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志林
一、現狀及危害
1.重閱讀教學,輕作文教學
長期以來,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形成的“以閱讀為本位”的教學觀念并沒有隨著課改的深化而弱化,語文教學還是以閱讀教學為主。新編閱讀教材精彩紛呈,但寫作教材少之又少;雖然有“寫作與口語交際”,但從實際教學過程來看,這本教材由于缺乏系統(tǒng)性、科學性和計劃性,并沒有引起教師的高度重視,沒有起到引導教師重視作文教學的應有作用。語文課時大部分被閱讀課占有,用于作文教學的不足五分之一,無法保證作文的系統(tǒng)訓練。作文訓練量嚴重不足,一學期少則3~4篇,多則7~8篇,無法促成學生的寫作水平由數量到質量的飛躍。不少教師認為作文“靠天收”,而且又拉不開分數,所以舍不得投入更多精力來抓作文教學,雖然高考作文分值在增大,但并沒有引起教師的足夠重視。“熟能生巧”“流水不腐”,而現狀恰好相反,學生在習作過程中常常出現“文思閉塞,無話可說”的情景。
2.重第一課堂,輕第二課堂
課程標準進一步突出了語文實踐活動的重要性,但從目前看,在最需要開展實踐活動的作文教學中,卻鮮有體現。其一,大多數教師作文教學足不出戶,很少去引導學生親近自然、觀察自然、認識自然,踏青、遠足、野炊只是偶爾為之;很少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熟悉社會、了解社會,采風、調查、體驗少之又少。實踐活動——作文教學最豐富最廣闊的第二課堂已經被我們淡忘。因此,很多學生閱歷貧乏,情感淡泊,認識淺薄,積累空白。其二,教師往往以本為本或憑借個人經驗教授學生寫作技巧,割裂寫作和閱讀的聯系,學生缺乏廣泛的閱讀,視野狹窄。作文教學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因此學生張口劉邦項羽司馬遷,閉口李白杜甫白居易,親近古人,遠離生活,在所難免。
3.重教師主導,輕學生主體
不少教師把作文教學課上成了技法指導課,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地位越發(fā)鮮明了,而學生的主體地位相對而言卻被削弱了。寫什么內容由教師確定,怎么寫有“統(tǒng)一部署”;至于學生有沒有興趣,想表達什么,想怎么表達,教師全然不顧。教師的目的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意圖,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學生只能在教師所謂的指導下進行模式化練習,喪失了主體意識,喪失了主體功能,老師只顧傳授,學生疲于接受,學生的文章缺少靈氣,作文沒有個性。另外老師評改作文,習慣于用自己的老眼光老經驗看問題,用個人的價值觀和審美趣味衡量學生,在某種程度上,這種思維扼制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壓抑了學生的個性發(fā)展。不管什么文章什么文體開頭一組排比,結尾一段總結;寫人寫事盡誤會,說明理由一二三,簡單復制,千篇一律。
4.重技巧指導,輕表達訓練
現在的作文教學課,包括公開課,教學內容大都局限于文體范圍內,側重于寫作技能的培養(yǎng)。比如記敘文如何設置懸念、如何設置波瀾、如何畫龍點睛;議論文如何闡明觀點、如何展開說理,如何引經據典;一篇文章如何開頭,如何結尾,如何營造文采等等。至于如何清楚敘事、如何細膩描寫、如何擺事實講道理,如何讓表達得體、連貫、簡潔、生動、形象、具體,教師很少在意,作文教學課成了應試技法指導課。側重培養(yǎng)學生表達(包括口語表達)能力的作文課卻少之又少,不難看出,現行作文教學課的目標已經偏離了培養(yǎng)學生表達能力這一基本任務的航向。作文教學正朝著機械化、模式化方向發(fā)展。葉老說過:“形式上好像在訓練寫作,實際上是南轅北轍,其結果不要說做不到著書立說,就是一封通常的信,也比測字先生的水平,高明不了多少?!睆娀记?讓作文失去了語言的活力和魅力,扼殺了學生寫作的靈性。結果學生也只能交出一篇篇語言貧乏,面目可憎的流水帳。
5.重審題立意,輕真情實感
作文課,尤其是高三作文課,一半以上是在指導學生審題,材料作文如何審題,話題作文如何審題,命題作文如何審題,命題作文的題目是詞語還是短語還是句子,是什么性質的……審清了題目該如何立意呢?不能從眾撞車,要獨辟蹊徑;不能淺嘗輒止,要咀嚼要挖掘;要有厚度、有深度、有高度,最好關注社會、關注人生、關注生命,至于學生能寫什么想寫什么,一概不管,如此這般,一堂課下來,學生如墜云里霧里。先審清題目要義再構思作文本沒有錯,但如果把作文得分高下只壓在審題這個寶上,無疑是舍本逐末;一個題目,一段材料確實可以引發(fā)學生豐富的聯想,但是不是一定要去暢想人生、高談生命呢?筆者認為值得商榷。大部分高中生的經歷和閱歷畢竟是有限的,還沒有形成成熟的人生觀、價值觀,機械的拔高往往遠離了真實,一旦忽視了學生的真情實感,再好的作文也失去了文學的意義?!皯?zhàn)勝脆弱”,逼得1/3考生“失去了”父母;“懷想天空”又讓多少考生“失去了”爺爺奶奶?學生為文造情、胡編亂造,教師豈能推脫罪責?
