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如
(北京大學法學院,北京100000)
香港自1997年回歸祖國后,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行使主權的特別行政區(qū),由于特殊的歷史、法律、社會等原因,導致在該地通行的法律體系與大陸其他區(qū)域有很多明顯的差別。隨著香港與內地政治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兩地法律體系的差異越來越被人們所深切感受。正確認識和了解兩地法律體系的差異,不僅有助于正確處理和協(xié)調兩地法律的差異,更有利于促進彼此之間的交流和聯(lián)系。
在大陸現(xiàn)今具有明顯“大陸法系”特征的法律架構中,關于遺囑和遺產的法律內容往往被歸屬于民法的范疇,而且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因為這涉及到一個家庭(或家族)中財產(有時連帶債權)的繼承和延續(xù)問題,并且經(jīng)常會與家庭(或家族)外部發(fā)生關聯(lián)。而在香港特別行政區(qū),由于殖民地時代的“宗主”英國是典型的“英美法系”(或稱為“普通法系”)國家,雖然不如“大陸法系”那樣強調成文法律的制定,但同樣重視關于遺囑和遺產的案件處理、條例制定以及司法解釋,藉以實現(xiàn)法律的公平正義目標。由于“英美法系”特別注重以往判例對當前案例的約束性,加之早期英國施行較為穩(wěn)健的殖民地管理政策,對于香港在成為殖民地以前所通行的法律采取“容忍+改造”的策略,因此香港關于遺囑和遺產管理方面的法律長期以來存在“歷史遺留問題”。筆者擬以時間順序簡述一下香港關于遺囑和遺產法律的歷史發(fā)展過程,從而使人們對這個地區(qū)的法律內容有更多了解。
一
1843年4月5日,香港立法局正式成立,在當時的文件中明確表示,香港實施的法律是已生效的英國法律條文及中國傳統(tǒng)法律與習俗。根據(jù)1844年第15號條例設立香港高等法院,該法院具有處理遺囑認證、遺產管理方面的管轄權。該法院規(guī)定,其有權授予死者的合法近親而且必須是滿21歲的香港居民管理死者的遺產書,及為管理遺產的行為作出有關規(guī)定。根據(jù)這項條例,身處香港的中國籍居民一方面不適用那些不適宜于他們的英國法律;另一方面,所適用的法律也不得對英國女皇及她所象征的英國政府有所貶損。同時,該條例進一步規(guī)定,所有遺囑必須按照英國法律規(guī)定的模式簽訂。隨后,1845年港英殖民政府又以新頒條例(第6號)的形式,代替了1844年的第15號條例,同時引用了更多關于繼承方面的英國法律。例如規(guī)定可以把管理遺產書授予已滿21歲居住香港的合法近親,而此前香港遺囑認證承辦處的慣例是,把管理遺產書授予無遺囑者的寡婦。
19世紀50年代,1854年的第6號條例對無人申領的無遺囑遺產作出規(guī)定:無人申領的無遺囑遺產,會由法定遺產管理人登報通告,如果6年無人申領,則該遺產將被充公。隨后,該項條例又被1855年第5號條例取代。而在1856年以前,那些沒有遵照英國法律規(guī)定的遺囑模式簽訂的遺囑經(jīng)常會被判為無效,其中就有很多中國籍的居民因為按照中國傳統(tǒng)方式訂立而被宣告無效。很明顯,根據(jù)此前法律規(guī)定,那些按照英國法律的規(guī)定制定的遺囑格式并不適宜中國人。因而,1856年第4號條例應運而生,用以更正1844年的舊條例,承認那些按照中國人的習俗或習慣簽訂的遺囑為有效的遺囑。但是,直到1857年香港才有明文規(guī)定管轄香港中國居民的無遺囑繼承的法律。
1857年第3號條例,本來是用以規(guī)定在香港實施幾個英國的議會法例,其中一條就是有關“統(tǒng)一管理無遺囑遺產”的議會法,而且是第3號條例中最關鍵、也是歷年來引起最多爭議的部分。該條例聲明香港適用整個“統(tǒng)一管理無遺囑遺產”議會法,但那些可能影響到中國人無遺囑者遺產分配習俗的部分法律內容不能適用。這表明立法局在通過1857年條例之前,已經(jīng)考慮到讓中國居民繼續(xù)適用自從1843年前就已在適用的關于無遺囑者遺產方面的傳統(tǒng)法律及習俗。進而1858年第5號條例又規(guī)定全香港適用1857年生效的英國“遺囑認證法”。
1860年立法局藉助修訂第8號條例,修改有關授予或取消遺產管理書及遺囑認證的英國法律,授權香港高等法院為無遺囑遺產指定的遺產管理人、無遺囑的執(zhí)行人或在其他與執(zhí)行遺囑有關的情況下指定遺產管理人,并規(guī)定遺產管理人必須放下保證金及按照法庭的規(guī)定管理遺產。通過查閱香港初期有關繼承的法律,我們可以了解到高等法院在遺囑認證、管理遺產方面的管轄權的范圍,實際上包括所有的英籍居民、外籍居民及中國籍居民。同時,立法局也強制制定一條從英國引進的強性規(guī)定:無論是英籍、外籍人士或中國籍居民,無論是有遺囑或無遺囑遺產都必須先向高等法院申請遺產管理書,拿到管理書后才可以管理遺產,而且管理遺產書通常是授予最近的親人。
