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琴
教學反思是以解決教學過程中的問題為出發(fā)點,以追求教學實踐的科學性為動力,強調(diào)“學會教學”、“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創(chuàng)造”的過程。教學反思按教學過程分為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后三個階段?,F(xiàn)結合籃球變向運球,談談我的看法。
一、教學前的反思
1、重點是否突出
重點是一節(jié)課內(nèi)的核心,在時間分配上必須保證重點的練習時間,同時輔以重點內(nèi)容的練習方法,引導和啟發(fā)對重點內(nèi)容的理解。讓每個學生做到心有重點,練有重點,這樣才能使一堂課有個靈魂。
2、難點是否突破
在變向運球突破中除了有較好的身體素質(zhì)外,還必須有良好的素質(zhì)和協(xié)調(diào)能力,這樣才有可能突破并能合理的運用。所以,在教學中可以采用過“樁”的方法進行難點練習,視情況可以進行二人一球的對抗,這樣既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又可以提高學生控制球的能力。
3、講練是否透徹
動作技術在理論理解的基礎上,還要通過一些身體的強化練習才能得以掌握。幾乎每個學生都喜歡籃球運動,因此教學過程中要把練習的手段方法當做一條主線,通過精確的講解、示范,來引導學生練習、引導學生探究、引導學生競賽,同時在巡回指導中糾正學生一些錯誤的練習方法,以便學生能正確的學,愉快的學。
二、教學中的反思
1、學生在課中的參與
學生是課堂中的主體,是以一定的參與度做保證的,學生沒有參與或少參與,就算不上“主體”了。學生的參與狀態(tài),既要看參與的廣度,又要看參與的深度。就廣度而言,學生是否全面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是否參與了課堂教學中的每個環(huán)節(jié);就深度而言,學生是主動的、積極的,還是被動的、應付的。
2、學生在課中的交流
課堂中,教師只有創(chuàng)設民主、和諧、平等和寬松的學習氛圍,才能讓學生感到自己在這個環(huán)境中是安全的、融洽的、自主的,可以與教師、同學之間進行平等對話。教學中我常用“隨機式”的分組方法進行交流。這有利于學生的個性發(fā)揮,但由于素質(zhì)的差異不能進行很好的交流;于是可以用“朋友式”的組合方式進行合作學習,這有利于學生相互學習、相互促進,交流的氣氛相當濃厚,學生的個性更能無拘無束的發(fā)揮。在變向運球的學習中學生通過“朋友式”交流,合作式的學習,發(fā)現(xiàn)許多變向運球的方法是豐富多彩的。
3、學生的目標達成
在課堂中,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有無切實掌握動作技術,并將所學的技術納入自己原有的技術中融會貫通。同時還要關注在目標的達成過程中是否積極主動的投入,是否熟練地掌握和運用,在致力于面向全體的同時,是否能讓素質(zhì)好的“吃得飽”,讓慢生“吃得了”。本節(jié)課以“變向”為主線,讓學生在相互“追逐”的游戲中獲得身體變向的腳步動作。然后結合籃球運球追逐,讓學生自定目標,在目標的統(tǒng)領下合作學習,分別達成自己的目標,這樣就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同樣也體驗到了成功的樂趣,從而使每個學生都得到了發(fā)展。
三、教學后反思
1、成功的經(jīng)驗
它可以是教學設計的奇思妙想,靈機一動;也可以是教學方法的精心安排,巧妙之舉;更可以是師生交流的精彩對話……這些成功的教學經(jīng)驗值得以后的借鑒。本課最成功之處就是在運球中利用了“相互追逐”的游戲;在游戲中體驗身體的變向,體驗腳步的移動,為延伸到本課的重點、難點伏下美好一筆。
2、失敗的教訓
再好的教學方法在實施過程中也有節(jié)外生枝的可能,可怕的是沒有進行系統(tǒng)地回顧、梳理,沒有對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只有吸取教訓,總結、反思失敗的原因,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才能使我們的教學再接再厲。在變向運球的教學中,一味的講究“變向”,而忽視了學生帶球的變向,所以在協(xié)調(diào)能力較差的學生展示時,球是變向了,身體沒有及時變向,發(fā)現(xiàn)自己沒有深入到這一層次的學生中去。因而這部分學生對自己的目標達成是不理想的。
3、教學的應變
課堂教學中,隨著基本部分的展開,師生的思維發(fā)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會因為一些偶發(fā)事件而產(chǎn)生瞬間靈感。這種“做法”要比自己平時想的高明得多。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的,若不及時利用課后反思去捕捉便會因時過境遷而煙消云散,后悔莫及。
總之,教師在進行教學后反思時要及時做好筆記。教學的探索創(chuàng)新不是一兩天就能完成的。要做到常思常想,常想常新,善于捕捉靈感的火花,勤于動筆。同時還要經(jīng)常學習教育理論,積累教學資料,以便更好地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把自己磨煉成適應新課程改革的科研型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