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長杰 林海蘭
[摘要] 檢測受血者血清中是否存在待輸血小板的抗體,或反復輸注血小板、全血及含有血小板的血液制品后產(chǎn)生血小板抗體,導致輸注血小板無效。只有經(jīng)過血小板抗體篩查和配型,輸注與患者相合或基本相合的血小板,才能達到安全有效的輸注血小板療效,另外血小板抗體篩查可協(xié)助診斷某些血小板減少癥。血小板輸注無效的特征是多次輸血小板均未取得滿意效果。有些病人可能有一次輸血小板效果不好,而以后幾次效果不錯。只有在2次及2次以上輸血小板效果都不好,才能診斷為血小板輸注無效。
[關鍵詞] 微柱凝膠間接免疫分析技術;血小板抗體篩查;血小板特異性抗原;血小板配型試驗
[中圖分類號] R55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4-8650(2009)05-020-02
1原理
微柱凝膠中依次加入稀釋液、受檢者血清、血小板、指示紅細胞。指示紅細胞上包被有動物抗人血小板抗體,該抗體Fc段結合在人紅細胞膜上,Fab段與血小板結合,如果受檢者血清中存在抗血小板抗體,該抗血小板抗體Fab段亦與血小板抗原結合,相鄰的抗血小板抗體Fc段通過抗人球蛋白搭橋連結成網(wǎng)絡狀凝聚復合物,即以抗人球蛋白為橋,連接抗血小板抗體、血小板和指示細胞,形成指示紅細胞—血小板—抗血小板抗體—抗人球蛋白-抗血小板抗體—血小板—指示紅細胞免疫復合物,形成凝集網(wǎng)絡。該復合物在一定離心力下,浮于膠表面或位于膠中;如果受檢者血清中無抗血小板抗體,則不能形成上述網(wǎng)絡狀血凝復合物,指示紅細胞沉于微注凝膠管尖底部。
血小板輸注無效的判斷原則:不正常反應:1小時血小板回收率(PPR)<30%或血小板壽命<2天;不成功輸注:1小時血小板增加指數(shù)(CCI)<7.5×109-10×109/L;18小時血小板增加指數(shù)(CCI)<4.5×109-7.5×109/L。
如果CCI或PPR不能達到,則輸后血小板增加<5×109/L(輸注1個單采量)可作為輸注無效的指標。其原因可分為免疫、非免疫和血小板質(zhì)量低下三類。
2討論
血小板輸注效果的判定主要以血小板的回收率和校正血小板計數(shù)增加值為指標。血小板的回收率與發(fā)熱、感染、DIC、出血、脾腫大等因素有關,而最重要的是患者體內(nèi)是否存在血小板同種抗體。理想的血小板交叉配合試驗應該包括HLA型和HPA型均能達到配合,才能達到有效的血小板治療的目的。
簡易致敏血小板血清學試驗技術方法:標本用量少,保持時間長,可作為一般實驗室輸血的常規(guī)篩選及血小板減少性疾病的診斷等方面的臨床應用;可以采用保存血小板做配合性試驗,但試驗過程較繁瑣,需要進間相對較長,難以保證配合性血小板的及時發(fā)出,影響臨床使用。
HLA淋巴細胞毒試驗:LCT靈敏度均較高主要針對患者HLA抗體,對于混合抗體或HPA抗體引起的PTR效果不佳,但在我們檢測的樣本中,血小板抗體陽性患者均含有HLA抗體,很少單純HPA抗體。
單克隆抗體固相血小板抗體試驗:為針對HPA和HLA的試驗方法,但患者血清纖維蛋白原干擾或血小板濃度高均導致假陽性結果,血小板濃度低會導致假陰性。另外,實驗方法一般用富含血小板血漿進行配型實驗,要求采用供者新鮮血樣,如果應用保存血小板進行配合性實驗,供者血小板濃度需要調(diào)整。
酶聯(lián)免疫吸附實驗方法:是最常用的檢驗方法,但這些方法缺點較多,如操作復雜、費時或特異性低。
流式細胞術:是一種單細胞定量分析的新技術,具有快速、靈敏的特點,但費用昂貴不易于用于常規(guī)檢查。
微柱凝膠間接免疫分析技術:為檢測血小板抗原抗體反應提供了最為理想的方法,操作簡單、方便、快捷;結果更為準確和高度特異性,容易觀察,重復性好,保存時間長,實驗步驟標準化,自動化程度高,所需標本量少等優(yōu)點。所用時間短,整個試驗過程在30分鐘以內(nèi),基本同紅細胞血型交叉配血試驗所需時間,并可用于大量標本,數(shù)十份標本同時檢測,故可以用于臨床常規(guī)的血小板配型試驗。
參考文獻:
[1] 李勇,馬學嚴.實用血液免疫學血型理論和實驗技術[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066-070.
[2] 李勇,楊貴貞.人類紅細胞血型學實用理論與實驗技術[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122-134.
[3] 石翠英 譯.HLA和HPA配合血小板在同種免疫病人中的應用[J].國外醫(yī)學及血液學分冊,2000.23(2):148-149.
[4] 朱玲玲,譚清風.微柱凝膠法在血小板交叉配型中的應用[J].浙江預防醫(yī)學,2003.15(6):78.
[5] 戴建溪,等.血小板輸注患者的血小板抗體檢測意義[J].中華內(nèi)科雜志,1999,38:54-55.
[6] 劉達莊,等.血小板同種抗體與輸血效果[J].中國輸血雜志,1993,6:76-77.
[7] 李廷孝,等.血液病多次輸血者血小板抗體與血小板輸注效果和反應的關系[J].中華內(nèi)科雜志,2003,42(8):582-583.
[8] Klein HG,eds,Standards for blood banks and transfusion services. 17 th ed. Bethesda:Maryland,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Blood Banks,1996.31-39.
(收稿日期2009-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