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萍
關鍵詞:《喜福會》 母愛 沖突 理解
摘 要:《喜福會》是美國著名華裔女作家譚恩美的代表作。小說呈現給讀者的是四位中國移民與她們女兒之間的故事。四對母女都有著自己的世界觀,母親們想努力通過母愛的表達在她們與女兒的文化差異和沖突之間建立起溝通的橋梁?!断哺分械哪笎鄄粌H是中國文化的象征,更重要的是母女理解與溝通的橋梁,也是中美文化交流的橋梁。
譚恩美的《喜福會》是反映中美文化的代表作。自從這部書出版后,《喜福會》中母親與女兒們的關系就成了人們研究的焦點。有些學者認為母女關系是研究的重點,有些學者開始研究它的寫作風格,認為寫作風格才使《喜福會》獲得了成功。而這部書中又充滿了各種矛盾,因此又有人把母女之間的矛盾作為研究的主題。本文將從文化的角度把母愛作為主題來進行闡釋。
《喜福會》敘述的是四個華裔母親和她們的女兒們的故事。女兒們對母親們的批評不以為然,她們認為母親們的勸告都是對自己的私生活的干涉。她們不了解母親們的經歷。母親們在來到美國之前都是歷經磨難,都曾有過難以想象的恐懼經歷。在母親們看來,女兒們都沉迷在了美國的文化當中,沒有能繼承她們骨子里那種為了生存而奮斗的精神,同時,她們?yōu)榕畠簜兊氖〉幕橐龆械酵葱?。矛盾成為阻礙母女之間溝通理解的絆腳石。事實上,所有這些矛盾都是由于雙方文化背景的不同所導致。由于長期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逐漸形成了不同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這在一定程度上給人們的交往帶來了問題,甚至有時候會產生隔閡和沖突(關晶,67頁)。但是,由于愛的牽引,加之母親的執(zhí)著和女兒的努力,母女之間終于能夠相互理解,最終越過鴻溝,從不理解走向理解,從對抗走向接受(劉昀,15頁)。更重要的是,它為中美文化之間的融合架起了一座相互理解、交流、溝通的橋梁。
1.《喜福會》中母女之間的沖突
由于母女兩代人出生和生長在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在《喜福會》中,沖突是貫穿始終的。母親們是在東方文化的背景下長大的,念念不忘從小受到的東方傳統(tǒng)教育。她們認為尊老愛幼,母慈子孝,子女聽從父母的訓導是天經地義的。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家庭既代表著家長對子女的權利和義務,又意味著家長與子女相互依賴的關系。但美國的文化更多的強調個人主義價值觀,鼓勵個人奮斗,自我實現和獨立意識,寧愿在成功的道路上孤軍奮戰(zhàn),獨享成功之樂,獨吞失敗之苦,也不愿完全接受母親的告誡、指導和示范,所以母親們的做法并不能讓出生和成長在美國的女兒們所理解。女兒們最初對母親們以及中國文化帶有極大的偏見。她們認為美國文化要遠遠優(yōu)于中國文化。在她們眼中,她們的母親就象征著落后與無知。她們?yōu)槟赣H在百貨店工作感到羞恥,為母親拿她們作為炫耀的資本感到生氣。她們很明顯是融入到了美國的主流文化中。龔琳達和薇弗萊母女間的沖突是最為突出的。母親希望通過女兒體現自身存在的價值,以女兒的成功為全家人帶來榮譽。而女兒偏偏深信“我就是我自己”,拒絕母親的介入。因此在發(fā)現薇弗萊具有超人的象棋天賦之后,“母親決定,我不必再為家里做飯燒菜了,文斯頓和文森特義不容辭,應該頂我的缺。