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丹
當前,我國的基礎教育領域正在進行一場具有深遠意義的課程改革,這場改革突出強調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這就要求教師具備較高的信息素養(yǎng),信息素養(yǎng)包括對信息的搜索、獲取、整理、運用及評價等能力。提高教師信息素養(yǎng)成為教師繼續(xù)教育的一項重要培養(yǎng)內容。
恰當?shù)呐嘤栃问?,培訓內容是獲得理想效果的前提條件。信息問題解決模式作為一種網(wǎng)絡主題探究模式,其目的在于有效地培養(yǎng)學習者的信息素養(yǎng),以及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它對學習者搜索信息、閱讀和理解信息、表達和交流信息等信息能力的提高具有促進作用,逐漸被廣大的教學實踐者所接受,是教師信息素養(yǎng)培訓的一條有效途徑。
一、信息問題解決模式在教師信息素養(yǎng)培養(yǎng)中的優(yōu)勢
信息問題解決模式由美國邁克·艾森堡(MikeEisenberg)和鮑勃·伯克維茨(BobBerkowitz)兩位學者在1988年首先提出,包括了定義任務——搜索策略——獲取信息—運用信息——整合信息——評價信息等六個步驟。這六個步驟又分別包含了兩個階段,分別是。
定義任務:確定所要探究的問題、確認所要完成該項任務所需的信息;
搜索策略:討論研究可能的信息資源范圍、列出資源的優(yōu)先順序;
獲取信息:查找資源、從資源里發(fā)現(xiàn)信息;
運用信息:閱讀信息、摘要信息;
整合信息:組織信息、表達信息;
評價信息:評價問題的解決過程、評價問題的解決結果。
可以看出,在此過程中學習者分析問題、選擇解決問題的策略、運用信息解決問題、自我評價和批判性思維等系列能力得到了提高。在教師信息素養(yǎng)培訓中運用此模式,具有以下優(yōu)勢。
1.形式靈活。自主性強
信息問題解決模式作為一種主題探究模式,更適合于解決開放性問題——那些沒有既定答案,或有多種解決途徑的問題。教師可以自由探索、主動探究,時間安排靈活,滿足教師職業(yè)特點,尤其適合在校本培訓中使用。
2.可用于指導學生學習
2003年邁克·艾森堡在重新闡釋信息問題解決模式時認為該模式是:(1)解決信息問題過程模式;(2)21世紀必備的一套項基本技能;(3)學習和教授信息與技術技能的途徑??梢?,該模式既是一種方法,又是一種工具,同樣適用于學生的學習。因此,教師利用它進行學習,不僅培養(yǎng)了自身信息素養(yǎng)過程,還為今后的教學積累了經驗。
3.促進教師轉變評價觀念
信息問題解決模式的最后一個階段就是要開展評價,不僅針對問題解決的結果進行評價,還將問題解決的過程也列入評價的重要方面。而目前學校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轉變傳統(tǒng)的評價方式,注重過程性評價。因此對教師轉變評價觀念、掌握多種評價方法、提高評價能力都起到促進作用。
4.符合成人學習的特點
教師進行繼續(xù)教育往往學習目的明確、功利性強,只對那些有助于今后工作的學習內容感興趣。信息問題解決模式不僅可以用于完成各種學習任務,更重要的是能夠解決生活、工作中的實際問題。以幫助教師解決實踐問題作為信息素質培養(yǎng)的出發(fā)點,使得教師夠利用信息素質解決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并通過不斷的實踐獲取掌握信息的基本方法。這樣勢必會提高教師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
二、基于信息問題解決模式的教師信息素養(yǎng)培養(yǎng)方案
信息問題解決模式給出了一個學習者解決問題的框架和步驟,其應用過程實質上是運用系統(tǒng)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利用該框架,學??梢酝ㄟ^校本培訓的方式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yǎng)。
1.設計任務
由學校聘請培訓專家設計任務。為保證任務設置的科學性與合理性,任務的設計應該符合以下兩條原則。
設置真實性的任務。真實性的任務往往是復雜的、需要從不同角度去理解和分析,才能達到對知識的全面理解和概括,因而必須全面收集各種信息,并加以整理分析。真實性的任務使得完成任務的多條路徑,有了較大的自由創(chuàng)作空間,有利于主動性的發(fā)揮。
