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刻意曲解是喜劇小品中經常出現(xiàn)的一種語言現(xiàn)象。本文采用關聯(lián)理論作為理論基礎,以喜劇小品節(jié)目和互聯(lián)網上相關的文本為素材,并根據語言特點對材料進行分類,從語用學的角度探討中國喜劇小品中刻意曲解的手段和形成的原因。
【關鍵詞】 關聯(lián)理論;喜劇小品;刻意曲解
一、引言
刻意曲解是中國喜劇小品中經常出現(xiàn)的一種語言現(xiàn)象??桃馇夂驼`解是有區(qū)別的。誤解是指交際一方在對話中沒能補充對方話語中缺失的或沒有明示的信息,從而錯誤理解對方的意思的語言現(xiàn)象;而刻意曲解是在會話交際中,語言使用者為了達到某種交際目的,有意利用某種特殊的語境和對方話語中含糊的、不確定的表達方式,歪曲對方的話語意圖,以便達到某種交際效果的語言現(xiàn)象。[1]本文采用關聯(lián)理論作為理論基礎,從電視上的喜劇小品節(jié)目和互聯(lián)網上相關的文本中搜集材料,并根據語言特點對材料進行分類,試圖從語用學的角度找出喜劇小品中刻意曲解的手段和形成的原因。
二、關聯(lián)理論與刻意曲解
關聯(lián)理論是1986年由Dan Sperber和Deirdre Wilson在她們的著作《關聯(lián)性—交際與認知》中提出的,它是涉及到人們在交際中如何推理說話者意圖的一種理論。按照Dan Sperber和Deirdre Wilson的觀點,交際是一個涉及信息意圖和交際意圖的明示—推理過程(ostensive—inferential process)。明示與推理是交際過程中的兩個不同方面:從說話人的角度來講,交際是一種明示過程,即把信息意圖明白地展現(xiàn)出來;而從聽話人的角度來看,交際就是一個推理過程,聽話人根據說話人的明示信息,結合語境假設,得到最佳語境效果,從而獲知說話人的交際意圖。[2]明示和推理是交際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兩個方面。如果說話人所傳達的信息不夠,不能夠明白地傳達自己的意圖,就會給聽話人的推理造成困難,導致交際的失敗;另一方面,如果聽話人沒有能力根據說話人的明示信息,結合語境假設獲得說話人的意圖,就會產生不理解或者誤解,交際行為也同樣不能正常進行。但刻意曲解是在說話人明確傳達了交際信息,聽話人也根據語境假設正確地推理出說話人的交際意圖,但出于某種目的故意表現(xiàn)得誤解對方的意圖或故意曲解對方的意圖。
三、喜劇小品中刻意曲解的手段和形成的原因
本文根據搜集到的喜劇小品文本材料的語言特點進行分類,結合關聯(lián)理論,找出喜劇小品中刻意曲解的手段并分析刻意曲解形成的原因。
1、刻意曲解的手段
(1)語音手段。漢語中存在著大量的同音詞和近音詞,并且漢語詞匯是由單個漢字按照一定邏輯關系組合而成的,這些漢字具有自己的讀音和意義,聽話者就可以在明白對方話語意義的前提下利用諧音(同音或近音)或其它語音手段來刻意曲解對方的意思,以達到自己特殊的交際意圖。
①利用同音詞和近音詞來達到刻意曲解的目的。如:
例1:(媒人C介紹女方A到男方B家去相親)
A:這電視機是多大寸的?
B:24寸大鞋盒子。
C:他說是“協(xié)和”牌的電視機。
A:俺可頭回聽說。
B:新牌子。(小品《懶漢相親》)
小品中,B由于家里太窮,買不起電視機,在面對A的提問時只好如實說那是鞋盒子,而C根據漢語讀音,把“鞋盒”刻意曲解成同音詞“協(xié)和”以達到不使A失望,盡力撮合兩人的目的。
例2:(A在買B和C夫妻倆的東西)
A:沒問題,沒問題,沒問題……大哥,我……這就三百多塊錢……
B:那就拿著,不少啦!
C:嗯?戴表啦?戴什么表啦!(小品《賣車》)
小品中,“不少”和“戴表”本來是意義毫不相干的兩個詞,但C利用兩詞讀音相近的特點,刻意曲解B的意思,以達到多要錢的目的。
②顛倒詞語中漢字的讀音,把原來的詞刻意曲解為另外一個詞。如例3:
A:我說狗剩子,是不是出事啦?
B:你別狗剩子狗剩子的行不行啊!
A:我是你爹,我管你叫聲小名咋還不行了呢?
C:大叔,你別總這么稱呼我們劉總。
A:劉總!劉總!這都快成腫瘤啦!(小品《兒子大了》)
此例中,A利用“劉總”和“腫瘤”二詞在讀音上的聯(lián)系,刻意曲解對B的稱呼來表達自己對B的不滿和失望的情緒。
(2)詞匯手段。①利用一詞多義。漢語中的多義詞很多,在口頭交流中這些多義詞有時會導致誤解的發(fā)生,但在喜劇小品中它們多用來刻意曲解對方的意圖以達到幽默的效果。如例4:
A:我就尋思度蜜月之前我得先美美容,把這倆門牙裝上,裝個烤瓷的!