為了我能安心琢磨棋藝,父母對我可謂百依百順。一次我抱怨與我同臥室的兩個哥哥太吵,結果,他們馬上被移到臨街的那間起居室”(程,80頁)。許露絲、麗娜·圣克萊爾都嫁給了美國人,她們的母親稱為“外國人”。她們崇拜美國人及他們的文化,因此愿意為她們的丈夫奉獻一切。薇弗萊認為在自己的婚禮上母親的要求使她很丟面子,“女兒不耐煩母親們的漢語交談,而當母親們用結結巴巴的英語向她們解釋,或闡釋某種意圖時,女兒們則恥笑她們蹩腳的英語,認為她們的腦子不大靈活,母親們認為是快樂和幸福的,在女兒眼中卻不一定”(譚岸青,11頁)。
另一方面,《喜福會》中母親們也不能理解出生在美國的女兒們的一些行為。對女兒們的行為與中國的文化完全不同而感到不解,映映不能理解麗娜和丈夫之間的AA制,他們各自承擔各自的日常生活的開銷,如果想買自己的日用品就得自己掏錢。這在西方國家是司空見慣的事情,尤其是在美國,但是在中國文化觀念當中是很難接受的。在中國,夫妻之間是不會分得這么清楚的,他們必須共同來承擔這個家庭的一切責任。當精美跟母親爭吵時,素云用漢語說:“世上從來只有兩種女兒,聽話的和不聽話的。在我家里,只允許聽話的女兒住進來?!保ǔ蹋?24頁)。因為在中國文化中,孩子必須毫無理由地聽從父母的意見。因此當精美使母親生氣時,素云思想深處的中國的性格終于爆發(fā)出了。
2.《喜福會》中的母愛
世界上每一位母親都愛自己的孩子。雖然《喜福會》中的母親們對女兒們非常嚴厲,但依然深愛著她們,而且她們對兒女的愛是典型的中國式的愛。中國母親對兒女的愛不像美國母親表現得那么直接、奔放,中國母親一般不會擁抱或親吻她們的女兒,也不會對兒女們說“我愛你”這樣非常直白的話語?!断哺分械哪赣H們是以中國的方式來愛著她們的女兒的。
最初,正像前言中提到的那位母親帶著一只所謂的天鵝遠渡重洋奔赴美國?!暗鹊搅嗣绹?,我要生個女兒,她會長得很像我。但是,她不用看著丈夫的眼色低眉垂眼地過日子。她一出世就是在美國,我會讓她講一口流利的英語,不會遭人白眼被人看不起。她將事事稱心、應有盡有。她會體諒我這個做母親的一番苦心,我要將她打磨成一只真正的天鵝,比我所能期待的還要好上一百倍的高貴漂亮的天鵝!”(程,3頁)
《喜福會》中母親們對她們的女兒們抱有很大的期望,希望她們的女兒們將來獲得成功。她們開始為女兒們的將來計劃著,不管她們的女兒們是否同意或者高興,她們念念不忘從小受過的傳統(tǒng)教育,保留著中國幾千年來滲透于婦女血液之中、幾乎已成為天性的封建家長制的思想。她們共同的理想就是要嚴格教育、管束自己的兒女,使其能逃脫自己這輩女人的命運,成為她們眼中的幸福女人。(李雪梅,101頁)因為在中國一般都是父母為兒女計劃好一切,兒女們無條件地遵從著父母的意見。如果有所反抗,就會招來家族的攻擊,甚至鄰居、社會的批評。雖然《喜福會》中的母親們已經移居美國,但她們對中國文化傳統(tǒng)是念念不忘的。吳素云和龔琳達都抱有很大的希望。吳素云希望自己的女兒有一天會成為中國的秀蘭·鄧波兒。為了實現這一夢想,每天讓女兒做一些她從各種雜志中收集的智力測試,甚至每周為好幾戶做清潔工,為了能讓兒女們上鋼琴課,還免費給一位退休的鋼琴教師家做清潔工作。琳達想讓女兒薇弗萊贏得更多場的比賽,當薇弗萊練習下棋時,她總是默默地站在一邊充當保護同盟,雖然她并不懂得多少關于棋藝的知識,“我每移動一個棋子,她鼻孔里就會輕輕噴出一個‘唔”(程,80頁)。比賽時,用她的紅寶石給女兒祈運。