與教師學科專業(yè)有機整合。教師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僅可以提高信息素養(yǎng),還可以解決實際問題,而解決問題的知識一般是綜合性的,往往與教師的專業(yè)知識背景密切相關。因此任務設計時應有意識地尋找與教師專業(yè)學科關聯(lián)的任務。
2.設計評價方案
培訓的開展離不開評價活動,培訓效果評價在一定意義上就是了解教師信息素養(yǎng)水平及存在的問題。因此要求評價結果真實、客觀、體現(xiàn)個體差異、突出評價的反饋功能、能促進教師全面發(fā)展。具體做法如下。
(1)分解教師信息素養(yǎng),確定評價指標項
將教師信息素養(yǎng)進行分解,根據(jù)本校實際制定對教師的具體要求,將其轉化為評價的指標項,并做出等級描述。
(2)選擇評價方式和工具
針對不同任務,選擇相應的評價方式和工具。常用的評價工具有電子檔案袋、評價量規(guī)、概念圖等。無論采用何種工具,必須考慮到評價的多元化、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
(3)選擇結果統(tǒng)計、分析方法
根據(jù)評價工具的不同,選擇適當?shù)慕Y果分析方法,盡可能從多的評價結果獲取信息,以便反饋教師,為教師進一步提高提供意見。
3.組織教師完成任務
任務的完成常采用小組協(xié)作的形式,因此首先需要組織教師形成學習小組,合理分工,制定學習計劃。向教師布置任務,并告知評價方案。教師按照步驟完成任務。在此階段,應有相應的監(jiān)督機制,以保證學習能按計劃進行。
4.開展評價,反饋信息
任務完成后,學校組織專家根據(jù)評價方案展開評價。需要指出的是,評價不僅限于任務完成之后,而是貫穿任務完成的全過程中。評價的結果反饋給教師。
5.總結反思
教師在獲得評價信息之后,應該對整個學習過程及學習結果進行總結與反思,以便今后提高。
三、教師角色的轉變
教師作為學習者參與活動,教師在活動開展過程中扮演著以下幾個方面的角色。
1.學習者
學習者在任何一種教學模式中,他作為一個學習者的角色是不會改變的。同樣,在該學習模式中,他也是這樣一個角色。在這過程中,他除了要完成任務外,還需要掌握了解什么是信息問題解決模式、它的主要思想是什么?怎樣把信息問題解決模式作為一種思維模式,有效地將其應用到實際的問題解決中等等。
2.探究者
學習者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逐步地對信息進行搜索、整合、運用等,是學習者對未知事物的探索研究,也是對主題的一種探究性學習。
3.實踐者
學習者作為活動的主體,必然也是活動的實踐者。在這過程中,學習者需要對活動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從而策劃出活動的主題、活動的設計方案、活動中的人員安排、工具的選擇等,最后還要對活動做一個自主的評價。學習者只有在這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到主體作用,才能夠真正的達到提高自身信息素養(yǎng)和問題解決能力。
4.合作者
一個任務的完成,通常是多人進行合作的,最經常的是小組合作。學習者需要在小組中擔任特定的角色,并且在這過程中注意與其他組員,甚至其他小組成員之間的合作,使得活動中的各項工作都能夠完整、有序地進行。
5.評價者
評價的多元化能夠有效地指出活動過程及結果中所存在的問題。學習者作為活動的主要執(zhí)行者、實踐者,是評價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學習者的自我評價不僅能夠對完成任務的結果做評價,更能夠對完成的過程做客觀的評述,有利于學習者的自我反思和經驗攝取。
這種角色的轉變對于教師而言,是根本性的。他們身處日常教學對象的位置,站在學習者的角度進行思考、來看待學習,這必將對教師在今后的教學中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起到積極作用。
總之,信息問題解決模式培養(yǎng)教師信息素養(yǎng)上的應用價值是顯而易見的,教師繼續(xù)教育領域的應用將會越來越廣泛,并會得到更多學習者的支持與青睞。
責任編輯劉永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