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姣麗
2006年5月份,我參加了祁陽縣舉辦的“小學自然學具應用”的優(yōu)質(zhì)課比賽,讓我有幸觀摩了來自各鎮(zhèn)的優(yōu)秀教師的教研課。聽完后的確讓人受益匪淺!我發(fā)現(xiàn):每節(jié)課程序似乎都差不多,從表面看這些課,教師已經(jīng)把《新課程標準》中所提出的“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理念落到實處??捎^察中卻發(fā)現(xiàn),一節(jié)課始終處于活躍狀態(tài)的學生就幾個,有的要么成了坐享其成的拿來主義者,要么成了游離小組合作討論之外的無組織者;有些教師還將一些一目了然的問題進行所謂探究性學習——小組討論。不難看出,許多教師已經(jīng)把“探究性學習”、“合作學習”異化成課堂組織形式的一種“點綴”,窄化為課堂教學形式改革的追求,當成了新課改要求下的一種潮流與時尚。
《科學課程標準》中指出了: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于是許多教師在面對新的課程的時候只把“探究”簡單化為“學生動手操作”、“小組自由討論”。由于沒有理解“探究”的實質(zhì),學生沒有自己的思維空間,也就沒有機會獲得那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無法“體驗到學習科學的樂趣”,更不用說“科學素養(yǎng)”的提高了。
那探究究竟是什么?怎樣才有意義?該如何構(gòu)建有意義的探究?要解決此類問題,我們必須直面課堂,尋找在科學教學中存在的誤區(qū),以便對癥下藥。
誤區(qū)一:科學探究就是讓學生活動
基于《科學課程標準》中指出的“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的理念深入人心。部分教師對“探究”與“核心”理解片面,認為只有讓學生探究的科學課才是好課。部分教師在學生進行探究活動時,缺乏指導,似乎一指導就會違背新課程理念。
誤區(qū)二:小組活動重形式,學生缺乏實質(zhì)合作
分組實驗,是科學課常用的學生探究形式,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在許多教師的課堂上,學生的參與度不夠均衡。學優(yōu)生參與的機會多,往往扮演了一種幫助的角色;學困生成了聽眾,往往越過獨立思考而直接從學優(yōu)生那里獲得信息。
誤區(qū)三:學生研究記錄成點綴
學會做研究記錄是小學科學學習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通過做研究記錄能有力地促進學生探究能力的提高,還能促進學生加深對科學現(xiàn)象的理解,也能培養(yǎng)學生“求實”的科學精神與“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但很多時候,學生的研究記錄只是場“秀”。很少有教師針對所有學生的研究記錄作一些實質(zhì)性的評價。
針對以上誤區(qū),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要深刻把握,準確理解探究性學習的內(nèi)涵
作為當代最有影響的教學改革成果之一的探究性學習,其意義絕非是教學方式上的標新立異,更非像眾多教師潛意識中所認為的探究性學習依然是學生獲取知識、發(fā)展技能的一種途徑。因此,我們要善于啟發(fā)和引導,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進行有效的探究性學習,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合作方法、合作意識、合作習慣、合作技能等“附加值”的培養(yǎng)。
二、提倡有效合作,追求學生發(fā)展均衡
有效的合作需要學生個體充分的自主探索和教師合理的組織和指導。學生在進行小組合作探究的時候,教師應積極參與其中,對小組中成員的不良心理及時進行引導、矯正。比如,對于“膽怯者”,要“推一推”,對他們加以鼓勵,幫助其樹立信心;對于以自我為中心的“狂妄者”,要適當“壓一壓”;對于不合理的“游離者”,要“拉一拉”,讓他有事做;對于隨大流的“盲從者”,要“追一追”,“逼迫”他們思考;對于合作學習成績優(yōu)異的小組,要及時加以表揚,強化合作意識和技能;對于合作學習效果欠佳的小組,要幫助分析原因,提出具體改進建議……
三、注重教學評價,讓激勵滋潤每個孩子心田
科學教學中,我們不僅要注重孩子們實踐活動的結(jié)果,也要重視探究過程中所獲得的一些成果——學生個體研究記錄。為了提高學生對研究記錄的興趣,我們要善于運用激勵性評價對學生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所做的記錄及時評價、強化,讓他們每一個人都有成功的體驗。從而使他們能積極參與“動手操作”、“小組討論”,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探究性學習。
四、更新理念,尋求探究性學習與接受性學習之間的平衡
學習方式的轉(zhuǎn)變絕不意味著一種方式代替另一種方式,要改變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xiàn)狀,并不意味著要完全放棄接受學習。探究式教學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方式,它的許多優(yōu)勢是傳統(tǒng)教學方式所不可比擬的,但探究式教學方式也有不足之處。因此,科學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我們都必須從教學的需要出發(fā),從學生的需要出發(fā),不可過于片面或絕對化。
批評是為了建設,反思是為了超越,新課程的最終歸宿是對學生發(fā)展的呵護和關注,是對孩子精神的喚醒和激勵,是為了塑造一個個有無限潛力的接班人。因此,我呼吁廣大教師在教育最有生命力的場所——課堂,莫讓“探究性學習”異化為一種“點綴”,從而使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游離于浮華和淺薄。
作者單位:湖南省永州市祁陽縣梅溪鎮(zhèn)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