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彪,陳 剛,韋 璐,曹治婷,劉正剛
(廣西醫(yī)科大學第五附院放射科,廣西 柳州 545006)
大腸癌的診斷通常應用電子腸鏡及氣鋇灌腸檢查,多層螺旋CT仿真內窺鏡成像技術(Computed tomographic virtual endoscopy,CTVE)因其具有無創(chuàng)、無痛、安全方便等特點逐步作為臨床診斷結腸癌的一項普查方法。本文收集我院經手術病理證實的192例大腸癌患者CTVE資料,與電子腸鏡對照分析,旨在探討多層螺旋CTVE的臨床應用價值。
經手術病理證實的大腸癌患者192例,其中男113例,女79例,年齡21~87歲,平均57歲。58例有大腸癌家族史,大便潛血陽性107例,黏液血便85例,均有慢性腹痛、腹瀉和/或大便習慣改變。全部患者行MSCT平掃、增強掃描、CTVE檢查及腸鏡檢查。
檢查前日行飲食控制,流質或半流質飲食,檢查前12h口服清腸液2000ml并禁食,檢查當天早上做清潔灌腸1~2次。設備采用德國Siemens Somaton Sensation 16層螺旋CT機,同機Volume Wizard工作站(Version A50A)。腸鏡采用Olympus-CFQ260 AI或Penta Xec 3830MK電子腸鏡,觀察范圍從直腸逐漸深入到回盲部,腸鏡檢查要求患者檢查前3d半流質飲食,檢查前12h口服50%硫酸鎂50ml,檢查當天禁食,早上口服清腸液2000ml,對有腸梗阻的檢查前2d開始做4~5次清潔灌腸。
CT掃描患者左側臥位,經肛門注入空氣約1000~1500ml,主要根據患者的耐受程度而定。再讓患者仰臥位掃描定位像,觀察結腸內充氣足夠時,再行容積掃描,腸腔充氣不足無法進行CTVE檢查,因此應該盡可能的使腸腔充氣,同時應控制避免過量的氣體進入小腸。掃描時患者平靜呼吸,掃描范圍從膈頂到盆腔下緣,包括全部結腸、直腸,必要時變換體位掃描。掃描條件:電壓120kV、電流100mAs、螺距1.5、準直器寬度 0.75mm、層厚1mm,重疊重建30%~40%,重建函數10。增強掃描使用非離子型對比劑100ml,流速3ml/s,注射后22s開始掃描。
將所獲得軸位容積數據輸入同機配備的Volume Wizard工作站進行CTVE檢查,運用Flythrough軟件,設置閾值為-600~-380HU,采用自動導航或選擇手動控制行進路線,從直腸遠端逐漸深入腸腔至回盲部,通過旋轉拉伸“三角”定位線調整感興趣區(qū)(ROI)腸腔的視野,分別選擇由盲腸向直腸方向或直腸向盲腸方向,調整好圖像的閾值及透明度,模擬電子腸鏡觀察腸腔。同時運用工作站中的2D、3D軟件針對CTVE發(fā)現的病灶,進行多模式重建處理(MPR、SSD、Raysum、MIP等),在顯示CTVE圖像的同時,同一屏幕可分別顯示三維冠狀位,矢狀位及軸位的圖像,通過上下、左右移動“十字”定位線觀察ROI腸腔內的三維結構及腸腔外鄰近器官的組織關系,選擇最佳顯示病變的圖像攝片。
192例均用肛管注入氣體,168例腸道清潔滿意,腸腔充氣良好,腸管能充分擴張,其中17例注入氣體較多,導致小腸充氣明顯,影響觀察,但并未影響對病變的檢出。12例因腫瘤侵犯范圍較大,腸腔狹窄明顯致嚴重腸梗阻,腸道清潔欠佳,糞便殘留較多,成像效果不理想,其中9例通過調整變換體位掃描后達到診斷效果。本組192例均經手術病理證實,病灶分布在結、直腸的各個腸段,其中68例合并有腸息肉,45例在腸周出現轉移性淋巴結及遠處臟器轉移。
