiàn)為室性心律失常,1例心肌梗塞,1例表現(xiàn)為勞累后心痛,其余表現(xiàn)為不同程度胸悶、心慌等不適癥狀。
采用 64排CT(GE Light Speed VCT ),仰臥位、腳先進、胸前心電門控。先行定位像掃描,然后預掃描(對比劑追蹤技術)確定最佳掃描延遲時間,具體方法:使用雙筒高壓注射器(Medrad SCT 212),經(jīng)肘前靜脈以5ml/s 的流率注射非離子型對比劑(碘帕醇,370mgI/ml)15ml 和生理鹽水15ml, 延遲8s 后在主動脈根部層面連續(xù)進行15次掃描,層厚5mm,掃描時間1s,間隔1s,層厚5mm,然后在主動脈內選擇興趣區(qū)并測量其時間-密度曲線,其峰值時間即為最佳掃描延遲時間。冠脈掃描范圍自氣管隆突下1cm至心臟的膈面下約2cm,使用高壓注射器注射對比劑(注射濃度、速率同預掃描)60~70ml和生理鹽水30ml,掃描延遲時間由預掃描確定。掃描參數(shù):機架旋轉速度0.35s/r,層厚0.625mm,重組間隔0.625mm,螺距 0.24∶1,視野 250mm,矩陣 512×512,管電壓為120kV,管電流為600mA。采用回顧性心電門控技術和分段數(shù)據(jù)采集方式。
將原始數(shù)據(jù)傳輸?shù)紸W 4.3P工作站上,常規(guī)以75%RR間期重組原始數(shù)據(jù),若偽影較重,則選擇其它最佳時相重組。容積再現(xiàn)(VR)用于立體觀察心臟和冠狀動脈的三維空間解剖結構。曲面重組(CPR)用于了解冠狀動脈管壁、管腔、走行及其與鄰近大血管的關系。多平面重組(MPR)觀察心腔內部結構,心腔及大血管是否有擴張,觀察瘺口的起源、走行及引流位置。
16例患者檢查過程順利,圖像顯示滿意(圖1,2),其中單純起源于右冠狀動脈6例(37.5%),左冠狀動脈4例(25%),起源于左、右冠狀動脈6例(37.5%)。引流至左心系統(tǒng)者6例(37.5%),其中合并2例左心房增大,引流至右心系統(tǒng)者3例(18.75%),其中1例合并右心室增大,引流至肺動脈者7例(43.75%),其中5例合并肺動脈增粗。瘺管呈管狀的6例,蚯蚓狀的4例,叢狀的6例,瘺管起始部呈瘤樣擴張者2例。16例患者有2例合并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管腔重度狹窄(表1)。
表1 CAF起源、瘺口及瘺管形態(tài)
CAF多屬先天發(fā)育異常,為胚胎時期心肌竇間隙及心臟動靜脈之間的網(wǎng)狀交通殘留,部分伴有其它先天性畸形。CAF多為單發(fā),少數(shù)為多發(fā),以往學者報道[2-3],CAF起源于右冠狀動脈約占60%,左冠狀動脈占40%,雙側者不足5%,但在本研究中雙側起源者占37.5%,與起源于右冠狀動脈的比例相當,與以往文獻報道有較大差異,需要大樣本量的進一步研究。
相對于CAF的起源,瘺引流的位置對血液動力學及病理生理的改變更為重要,既往文獻報道[2,4-5],瘺入肺動脈者占29.8%~43%,右心室 14%~40%,右心房 19%~20.2%,左心室5.8%~19%,左心房5%,但在本研究中,瘺入左心房的最為多見,其次為肺動脈、右心室,可能與樣本量較少有關。CAF對血液動力學的影響取決于瘺口的位置、分流量的大小及其與心腔、血管之間的壓力階差等因素。如分流進入右心系統(tǒng)者,可出現(xiàn)左向右分流,形成與動脈導管未閉相類似的病理生理變化;如瘺入左心系統(tǒng)者,則出現(xiàn)左向左分流,其中瘺入左心室者,類似于主動脈關閉不全,一般只在舒張中期出現(xiàn)分流,瘺入左心房者則出現(xiàn)連續(xù)性左向左分流。分流量較小者,患者常無臨床癥狀,分流量較大者,使相關冠脈血流量減少,可導致局部血液供應減少,造成所謂的“竊血現(xiàn)象”,同時還可加重心臟負荷,導致引流位置心腔增大。因此,評估瘺管分流量的大小至關重要,關系到患者是否進行相應的治療。分流量的大小與瘺口和引流位置之間的壓力差相關,在本組研究中,筆者將瘺管分為管狀、蚯蚓狀及叢狀3種類型,管狀分流量較小,常不伴有心腔擴大,而叢狀分流量較大,其中7例瘺入肺動脈的病例中,6例瘺管為叢狀,5例肺動脈增粗,與冠狀動脈、肺動脈之間壓力差較大有關。
64排螺旋CT具有較高的空間和時間分辨率,結合心電觸發(fā),克服了心臟搏動對圖像質量的影響。原始數(shù)據(jù)可經(jīng)MPR、VR、MIP、CPR等多種方法重組,不僅可顯示冠狀動脈的走行、毗鄰和管腔內斑塊的情況,而且還可評價心腔及心臟大血管的情況,對先天性心腔結構異常也具有非常高的診斷價值。以往有創(chuàng)傷性冠狀動脈造影是診斷CAF的 “金標準”,但相對于CAF起源及走行的復雜多變,冠狀動脈血管造影常難以做出準確診斷,而且其局限于二維成像,血管成像投射角度受限,可遺漏一些小的瘺口,而且對瘺管走行的空間毗鄰缺乏直觀的顯示。64排螺旋CT原始圖像可連續(xù)追蹤,可見其入口的位置并顯示瘺口數(shù)目,還可顯示其他并發(fā)的畸形及近心端冠狀動脈的情況;MPR可多方位觀察心腔及大血管的內部結構,更為直觀的顯示瘺口的位置,但對瘺血管走行的顯示與VR圖像相比有一定差距;VR成像可多角度、多方位顯示冠狀動脈的起源、數(shù)目及走行的三維解剖關系,對瘺的起源、瘺管的走行及瘺引流的位置顯示更為直觀;CPR圖像可觀察冠狀動脈管腔是否合并狹窄、斑塊及肌橋,有利于更為準確的評估合并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情況,從而有利于手術適應癥的選擇。因此,64排冠狀動脈成像可以更為準確、直觀的顯示CAF的情況和嚴重程度,為手術方案的選擇提供更為詳盡的信息。
[1]Dodge-Khatami A,Mavroudis C,Backer CL,et al.Congenital heart surgery nomenclature and database project:anomalies of the coronary arteries[J].Ann Thorac Surg,2000,69(suppl 4):S270-S297.
[2]Angelini P.Normal and anomalous coronary arteries:definitions and classification[J].Am Heart J,1989,117(2):418-434.
[3]鄭麗麗,楊有優(yōu),謝洪波,等.64層螺旋CT對冠狀動脈瘺診斷的臨床價值[J]. 臨床放射學雜志,2009,28(3):330-333.
[4]McNamara JJ,Gross RE.Congenital coronary artery fistula[J].Surgery,1969,65(1):59-69.
[5]Liberthson RR,Sagar K,Berkoben JP,et al.Congenital coronary arteriovenous fistula.Report of 13 patients,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delineation of management[J].Circulation,1979,59(3):849-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