其次,《喜福會》中母親們也很少像美國母親那樣經常表揚、贊美孩子,而是在不斷地約束、批評、指責。在她們看來,為了讓孩子們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社會環(huán)境中生存,不得不對她們更加嚴格甚至嚴厲地要求,使她們掌握更多的技能。所以,她們常常以嚴格的要求來代替贊揚、鼓勵。當映映覺得女兒麗娜可以獨自去上學而不需接送時,便說:“你只能兩點一線,學校到家,別的地方不準亂逛?!保ǔ?,87頁)但是,太多的約束使得女兒非常不滿,甚至很生氣。因為她受到的是美國式的以個人為中心的理念的教育,她接受不了這種中國式的母愛,她認為自己有獨立的身份,是具有獨立人格的個體,父母對子女沒有絕對的權威。
《喜福會》中的母親太過于干涉女兒們的生活。中國母親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過上幸福的生活,即使兒女們已經結婚,有了自己的家庭,她們依然密切關注著孩子們的婚姻生活?!断哺分羞@種母愛可以反映在母親為女兒解決婚姻問題所提供的幫助上。當女兒在婚姻上遇到問題時,母親會毫不猶豫地給以幫助,使女兒能盡快走出困境。許露絲和麗娜都嫁給了美國人,在丈夫面前,她們有一種劣勢。許露絲從不做任何決定,她認為她丈夫的任何決定都是更好的,所以總是讓丈夫做決定。逐漸地,在丈夫眼里,露絲變得不那么可愛了,因為丈夫覺得她是在推卸責任,甚至提出了離婚。在麗娜的婚姻中同樣也存在著危機。她們在為解決問題而爭斗,然而她們無力解決。在這種時候,她們的母親并沒有袖手旁觀,一走了之,而是極力幫助她們出謀劃策。許安梅鼓勵許露絲:“為什么你自己不說點什么呢?”“為什么你不去跟你丈夫說說?”(程,176頁)當許露絲聽從她母親的勸告去跟丈夫說時,她的丈夫感到非常震驚,而且她贏得了屬于她自己的房子。映映也忠告她的女兒如果她還繼續(xù)忽略她跟丈夫之間的不均衡,會是什么樣的后果。在母親的幫助下,女兒們感到了中國母親的強大以及她們對兒女深深的愛。露絲終于發(fā)現母親要比美國心理醫(yī)生,對自己解決婚姻問題更有幫助。對于麗娜來講,她發(fā)現母親比自己的美國丈夫更加愛自己,因為母親仍然清清楚楚地記得自己從來不吃冰激凌,而丈夫在結婚許多年后仍然毫無所知。從這一角度來講,《喜福會》中的母親們給予女兒們的是無私的幫助與安撫。事實上,《喜福會》中母親們的母愛是隨處可見的。四個女兒逐漸開始意識到自己無時無刻不在母愛的充盈中,母親們無時無刻都在愛著自己的孩子們。在吃螃蟹晚餐時,其他的客人把好的挑走了之后,素云不讓女兒精美去吃那個斷腿的螃蟹。在素云的眼里,斷腿的螃蟹是不幸的象征,在只剩下兩個螃蟹的情況下,她寧可自己吃那只斷腿的螃蟹,而不愿讓女兒有什么不幸。中國的母愛又一次躍然紙上。母親隨時隨地都在犧牲自己,保護著自己的兒女們,不讓她們受一點點委屈和不幸。
總之,《喜福會》中母親們對女兒們的愛隨處可見。起初,女兒們對她們母親的祖國文化一無所知,也不能理解她們的母親。自從聽說了母親在中國的經歷之后,她們感受到了母親真摯的愛,開始理解和接受她們的母親。雖然她們在美國長大,但體內流著的相同的血脈告訴她們不能排斥母親的文化。
3.中西文化的交流、理解與融合
