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升 徐萬治
摘要:相聲是一種讓人發(fā)笑的語言藝術(shù),“包袱兒”是它能產(chǎn)生幽默效果的主要因素,相聲中的抖“包袱兒”恰恰和格賴斯提出的會話含義理論相契合。本文擬根據(jù)會話含義理論,實例分析相聲幽默效果的某種成因。
關(guān)鍵詞:相聲 會話含義 合作原則
1.0相聲概說
眾所周知,相聲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民間藝術(shù)形式,自清朝同治年間興起于北京,到現(xiàn)在已發(fā)展了一百多年。據(jù)說相聲中有兩個基本段子,一個叫“學四相”,即指學大姑娘、老太太、啞巴和聾子這四種人的動作;另一個叫“學四聲”,也就是學山東、山西、北京城里、北京城外這四種人的聲音?!跋嗦暋倍?就是由“學四相”和“學四聲”的尾字合成的。
相聲講究“說、學、逗、唱”,以“說”為主要表現(xiàn)功能,而以抖“包袱兒”為主要藝術(shù)手段的表演則是直接抓住觀眾的法寶。我國相聲大師侯寶林將“包袱兒”構(gòu)成的藝術(shù)手段歸納成兩大類:一類是用直接的方法構(gòu)成“包袱兒”,或直接將內(nèi)容加以強調(diào)(重復(fù),機辯);或以喜劇手法將內(nèi)容加以夸大(夸張);或以揭露的方式將內(nèi)容予以否定(否定,矛盾)。另一類是用間接的方法構(gòu)成“包袱兒”,或有意先將內(nèi)容加以歪曲(曲解,雙關(guān),錯覺,誤會);或借媒介將內(nèi)容加以陪襯(映襯,對照,假托,道反,譬喻,假借)。(侯寶林,1983:97)這些手法在相聲中一般是交錯、混合使用的。
2.0格賴斯的會話含義
會話含義理論是西方語用學中的重要理論之一,它是解釋自然會話過程的一種學說。談?wù)摃捄x要先說會話的“合作原則”,“合作原則”這一概念是美國著名語言哲學家H.P. Grice提出的。Grice認為,我們的交談通常不是由一串不相關(guān)的話語組成的,否則就會不合情理。他們通常是合作的舉動,至少在某種程度上;參與者都在某種程度上承認其中有一個或一組共同目標,至少有一個彼此都接受的方向。這個原則叫“合作原則”(Cooperative Principle)。(Grice,1975:45-48)他還進一步指出合作原則的具體內(nèi)容體現(xiàn)為下述四條準則(各條準則又包括若干次準則):
1)量的準則:盡量提供對方所需信息,不提供冗余信息。
2)質(zhì)的準則:提供的信息要真實。
3)關(guān)系準則:所講的話要有聯(lián)系。
4)方式準則:講話要簡練,清楚,有條理。(戴煒棟,何兆雄,2002:92)
上述合作原則是使會話正常、順利進行的基礎(chǔ)。盡管是潛意識或無意識的,每當我們和別人交談時,以上的“合作原則”都在我們頭腦中起作用,指導(dǎo)我們的言語行為。(姜望琪,2000:41)人們在談話中如果要直截了當?shù)乇硎咀约旱囊馑?就必須遵守上述合作原則;如果說話人在遵守合作大原則的基礎(chǔ)上故意違反了某條準則,而這種違反又能被聽話人察覺到,而且說話人又堅信聽話人有類似察覺和理解話語的能力,那么說話人說出的話就會產(chǎn)生特殊的話語意義,即“會話含義”。
3.0實例分析相聲中的會話含義
有趣的是,現(xiàn)實會話中的參與者在幾乎總是遵循交際合作大原則的同時,他們并不總是嚴格遵守這些準則。這些準則可以因不同的原因而被違反,當它們被公然“違反”的時候,“會話含義”就會產(chǎn)生。作為現(xiàn)實生活會話的藝術(shù)再現(xiàn),相聲中的對話一方就往往故意違反這些準則,并由此產(chǎn)生豐富的“言外之意”即“會話含義”,進而抖出各種“包袱兒”,達到幽默或諷刺的藝術(shù)效果。
下面我們將通過分析幾則傳統(tǒng)相聲片斷來說明:(以下語料全部選自《侯寶林表演相聲精品集》(王文章,2005))
(一)違反“量的準則”
所謂“量的準則”即指所說的話要有足夠的信息。它包含兩個次準則:(a)所說的應(yīng)包含交談目的所需要的信息;(b)不應(yīng)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在相聲會話中,這一準則常常被談話一方適時違反用以制造“包袱兒”,引出笑料。如相聲《一頓飯》是贊揚一位交警幫一位老太太的故事,故事中的警察原本不認識那位老太太,他是根據(jù)紙包里的字條得知老太太的住址的:
(1)乙:是啊,這老太太姓什么啊?
