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聰義
摘 要:根據(jù)維索爾倫的順應理論,從其功能性視角出發(fā),甄選若干交際歇后語例,運用維氏多維分析法對其進行語言 順應及其語用效果分析。結果表明,漢語歇后語的語用現(xiàn)象及其效果同樣可在維氏神奇的語用功能視角下得到合理的解釋;同時佐證了維 氏“將語用學看作是一種功能性綜觀,由此顧及語言及其使用的方方面面”的語用觀點。
關鍵詞:語用效果;順應現(xiàn)象;語境因素;語言選擇;動態(tài)順應
中圖分類號:H31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1101(2009)04-0061-05
An exploration of pragmatic effects of Chinese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nguistic adaptability
ZHANG Cong-yi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Xiam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Xiamen,Fujian 361024,China) Abstract:Based upon pragmatics as a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bility by Verschueren,an analysis of the linguisticadaptation and pragmatic effects of a number of Chinese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s used in and picked out from some Chineseliterary works is made from a general functional perspective by factoring in contextual correlates of adaptability,structural objects ofadaptability,dynamics of adaptability and salience of the adaptation process.Then the pragmatic purposes and communicative effectsachieved by such adaptation phenomena explained hereby are also discussed and justified by some evidence in support of thegeneral functional perspective by Verschueren in his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bility.
Key words:pragmatic effects;adaptation phenomena;contextual correlates;language choices;dynamicadaptability
歇后語是漢語熟語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通俗、生動、形象、幽默、含蓄、風趣,具有較強的表義功能,歷來為民眾所喜聞樂見[1] 。歇后語作為交流思想的固定造句材料,同成語、諺語和慣用語一樣,是漢語詞匯體系中的特殊成分[2]。語用學是關于語言使用 的實用學,主要研究話語在使用中的語境意義,或話語在特定語境條件下的交際意義,包括意義的產(chǎn)生與理解,也包括交際中語言形式或 策略的恰當選擇與使用[3]。維索爾倫認為,語用學應該研究語言的變異性、商討性和順應性[4]70。變異性作為語言的 一種屬性,決定語言結構的各個層次可能選擇的范圍;商討性指的是語言選擇不是機械性做出來的,或是按照嚴格的規(guī)則或固定的形式—— 功能關系做出的,而是基于高度靈活的原則和策略進行的;順應性作為語言的一種屬性,使人類能夠從各種變異可能選項中做出商討性選 擇,以滿足基本的人類交際需求[5]。從順應論的功能性視角出發(fā),維氏還認為在預設使用中反映出來的各種順應性才是語用學應 該關注的核心問題,語用學并不是語言學的任何獨立分支學科,它所需要回答的應該是“語言資源如何被使用”這一實質性問題。從這個意義 上講,語用學不可能構成語言學理論的另一組成部分,而僅能提供一個截然不同的理論視角。語用學沒有具體或特定的語言外部現(xiàn)實作為 其對應的研究對象,因此它在維氏眼里只能是一種功能性的視角或綜觀,凡是涉及語言的方面都有可能成為語用學的研究對象[4]79 。鑒此,根據(jù)維氏順應論的核心概念及其語用功能視角觀,筆者力圖從漢語歇后語在特定語境中的運用這一視點出發(fā),試就歇后語在漢 語交際中的語用現(xiàn)象與效果略作探析。