CTVE共檢出182例,檢出率94.8%,8例因腸內容物過多,掩蓋了病變,CTVE未能發(fā)現病灶,2例管狀腺瘤惡變CTVE誤診為良性腺瘤樣息肉,病變最大長度為16cm,位于乙狀結腸并累及直腸。腸鏡檢出171例,檢出率89.1%,其中12例在進鏡過程中,因疼痛難忍自動放棄檢查,5例因腸痙攣或腸道粘連未能進鏡至升結腸和回盲部,20例由于腫塊較大或腸壁明顯增厚致腸腔狹小甚至閉塞,鏡身難以通過,未能觀察到病變近端的情況,只能遠端取活檢。CTVE及腸鏡檢出病灶及分布情況見表1。
表1 192例大腸癌多層CTVE與電子腸鏡檢查結果比較
本組中CTVE按大腸癌的大體形態(tài)可分為腫塊型、潰瘍型、浸潤型及混合型。腫塊型105例,CTVE表現為腫塊呈息肉狀或無蒂菜花狀向腔內不規(guī)則突出(圖1~3),寬基底,分葉狀,表面凹凸不平;潰瘍型16例,表現為腫瘤周圍或中心呈不規(guī)則的較大凹陷,周圍呈環(huán)堤狀隆起,表面凹凸不平(圖4~6)。浸潤型33例,表現為腫瘤環(huán)腸周浸潤生長,環(huán)腸壁部分或全部生長的多結節(jié)、形態(tài)不規(guī)則的腫塊影,腸壁不規(guī)則增厚、僵硬,黏膜表面凹凸不平,腸腔狹窄明顯,部分呈細小間隙通過(圖7~9);混合型38例,表現為腫塊型及潰瘍浸潤型的綜合,呈不規(guī)則的環(huán)形隆起或多結節(jié)狀,表面凹凸起伏(圖10~12)。192例大腸癌多層CTVE與電子腸鏡分型結果比較見表2。
表2 192例大腸癌多層CTVE與電子腸鏡分型結果比較
影響大腸CTVE成像質量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首先是檢查前患者的準備工作,優(yōu)良的腸道清潔效果是保證CTVE等各種后處理技術順利進行并獲得滿意圖像質量的基礎,除了嚴格按規(guī)范化程序對每例患者進行腸道準備外,檢查當天早上還要求患者禁食并做清潔灌腸1~2次,以保證腸道徹底清潔,避免腸內容物潴留產生假陽性,值得指出的是使用傳統(tǒng)的導瀉劑(如番瀉葉、硫酸鎂等)不易達到徹底清潔的目的,本組病例在檢查前1天晚上均服用含電解質的清腸液2000ml,可以獲得比較滿意的清潔效果,同時避免了使用導瀉劑引起腸內過多液體潴留。
其次由于大腸是中空肌性管道,MSCT掃描時必須注入一定量的對比劑才能使腸腔充盈擴張,注入空氣更易獲得良好的腸管擴張效果[1]。且在容積掃描條件下,用氣體作為對比劑更適合多種重建,特別是有利于CTVE在腸腔內觀察腫瘤的形態(tài)特征,并能準確進行大體分型。本組全部采用氣體作為對比劑,成像效果滿意。筆者認為在向腸內注氣時量的控制非常重要,氣量不夠不足以使腸管充分擴張,一些復雜的結腸袋皺褶被誤認為息肉以及腸腔內殘留糞便、異物等,影響對小病灶的檢出[2],氣體太多會使小腸過度充氣,影響圖像重建質量。由于個體差異的原因,注入的氣量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筆者體會首次注入氣量1000ml先做定位掃描,觀察氣體在大腸內的分布情況及腸管擴張程度,如不滿意還可適當追加300~500ml氣體,以回盲部充盈擴張為宜。本組除12例因腫瘤較大引起嚴重的腸梗阻,腸腔充氣擴張不滿意,其余均能獲得良好的腸管擴張效果。
