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俊
(湖南城市學院 大學英語部,湖南 益陽 413000)
關聯(lián)理論視角下時政新詞的英譯效度
田 俊
(湖南城市學院 大學英語部,湖南 益陽 413000)
正確翻譯各種時政詞語對于正確傳達中國聲音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關聯(lián)理論的框架下,提高時政新詞翻譯效度的有效策略是在政治內(nèi)涵、語言表達、文化形象等方面追求目的語與源語的最佳關聯(lián),從而保證時政新詞的翻譯效度。
關聯(lián)理論;時政新詞;翻譯效度;最佳關聯(lián)
隨著時代發(fā)展和進步,中國對外交往成為國家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通過各種政治文獻和政治言辭來闡明各種政策、路線,表達對內(nèi)對外的政治立場和政治觀點,從各個側面展示我們的國家形象。同其他文獻相比,時政文獻的翻譯如出現(xiàn)不當或錯誤,會造成受眾理解上的偏差或障礙,進而對中國的政策路線產(chǎn)生誤解,影響國家形象,造成國家利益損失。正確翻譯各種時政詞語對于正確傳達中國聲音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探討時政新詞的翻譯具備現(xiàn)實意義。目前,關于時政詞匯的翻譯己有不少資料可供借鑒,但由于時政新詞具有創(chuàng)造性、時效性和不易求證等“另類”特點,所以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
要把一大批具有中國特色及中國國情特點的詞語準確、妥當?shù)剞D換為不同認知語境中對應的目的語,就涉及到譯者在跨文化思維中如何轉換、傳遞源語認知語境,激活受眾相應的認知語境,以達到受眾付出最小認知努力而獲得最大關聯(lián),從而產(chǎn)生與源語同等的效果,這就是時政新詞翻譯的效度。如何衡量時政新詞翻譯的效度呢?本文從近幾年來有著廣泛影響力的認知語用學理論——關聯(lián)理論——角度對時政新詞的翻譯效度進行研究,以期在翻譯實踐中實現(xiàn)目的語最大限度地向源語趨同,從而最大程度地保證翻譯效度。
(一)關聯(lián)理論及其與翻譯的關系
語言學家Sperber和Wilson于1986年在其專著《關聯(lián)性:交際與認知》(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一書中提出了關于語言交際的解釋理論——關聯(lián)理論。該理論以交際與認知的關系為關注的核心,認為“話語的內(nèi)容、語境和各種暗含,使聽話人對話語產(chǎn)生不同的理解;但聽話人不一定在任何場合下對話語所表達的全部意義都得到理解;他只用一個單一的、普通的標準去理解話語,這個標準足以使聽話人認定一種唯一可行的理解;這個標準就是關聯(lián)性。
因此,每一種明示的交際行為都應設想為這個交際行為本身具備最佳的關聯(lián)性?!盵1]即:要確定交際者的隱含,受體就要尋找話語和語境(Context)之間的最佳關聯(lián)(Optimal relevance),通過推理推斷出語境暗含,最終取得語境效果(Contextual effect),達到交際成功。[2]隨后,Wilson的學生Gutt在他的博士論文《翻譯與關聯(lián):認知與語境》(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中率先將關聯(lián)理論應用于翻譯研究。他認為翻譯的本質(zhì)是一個對源語進行闡釋的動態(tài)明示—推理過程,即譯者在源語認知語境和目的語認知語境之間尋求最佳關聯(lián)性的過程,譯者期待受眾在理解譯文時,能取得充分語境效果而沒有付出不必要的認知努力(Processing effort)。[3]關聯(lián)性越強,語境效果越好,推理時所付出的認知努力越小,反之亦然。用公式可表示如下:
(二)翻譯效度
學者 Reiss和 Vermeer指出,翻譯的交際效果(Communicative efficacy)主要是由它所達到的目的(skopos)的程度所決定的。Chestemam認為:翻譯的成功即翻譯的效度取決于相關因素間的趨同度。一般情況下,譯者應使譯文盡可能地向源語趨同,這是體現(xiàn)翻譯效度的關鍵。從關聯(lián)理論的視角來看,為實現(xiàn)時政新詞的翻譯效度,譯者不僅要傳達出源語的信息意圖,更要傳達出源語的交際意圖,使目的語的受眾與源語的受眾在理解時政新詞時付出的推理努力和最佳關聯(lián)等方面趨同。
要提高時政新詞的翻譯效度,譯者需要運用恰當?shù)姆g策略。筆者認為最有效的策略莫過于李長春同志的“外宣三貼近”原則——貼近中國發(fā)展實際,貼近國外受眾對中國信息的需求,貼近國外受眾的思維習慣。該原則與關聯(lián)理論的翻譯觀十分契合,在翻譯實踐中體現(xiàn)為在政治內(nèi)涵、語言表達、文化形象等方面追求目的語與源語最大限度的趨同,從而保證最大程度的翻譯效度。
(一)政治內(nèi)涵準確無誤
由于時政詞語自身特點,其翻譯效度很大程度建立在信度的基礎之上。在實踐中,譯者首先應從詞語政治內(nèi)涵角度找出源語與目的語的最佳關聯(lián)點,追求兩者的最大趨同。如:“小康”一詞,在《辭?!分械囊?guī)約意義為“家庭生活比較寬裕,可以安然度日”,因此有譯者按其規(guī)約意義將其譯為“relatively comfortable”。該譯法不可取。上個世紀,鄧小平主席指出的小康社會絕不是單純的物質(zhì)文明,還應包括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所以主流媒體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改譯為“build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隨著改革的進程,在第十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文件中,該詞組又被譯為“build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aspects”。又如,我們今天談“祖國統(tǒng)一”主要指解決臺灣問題,讓臺灣重新回到祖國懷抱。因此,應將“祖國統(tǒng)一”譯為“reunification of the motherland”,而《漢英雙語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將其譯為“national unification”。[4]這種表達,或許某些不太友好的國外媒體是故意為之,但作為國內(nèi)的對外宣傳,我們就應“三思而后譯”,力求表達出政治詞匯的內(nèi)在隱含了。
(二)語言表達靈活變通
漢語時政詞匯往往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具有中國語言獨有的表現(xiàn)形式,蘊含著許多與國情、民族特性和文化傳統(tǒng)有關的信息,如“八榮八恥”、“草根工業(yè)”、“彎道超車”等等。這些時政詞匯中的大多數(shù)不能在英文詞匯庫中直接找到對應的目的語,此時譯者宜采取靈活變通的翻譯方式,或引用或引申或加注,甚至在準確把握源語內(nèi)涵和目的語表達習慣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以達到對外宣傳的效果。