一、歇后語的語用現(xiàn)象及其語用效果剖析
權當把語用學視為一種功能性視角,或許就會發(fā)現(xiàn)下列事實:關于語言使用現(xiàn)象的研究可以發(fā)生在語言的任何結構層次上,換言之,語用 學與任何類型的形式——意義關系都是相關的。就語言順應而言,維氏認為應該綜合考慮語境因素的順應、語言結構的順應、順應的動態(tài)過程和順應過程的意識凸顯程度等各項內容。
語境是指與話語相互順應的一切因素或影響話語處理的一切因素,包括交際語境和語言語境。作為語境的焦點,無論是話語的產(chǎn)出或是話 語的解釋都離不開交際雙方,但更重要的是交際雙方的社會角色而不是生活中的具體人物,因為生活中的人們往往具有多重的身份,而且 在不同的情境中還扮演著多元的角色,在交際各方的身份之間也會不斷地進行轉換,甚至從聽話人角度估摸或監(jiān)控自己即將講出的特定話 語的效果。此外,交際者的重要性還可體現(xiàn)在他們從物質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中選擇相關物充當語境成分[6]。既然語言是 人類的交際工具,那么語言的選擇與語言的順應必然密不可分,選擇通常只是手段,順應才是真正的目的。人類之所以在語言交際過程中 不斷做出選擇并順應語境,是因為語言具有變異性、商討性和順應性。在語言運用過程中,人們都會不斷地進行語言選擇,這種選擇既可 以是有意識的,也可以是無意識的;選擇的原因既可來自語言內部本身,也可來自語言的外部。順應的階段總會涉及交際的時間維度或動 態(tài)過程。順應的動態(tài)過程是指語言過程在時間維度上的發(fā)生、展開和結束。維氏認為,交際動態(tài)過程的原料是時間,如果說存在任何交際 普遍性的話,那么很明顯,所有交際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fā)生[7]。交際總是發(fā)生在人與人之間,因此,順應過程的最佳考察途 徑便是研究語言如何順應交際者之間的社會關系。在語言交際過程中,一方面,每個交際者的個人心態(tài)都在不斷地發(fā)生變化,另一方面, 言語行為中某些高度動態(tài)的因素如知識或信念等也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某些相關概念也有可能根據(jù)交際的時間維度來加以區(qū)分,例 如:“預設”是說話人假定聽話人共享的知識(即屬于說話人和聽話人在交際前就共同知道的東西),“會話含意”在說話前屬于說話人的知識 世界,說話后如果表達與理解成功,也就成為聽話人的一部分新知。若從語義或命題內容層次上看,話語的明說與隱含、已知與未知等總 是隨著交際的推進而變化,一個信息結構中的新信息在下一個信息結構中變成了舊信息[4]96。從某種意義上講,會話推理取決于 交際過程,同時也對交際進程施加重大影響。由于順應程度不同,這一過程必然存在較大差異,順應程度對這一過程發(fā)生的速度也產(chǎn)生很 大影響。交際雙方會對這一過程進行評估,再對錯誤的推理實施修正。生活中涌現(xiàn)的具有較高凸顯程度的會話修正現(xiàn)象往往體現(xiàn)了交際者 的動態(tài)順應過程。意識凸顯程度是一種相對概念,并非所有選擇都在同樣意識程度或帶有同等目的情形下進行,有一些選擇是自然發(fā)生的 ,另一些則是帶有明確動機的。由于選擇語言的意識程度不同,人們順應整個社會思維的方式也將隨之變化。就某些凸顯度低的表達方式 而言,聽話人在理解過程中往往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而此時卻是說話人傳遞某種特殊信息的關鍵時刻,正因如此,辨清“明說和隱 含的信息”尤顯重要。
現(xiàn)在我們不妨試從語用功能視角出發(fā),結合文學作品中遴選出來的若干歇后語例,對語境因素和語言選擇等方面的語言順應現(xiàn)象和交際語 用效果進行探析,從中或許能夠發(fā)現(xiàn),語言很多層面的現(xiàn)象都有可能在這一獨特而神奇的語用功能視角下得到合乎情理的解釋。下面試舉 數(shù)例略加分析。
例:韓玉德一抬手,指著石玉堂說:“往下說,說呀!”黃滿囤也說:“把憋氣話都掏給老楊聽聽?!鄙n大娘說:“今兒是初一吃餃子 —— 沒外 人?!?閻樂豐《縣委書記》第一部第八章)