最后是掃描方式的合理選擇和技術參數優(yōu)化組合。掃描體位常規(guī)采取仰臥位,根據病變發(fā)生部位不同必要時結合特殊體位掃描,如右半結腸癌抬高軀干右側,左半結腸癌抬高軀干左側,直腸、乙狀結腸癌采取俯臥位掃描等,體位改變能使病變腸段得到有效擴張,殘留的腸內容物及液體發(fā)生移動,減少對病變的遮蓋,以利于對病變細節(jié)征象的顯示。根據16層螺旋CT的技術特點,為獲得理想的容積數據,要求一次屏氣用11~12s時間完成大范圍的全腹掃描,以減少呼吸及腸蠕動造成偽影,本研究經驗技術參數選取120kV、100mAs、螺距1.5、準直器寬度 0.75mm,層厚1mm,重疊重建約30%~40%,重建函數FC 10,可保證獲取的圖像清晰、平滑及組織密度分辨高,重建后的圖像經Volume Wizard工作站處理后腸腔內病變顯示清晰。
電子腸鏡對病變的顯示直觀、敏感性高,可在直視下觀察腫瘤的形態(tài)、大小,在腸腔內的生長情況,借助鏡頭上附著的圖像放大裝置,能清楚地顯示腫瘤表面和局部黏膜的變化,如糜爛壞死、潰瘍形成等,同時可取組織活檢,對于定性診斷和病理分型非常重要。也可以對腸內息肉等病變進行切除治療。但由于腸鏡是一種侵襲性的檢查方法,時間較長,受檢者會有一定痛苦,全麻下進行又會帶來麻醉或鎮(zhèn)靜藥物風險,不適合老年體弱患者。對于腫瘤引起嚴重腸腔狹窄甚至閉塞的患者,亦可導致腸鏡檢查失敗。本組12例在進鏡過程中,因疼痛難忍自動放棄檢查,5例因腸痙攣或腸道粘連未能進鏡至升結腸和回盲部。
CTVE是一種無創(chuàng)的檢查方法,雖然電子腸鏡是目前的重要檢查手段,但CTVE相對腸鏡檢查仍是一種有價值的補充[3],隨著多層螺旋CT技術的日趨成熟,CTVE在臨床上已廣泛運用于大腸癌的檢查。筆者總結以下幾點CTVE較電子腸鏡檢查的優(yōu)勢:①疾病診斷方面CTVE可聯合MSCT的多種重建成像技術(MPR、MIP、SSD等),可以獲得軸位、矢狀位、冠狀位甚至任意位置的圖像,對比腸腔內外的圖像觀察病變,對大腸的整體形態(tài)、腸周及腹腔臟器情況顯示清晰,如腸周腫大淋巴結、大腸癌向腸腔外擴展侵犯程度、癌腫的血供及周圍供血動脈等情況,對診斷及鑒別診斷有很大的幫助。本組CTVE共檢出182例,檢出率為94.8%,MSCT檢出189例,檢出率為98.4%,其中45例診斷腸周出現轉移性淋巴結及遠處臟器轉移。腸鏡共檢出171例,檢出率為89.1%,檢出率低于CTVE,且未能發(fā)現腸周淋巴結及遠處轉移;②CTVE能觀察到腸鏡無法達到的腸腔區(qū)域。如腸癌重度狹窄未能通過的腸段,CTVE可以選擇調整導航的方向,“飛越”狹窄的腸段,從狹窄的近段及遠端實時航行觀察腫塊的形態(tài)特征、表面情況及與腸壁的關系等,導航點可以越過細小的狹窄段在全結腸內漫游尋找病變,改變閾值透明度,準確診斷腸腔內、外疾病。本組中有20例患者由于腫塊巨大隆起或腫瘤環(huán)壁生長致使腸腔狹窄或閉塞,結腸鏡身不能通過,而利用結腸充分充氣,均充分顯示狹窄段腸腔并能從狹窄遠段觀察病變的情況;③對大腸癌定位和分型診斷的優(yōu)勢,定位和分型的準確診斷對于手術方案的制定具有直接的指導意義,為術前選擇手術的方式、范圍、手術的路徑提供了依據。