《喜福會》承認中美文化差異,不回避沖突,最可喜的是它堅信不同文化最終融合是可能且必然的。(彭桃英,75頁)由于母愛,《喜福會》中的女兒們開始理解并感激她們的母親們,開始跟母親們有文化上的交流。雖然她們之間沒有直接特殊的對話和討論。母親們抓住一切機會來給女兒們灌輸中國的文化。當薇弗萊把“太原”理解成“臺灣”時,琳達馬上糾正她的錯誤道:“我是中國太原人,臺灣只是中國的一個省份?!保ǔ蹋?67頁)她不希望女兒把中國的地名弄混。有一次薇弗萊說她班上的男孩子都說中國人最苦了,琳達言簡意賅地說:“中國人最能干了,中國人會做生意,還有中醫(yī)和國畫,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美國人才懶惰呢。中國人肯吃苦?!保ǔ蹋?3頁)琳達這樣說的目的是不讓女兒在美國同學面前失去自信。通過這種方式她告訴女兒,中國人并不比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人低賤、卑微。在她們眼里,移民的中國人的后代跟美國人一樣優(yōu)秀。這樣,通過日常的談話,母親們在逐漸地給女兒們灌輸著中國情結。
母親們也逐漸在接受著美國文化。她們脫掉從中國帶來的旗袍,穿上美國式樣的襯衫和長褲,說著被女兒嘲笑的蹩腳英語,習慣了美國每個周末的宗教活動。琳達從開始因為女兒和美國男友私奔,憤怒之下脫下鞋子打女兒和女婿,到后來接受女兒的美國男友瑞奇,并認真地教瑞奇如何吃螃蟹。盡管瑞奇到琳達家做客時做出了許多與中國文化不相符的行為:送一瓶昂貴的葡萄酒,用筷子夾菜把湯汁滴到白襯衫上,對龔琳達表面上謙虛實則等待別人贊揚的話語的誤解,告別時對未來岳父母直呼其名等等。龔琳達拋開文化差異接受瑞奇,實際上是對美國文化與中國文化差異的尊重和寬容。
吳精美是著這四位華裔女兒中的代表人物,她與母親的故事是全書華裔母女關系的一個典型。她的故事是相對完整的,她的父親告訴她,母親如何被迫把她的姐姐遺棄在逃難的路上,以及多方查找未果后所經受的精神磨難,還告訴她母親的名字素云和她的名字精美的美好含義。通過講述母親的故事和對母親過去的追尋,吳精美對母親對自己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真正理解了母親和母親對她的希望,最終達到對母親的認同和接受。對母親的真正理解意味著文化隔膜的消融。當精美與她的姐姐在上海機場緊緊擁抱在一起,呼喚著“媽媽,媽媽”時,東西方文化完全交融為一體。
(責任編輯:水 涓)
作者簡介:賈 萍,石家莊學院外語系講師,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英語語言與文學。
參考文獻:
[1] 李雪梅.母女沖突:兩種文化的沖突[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2004(1):100-103.
[2] 彭桃英.中美文化的隔閡、沖突與融合——解讀《喜福會》[J].河海大學學報,2003(1):74-76.
[3] 程愛民.論譚恩美小說中的母親形象及母女關系的文化內涵[J].南京師大學報,2001(4):
[4] 關晶.從《喜福會》看中美文化差異[J].長春大學學報.2005(5):67-69.
[5] 劉昀.母女情深——論《喜福會》的故事環(huán)結構與母女關系主題[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3(6):15-19.
[6] 譚岸青.論譚恩美小說中華裔女兒的聲音[J].名作欣賞,2005(7):10-12.
[7] 譚恩美.喜福會[M].程乃珊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