例分析:語言學家認為,語言的本質功能就是充當交際工具,用來傳達信息[8]。為了達到傳遞信息、表達信念或思想、闡明情 感或態(tài)度等不同的交際目的,說話人往往需要使用不同的語言手段或策略。從例這一特定的語境中不難看出,說話人通過選擇恰當?shù)恼Z言 形式,借助歇后語這一言語行為,構建并維護了和諧、友好的人際關系。在成功的交際中,交際者(蒼大娘)不僅僅只是依賴如詞匯、語 義等語言知識,她還運用了民俗文化、交際場景等非語言知識的相關語境信息。例中各色人物之間的交際實施與推進體現(xiàn)了說話人在交際 中根據(jù)語境信息做出語言形式和策略選擇的能力以及語境順應的能力。為了表明特殊的含義,蒼大娘選擇了歇后語“今兒是初一吃餃子—— 沒外人”這種漢文化獨有的語言形式(歇后語從形式上看是由前比喻后解釋兩部分構成,前半部分是形象的比喻,能夠說出一個完整的意思 ,現(xiàn)成話語可被人們理解,后半部分是對前半部分的解釋、說明乃至推理,后半部分話語的明說事實上已經(jīng)指出了該歇后語的本意),而 且堅信這句話不至于造成與聽話人(石玉堂)之間在語言上的交際障礙,讓其接受“面對熟人,無需顧慮”的信息,并且明白這一道理。作者 在句子、段落或語篇的信息推進過程或信息結構安排中,基本實現(xiàn)了強調、銜接、焦點凸顯和話題導入等功能,使得整個段落或語篇銜接 ,也使語義更加清晰,從而保證信息的傳達前后連貫、自然流暢。眾所周知,我國北方地區(qū),傳統(tǒng)習俗農(nóng)歷正月初一吃餃子,家家如此, 因此這句歇后語在句中的靈活運用其實就是蒼大娘作為部分交流語言的有意識選擇,這種做法不僅使人倍感親切,而且易使對方贊同自己 的觀點,既符合說話人的身份,又順應了現(xiàn)場交際語境。特定的語言群體往往具有其特定的語言選擇,從而使得交流更具文化內涵、更富 生活氣息。該例中的歇后語同時體現(xiàn)了“通俗、生動、風趣”等特點,而且具有一定的表義功能。
例:三姐兒聽了這話,就跳起來,站在炕上,指著賈璉冷笑道:“你不用和我花馬掉嘴的!咱們‘清水下雜面——你吃我看?!嶂皯蛉俗?上場兒——好歹別戳破這層紙兒。你別糊涂油蒙了心,打量我們不知道你府上的事呢!這會子花了幾個臭錢,你們哥兒倆,拿著我們姐妹 兩個權當粉頭來取樂兒,你們就打錯了算盤了。”(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五回)
例分析:從該例中也可看出,為了實現(xiàn)傳遞信息和思想、表明情感和態(tài)度等交際目的,交際者(尤三姐)有意選擇并連用兩個不同的歇后 語這一獨特語言形式,通過借助歇后語“清水下雜面——你吃我看”和“提著影戲人子上場兒——好歹別戳破這層紙兒”的言語行為,在語言交 際中靈活運用社會文化知識以及交際時間、地點、人物、場景等非語言知識的相關語境信息。本例中人與人之間的交際實施以及語篇信息 結構安排或推進體現(xiàn)了說話人在交際中根據(jù)語境信息做出語言形式和策略選擇的能力以及語境順應的能力。為了表明特殊的含義,尤三姐 選擇歇后語“清水下雜面——你吃我看”和“提著影戲人子上場兒——好歹別戳破這層紙兒”的恰當語言形式,讓聽話人(賈璉)明白“你干你的 ,我看得清楚”和“不要戳穿了,露出真相會令人難堪”等隱含之意,表達了說話人有意作為部分交流語言的選擇,傳遞了說話人的“憤怒”和“ 譏諷”情感,表明了說話人刻意“反駁”與“警告”的心態(tài),旨在迫使對方認同與接受自己的態(tài)度與觀點,既符合說話人的身份,又較好地順應 了現(xiàn)場的交際語境。作者在向讀者進行思想傳遞過程中同時還發(fā)揮了強調部分信息、保持句式平衡、保持推進連貫性以及保證信息準確性 與嚴密性等多種作用。該例中的歇后語主要還體現(xiàn)了俏皮、通俗、生動、形象、含蓄等特點,說話人也正是通過這種有意識的選擇并靈活 連用上述兩個具有較強表義功能的歇后語,才有可能達到如此的交際語用效果。
例:白莉雅一把揪住他的衣襟,把他拖到鼻子底下,滿臉嗅了一遍:“滿身的胭脂花粉氣,還想來哄騙我。哼!破棺材改風箱——風流了半 輩子了,還像饞貓似的,見一個沾一個?!?隋發(fā)升《劍與盾》二十二)