1. 直譯。對于可按照其規(guī)約意義進行翻譯,并能取得對等效果的時政詞匯宜采用直譯。如“和諧社會”可直譯為“harmonious society”,“一國兩制”可直譯為“one country, two systems”。
2. 意譯。對于無法在英語詞匯庫中找到對應目的語的時政新詞,如果生硬呆板的對譯,不但不為受眾所理解,還可能產(chǎn)生逆效應。翻譯這類時政新詞應舍去其漢語形式,采取意譯。如“吃大鍋飯”規(guī)約意義為“吃用一個大鍋煮的飯”,若將其譯為“everybody eating from the same big pot”會使西方受眾一頭霧水,因此我們應拋開其漢語比喻,將其意譯為“be treated equally regardless of the work done”。又如“解放前”、“解放后”,直譯為“before liberation”、“after liberation”看似正確,但西方受眾不清楚“l(fā)iberation”到底指什么;而西方媒體常用的譯法“before communist takeover/victory”或“after communist takeover/victory”(共產(chǎn)黨接管/勝利之前/后)我們又不宜沿用。較好的譯文應是“before/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lic of China(in 1949)”或“before/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in 1949)”,清晰易懂又比較客觀。
3. 加注釋。有些時政新詞簡短精悍,但含義深厚。采取加注釋的方法既可以保持中國特色,又不失其準確性。一些歷史事件、地理名稱、人物名字和特有機構名稱就應采用“直譯(或音譯)+注釋”的譯法。如“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若只譯為“The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有些外國人可能以為僅僅是個“會議”,所以應加注釋 “ a national advisory body on policy matters with considerable influence”以加強其傳播效度。對于一些更為復雜的詞匯,翻譯的難度更大,可用“直譯+意譯+注釋”的方法。如“三講”可譯為“‘three stresses’education-to stress theoretical study、political awareness and good conduct”??梢哉f,加注釋是加強對外報道英譯可讀性的關鍵之一。
4. 創(chuàng)新。在準確把握源語內(nèi)涵和目的語表達習慣的基礎上,譯者可運用各種構詞法進行創(chuàng)新,如taikonaut(航天員,太空人)、paper tiger(紙老虎)、Mao Tse-tung Thought(毛澤東思想)等等。這類詞匯已被西方受眾接受并錄入詞典。
(三)文化形象豐富生動
雖然我們強調(diào)對外報道的政治內(nèi)涵,但也不能忽視對外報道的藝術研究。英文期刊《經(jīng)濟學人》將“中國經(jīng)濟持續(xù)高速增長”譯為“China’s economy continues to grow at breakneck speed”?!癰reakneck”一詞既體現(xiàn)了中國經(jīng)濟的快速增長,又蘊含著作者對高速增長的負面效應(如資源浪費、環(huán)境惡化和貧富懸殊)等問題的擔憂。又如在“Hopes that China will ‘leapfrog’ the West(趕上西方)with such super-green cars are na?ve…”一句中,譯者用“l(fā)eapfrog”一詞強調(diào)中西方的差距以及中國想要迎頭趕上的難度,措辭形象生動,取得了良好的交際效果。[5]
時政文獻的翻譯是一項難度極大的工作。它不同于一般的漢英翻譯,其成功與否首先取決于它的翻譯傳播效度。在時政新詞的英譯實踐中,譯者要有意識地尋找源語與目的語之間的最佳關聯(lián),運用靈活變通的翻譯策略,追求源語與目的語在不同認知語境中最大限度的趨同,從而最大程度地提高時政新詞的翻譯效度。
[1] 何自然, 冉永平. 關聯(lián)性: 交際與認知[M].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1: 3.
[2] Sperber D, D Wilson.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1: 15.
[3] Ersnst-August Gutt.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4: 116.
[4] 楊全紅. 漢英新詞翻譯—一項費力難討好的活兒[J]. 中國翻譯, 2003(05): 73.
[5] 官忠明. 漢譯英時政詞語點評[J]. 上海翻譯, 2009(02): 66.
Abstract:The correct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olitical words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reporting on China for foreign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evance theory, the most effective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translation validity of new political words are seeking the optimal relevance between source language and target language in effective political contents, language expressions and cultural images, so as to ensure the translation validity of new politics words.
Key words:relevance theory; new political words; the validity of translation; optimal relevance
(責任編校:高 武)
Translation Validity of New Political Wor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evance Theory
TIAN Jun
(Department of College English, Hunan City University, Yiyang, Hunan 413000, China)
H 315.9
A
1672–1942(2010)03–0088–03
2010-01-02
湖南省教育廳立項資助課題(09C216)
田?。?975-),女,河南桐柏人,講師,主要從事英語教學法與翻譯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