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筆者在的教學實踐中,撰寫了許多教學心得,本文從中摘錄出有典型意義的數(shù)則,以期與語文界同仁們相互切磋。
【關鍵詞】中學語文 語文教學 教學心得
從事語文教學工作近20年,撰寫語文教后一得也不知有多長時間,寫了多少文字。高考結束整理這些資料時,讀它一讀還真覺得受益匪淺。為了拋磚引玉,權寫三記,以貽笑大方。
一、“淘”出精確
引導學生學習猶如引領學生登山,詞語是通向峰巔的石級。對詞語理解錯誤,就會像踏錯了臺階,要么落入懸崖,要么誤入歧途;詞又像美女頭面上的絹紗,撩開它,才能體味到古文的精妙。因此,學習古文,把握詞義尤為重要。
1.對有爭議的多義詞,根據(jù)語境,選準詞義
學生自讀古文時,對一些詞的意義有不同看法,討論時常會爭得面紅耳赤。如《六國論》一文中“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一句中的“善”的意義理解發(fā)生分歧。大部分學生認為“善”是“善于”“擅長”之意,“戰(zhàn)不善”就是“不善于打仗”;而少數(shù)學生認為“善”是“好”之意,“戰(zhàn)不善”就是“仗打得不好”。在同學們覺得都有道理,舉棋不定時,我讓同學們聯(lián)系上下文,看看前后的句子。終于有學生發(fā)出,“兵不利”是“武器不鋒利”,屬于主謂結構“戰(zhàn)不善”也應有是主謂結構,是“仗打得不好”之意思,所以“善”應是“好”的意思。相近的詞義,經過學生自主分析,正確的意義就篩選出來了。
2.對難點詞語,教師舉出全部用法,學生辨析、確認
對學生一時確實難以說出子丑寅卯的詞,教師先介紹這個詞的所有意義和用法,讓學生依據(jù)文句辨析、確認。
如教學《諫太宗十思疏》中“所宜深慎”,“思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賞”,“罰所及,則思無以怒而濫刑?!睂W生對所學短語產生疑惑,我就介紹了“所”在古漢語中的意義及用法:①名詞,處所;②代詞,放在動詞前,組成名詞性所字短語,表示“的人”“的事”“的地方”,放在“以”字前,表示“的原因”等;③跟為連用,表被動;④數(shù)詞,表示大概的數(shù)目。學生經過辨析,覺得這兒的應是代詞,組成了名詞性短語,表示“的事物”“的地方”。
3.敢于質疑權威,尋求精確
學習古文時,經常會碰到參考書翻譯、解釋與學生掌握的詞義及字詞典解釋相悖的現(xiàn)象,此時我就告誡同學不能盲從迷信,要廣泛查閱資料,相信自己,尋求精確。
《六國論》中有“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參考書上將“道”譯為“原因”。學生提出來“道”沒有“原因”之意義,這兒的“道”應作“道理”講。學生還舉出“道”作“道理”講的不少例句來。學生說的有道理,按照翻譯古文的要求,首先要做到準確,一般說來,一個詞怎樣解釋就該怎樣翻譯,用解釋義翻譯不通的才可意譯,像此句翻譯成“賄賂秦國,自己國力虧損,這是破滅的道理?!泵靼淄?“道”譯為“道理”很準確。
二、“淘”出感情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學校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裝進另一個頭腦。我在教學散文、詩歌、小說、戲劇時,總努力把教學內容帶入教學情境之中,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的藝術境界,使他們的情感與作品情感,教師的情感產生強烈共鳴,激發(fā)他們去品味、領悟,把握所要學習的內容。把比較抽象的學習過程優(yōu)化成一種直觀、生動的形式,把枯燥無味的學習化為一種樂趣、一種享受,使學生具有愉快感和成功感,同時掌握知識,開啟智力,陶冶情操。例如我在教學朱自清的《春》時,就是這樣引導學生入情入境的:首先讓學生構思春天的圖景,用自己的語言描繪春天,提出有代表性的問題。組織學生小組討論,代表匯報發(fā)言。同時,我把與課文內容相關聯(lián)的關鍵詞語寫在黑板上,然后用這些詞語巧妙地給學生描繪出一幅絢麗多彩的春天畫軸,為全文的教學定下了和諧的基調。然后,組織學生認真讀課文,我們自然會發(fā)現(xiàn)這正是他們要找的春天,從而愉快地進入學習狀態(tài)之中。
三、“淘”出真諦
高中語文新課程中有一個學習的重點就是閱讀課文,在整體把握文意的基礎上,對課文內容、寫作、語言等某一方面或幾個方面進行分析、評價,進而借鑒吸收。
《黃鸝》一文,學生通過合作,探究了解到文章通過展現(xiàn)黃鸝在不同環(huán)境中不同生命狀態(tài),展現(xiàn)出黃鸝的美麗及其事物極至的發(fā)揮與環(huán)境的關系,最后歸結出普通哲理——各種事物都有它的極致,但在一定環(huán)境里才能發(fā)揮這種極致,那么對這一深刻哲理該如何認識呢?試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并對它作一些評價。
問題拋給學生后,經過短暫的沉寂之后,有學生先聲奪人,說這里強調了環(huán)境對事物的重要作用,事物要展現(xiàn)最佳狀態(tài),人要發(fā)揮最高才能,必須有與之相應的最佳環(huán)境。
馬上有一學生站起來反駁,像毛澤樂、周恩來、鄧小平、魯迅這些偉人,他們曾生活在黑暗的、禁錮得比罐頭還嚴密的社會,環(huán)境扼制了他們的才能,但他們都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對此該怎么解釋呢?
有學生說,這說明環(huán)境起重要作用,而不是決定作用。
這一說法很有見地,抓住了問題的實質,我及時給予肯定并指出,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內因起決定作用,外因起推動作用,這里說的內因就是個人的主觀因素,外因是環(huán)境因素。
受到啟發(fā)后馬上有學生說,只有好的環(huán)境還不行,還要善于利用環(huán)境,才能發(fā)揮極致。
緊接著有個學生分辨說,環(huán)境作用不容忽視,所以對不適宜自己生活工作的環(huán)境,應果斷地讓它“下崗”,另謀高就。
一個學生馬上補充說,對于外因造成自己失敗,不必氣餒,要昂起頭來,相信一定有能展示自己優(yōu)勢的地方。
同學們經過辯論,交流了認識,理解課文中闡明的哲理內容的各個方面的含義,并吸取了其中的精髓,用它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遇到多維答案的問題,讓學生展開想像,各抒己見,真正體現(xiàn)其主體地位,既開闊了他們的視野,又增長了他們的見識和才干。恰到好處的課堂論辯,是課堂教學溪流中濺起的浪花,它增添了情趣,激發(fā)了熱情,使學生心蕩神馳,難已自已。
★作者簡介:王志勇,江蘇省海安縣孫莊中學教師,教務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