…
甲:不是,過去我也不知道,后來由于那個小包兒告訴我了,我才知道。
乙:噢,那位同志姓包啊?
甲:哪個同志姓包?
乙:你不是說小包兒嗎?
甲:小包嘛。
乙:他小名叫小包兒?
甲:誰小名叫小包兒啊?
乙:什么包兒啊?
甲:一個手絹兒包著東西。
乙:噢,手絹包兒啊?
這個“包袱兒”的產(chǎn)生便是由于甲沒有提供足夠的信息,即違反“量的準則”中的第一個次準則,沒有說明小包子是個紙包而不是人名,只讓乙一步步認真地去“糾正”,從而產(chǎn)生幽默效果。
違反該準則的第二種情形是:一方提供了過量的信息而產(chǎn)生笑料。如在《婚姻與迷信》中:
(2)甲:青年男女結(jié)婚以后,你不擱花生它也照樣生孩子呀!
乙:是啊。
甲:你把我弄花生地去也生不了啊!
乙:咳!
在這兩組對話中,甲只需說青年男女結(jié)婚后自然會生孩子,就已足夠了,但他卻故意違反了“量的準則”的第二條--所說的話不應(yīng)超出需要的信息,即后面一句話是多余的。甲正是利用這句多余的話,創(chuàng)造出特殊的會話含義,諷刺了舊式婚俗中的迷信現(xiàn)象,于詼諧中達到了諷刺的藝術(shù)效果。
(二)違反“質(zhì)的準則”
“質(zhì)的準則”要求談話人提供的信息要真實可靠。它也包含兩個次準則:(a)不要說自知是虛假的話;(b) 不要說缺乏足夠證據(jù)的話。相聲中違反質(zhì)的準則的現(xiàn)象也很常見,表演中一方會故意說一些虛假、模糊、夸大其詞、缺乏證據(jù)、不合事實的話,讓聽話人推導(dǎo)出某種肯定或否定的含義,以此來制造笑料。如在《離婚前奏曲》中:
(3)甲:劃船有什么好玩的呢?…
…
甲:所以我不喜歡??墒怯幸惶煜铝税?我去找小吳。我說:“貞,我們?nèi)タ匆粓鲭娪昂脝?”“不!劃船多好玩啊?”她要劃船,你說怎么辦?
乙:怎么辦呢?你就說不去啊。
…
甲:我說:“你這個提議非常好,劃船好啊,劃船有意思嘛。劃船可以使人精神愉快,身體健康,肌肉發(fā)達,據(jù)說能夠預(yù)防大腦炎,還能夠治療肺結(jié)核,好極了。我從打記事那天,我最喜歡劃船嘍。”
乙:你這不胡說八道嘛!
甲:她喜歡的事情,我就應(yīng)該喜歡嘛。
在這個相聲段子中,甲本來不喜歡劃船,可是為了討外面女友的歡心,當對方提出要劃船時,便滿口答應(yīng),并對劃船的好處說了一大堆不著邊際的假話--預(yù)防大腦炎,治療肺結(jié)核,說話人明顯違反“質(zhì)的準則”,令人捧腹的同時對社會上那些喜新厭舊的現(xiàn)象給予了辛辣的諷刺,這就是會話含義產(chǎn)生的藝術(shù)效果。除了違反“質(zhì)的準則”,這句話同時也是違反了“量的準則”來制造笑料。
(三) 違反“關(guān)系準則”
關(guān)系準則要求會話雙方所說的話前后要有關(guān)聯(lián),不無故轉(zhuǎn)移話題。相聲會話中利用違反這一準則抖出“包袱兒”,產(chǎn)生會話含義的例子也很多。表演中會話一方故意中斷話題間的關(guān)聯(lián)或者突然突破與原話題語境的約定聯(lián)系,另一方由于意識不到話題已經(jīng)轉(zhuǎn)移而使自己處于被動尷尬、滑稽可笑的境地。請看下例《打百分》中:
(4)甲:壞了,前天科長交給我一張三千八百元的支票讓我登到賬上,然后存到銀行去,我給忘啦…
乙:忘了送銀行去了?
