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軍
【摘 要】課堂提問是中學語文教學的一種常見方式,但如何提問卻是值得我們關注的一個問題,本文詳細論述了課堂提問的方式方法,只有通過這些精心設計的提問,才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關鍵詞】語文教學 課堂提問 教學方法
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課堂教學是教師組織、引導、參與和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雙邊活動,這其中,教師的“導”起著關鍵作用。這里的“導”,很大程度上靠設疑提問來實現(xiàn),有人認為提問是教師重要的語言活動,是教師教學技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教學水平的一個體現(xiàn)。大教育家孔子認為“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宋代著名學者陸九淵也認為,“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可見,課堂提問與教學的關系,其價值遠遠不在于形式上的熱鬧。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運用得好,能幫助學生走進新課程,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能開發(fā)學生潛能,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優(yōu)化教學效果,從本質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教學過程中,提問是一種比較常用的教學方式,是教學的重要一環(huán)。問題提得好,不但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學生開動腦筋,還有利于教師的教學。如何做好課堂的提問呢?
目前的語文課堂提問存在著以下問題:一是提問過于簡單或過于深奧,學生的思維得不到訓練;二是提問沒有新意或急于求成,讓學生生厭;三是提問對象過于集中,容易挫傷學習困難學生的積極性。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僅影響教學的預期效果,還會扼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不用說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了。
如何精巧設問,才能使得思考不再是學生精神上的負擔,而是一種身心上的愉悅呢?
教師在設計問題時對問題的目的要明確,意圖要清楚。課堂上,教師只有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多樣性的提問,才能使課堂更加形象、有效。
一個班的學生,其知識基礎和理解能力并不在同一個水平上,有時甚至相差很遠,而教師的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要使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開動腦筋這部機器,積極思考問題。在設計問題的時候,可以設計出一些既有簡單易答的問題,又有綜合性較強的具有一定難度的“子母題”。教師可以根據(jù)課堂上的實際情況有選擇地運用,注意做到為學生鋪路搭橋,要注意各問題之間的銜接,適當引導,幫助學生獲得答案。這樣做,既不會使學生喪失信心,減低學習興趣,也不會使學生的智力得不到發(fā)展,容易收到好的效果。
1.提問的象征性。它是指向全體學生提出的比較簡單的問題,目的是引發(fā)學生的學習注意,促使學生通過聯(lián)想增強新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比如,學習《赤壁賦》時,教師就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唐宋八大家指的是哪八位文學家?請說出他們的代表作?!边@樣,在學生七嘴八舌的回答中,課堂教學就會很自然地進入相應的教學情景。
2.提問的選擇性。這是指問題具有不同的難度的提問。教師要根據(jù)問題的難易程度和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一般來講,“是什么類型”的問題適合提問基礎薄弱的同學,“為什么類型”的問題適合提問學習能力高的同學,“怎么辦類型”的問題適合學生共同討論回答。比如,教學《荷塘月色》,絕大部分同學都能說出“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是直接抒發(fā)作者思想情感的句子,是文章的文眼,但要回答作者為什么不寧靜的問題,則只有對背景和作者有更深了解的同學才能回答,至于作者怎樣才能真正擺脫那種心境,則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應該作為專題研究的課題由學生共同解決。
3.提問的隨機性。這是指問題本身沒有什么難度,但由于高中生在課堂上幾乎不舉手,沒有提問和回答的欲望,多數(shù)只是只學不問,有問不答,消極等待老師的自問自答。教師被迫采取這種種提問方式,這個方法很多時候用來活躍課堂氣氛,學生不自告奮勇時,就要教師指名了。提問的隨機性,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4.提問的故意性。故意性提問是一種于無疑處故意生疑的提問方式,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善于質疑、主動釋疑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方式有時建立在教師故意出錯的基礎上。比如,教學《留侯論》,教師就可以這樣提出問題:“像張良這樣的婦人為什么能輔佐劉邦定天下呢?”這樣,學生會很快就指出錯誤:“張良是男的,原文是說其狀貌如婦人女子?!苯又?,教師再問:”那作者蘇軾為什么要提到這一點呢?”這樣,學生通過分析討論就會理解蘇軾使用襯托手法的用意。
5.提問的競爭性。競爭性提問是一種在問題難度大致相同情況下,教師為使問題的答案更準確或更豐富而設計的一種激發(fā)更多學生參與的提問方式。比如,對聯(lián)、仿句練習時,教師就可以或按座位,或依姓氏,或分男女,激發(fā)學生強烈的競爭意識,讓他們參與到最佳答案的評比中。這樣,課堂教學便會在競爭中出現(xiàn)讓人“眼前一亮”的東西,同時學生也會在比較中更好的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6.提問的趣味性。趣味性提問是一種活躍課堂氣氛而使用的提問方式。記得有個語文老師分析一句病句:同學們正聚精會神、全神貫注地注視著英雄的報告。師:這是一句病句,誰替它把把脈?它病在哪里?甲生:它病在動賓搭配不當?!白⒁暋迸c“報告”不能搭配。師:如何治呢?生:應把“注視”換成“傾聽”。師:哦,是進行“移植手術”。這句話還有其它毛病嗎?乙生:它病在重復多余。“聚精會神”和“全神貫注”是同義詞不能重復使用。師:如何治呢?乙生:應把“全神貫注”刪去。師:哦,明白了,需要進行“切除手術”。這里,教師巧妙的把“改病句”比作“醫(yī)生看病”,并且鄭重其事地運用了一些醫(yī)學方面的專業(yè)術語,起到了妙趣橫生的幽默效果,給人極為深刻的印象。由于語言的幽默,喚起了學生對語言的注意力。
課堂上,教師只有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多樣性的提問,才能使課堂更加豐富多彩。
★作者簡介:梁軍,廣西容縣高中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