二、原因初探
1.終端評價制約寫作
先說說高考作文命題。隨著課程改革的推行,國家考試命題中心一再強調要淡化審題,部分省市積極響應,逐漸降低了難度,但仍有部分省市在審題上給學生設置障礙,以2007、2008年作文題為例,諸如《好奇心》《傳遞》《堅強》這類文題和學生現實生活聯系緊密,為學生所熟悉,審題難度相對不大;而像《提籃春光看媽媽》《時間不會讓記憶風化》《春來草自青》這類文題過于詩意過于抽象,學生在短時間內難以準確理解,寫出立意準確的高質量文章難度很大。高難度作文題,轉移了學生的注意力,不利于學生從容大方地表情達意,也把高中作文教學引入了以審題為主的誤區(qū)。
再說說評價過程。受閱卷時間和閱卷人數的限制,平均批閱一份作文卷的用時是極短的,在有限時間內讀完一篇已經有些吃力,還要評價高低,談何容易!勢必造成:教師在閱卷過程中只看立意準確與否,只讀頭尾過渡,很難顧及內容是否真實準確,語言是否生動形象,甚至還可能誤判表達含蓄的文章,所以學生作文得分高低往往取決于審題立意、取決于表達技巧。這種評價機制對于高中作文教學產生著巨大的負面影響。
2.主流期刊推波助瀾
主流期刊在信息發(fā)布、理念傳播、經驗介紹等諸多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特別是中文核心期刊,成了很多語文教師案頭必備,多少年來,尤其是對年輕教師的成長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很多篇章就作文教學介紹了許多寶貴經驗,為一線教師指明了教學方向。如蔡明老師的《寫作教學就兩個字》(《中學語文教學》2008年第12期)一文就自然而又樸實地道出了作文教學的真諦。不過,這樣的文章似乎少了些,更多的文章則是介紹如何審題,如何立意、如何構思、如何寫亮點的,一時間學者成了技巧大師,應試大師。作文教學舍本逐末,主流期刊在客觀上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主流期刊是不是一定要迎合高考?我想,我們的主流期刊也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
3.部分專家誤導寫作
能夠通過在主流期刊上發(fā)表文章介紹自己的教學理念的專家畢竟是少數,大部分專家都通過講座、公開課、評課的方式傳播自己的教學理念。他們說的最多的無非是審題立意、謀篇布局、開頭結尾,如何升格、如何“起死回生”、如何迎合閱卷老師,至于如何引導學生聯想想象、如何錘煉語言,則避而不談。在高三復習階段,談談應試策略未嘗不可,但這樣的情形出現在高一高二的講壇上,確實令人匪夷所思。還有部分專家、偽專家通過編著來影響作文教學。什么“滿分攻略”、“滿分秘笈”“快速作文”“作文寶典”之類滿天飛,學生刻意模仿,邯鄲學步,結果丟失了自己的個性,畫虎不成反類犬者,比比皆是。部分專家的浮躁心理、功利色彩誤導了寫作。
4.一線教師簡單操作
簡單操作,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隨意性大,沒有規(guī)劃。大到沒有高中三年的整體安排,小到沒有一節(jié)課的教學思路,寫什么怎么寫全憑個人興致,于是乎,上課掛題目下課收作文成了作文教學的常態(tài)。二是簡單復制,缺少創(chuàng)造。他們把專家的理念當成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漠視學情,簡單復制所謂專家的寫作技巧,在作文教學中充當傳聲機的作用。三是功利性強,目光短淺。很多老師帶著學生跟著高考指揮棒轉,考話題,就訓練話題作文;考材料,就訓練材料作文;考命題,就訓練命題作文。無論高一高二還是高三,全把目標瞄準了高考,而把作文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拋之腦后,拔苗助長。不難看出,正是一線教師的隨意性和簡單化直接葬送了作文教學。
三、主要對策
1.引導學生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激發(fā)其寫作欲望
作文教學應該抓住一些根本性的東西,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所謂根本性的東西,就是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想象力等,其中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是核心因素。觀察周圍的事物和生活,是學生獲得素材及提煉主題的前提和基礎。蘇霍姆林斯基指出,觀察實物及生活的目的在于形成鮮明的表象,產生寫作激情,有助于獨立的思考事物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教師有責任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觀察身邊的世界,關心自己、關心同學、關心學校,用心品味生活的真善美;引導學生從小課堂走進大課堂,或踏青或遠足或采風或調查或體驗,拓寬視野,體驗生活,獲得經驗,提高境界;引導學生關心家庭瑣事,關注國家大事國際風云,或宣傳或演講或辯論,熱愛生活,心系他人。當學生對生活的感受和情緒達到豐滿的程度,心中的寫作欲望便萌發(fā)而涌動,飽含激情和真情的文字便呼之欲出。正如王蒙所說:“從生活中去發(fā)現文學,才有寫作的源泉,才有寫作的真實貨色。”
