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桂芬
【摘 要】讀和寫是語文教學的主要內(nèi)容。讀,是學生獲得語文知識的一種方式,寫,則是把知識轉(zhuǎn)化成一種能力。讀,是寫的基礎,而寫,又能更好地促進讀。閱讀與寫作之間有著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關系,只要找到兩者的結(jié)合點,舞好兩柄“利劍”,相信就能“雙劍合璧,威力劇增”。
【關鍵詞】閱讀 感悟 積累 表達
讀和寫是語文教學的主要內(nèi)容。讀,是學生獲得語文知識的一種方式;寫,則是把知識轉(zhuǎn)化成一種能力。讀,是寫的基礎;而寫,又能更好地促進讀。葉圣陶先生曾說過:“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聯(lián)系。”可見,閱讀與寫作之間有著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關系。只要找到兩者的結(jié)合點,舞好兩柄“利劍”,相信就能“雙劍合璧,威力劇增”。下面,就自己的工作實際,談一談筆者在培養(yǎng)學生讀寫能力方面的點滴體會:
一、大量閱讀是提高學生習作能力的基礎
常言道:厚積而薄發(fā)。要想寫出精彩的文章,豐富的知識底蘊是基礎,而豐富的知識就必須靠平時的積累?!墩Z文課程標準》規(guī)定小學三個學段的閱讀總量要在一百四十五萬字以上,要達到這個數(shù)量,對于小學生來說是很豐富的了,但如果不重視,是達不到的。因此,通過閱讀來進行積累意義是十分重大的,它與成功習作是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為了讓學生通過閱讀來達到積累的目的,筆者以課堂為主陣地,閱讀時讓學生抓住文章的結(jié)構(gòu)規(guī)律,掌握習作方法。
1.寫“人物”一類的文章,一般是用幾件事來說明一個人具有什么樣的品質(zhì)或精神。如《毛主席在花山》(人教版五年級上冊)一文,為了體現(xiàn)毛澤東關心、熱愛人民群眾的高尚品質(zhì),文章依次記敘了三件事:讓警衛(wèi)員把別處碾米的群眾請回來;派警衛(wèi)員給碾米的群眾送去茶水;毛澤東來到群眾小學交談并幫助推碾子。
2.寫景的文章是通過寫景來抒發(fā)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從景色中突出一個“美”字。一般采用總分總的結(jié)構(gòu)方式。如《富饒的西沙群島》(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文中首先總寫西沙群島風景優(yōu)美,物產(chǎn)豐富,接著具體分述海面、海底、海灘、海島上。最后總結(jié)概括地描寫可愛的西沙群島必將更加美麗富饒。這篇文章的第二部分即具體分述部分,即是選幾處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描寫。而有的文章只寫一個地方的景物。如《美麗的小興安嶺》(人教版三年級上冊)一文,則先總述小興安嶺有數(shù)不清的樹木,接著分述春樹嫩綠、夏樹蔥蘢、秋樹葉黃、冬樹積滿白雪,最后總結(jié)小興安嶺是寶庫,是花園。這篇文章只寫小興安嶺的景物,總述之后,分別寫了小興安嶺的一年四季的美麗景色。當然寫景文章的結(jié)構(gòu)方式還有很多,這里就僅舉兩例。
3.寫游覽(參觀)類的文章,按游覽(參觀)的順序去寫,要游覽某個地方,就得有個路線。注意指導游覽地點要用首先、其次、接著、最后表明次序,或用提示句、首尾連珠等引示產(chǎn)生解決方法,有助于學生清楚地掌握文章脈絡。如《記金華的雙龍洞》(人教版四年級上冊),這篇文章抓住地點名詞來寫:路上見聞;介紹游外洞的情況;介紹孔隙;介紹游內(nèi)洞的情況;乘船出洞。
4.寫動物類的文章,關鍵是要寫出這一動物區(qū)別于同一類動物的特點。如《松鼠》(人教版五年級上冊),作者首先從總體入手,介紹松鼠是一種漂亮的小動物,乖巧、馴良,很討人喜歡,然后寫松鼠外形特點,接著具體寫其性格特點(馴良)和行為特征(乖巧)最后補充介紹了松鼠的生育情況,何時換毛及喜歡潔凈的生活習慣。
5.“記事”一類的文章:這類文章很多,通過學習記事一類的課文,先讓學生想怎樣把一件事說清楚,讓人聽明白。即抓住記敘的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發(fā)生的原因、經(jīng)過和結(jié)果,雖然沒有固定的結(jié)構(gòu),但事情發(fā)生的幾大要素總是應該交代清楚的。
以上幾類文章只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文章中的結(jié)構(gòu)規(guī)律,雖不是萬能的,但為學生步入習作之門起到了引領作用。
