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娟
摘要:目前,中小學生青春期教育的現(xiàn)狀是:教師感到不好講、說不出口,家長力不從心、愛莫能助,課本所涉內容了了無幾,學生難免有時出于好奇而沖動。鑒于此,學校、家庭和社會應共同努力,以正面、科學和有計劃地實施“適時、適度、適當”的青春期教育,以使每一個中小學生都能安全、平穩(wěn)、愉快地度過青春期,幸福成長。
關鍵詞:中小學生;青春期教育;認識;思考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09)06-0008-03
青春期是中小學生生長和發(fā)育的高峰期,這期間無論是男生還是女生,從身體到心理都將發(fā)生諸多奇妙的變化,作為教師和家長,都應該認真了解和分析他們所處青春期的變化與特點,教育和引導他們正確對待青春期的異性交往,正確認識性特征和青春期的自我保健和保護知識,正面地、科學地、有計劃地開展好青春期健康教育。
一、青春期教育——困擾學校、家長和學生的話題
對中小學生青春期教育的現(xiàn)狀,可謂是“想說愛你不容易”。據(jù)研究,現(xiàn)在人的生理發(fā)育,身體各器官、特別是生殖器官的發(fā)育成熟,已遠遠超過了其社會閱歷和思維分析能力的發(fā)展速度。近年來的調查資料表明,現(xiàn)在人的成長發(fā)育加快,大中城市少女月經初潮多在小學五年級,有的甚至更早;少男首次遺精則多發(fā)生在初一下學期或初二上學期。人的這一身心發(fā)育失衡現(xiàn)象必然形成認知空白,產生心理問題;而時代的發(fā)展,各種媒體產生的性信息的沖擊和誘惑,又加深了青春期的中小學少男少女對性認識的困惑、疑慮、苦惱、擔心和恐懼。例如:有的學生出現(xiàn)性好奇心理,想了解異性的“秘密”;有的學生產生性恐懼心理,當自己月經來潮或遺精等生理現(xiàn)象到來時,心理上十分害怕,不知該如何正確處理,尤其是女生,一旦自己身體發(fā)生變化就顯得驚慌失措,甚至懷疑自己得了怪病,把痛苦埋在心里,郁郁寡歡;更多的是青春期中小學生必然產生的心理需求,對諸如青春期性生理有哪些特點,怎么樣才能排除青春期的心理障礙,如何與異性交往等等問題,無不期待破解,渴望擺脫心中的困惑;有些自控能力差、情緒波動大的學生,甚至放任自我約束,過早涉入愛河,做出傻事,影響了學習和身心健康而后悔莫及。這種生理發(fā)育提前、心理發(fā)育滯后的的客觀事實及其產生的問題就擺在我們面前,亟待采取多種形式加以引導、疏通、解決,中小學生的青春期性教育已經成為十分緊迫的教育問題。
其實,上世紀60年代,我們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就對此作出過重要指示,他講過一段這樣的話:“要在少女月經初潮前、少男首次遺精前,把性衛(wèi)生知識教給孩子們?!比欢?,直到現(xiàn)在,我們中小學真正的青春期教育可以說仍然近似空白。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缺乏教材依據(jù)。在我國的義務教育教材中,作為青春期教育的性知識內容,除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一章第三節(jié)“人的生殖和胚胎發(fā)育”外,再也沒有其它相關內容可供學習了。二是存在認識障礙。人們的思想觀念依然沒能擺脫封建意識和傳統(tǒng)、落后、保守觀念的枷鎖,特別是在中小城市和農村、偏遠地區(qū)更是如此。教師對教材中唯一的性知識內容的態(tài)度多是“猶抱琵琶半遮面”,普遍做法是一帶而過,甚至干脆安排學生自學;而想讓老師課堂上主動向學生講解人的性知識,就幾乎是不可能的了。三是核心教學任務的干擾。升學壓力和校際間人力、物力等生存能力的競爭,使學校舍不得拿出課時來顧及似乎是軟效益的青春期教育。四是家庭教育薄弱。作為孩子第一任老師的家長,未扮演好正確對待孩子青春期教育者的角色;他們大多認為那只是水到渠成的事,等到孩子長大了自然而然地就懂了;有些則對孩子的青春期成長發(fā)育憂心忡忡。其中,女孩子的家長因琢磨不透孩子內心的逐漸變化而憂慮:今天放學回家晚了,明天又覺得家中電話多了,要不就是懷疑被男生欺負了,或者說是早戀了;男生的家長也總擔心孩子是不是受了性誘惑而情緒時好時壞,學習成績忽高忽低等等。家長的憂心當然是可以理解、應該體諒的。
我們必須開誠布公、理直氣壯地上好青春期教育這一課,讓處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認識自己的身體,明白怎樣面對自己的生理發(fā)育,懂得怎樣愛護自己的性別,從而能潔身自愛,與異性同學正常交往,使身心健康地發(fā)育和成長。
二、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學校和家長要為中學生青春期教育唱主角
1.學校要轉變觀念。