定位方面CTVE可以結合MSCT的多種重建成像技術(MPR、MIP、SSD等)獲得軸位、矢狀位、冠狀位甚至全結腸位置的圖像對病灶準確定位,同時顯示病灶腸周脂肪層和鄰近臟器受累情況。腸鏡主要以進鏡深度來判斷病灶在大腸中的部位,容易出現定位錯誤,或操作者對腸腔內黏膜皺襞形態(tài)的標志識別不清時,也易致定位錯誤[4]。本組結果顯示,對右半結腸癌的定位符合率仿真內鏡高于腸鏡,其中7例盲腸-升結腸癌及8例結腸肝曲癌,CTVE全部定位準確,腸鏡僅診斷3例(42.9%)和5例(62.5%),有3例肝曲結腸癌腸鏡誤診為升結腸癌,筆者分析可能與腸鏡插入升結腸過程中反復操作,易導致腸腔痙攣、腸壁黏膜形態(tài)發(fā)生變化而識別錯誤。分型方面由于大腸癌以腫塊型居多,CTVE對腫塊型的判斷符合率高于腸鏡,究其原因:CTVE可以選擇調整導航的方向,從狹窄的近段及遠端實時航行觀察腫塊的形態(tài)特征、表面情況及與腸壁的關系等,觀察到纖維腸鏡無法達到的腸腔區(qū)域,而腸鏡對于腫塊較大、腸腔嚴重狹窄、腸腔痙攣鏡身未能通過者無能為力,只能顯示腫塊遠端的部分形態(tài),缺乏對病灶整體認識故而判斷錯誤。對浸潤型和潰瘍型的判斷,由于腸鏡可以直視并放大視野,對病灶黏膜的細微變化和癌性潰瘍判斷準確,CTVE受偽彩染色、重建函數及閾值的影響對浸潤型和潰瘍型分型符合率要低于腸鏡。不僅是定位和分型,充氣大腸螺旋CT掃描對大腸癌的術前分期亦很有價值,對判斷局部浸潤和遠處轉移的情況更為準確,是評估大腸癌術前分期的很有價值的方法[5-6]。
CTVE同電子腸鏡比較不能對發(fā)現的病變進行活組織檢查,這是CTVE檢查最大的弱點,同時不能像電子腸鏡那樣進行結腸息肉切除等治療。另外CTVE檢查由于受呼吸、移動偽影、腸內殘留糞便、腸腔充氣程度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在CTVE檢查過程中有時會產生假陰性或假陽性,所以它并不能完全取代電子腸鏡。
]
[1]余深平,李子平,許達生,等.大腸充氣螺旋CT掃描圖像后處理功能的臨床應用[J]. 中華放射學雜志,2000,34(5):295.
[2]王晉祖,郝楠馨,李峰,等.多層螺旋CT仿真結腸鏡診斷直、結腸病變[J]. 中國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04,12(4):249-253.
[3]Copel L,Sosna J,Kruskal JB,et al.CT colonography in 546 patients with incomplete colonoscopy[J].Radiology,2007,244(2):471-478.
[4]彭健,張陽德.大腸癌早期內鏡診斷進展 [J].中國內鏡雜志,2003,9(4):95-96.
[5]任振東,徐榮天,王欣,等.大腸癌多層螺旋CT診斷與臨床病理分期的對照研究 [J].中國臨床醫(yī)學影像雜志,2005,16(12):685-687.
[6]胡明華,翁媛英,吳玉林,等.多層螺旋CT對直腸癌和結腸癌的診斷價值[J]. 放射學實踐,2007,22(8):847-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