二、閱讀質(zhì)量是提高學生習作能力的關鍵
古人云:滴水能把石穿透,萬事功到自然成。學生在閱讀時,教師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要指導學生運用自己掌握的讀書方法來進行閱讀。即首先思考故事中的人為什么這樣做,作者為什么要寫這個故事;然后在腦子里繼續(xù)把這個故事編下去,回過頭來品味最欣賞的一些片段,并問問自己為什么喜歡它們,還要再讀讀其他部分,并從中找到以前忽略的東西;最后把從書中學到的知識列個單子。此外,光學會了讀書遠遠不夠,還要看學生讀得怎么樣,這就要求教師一定要培養(yǎng)學生寫讀書筆記的好習慣。有人說,不動筆墨不讀書,強調(diào)讀書“每有會意”必須隨時記下來,學會圈點勾畫。把自己感興趣的地方劃下來,摘錄下來;把自己的感受寫下來;遇到精彩的部分(好的詞、句、段)積累下來。總之,內(nèi)容是“百家爭鳴”,形式是“百花齊放”。
如學習《狼牙山五壯士》一文時,筆者是這樣做的:首先采用解題學文的方法,對學生進行提問:“狼牙山五壯士”中的“壯士”一詞能不能換成“戰(zhàn)士”呢?為什么?學生經(jīng)過激烈的小組討論后,一致認為“不能換,因為他們不是一般的戰(zhàn)士,是為了掩護群眾和連隊轉(zhuǎn)移,勇于犧牲的戰(zhàn)士?!苯又?筆者又進一步提出問題:“面對這樣的戰(zhàn)士,你們想說些什么”?這時,學生就敞開心扉,暢所欲言地打開了話匣。筆者看到時機成熟,就讓學生們小組內(nèi)互相說說,然后動筆寫下來,這樣,充分激發(fā)了學生的習作興趣,其中一名學生這樣寫道:敬愛的戰(zhàn)士們,你們?yōu)榱巳嗣袢罕姾椭髁Σ筷牭陌踩?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氣壯山河的抗日頌歌;你們的名字傳遍了大江南北,你們的英雄氣概和戰(zhàn)斗精神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永放光彩;你們的名字與日月同輝、與山河同在。我們永遠不會忘記你們,請接受一個少先隊員對你們崇高的敬禮。按著這種先說后寫的方式,筆者逐步對學生加強習作訓練,逐漸提高習作要求,經(jīng)過近一年的實踐,筆者驚喜地發(fā)現(xiàn)學生以往無話可說、無事可寫,對習作打怵、厭煩的問題越來越少了。
三、表達形式是提高學生習作能力的重要條件
打一個比方,如果把作文比作人的話,文章的基本結(jié)構(gòu)就相當于人的骨架,字、詞、句及各種練習就相當于人的“肉”,而文章的表達方式則相當于人的血液。如果文章只具備前兩種情況,就會顯得蒼白無力,沒有靈性。因此在閱讀中一定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使文章不僅有“骨頭”,而且要“有血有肉”。筆者認為文章在表達上可以從以下三方面考慮:一是結(jié)構(gòu)特點;二是表現(xiàn)手法的特點;三是語言特點。當然,這三方面的特點不一定在同一篇文章中同時出現(xiàn)。
在講授《鯨》(人教版五年級上冊)這一課文時,筆者采用和同類說明文《松鼠》進行比較的方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饿L》、《松鼠》都是說明文,《鯨》是一篇常識性說明文;而《松鼠》是一篇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極強的文藝性說明文,兩者都是寫小動物的,但是表達形式卻不盡相同:①從說明的角度來看,《鯨》側(cè)重于介紹鯨的體型特點和生活習性,而《松鼠》則側(cè)重于介紹松鼠的外貌、性格和行動。②從表達方法來看,《鯨》運用了列數(shù)字、舉例子、打比方、作比較等說明方法,而《松鼠》只是采用比喻、擬人等手法生動形象地來說明事物。③從語言風格上看,《鯨》的語言簡練精確,平實質(zhì)樸又不乏生動形象,而《松鼠》的語言生動傳神,極具文學色彩。通過比較閱讀,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又讓學生學會了表達方法。
以上是筆者在讀寫教學方面的點滴體會。通過教學實踐,筆者充分認識到:讀寫結(jié)合是提高學生讀寫能力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今后的教學中,筆者會進一步加強讀寫結(jié)合的訓練,讓學生持之以恒、練筆不止,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董菊初.葉圣陶語文教育思想[M].北京:開明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