甲:忘了擱哪兒了。
乙:啊!丟了?!
甲:我趕緊把兜里東西全掏出來,找了半天也沒有,可把我急壞了!
乙:你對工作太不認真了!
甲:我趕緊打開抽屜,大抽屜、小抽屜、桌上、桌下全找遍了,沒有啊。
乙:誰讓你凈惦記打百分兒了。
甲:最后把桌子搬開,總算找出了一張--
乙:支票?
甲:大王。
天天想著打撲克,工作不專心的甲,竟然不知道把一張支票弄到哪里了,于是趕緊翻箱倒柜到處尋找,最后把桌子搬開,說“總算找到一張”,很自然地,乙繼續(xù)承接上文語境以為甲已經(jīng)把那張支票找到了,但沒想到甲的回答卻突破了與上文話題間的關(guān)聯(lián),一下子跳轉(zhuǎn)到了“大王”--還沒離開撲克。這樣的結(jié)尾和上文的一連串的描述是有很大距離的,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在乙的配合下,甲成功運用關(guān)系準則的“違反”,制造了懸念,拋出了笑料,進而突出了主題,嬉笑之中對那些工作馬馬虎虎之人給予了辛辣的諷刺。
(四) 違反“方式準則”
方式準則要求講話要簡練,清楚,有條理,避免歧義。避免歧義是方式準則的要求,但在特定語境中,說話者有意識地利用歧義,使某句話本身包含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含義,在雙方對話中可以發(fā)揮出富于幽默情趣的語言效果。相聲也長于此道,時常故意利用歧義制造“包袱兒”以產(chǎn)生笑料,請看傳統(tǒng)相聲《猜謎語》中的一段:
(5)甲:“一豎,一邊一點兒。”
…
乙: 您這個字念“小”啊。
甲:哎,姓卜的卜。
乙:卜?那怎么會一豎一邊一點兒。
甲:那不是,一豎,一點兒嗎?
乙:哎,不對呀,你不是說,一豎一邊一點兒嗎?
甲:是啊,那不是,一豎,就一邊,一點兒嗎?
乙:好嘛,那半邊呢?
甲:那邊沒點兒啊。
乙:那邊沒點兒啊?
甲:那邊再點兒,那不成兩邊兩點兒了嗎?
乙:好嘛,我哪知道一邊一點兒啊!
這個段子中,“一邊一點”,既可理解為豎的一邊有一點,也可理解為豎的兩邊各有一點,無論你作何種理解,反正都能難住你,這段相聲正是利用語句意義的這種歧義性,制造出語趣盎然的幽默效果,給人以美的享受。需要指出的是,產(chǎn)生會話含義的歧義句大都是為了某種目的而故意安排的,其中的含義只有了解說話人實際情況的聽話人才能推導(dǎo)出來。
4.0 結(jié)語
通過分析會話含義理論在相聲中的運用,我們可以看出相聲這種我國獨有的語言藝術(shù)形式也可以用西方語用學理論成功加以解釋。此外,我國的相聲還有著許多不同于笑話、國外的脫口秀等其他幽默形式的獨特之處:一是一段相聲至少得有四五個“包袱兒”,一個“包袱兒”又往往一次違反合作原則中的多個準則或次準則;二是相聲的“包袱兒”一般是層層深入,往往直到最后才把關(guān)鍵的大“包袱兒”抖出來,逗人大笑,引人深思;三是優(yōu)秀相聲段子中的“包袱兒”的分寸把握恰當,風趣而不粗俗,幽默而不油滑,給人以美的享受。正是“包袱兒”的這種獨特魅力,才使得相聲經(jīng)久不衰,成為我國特有的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shù)形式。當然,在相聲幽默語言的形成機制中,還包含著更多的語用因素,值得我們今后對這一機制的形成作更深入的探討。
參考文獻:
[1]Grice, H.P. “Logic and conversation” in Cole & Morgan (eds), 1975:45-48.
[2]戴煒棟,何兆雄.新編簡明英語語言學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92.
[3]侯寶林口述.侯寶林談相聲[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3:97.
[4]姜望琪.語用學——理論及應(yīng)用[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41.
[5]王文章.侯寶林表演相聲精品集[M].北京: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2005.1.
作者:
劉升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
徐萬治中國石油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