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素娥
摘要:所謂探究性學習,指的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fā)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搜集與處理信息等探索活動,從而主動獲得知識、技能,并能應用知識解決數學問題,從而讓學生在創(chuàng)新能力、情感態(tài)度和實踐能力等方面都得到發(fā)展。本文闡述了探究性學習的意義、本質特征和探究性學習的基本程序。
關鍵詞:數學;探究性;學習
《數學課程標準》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靠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這就是說實施新課程的重點是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學數學,即運用探究式學習的方式學習數學。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和探索,談談數學教學中的探究性學習。
一、探究性學習的意義
所謂探究性學習,指的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fā)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搜集與處理信息等探索活動,從而主動獲得知識、技能,并能應用知識解決數學問題,從而讓學生在創(chuàng)新能力、情感態(tài)度和實踐能力等方面都得到發(fā)展。
二、探究性學習的本質特征
(一) 問題性
要想讓學生真正地進行探究性學習,問題設計要充分利用教材上的示例、習題、公式、概念、定理等為學生創(chuàng)設探究的出發(fā)點,激發(fā)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培養(yǎng)學生探索的情感。
因為問題是探究活動的核心。沒有問題的存在,探究就無法進行,什么樣的問題,就決定什么樣的思考,思考決定行為。問題要能引發(fā)學生的質疑、探究、發(fā)現,讓學生在質疑、探究中獲得知識和經驗。因此,問題設計要做到:(1)教師設計的問題既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使學生樂意接受問題的挑戰(zhàn)。(2)設計的問題具有一定的障礙性?!罢系K”是導致問題有價值的根本原因,在學生跨越障礙有困難時,教師理應是學生跨越障礙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二) 實踐性
在探究學習過程中,教師的教“似乎顯得并不很突出”,更多的是引導學生去深入思考,自己動手去實踐,學生在深入思考和動手實踐的過程中真正地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 參與性
探究性學習是教師不把現成的結論告訴學生,而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地發(fā)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的過程。這就決定了學生在活動中的主體參與地位。主體參與是教學活動的基礎,沒有主體參與就沒有教學活動的產生,主體參與決定著教學活動的始發(fā)、教學活動的過程、教學活動的質量。教師應把數學教學設計成教學活動的過程,實踐活動是學生數學認知發(fā)展的基礎,把數學教學設計成教學活動的過程,盡可能地讓學生在活動中真正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和應用過程,在主動中發(fā)展,在合作中獲取知識,在探究中不斷創(chuàng)新。
(四) 開放性
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問題的開放性就是指條件開放(條件是在不斷變化的)、結論開放(多結論或無固定結論的)或者解題策略開放(可以采用多種方法和途徑去解決)的問題,也可以是一個實際問題。由于問題開放,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理解的方式去思考和想象可能的情況,在思考過程中,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創(chuàng)新品質得到培養(yǎng)。因此,教學設計具有開放性,一是可以培養(yǎng)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二是可以培養(yǎng)學生自主建構數學模型、直觀再現數量關系和靈活解讀數學信息的能力;三是可以促使學生從多個角度去思考問題,養(yǎng)成不滿足于一種方法的思維習慣,讓學生在應用中體驗策略的多樣化。
三、探究性學習的基本程序
探究性學習是學生學習的起點和終點,經過教學實驗和研究,我們把探究性學習的基本程序確定為:設疑激趣——質疑探究——歸納總結——嘗試應用。
(一) 設疑激趣
教師根據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以學生已學過的數學知識為基礎,設置具有一定容量和開放度的問題,使學生處以急于想解決問題,但利用已有知識和技能卻難以解決的問題情境,形成認識沖突,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在注意力高度集中、思想最積極的狀態(tài)中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明確探究目標。
(二) 質疑探究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閱讀、觀察、實驗、聯想、歸納、推演等探究活動,從中發(fā)現新知識和新方法,解決提出的問題。
(三) 歸納總結
用師生交流、生生交流等形式,歸納出探究的有關知識和技能方面的一般結論,從而使問題得到解決。
(四) 嘗試應用
此環(huán)節(jié)是知識遷移、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教師要運用變式、背景復雜化和配置實際運用的環(huán)境等手段,精心設計訓練題,讓學生將探究歸納出的新知識、新方法應用于實踐,解決實際問題。真正地使學生舉一反三、靈活轉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得到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