B:高級的!
A:然后在整整容,做個拉皮兒!
C:我拍個黃瓜。
B:您要是弄個拉皮兒,拍個黃瓜,我就只能燙壺酒了。(小品《昨天 今天 明天》)
“拉皮”既可以指一種菜肴,又可以用作美容術語。很明顯C可以從A話語中的“整容”、“做拉皮”推斷出A的意思是美容,但他卻要把它刻意曲解為一種菜,從而制造幽默效果。
②望文生義法。如例5:
A:我說你呀你呀,一整這沒用的你一套一套的,老頭子你聽我的,進屋咱先別著忙說事,猛勁給他戴高帽,多說幾句拜年嗑,只要鄉(xiāng)長心一樂,保證溝通的差不多。
B:戴高帽人就給你樂?
A:別說他鄉(xiāng)長啊,就是大總統(tǒng)給他戴高帽他都樂啊,戴高樂么!(小品《拜年》)
“戴高樂”是眾所周知的外國名人的名字,按照常識不可能有其它的解釋,但A卻根據這三個漢字的意思刻意望文生義,達到出其不意的幽默效果。
(3)語用手段。在交際中,間接言語行為可以被用來進行刻意曲解。Searl(1975)曾在其著作《間接言語行為》中指出,一個言外之力的實施間接地通過另一個間接言語行為的實施來實現(xiàn)。[3]在間接言語行為中,說話人實施一個言語行為時希望聽話人根據語境信息和自己的背景知識間接地推斷出說話人的真實意圖。但在喜劇小品中,聽話人往往明白說話人的間接言語行為,但卻刻意曲解,得出與說話人意圖大相徑庭的意思。如例6:(A曾被B欺騙,又偶然相遇)
A:我是天天找,月月找,足足找了你一年吶!
B:別激動,我們做好事兒從來是不留名的。(小品《賣車》)
A由于曾被B欺騙,再次相遇時說找了B很長時間,其意思是要追究B的責任,B根據自己所做的事情和A的語氣很容易就能理解A的真實意思,但他刻意曲解了A的意圖,說A尋找他是因為想報答他所做的好事,藉此來緩解自己的尷尬。
(4)修辭手段。在言語交際行為中,修辭手段也可以被用來進行刻意曲解以達到幽默、諷刺等效果。喜劇小品中經常會用到諸如比喻、擬人、雙關、矛盾修辭法等手段以達到制造幽默效果,取悅觀眾的目的。如例7:(B和C夫妻倆應邀在電視臺做節(jié)目)
A:大叔啊,大叔這么說不對,其實大媽現(xiàn)在看上去都挺精神的!
B:現(xiàn)在不行了,現(xiàn)在是頭發(fā)也變白了,皺紋也增長了,兩顆潔白的門牙去年也光榮下崗了!
C:哈!這詞兒整的!(小品《昨天 今天 明天》)
這里,“下崗”一詞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下崗”一般情況下是指工人由于單位裁員而失業(yè),而小品中B把門牙掉了稱作“下崗”,用擬人的手法刻意曲解這一詞的意義,使人忍俊不禁,產生喜劇效果。
2、刻意曲解的成因
(1)聽話人的意圖。聽話人的意圖在刻意曲解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為在大多數(shù)人的交際中,雙方根據共同的語境和背景知識能正確地理解對方的意圖,但出于特殊的原因,為達到特殊的交際效果,聽話人會刻意曲解對方的話語及意圖。
(2)中文的語言特點。中文的詞匯是由具有獨立發(fā)音和意義的漢字構成的,這就造成了很多多義詞、同義詞、同音詞、近音詞,這個特點就會被人們用來在口頭交流中刻意曲解對方的意圖。喜劇小品主要是通過舞臺上的語言和動作來傳達一定的信息或達到娛樂觀眾的目的,所以出于幽默等方面的考慮,中文的這些語言特點被大量的使用來進行刻意曲解。
(3)說話人言語中的含糊性。在交際中,說話人含糊性的言語可能被聽話人進行有意的曲解以達到其特殊的交際目的。說話人言語中的含糊性包括多義詞的歧義性、指示詞的不確定性、說話人言語中信息的不充分以及說話人言外之力的不確定性等。
四、結論
刻意曲解是一種特殊的語用策略,人們在交際中為了達到某種交際目的,會有意利用某種特殊語境、語言特點以及對方話語中含糊的、不確定的因素來歪曲對方的話語意圖。喜劇小品由于要制造幽默,娛樂觀眾,所以會利用交際雙方言語的關聯(lián)性,大量使用刻意曲解這種語用策略。對喜劇小品中刻意曲解的手段和成因的探討不僅對語言研究具有理論價值,而且也可以在實際生活中給人們的交際提供參考和幫助。
【參考文獻】
[1] 何自然.刻意曲解的語用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4(3).
[2] Sperber,D.& 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I986/1995.
[3] Searle,J.R.Indirect speech acts[A].In Peter Cole and Jerry Morgan(eds.).Speech Acts[C].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5.
【作者簡介】
張光華(1979-)男,河南商水人,河南省周口師范學院教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法、語用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