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建軍
[摘要]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臨床常見的腰部疾患之一,中醫(yī)歸于“腰痛”、“腰腿病”范疇。臨床治療分手術和非手術治療。筆者認為非手術治療相對安全,再治空間大,易為患者接受,且大多數(shù)患者可經該治法緩解或治愈。是一種治療效果滿意、方法安全、簡便易行、臨床首選的方法。
[關鍵詞] 治療;腰椎疾??;體驗
[中圖分類號] R274 [文獻標識碼]C[文章編號]1673-7210(2009)05(c)-083-02
2006年8月~2008年9月,筆者在臨床以手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53例,取得了良好的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53例,男30例,女23例,年齡30~65歲。體力勞動者25例、文字伏案工作者12例、駕駛員9例、其他7例。其中,L4~5、L5~S1椎間盤突出47例,其他6例。突出3~8 mm不等,治療時間21~84 d。
1.2 納入標準
腰痛伴一側或雙下肢疼痛、麻木,下腰棘突旁壓痛伴下肢放射痛,腰椎生理弧度改變,腰部活動受限,骶棘肌緊張,直腿抬高試驗及加強試驗陽性,下肢感覺異常,肌力下降,CT檢查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癥。
1.3 排除標準
CT檢查確診為重度腰椎間盤脫出及中央型突出并見下肢功能障礙、嚴重肌萎縮者;馬尾神經受壓引起鞍區(qū)麻痹或大小便功能障礙者。
1.4 治療方法
手法治療每天1次,每次20 min左右,3周為1個療程。具體手法:①揉摩法:以雙手掌根從肩部起循脊柱兩側膀胱經自上而下揉至小腿,再揉摩脊腰部督脈,持續(xù)揉摩5 min。②點穴法:以膀胱經、膽經及阿是穴穴位為宜,重點是腎俞、腰眼、命門、陽關、大腸俞、環(huán)珧、承扶、委中、承山、陽陵泉、涌泉穴等。配以鎮(zhèn)定手法(主要是分別在腰部及下肢部痛點持續(xù)用手指推壓約30 s)。③牽拉法:術者雙手同時捏住患者兩支跟腱并向遠端適度牽拉,并回放所握患者雙腳跟腱3次(注意牽拉回放時一定要有一助手以雙手疊掌輕壓住患者的腰骶部)。④牽抖法:繼上牽拉法后即囑患者雙手抓住床頭緣,術者站在床尾,以一足抵于床尾緣,術者握住患者雙踝,身體向后傾斜以借助重力,在掌握力度及力度著力點的基礎上用力向遠端牽引并適時進行上下抖動,抖動時力量應集中在腰骶部位。⑤按壓振顫法:繼上法后即用按壓振顫法,術者以雙手重疊在患者腰骶結合部施行緩慢加力按壓振顫治療,并以雙手左右交叉適度進行按壓振顫治療各3次。⑥俯臥扳腿法:術者一手按腰椎痛點,另一手托住對側膝關節(jié)部,使該下肢盡量后伸,在按壓腰部的手用力的同時,讓所托住之下肢向左右各作3次大弧度的旋轉后伸活動。該法一定要掌握好按壓腰骶部手之力度,切勿過重。⑦雙指循經推壓法:醫(yī)者以右手拇、示指指腹按壓住患者任督二脈,左手握住右腕向下加力,從頸胸椎交界處延脊柱兩側向下用力,緩慢滑行至骶尾部,反復3次。再將右手拇、示指分開一些,以同樣的方法沿太陽經脈推壓滑行,反復3次。⑧滾壓拍打法:患者繼續(xù)俯臥,雙下肢并攏放松,術者以一手前臂從病員頸肩部到腰骶部反復滾壓數(shù)次,末之以一手壓腰痛處,另一手從頸根部至腰骶部反復拍打數(shù)次。術后囑患者休息5 min。
2 結果
2.1 療效標準
治愈: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恢復正常生活工作。好轉:臨床癥狀、體征大部分消失,生活基本自理。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稍有改變或無改變。臨床尚無使患者癥狀、體征加重病例出現(xiàn)。
2.2 治療結果
本組均得到6個月以上隨訪,按上述療效標準,治愈36例,好轉13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2%。
3 討論
首先從人體正常生理情況來看,腰段脊柱的生理曲度為約凸向前方,與上下脊柱段的生理曲度協(xié)調,從而完成保持身體各部平衡、緩沖壓力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腰段脊柱各骨,相鄰的兩個椎體之間有椎間盤連接,而椎間盤由髓核、纖維環(huán)和軟骨板組成,是一個富有彈性的軟墊,它和脊椎后關節(jié)構成脊柱運動的基礎,同時承受壓力,緩沖震蕩。周圍有韌帶等軟組織對椎間盤加以保護。而腰椎間盤突出癥與椎體、椎間盤、周圍軟組織的退變和慢性勞損密切相關(極少數(shù)病例與突發(fā)性暴力有關)?,F(xiàn)代醫(yī)學認為腰椎間盤突出癥為各種原因引起腰椎間盤纖維環(huán)破裂,髓核脫出,腰椎生理前凸減小、平直或后突、神經根受壓,局部組織粘連,產生炎癥水腫所致。臨床往往因人、因情、因位、因時各異而出現(xiàn)相關的臨床癥狀。如腰部疼痛、一側或雙側下肢放射痛、下肢麻木及感覺異常、肌力減弱、間歇性跛行、腰椎側彎、腰部活動受限、出現(xiàn)馬尾神經癥狀甚或癱瘓者。中醫(yī)認為該癥是因正陽不足,日久積勞,邪客筋骨,復因風寒濕邪、突發(fā)外傷致寒凝濕阻、氣滯血瘀、陽失溫布、經脈不通而發(fā)。正如《黃帝內經素問·痺論篇》中所述為“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痺”。而手法治療能以溫陽散寒、除濕通絡、行氣活血的法則,達到“通而不痛”的效果。亦能松解粘連,解除肌肉痙攣,退炎消腫,促進髓核回納,改變髓核、椎間孔與神經根的關系,從而減輕或消除神經根的刺激壓迫征。如揉摩法可改善血循環(huán),緩解肌痙攣,促進炎癥吸收;點壓腰骶部穴位可溫腎助陽,疏通任督。取阿是穴以祛瘀鎮(zhèn)痛。其他取委中乃“腰背委中求”、陽陵泉為“筋會陽陵泉”、承山屬腰腿痛要穴、涌泉歸腎經井穴,均有強筋壯骨、通筋活絡、散寒除濕之效。牽拉法使椎間隙增寬,壓力降低,并有益于椎間孔,減輕對神經根的壓迫刺激。按壓振顫法可促進髓核回納,恢復脊柱內外平衡。俯臥扳腿法可恢復腰椎的生理弧度,亦可促進髓核回納。滾壓拍打法具有疏通各椎間活動度,舒筋骨、行氣血、松粘連等作用。總之,臨床手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應根據(jù)患者的年齡、體質、病情、手法施治后的反應等具體情況靈活掌握,做到辨證論治、辨癥施治,結合臨床對癥用藥,才能充分發(fā)揮其作用。
(收稿日期:2008-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