從上述法律條例的內容演變可以發(fā)現(xiàn),1860年初期立法局的工作是引進英國法律,修改不適宜香港環(huán)境或居民的英國法律,保留一部分中國傳統(tǒng)法律與習俗。而立法局通過不斷訂立新的條例以代替舊的條例,明顯表示立法局修改法律的最終的目的在于使那些本來是為英國國民及環(huán)境修訂的法律越來越適宜香港的居民及環(huán)境。這種企圖,在1873年第3號條例(《高等法院條例》第5條)中就早已表露無遺:“香港實施1843年4月5日已生效的英國法律,那不適宜本地環(huán)境或居民或香港立法局已通過、已修改的英國法律除外?!闭纭读x律公告》所宣告的,該條例沒有提到全面實施中國傳統(tǒng)法律與習俗,也沒有提到取消中國傳統(tǒng)法律與習俗,而是容許部分地修改英國法律。所以,立法局在1873年之前及之后修改了很多英國法律,以適宜香港的環(huán)境或居民。例如,接受中國籍居民的書面遺囑不需要按照英國法律規(guī)定的格式;承認按照中國傳統(tǒng)法律與習俗締結的中國舊式婚姻是有效婚姻;接受中國籍居民在無遺囑情況下分配遺產不需要受英國法律影響,即可以按照中國傳統(tǒng)法律與習俗分配遺產。這些法律努力,為香港地區(qū)在近代中國不斷的社會動蕩中提供了一個穩(wěn)定的生活、營商環(huán)境。
二
1886年立法局修訂第10號條例,目的是準許高等法院協(xié)助無遺囑者的寡婦及小孩領取價值低于500元的遺產,幫助他們辦理手續(xù),付保證金,領取遺產,并且免付高等法院的手續(xù)費,唯一的條件是寡婦及小孩必須是香港居民。后來,這個條例及1890年有關法定遺產管理人的條例都被歸納入1897年第3號條例,即《遺囑認證條例》。該條例除了聲明高等法院具有遺囑和遺產的管轄權外,并聲明所有遺產,無論是有遺囑的,還是無遺囑的,必須先由高等法院司法常務官擔任的法定遺產管理人管理。任何人士(包含中國籍居民)過世留下的無遺囑遺產,無論是無遺囑者的至親已向法庭申請管理遺產,或至親不滿21歲,或沒有至親在香港,或過世12個月沒有人申請管理遺產,都必須先由法定遺產管理人管理遺產。在特別的情況下,法庭可酌情不把管理無遺囑遺產權授予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人士,而把管理無遺囑遺產權授予適宜的人士,只須該人士付保證金且按照法庭的限制處理遺產。這項條例還特別提出,如果無遺囑者的居留地是中國,香港法庭有權酌情決定是否通過清政府官員了解有關的中國傳統(tǒng)法律與習俗,并根據(jù)無遺囑者居留地的法律及案情處理該項遺產。無論死者持有中國或其他國家的國籍,死者家屬必須先拿到遺產管理書才可以處理遺產。事實上,通常的條件下,法庭的慣常判決是把遺產管理書授予死者最近親的親屬。
三
我們從上面述及的1844年至1897年管轄遺囑、遺產的條例可以了解到,影響中國居民繼承物遺囑遺產的第一個重要的條例是1857年第3號條例,該條例提出香港的中國籍居民可以不適用那些可能影響他們繼承無遺囑遺產的習俗的英國繼承法。第二個重要的條例是1897年第3號條例,該條例提出香港法庭可以按照中國居民的居留地法律(即《大清律例》)與習俗及案情判決無遺囑遺產的分配。其后,1933年第14號條例管轄無遺囑遺產的條款基本上只是稍微修改1897年的相關條款,并沒有大的改變;1897年到1933年香港管轄無遺囑遺產的法律條款基本上也沒有什么更改。1933年到1971年之前香港仍然沒有一個法律條款明確指示有關涉及舊式婚姻婦女的無遺囑情況下該由誰來繼承遺產,該怎樣分配遺產。第三個影響香港中國居民繼承無遺囑遺產的條例是《無遺囑者遺產條例》。在實施《無遺囑者遺產條例》之前,香港法官對于相關中國傳統(tǒng)法律與習俗的理解與適用,主要是通過以下方式獲得的:聆審案件的過程中專家證人提供的關于中國傳統(tǒng)法律與習俗的專家證據(jù),吸收相關知識,查閱歷年來有關中國傳統(tǒng)法律與習俗的專著、以前的案例。而在實施該條例之后,香港法官仍需要藉助傳統(tǒng)法律專家就案情闡釋傳統(tǒng)法律及習俗,以協(xié)助理解和作出判決,只不過依賴性較以前減弱。
《無遺囑者遺產條例》自1971年10月7日生效,是香港第一個明文規(guī)定舊式婚姻婦女可以分享無遺囑遺產的法律條例。該條例界定了夫妻關系、夫妾關系、妻妾關系的確立,以及妻生子女與妾的關系,妾生子女與妻的關系;又肯定了妻生子女與妾生子女作為丈夫的后嗣具有平等地位,繼承妻或妾的無遺囑遺產,家屬繼承無遺囑遺產的優(yōu)先次序及分配遺產的份數(shù)。這個條例輔助法官裁決訴訟雙方的婚姻關系,從而決定繼承權的次序及分配遺產的份數(shù)。例如1989年的“兩位平妻案”,如果該案無遺囑者有后嗣,根據(jù)《無遺囑者遺產條例》填房妻該得一半不動產遺產,后嗣平分另一半。假如最后平妻證實自己是妾,那么填房妻得到的一半物業(yè)必須拿出三分之一給妾;假如她堅持自己是平妻而舊式婚姻中沒有這個婚姻身份,填房妻就不用分給她三分之一不動產。但是,每個案件的案情都不一樣,所以應該根據(jù)案情,根據(jù)基本道德、公平、公正及普通常識的理解來闡釋《無遺囑者遺產條例》的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