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梅
摘要:語文課改已逐步深入人心,但在課改實踐中卻出現(xiàn)了一些極端化傾向,主要表現(xiàn)在:過分夸大人文性,弱化和否定工具性;過分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過分重視使用多媒體,輕視并丟棄板書;過分熱鬧的氣氛,削弱了語文課的語文味。語文課改實踐要把握好“度”,不能走向極端。
關鍵詞:語文課程改革人文性主體作用主導作用語文味
隨著《語文課程標準》的出臺,語文課改已逐漸走進校園,走進師生的生活。新一輪課改“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fā)展”這兩句響亮的口號,以前所未有的穿透力和沖擊力引領著語文教學一步步走出應試教育的樊籠。但隨著語文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語文課改的具體實踐中也出現(xiàn)了一些極端化傾向。
一、過分夸大人文性,弱化和否定工具性
《語文課程標準》把語文學科性質界定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边@一性質界定,是在長期探索實踐中語文課程自我認識的一次飛躍。
人文性的提出是對語文教學的一次完善,而不是對工具性的一次否定。可是我們的語文課改在實踐中卻陷入了一個形而上學的怪圈:過分夸大語文課改的人文性,隨意弱化和否定語文的工具性。語文畢竟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只是把人文教育作為語文教育的主體,以救治當前陷入困境的語文教學,是不切實際的。語文教學最基本的任務是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即語文的工具性)。在此基礎上實現(xiàn)的其他教育功能應該是一種滲透。所以工具性是語文課程的基本屬性,而人文性是語文課程的重要性質。
任何夸大語文課程人文教育作用的說法都是不可取的,語文教育教學的歷史和現(xiàn)狀都表明,只有語文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整合,才能使當前的語文教學早日走出困境,迎來語文課改的又一個春天。因此我們對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必須有清醒的認識,既不可忽視,亦不可過分夸大。
二、過分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提出“綜合性學習”的要求,也就是要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確立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學習。但在語文課程改革的實踐中,一些老師在克服忽視學法的傾向的同時,又產(chǎn)生了輕視教法研究的傾向。當然,堅持“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的指導思想,充分放手讓學生積極而主動地自覺、自動、自學,這一切都是無可非議的。但必須注意,教學過程并不等于學習過程,語文教學必須是由師生雙方共同合作進行的雙邊活動。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是對的,但教師的主導作用不能忽視。
“教師主宰課堂將徹底改變”這一提法是形而上學的產(chǎn)物,是從一個極端跳到了另一個極端。課外自學時學生是自己學習的主宰者,但在課堂教學中,并不能取消教師的主宰(即主導)作用。語文課程改革的目的,只是把傳統(tǒng)的教師主宰即單向主宰變成雙向的師生主宰,這是教學過程的本質要求。新課程不是全盤否定教師的主導作用,否定教師講,而是反對教師以陳舊的教育理念看待教學過程和學習過程,把學生的課堂變成教師的講堂。新課程支持教師必要而精當?shù)闹v,精講實學,使學生的主體作用會因教師的講而得到更加積極有效的發(fā)揮。因此,盲目反對教師的講授,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是一種錯誤的傾向。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從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出發(fā),從減輕學生的負擔出發(fā),從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出發(fā),根據(jù)教學內容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選取恰當?shù)慕虒W方式和學習方式,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因此,必須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支持教師開展“講”的研究,使“講”這種常規(guī)教學手段在新課程的實施中煥發(fā)出時代的光彩,表現(xiàn)出創(chuàng)新的活力。
三、過分重視使用多媒體。輕視并丟棄板書
多媒體與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相比,有許多優(yōu)勢和長處,如增加教學過程的直觀性、形象性、生動性,有利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但多媒體所造成的師生的依賴性和惰性心理卻不容忽視。
可如今的教學評價卻把是否使用多媒體作為一種衡量標準,缺少多媒體的課就不是一堂完整的課,更不是一堂好課。因此,許多教師不惜花費時間和精力精心制作課件,這些五彩繽紛的界面令人目不暇接,也從不同程度上誘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然而,學生的注意力被鮮艷的色彩所吸引,忽視了教師的講解和應該掌握的知識。有的教師因為有了多媒體,干脆不再寫板書,一節(jié)課下來,聽者大飽眼福,可黑板上依然黑洞洞的沒有其他任何痕跡。然而,這樣的課究竟給學生留下些什么印象呢?許多學生的感覺是“好玩”,這樣的結果真令人啼笑皆非。這樣的課熱鬧有余,但收效未必頗豐,一堂課在學生面前展現(xiàn)了一幅幅色彩紛呈的畫面,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畫面上,還有暇與文本對話嗎?還有誘發(fā)思維的動力嗎?更何況,用視覺形象代替文本閱讀,本身就少了語文味。文本在不經(jīng)意間就成了一幅幅畫,語文教學發(fā)生了質的變化。
那么,能不能解決這一問題呢?板書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它是根據(jù)教學要求,用精要而醒目的文字或圖形,提綱挈領地把教學內容、教學重點和教學目標概括化、系統(tǒng)化、圖表化的一種形式。板書與教學過程(即學生的思維活動)同步進行,伴隨著學生與文本的逐步對話,教師將預先設計或因靈感而瞬息閃現(xiàn)的文字逐步書寫在黑板上,步步為營,層層推進,給學生留下深刻的記憶;同時,黑板上優(yōu)美規(guī)范的文字,又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和學習模仿的楷模。而隨著多媒體的廣泛使用,教師的書寫能力卻逐步退化。如今,為了語文教學過程的整體優(yōu)化,為使語文教學更為有效,有必要返璞歸真,重視板書。但是,絕不能就此而將多媒體打人“冷宮”,只要用得恰當,以教學過程的整體優(yōu)化為目標,多媒體畢竟有著傳統(tǒng)教學手段無法替代的功能。
四、過分熱鬧的氣氛,削弱了語文課的語文味
過去,我們的語文課堂太靜,其實在語文課上,一定的討論還是完全必要的。但在語文課改實踐中,有的語文課討論過火,導致學生該靜時靜不下來。長此以往,會使學生養(yǎng)成壞習慣,甚至對人格成熟有不良影響。這樣的課雖然課堂氣氛極其熱烈,但語文味不濃,語文課的特點在喪失。語文課較之其他課最大的優(yōu)勢就是情與美,讓學生在課堂上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讓學生透過一篇篇靈動的文字去感受作家心靈的舒張、個性的飛揚。所以語文課改。無論怎么改,萬變不離其宗,即語文的特點不僅不能弱化,而且還要突出。甚至可以說,只有突出語文特點,濃化語文味道的教改才是符合語文規(guī)律的改革,才能真正取得成功。那種認為人文精神只有通過討論才能培養(yǎng),認為課堂上只要有動態(tài)生成就成功了,并覺得生成越多就越好,認為語文課就是“玩”“鬧”“爭”的觀念和做法,是萬萬要不得的,否則就會有嘩眾取寵、華而不實之嫌。返璞歸真、鉛華洗盡之后,語文課才會顯現(xiàn)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之本色。
因此,語文課改不能走向極端。只有把握好“度”,才能真正走出困境,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