2.以讀促寫,獲取經驗,開啟心智
葉老說:“學生讀的好,方能寫的好。”通過閱讀,既可以獲取他人的知識,又能吸收思想營養(yǎng);既可以獲得寫作經驗,又可以積累寫作素材;既可以提高思維能力,又可以陶冶道德情操。閱讀和寫作相輔相成。
教師有責任幫助學生明確閱讀對象,必修教材和《高中語文讀本》的大量篇目應該是學生精讀的主體,此外,文學性較強的報刊也都是很有價值的閱讀對象。教師還可以每周下發(fā)經典散文和時文讓學生閱讀,再利用節(jié)假日讓學生讀一些經典名著。
讀文章要逐字逐句,體會詞句精妙;掌握文章內容,玩味表達特色;體會思想情感,鑒賞獨特意趣。讀書必動筆,摘錄精彩語段,寫批注,寫讀后感,寫文學評論。定期或不定期開展閱讀經驗交流,對學生開啟心智也有較大的幫助。叔本華說:“這樣的讀書可以教導我們如何發(fā)現自己的天賦,也可以借以培養(yǎng)寫作能力?!币宰x促寫,讓學生在從感性到理性再回到實踐的訓練活動中受益,發(fā)展學生的分析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
3.倡導個性化寫作,還學生自由空間
所謂個性化寫作是指“力求有個性、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根據個人特長和興趣自主寫作”。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明確告訴我們要顧及學生在原有基礎、自我發(fā)展方向和學習能力需求等方面的差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潛能,促進學生特長和個性的發(fā)展。寫作是非常個性化的行為,興趣、特長、閱歷、人格、情感等因素在寫作中就顯得十分重要,寫作水平又是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集中體現,所以個性化寫作應該是發(fā)展學生個性的最重要手段。
寫作的基本要求是就規(guī)范性而言的,有個性有創(chuàng)意的自主寫作,是著眼于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所提出的要求,所以,個性化寫作,要盡可能擺脫不必要的束縛,還學生自由的寫作空間。筆者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嘗試。一,寫作形式多元化。除了規(guī)范文,大力提倡寫日記和隨筆,從形式上為學生解套。實踐證明,學生的日記和隨筆往往比規(guī)范文更出彩,這兩種寫作形式,更有利于學生自由的表達具有獨特個性的真實生活、真實情感。二,規(guī)范文寫作題材要貼近學生生活,寫學生的所見所聞所感,從內容上為學生解套。學生只有抒寫自己關注的生活,才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葉老說:“出作文題一定要為學生著想,貼近學生的心理去考慮。務必使他們有話可說?!备咧袑W生思想逐漸成熟,他們更渴望通過文字來宣泄自己的真實情感,發(fā)表獨到的見解,所以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作文實際,從反映學生生活、指導學生做人、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等角度設計題目指導學生作文,達成學生個性化寫作的目標。三,教師評價也要個性化,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根據學生的基礎、特長、心理、情感態(tài)度等對文章作出恰當的評價,促進學生個性化寫作水平的提高。
4.突出表達訓練,提高表達水平
“進一步提高記敘、說明、描寫、議論、抒情等基本表達能力,并努力學習多種表達方式。能調動自己的語言積累,推敲、錘煉語言,表達力求準確、鮮明、生動。”從《課程標準》不難看出,高中階段作文教學把寫作能力重點放在了“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和“推敲、錘煉語言”兩個方面。因此,表達訓練應該作為高中作文教學的重中之重。
從教學實踐看,表達訓練是完全可以借助豐富的形式落到實處的。其中語段訓練就是很好的形式之一,它既可以避免整篇寫作的空泛,也有利于各種表達方式訓練的深化,對于學生養(yǎng)成推敲、錘煉語言的習慣也有顯著的作用??谡Z訓練是寫作教學的重要的輔助手段,如討論、演講、辯論等,在訓練過程中讓學生思想變得透徹,情感得以凝練,對書面表達準確、鮮明、生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此外,修改也是提高表達水平不可或缺的手段,修改的過程既是思維調整的過程也是語言推敲的過程。所謂“好的文章是改出來的”就是這個道理。
最后,考試主管部門要逐步修正導向。首先,不要刻意在作文命題上過多設置障礙,逐步降低審題難度;其次,要不斷調整評分細則,應該把真情、個性和表達效果作為評判的重要依據;第三,組織更多的精兵強將,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進一步提高作文批改質量。
[作者通聯:南京程橋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