例分析:該例顯示,交際者(白莉雅)為了達到傳遞信息和思想、表明情感和態(tài)度等交際目的,通過有意或無意的語言選擇,借助一句俗 不可耐的歇后語 “破棺材改風箱——風流了半輩子”這種罕見的言語行為,在交際中運用通俗的社會知識以及交際時間、地點、人物、場景 等非語言知識的相關語境信息。例中人物之間的交際實施與推進還體現(xiàn)了說話人在交際中根據(jù)語境信息做出語言形式和策略選擇的能力以 及語境順應的能力。為了表明特殊的含義,白莉雅下意識地選擇了這一歇后語,應該說這是一種極端粗魯?shù)恼Z言形式,然而,這種不文明 、不禮貌的非凡做法不僅使人倍受刺激和教育,而且易使聽者或對方感同身受,領悟言者自己正在經(jīng)歷的一種非同一般、苦不堪言的人生 體驗,既符合說話人的身份,又順應了現(xiàn)場交際氛圍或語境。一般而言,會話推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往往取決于交際過程,同時也對交際 進程施加重大影響。例中凸顯程度較高的這種語言現(xiàn)象還體現(xiàn)出交際者的動態(tài)順應過程。意識如此凸顯的語言選擇既是自然發(fā)生的也是帶 有動機的,聽者在理解中還得花費心思去琢磨言者的本意,真正理解對方話中隱含的信息。該例中的歇后語體現(xiàn)了“通俗、生動、形象”等特 點,具有較強的表義功能。交際者(白莉雅)通過有意或無意地選用這一歇后語,的確達到非同一般的語用效果。
例:“這兩道門,讓我進去容易,讓我出來就要費點神。不注意這一點,你要后悔的喲?!边@時候,外面有一個人大步跨入,接腔道:“喲, 這是什么人,癩蛤蟆打哈欠——好大的口氣呀!”(何祚歡《楊柳寨》第十四回)
例分析:從該例中后半部分的話語中可以看出,從外面大步跨入并接腔的那個說話人為了達到傳遞信息、表明態(tài)度或立場等交際目的,通 過使用不同的語言策略,他(話語發(fā)出者)選擇并借助歇后語“癩蛤蟆打哈欠——好大的口氣”這一言語行為(此處“口氣”語義雙關),在交 際中運用百科知識以及交際時間、地點、人物、場景等非語言知識的相關語境信息。例中人物之間的交際實施與信息推進還體現(xiàn)了說話人 根據(jù)語境信息做出語言形式和策略選擇的能力以及語境順應的能力。為了表明特殊的含義,話語發(fā)出者選擇了歇后語“癩蛤蟆打哈欠——好 大的口氣”這一恰如其分的語言形式,讓聽話人接受這樣一個信息:必須清楚自己的身份,此刻此景容不得你在此處放肆,否則……。同時 也表達了搭腔者有意作為部分交流語言的選擇,傳遞了搭腔者的“不爽”和“譏諷”情感,表明了搭腔者“反駁”與“威懾”的心態(tài),目的在于迫使 對方贊同或接受自己的立場與觀點,這一歇后語的運用既符合搭腔者的身份,又較好地順應了現(xiàn)場的交際氛圍或語境。該歇后語還體現(xiàn)了 俏皮、通俗、生動、形象、幽默、含蓄、風趣等特點,而且具有較強的表義功能。該歇后語的恰當運用使搭腔者達到了語言的真正語用目 的。
例:話音未落,就聽得黑影一聲喝道:“狂徒休得胡說,你勝姑奶奶在此,要掃你的威風,滅你的邪氣,看箭!” 唰——,一溜寒光直奔朱 疤痢眼的頂梁。朱疤痢眼叫聲“不好!”趕忙把頭一偏,那頭發(fā)早削去了一片,驚得他猴子吃芥末——直了眼?!?姜元溪等《魯中奇險傳》 第七回)
例分析:從該例特定的語境中不難看出,作者通過選擇恰當?shù)恼Z言形式,即借助了歇后語“猴子吃芥末——直了眼”( 也說“猴子吃芥末—— 干瞪眼”)這一言語行為,在與讀者構建人際關系(如:更好地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引發(fā)讀者深思)的同時,使得讀者與作者之間的距離 拉近、信息溝通和思想交流更富成效。在成功的交際中,作者還運用了百科知識以及交際人物、場景等非語言知識的相關語境信息。例中 人物之間的交際實施與信息推進也體現(xiàn)了作者根據(jù)語境信息做出語言形式和策略選擇的能力以及語境順應的能力。為了表明特殊的含義, 作者選擇了歇后語“猴子吃芥末——直了眼”這一恰當?shù)恼Z言形式,讓讀者明白(朱疤痢眼在萬分危急之下像猴子吃芥末似的辣得他)瞪直了 眼,意即他(朱疤痢眼)此時此刻“驚得目瞪口呆,只能干著急而別無他法可施”,此話不易于給讀者造成語言上的理解障礙,可以說這也是 作者有意作為部分交流語言的選擇,這樣一種描寫手法易使讀者贊同或接受作者自己的觀點(宛如身臨其境),較好地順應了當時現(xiàn)場萬 分危急的交際語境。作者在向讀者進行思想傳遞過程中同時也實現(xiàn)了強調信息、銜接信息、保持信息推進的連貫性以及保證信息的準確性 和嚴密性等功能。該歇后語并且體現(xiàn)了通俗、生動、形象、詼諧、幽默、含蓄、風趣等特點。恰當運用這個具有極強表義功能的歇后語使 作者達到選擇語言、順應語境等目的,并在其筆下生輝的語言描述中產(chǎn)生一種良好的語用藝術效果。
例:(關公)謂關平曰:“龐德刀法慣熟,真吾敵手?!逼皆?“俗云:‘初生之犢不懼虎。父親縱然斬了此人,只是西羌一小卒耳;倘有疏虞 ,非所以重伯父之托也?!?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四回)