青春期教育是我國義務教育中一個不容忽視和回避的話題,轉變思想觀念是做好青春期教育的前提。而青春期教育的突破口則是對中小學生的性教育。近些年來,有關青春期教育的問題引起了眾多專家、學者的重視,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正在為加強中小學生青春期教育奔走呼號。媒體披露的學生癡迷電子游戲、反叛家庭、對抗老師、偷盜、搶劫、賣淫、打架行兇等案件,雖說其形成原因多種多樣,但中小學生犯罪中的性罪錯人數(shù)有增無減。其原因一方面是一些影視節(jié)目、錄相、小說和互聯(lián)網等直接或間接傳播性描寫、性展示以外,另一方面也與中小學生涉世末深、缺乏辨別是非能力有關。針對社會發(fā)展中存在的側面影響,我們要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對那些正處在告別童年、開始步入青春期的中小學生加以正確引導,特別是要針對中小學生青春期的特點,開設性知識、性心理、性道德和有關人類對生命、倫理的認識過程的輔導課,幫助他們順利地度過人生的如花年華。
2.家長要做孩子青春期教育的貼心人。
青春期是一個人從童年向成人邁進的發(fā)育時期,作為生養(yǎng)孩子的父母,與子女間存在著任何關系皆無法替代的親情,具有對孩子青春期教育的優(yōu)先條件,理應擔當起“第一任老師”的重要責任。由于這樣的特殊身份,可以通過以親情換真心、交朋友、長知識的方式方法,逐漸傳授給孩子青春期的自我護理常識,使他們消除心里的疑云,增強抵御不良誘惑的能力。因此,家長要不斷學習科學方法,促進孩子青春期的發(fā)育和發(fā)展。一要摒棄陳舊的思想觀念,樹立高尚的道德情操,與新時期孩子青春期教育需求相適應;二要掌握一定的生理衛(wèi)生知識,研究并明了孩子青春期心理發(fā)展的要求;三要關注孩子的身體變化和心理波動,適時灌輸青春期發(fā)育的性知識和性心理衛(wèi)生,排除心理障礙;四要關心孩子成長,爭取孩子信任,掌控孩子青春發(fā)育期的主動權??傊?,要為孩子營造防范困擾他們青春期諸多侵襲因素的避風港。
3.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中小學生青春期性教育同其他教育活動一樣,必須得到家長的密切配合,否則學校孤掌難鳴。近年來,一些學校嘗試開辦了家長學校、家長論壇等,提供有助于家長對孩子青春期教育輔導的項目和內容,深受家長的歡迎,利用家長資源,一起商討教育孩子的策略,在如何與孩子溝通、怎樣處理好與子女的關系、當子女遇到異性交往時怎樣去引導、怎樣適時創(chuàng)設男女同學的集體活動等問題上,都達成了共識。親子關系對青春期教育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學校要定期舉辦講座,不斷向家長宣傳青春期教育的理念,普及學生青春期性教育常識,引導家長了解中小學生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的變化,共同做好中小學生青春期教育工作,及時化解存在的問題。學校和家長還要共同努力,提高中小學生對性病的防范意識和身體自我保護意識,使他們懂得什么是社會提倡的,什么是法律允許的,什么是良好的道德習慣。
4.中小學生青春期性教育應當具有以下較全面的目的和內容。
衛(wèi)生部和民政部批準建立的“中國性學會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專業(yè)委員會”主任陳一筠教授認為,整個青春期性教育應當包括以下五項內容:①提供關于人的性潛能的科學而準確的信息,包括人生的性器官與生殖系統(tǒng)、人的性發(fā)育、性取向與性別、性病、艾滋病預防等。②提供性價值觀與性態(tài)度的教育。要不含糊地向青少年傳播符合本民族文化、社會倡導與支持的主流價值觀,闡明這種價值觀的由來及意義;幫助青少年科學地認識什么是兩性之間健康而文明的關系,培養(yǎng)自尊感和自信心,學會對自己、對他人和對社會負責任。③通過參與式教育和訓練實踐,使青少年學會兩性之間的尊重、平等,獲得兩性交往的技能,包括情感溝通、應對朋輩壓力、評價媒體信息以及建立誠信的友情關系。幫助青少年科學地、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和接受現(xiàn)代社會的性別角色,以便日后正確地履行自己的角色使命。④教育青少年在性的表達與行動中對自己和對他人高度負責,包括潔身自愛、拒絕不成熟的性關系,反對性的強迫,維護自己與他人的性健康。⑤避孕、計劃生育以及父母角色的社會責任。按照中小學生性教育最好在他們青春期到來之前完成的理念,這些也應成為中小學生青春期性教育的內容,不能等到男女結婚和生育時再去講解這方面的知識。關于這一點,陳一筠教授特別舉例闡述:“一個人不是等到考試再讀書,而是先讀書再考試,做夫妻和做父母是人生最重要的考試,為什么不需要事先學習呢?”
總之,青春期的年齡跨度較大,對中小學生的青春期性教育,必須根據(jù)中小學生在不同年齡段的需知、已知和未知的實際情況,遵循“適時、適度、適當”的原則實施,不要超越他們在不同年齡段時的認知能力和需求,講不適合的內容。從而使每一個中小學生都能安全、平穩(wěn)、愉快地度過青春期,幸福成長。
【責任編輯 韓立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