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魯靜
作為一名走上教學管理崗位不久的年輕的教學干部,我和英語組20名教師一路走來,時時體驗著、感動著學校的成長和自身的成長……小課堂,大教育,我欣喜地感悟著語言運用由課堂到生活的發(fā)展與蔓延。驀然回首,靜心回味,我和英語組共同走過的每一個普通卻又不平凡的日子。
感言一:從先生到學生——校本培訓的第一步
新的課程標準提出活動式、體驗式和任務式的課堂教學模式,倡導語言的實踐交際和真實運用,這就對英語教師的語言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在一節(jié)交際型的課堂教學中,課堂語言往往存在著許多不確定性,因此教師必須自己首先成為一名英語語言的真正交際者和使用者,才能自如地駕馭新型的語言課堂。2006年~2007年,學校專門為英語組教師開設了外教口語培訓課程。在學習中,大家從最初的英文自我介紹到越來越深入、越來越廣泛的話題討論。教師們不由慨嘆,不學不知道,一學才知道差距。一個好的英語教師首先要做一個好的English Speaker。口語能力的提高,為教師們自如自信地駕馭課堂做好了準備。而這種以教研組為單位的伙伴學習,為教師語言水平的提高和工作的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感言二:從個體到集體——校本教研的基礎構建
課程改革以來,老師們通過對新《課程標準》的不斷學習,對于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認識和把握,但是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需要由個體摸索轉化為共同體的協(xié)作。教師要學會與自己對話,更要學會與別人對話。我校作為一所大校,擁有豐富優(yōu)質的教師資源。如何充分利用教師資源,實現(xiàn)教師資源的優(yōu)勢互補、交流促進,同時又使每一個教師個體個性得到張揚,特色得到提升,是我們一直的努力方向。從最初的各自為政,到今天的交流分享,我和英語組走過了一條并不平坦的路。人們說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心與心的距離。英語組最初教研活動開展的舉步維艱讓我深切地感受到打破老師們慣有的教學模式,使每位教師學會與伙伴對話,在對話中反思自己、充實自己是校本教研有效開展的關鍵。近年來,英語組先后開展了以年級集體備課為主要形式的常態(tài)課教研活動和以個體為核心,以全員參與為形式的兩輪課活動。這種著眼于常態(tài)課的教研活動,使老師們在一種寬松的氛圍中就日常教學進行了廣泛的研討,澄清了老師們對新課程標準理解的偏差和對教材把握的盲點,突破了課改初期教師的迷茫狀態(tài),使教學改革步入正軌。
感言三:從主動到被動——校本培訓的內驅力
每學期,英語組都會開展“今天我主講”特色系列教研活動,主講人由英語教師輪流坐莊。“今天我主講”采用“教師講座,伙伴學習”的方式,針對各學科老師們反映的普遍問題開展有針對性的全員參與式的主題教研活動。特色主題的確定由老師們自主選擇,每個學期一個專題,每個專題由不同教師主講而形成系列講座。這項活動最重要的不僅僅是現(xiàn)場的講座,而是在講座準備的過程中每一位教師都能夠主動學習和整理相關的理論,主動審視和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主動聆聽和接納他人的意見和建議,從而在參與的過程中真正實現(xiàn)自身的發(fā)展與提升。
許許多多的鏡頭記錄了英語組的成長,記錄了我們共同走過的普通卻又承載著努力的時刻。今天,我們共同感悟和分享著英語組的成長、進步和壯大,共同展望著我校英語教學燦爛的明天。我們會整裝待發(fā),攜手走過更多普通的卻又充滿期待和收獲的日子?!?/p>
刊中刊編輯 王雪莉 朱桂英 付江泓 王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