例分析:從該例特定的語境中我們不難覺察:說話人(關平)通過選擇恰當?shù)恼Z言形式并借助了歇后語“初生之犢不懼虎”(也作“初生犢— —不怕虎”)這一言語行為,并在與聽話人(關羽)構建和諧關系的同時表達了自己“必勝”的信念、傳遞了其因年輕氣盛而“不服”的情感或 流露了其因少不更事而“輕敵”的思想或意識。說話人(關平)雖然年紀不大,但在交際中卻能運用百科知識以及交際人物與場景等非語言知 識的相關語境信息。例中父子兩人之間的交際實施與推進也體現(xiàn)了說話人在交際中根據(jù)語境信息做出語言形式和策略選擇的能力以及語境 順應的能力。為了表明特殊的含義,關平選擇了歇后語“初生之犢不懼虎”這一恰當?shù)恼Z言形式,讓聽者(關公)明白“(關平)年輕人雖然 缺乏經(jīng)驗,但卻無所畏懼”,就像“出生不久的小牛,不知老虎的厲害,因此壓根兒不怕它”的道理一樣,這是家喻戶曉的事,不會造成語言 交際障礙。實際上,關平口出此言也是作為部分交流語言的有意選擇,這種做法易使對方贊同或接受自己的觀點,既符合說話人的身份, 又順應了現(xiàn)場交際語境。該歇后語體現(xiàn)了通俗、俏皮、生動、形象、詼諧等特點,同時具有較強的表義功能。該歇后語的恰當運用使說話 人達到選擇語言、順應語境等目的,并且產(chǎn)生良好的交際語用效果。
二、討論與小結
維索爾倫認為,語用學只是關于語言現(xiàn)象或對語音學、音系學、語義學等橫向分支學科研究對象的一種功能性視角或綜觀,由此顧及語言 及其使用的方方面面,并且應該研究語言的三個特性:變異性、商討性和順應性。變異性可以幫助語言使用者進行靈活多樣的動態(tài)選擇; 商討性可以說明語言使用者是基于高度靈活的原則和策略,而非依賴僵化的、固定的規(guī)則和結構——功能關系來進行語言選擇的,這一點恰 好表明,在語言使用中存在著多元的不確定性,正因如此,語言的選擇過程是一個有彈性、可商討的過程;順應性則能使人們從一個不斷 變化的選擇范圍中做出可商榷的語言選擇,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交際的需要?;诖?本文根據(jù)維氏順應理論,從其功能性視角出發(fā), 試從中國文學作品中選出6個交際歇后語例,通過運用維氏四個維度的分析方法對其進行了語言順應及其語用效果分析。研究結果表明:首 先,語言既然常被描述為人們進行交際的工具,然而與其他許多工具不同,它被“制作”出來之后,并不能獨立于其制造者(人類),而且也 不會一成不變,它需要始終不斷地順應不同的交際意圖和使用環(huán)境,當人們描述語言實體的意義并解釋其形式時,也都必須經(jīng)常參照其得 體使用的條件;其次,順應性是雙向的,語言選擇順應事先存在的環(huán)境因素,語言選擇也會改變環(huán)境;最后,漢語歇后語的語用現(xiàn)象及其 效果一樣可在維氏神奇的語用功能視角下得到令人滿意的解釋。研究結果同時還佐證了維氏獨有的語用觀點:“將語用學看作是一種功能性 綜觀,由此顧及語言及其使用的方方面面”,這無疑也為維氏的語言順應理論“具有超強解釋力”說法提供了理據(jù)。
參考文獻:
[1] 劉裕蓮,徐志民.漢語歇后語詞典[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5:1.
[2] 王勤.諺語歇后語概論[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137.
[3] 冉永平.語用學:現(xiàn)象與分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16.
[4] 何自然.語用三論:關聯(lián)論?順應論?模因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5] 冉永平,張新紅.語用學縱橫[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51.
[6] 錢冠連.語用學詮釋[M].霍永壽,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88.
[7] Jef Verschueren.A pragmatic model for the dynamics of communication[M].In A.Kasper (ed.).Pragma- tics:Critical Concepts.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8:141.
[8] 許明武.科技英語句層信息功能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2.[ 責任編輯:吳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