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媛媛
盡管大班教學在知識傳授方面有教學面廣、時間經(jīng)濟等優(yōu)點。但它同時制約著學生在課堂上語言實踐活動的全面開展,影響學生的積極參與和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鑒于這一實際情況,我在教學過程中嘗試了“動靜結合”的教學模式。靜態(tài)教學模式是教學的基礎方式,側重于語言知識的教學與操練:動態(tài)教學模式則側重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與訓練。兩者相輔相成,是組織教學的有效手段。
一、“以靜制動,以柔克剛,四兩撥千斤”
所謂“靜態(tài)”是指相對較穩(wěn)定的教學模式和手段,如日常課堂教學的一般步驟。比如在每堂課上課前,我堅持讓學生進行Dailv Report。實踐證明,一堂課上所學的語言材料。要做到所有同學都能掌握,都能熟練地用在交際場合中,是很困難的?,F(xiàn)在,每堂課前固定的三分鐘的Dailv Report,我不強求學生當堂進行表演,而是要求同學在課下做好練習和準備,在下一節(jié)課上進行演講或與臺下同學進行英語溝通。這樣一來,學生便有充分的時間去消化和鞏固所學的語言。學生準備的對話不僅要包括新學的語言材料,還必須包括過去學過的語言材料。由于下一堂課每人都有可能被老師叫起來說,因此每個學生都會認真去做準備,去記、去背、去練。這樣大多數(shù)學生都能熟練地進行對話,不僅節(jié)省了大量時間,還提高了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的積極性。
教學中,我也發(fā)現(xiàn)機械性訓練很容易讓學生感到機械重復、“靜”得平淡乏味,尤其是對于一個大班的集體中那些對知識掌握較好較快的學生來說,這種現(xiàn)象經(jīng)常發(fā)生。但是對于知識掌握較慢的學生來說,他們又需要大量充分的機械性練習,之后才可以過渡到意義性練習及新語言材料的輸出活動。因此,“靜”出“新花樣”,即“大量及多變的操練形式”是我教案設計和思考的注重點。我采用了個別小組開小火車朗讀,或兩人一組開小火車。以line或row為單位,依次朗讀,注重了學生練習的密度及參與的量。
二、“動起來。更精彩”
“動態(tài)”則指日常教學的可變方式。即豐富課堂教學,讓每一節(jié)課都生動,讓學生樂學。我適當使用動態(tài)策略,經(jīng)常變換課堂教學形式,讓學生充分參與課堂教學活動。
分組活動、組內(nèi)合作、組間競爭的小組活動是我在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的一些常用形式。它系統(tǒng)利用教學動態(tài)因素之間的互動,增加學生語言實踐的機會,促進學生的學習,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對課堂教學活動的參與欲望。由于學生人數(shù)多,只要準備工作做得好,小組活動的課堂氣氛和學習效果會比小班條件下好得多;同時,它又可以較好地解決大班教學中單個學生學習和活動機會相對較少的矛盾。另外,小組活動的評價形式和評價內(nèi)容都要豐富多樣。
增強課堂氣氛當然還有許多方法。如用句子接龍形式編故事;拆故事法(把一個故事分成若干句,發(fā)到一組學生手中,每人一句,然后按正確訓練排序);連環(huán)朗讀法(讓每位學生朗讀一句或一段);對課文重點、難句自己先劃線:情景模擬法(訓練不同場景的語言表達法);英語游戲法(包括繞口令、謎語、猜詞、巧問妙答)等。如:教family,可根據(jù)首字母縮略法解釋為“Fatherand mother,I love you.”;在幫學生整理字母組合oo發(fā)短音/u/的單詞時。我將發(fā)/u/音的單詞總結成一句話:“Look.the cook has a good book of foot in his bedroom.”學生們記得又快又牢。另外,激勵法(如老師應常說“No mistakes,no progress.”)、競賽法、廣泛閱讀法等也是常用方法。一句話,安排動態(tài)教學活動必須遵循一條原則:讓教與學都充滿快樂。當然,組織活動時,教師應明確目的、要求、任務及檢查的方式,活動時間不要超過20分鐘。
三、“動靜結合,相得益彰”
大班教學因為學生人數(shù)多,只有“教會學生學習”,才能減少他們對教師的依賴性,才能使他們具有駕馭學習的能力。教師應注意教師主講與學生自主學習相結合、課上督促檢查與課下自主學習相結合。
一般來說,小班重交流,能體現(xiàn)人際關心;大班重傳授。當然,重傳授不能理解為滿堂灌。教育專家指出,老師的授課時間,即TeacheI Talking Time(3T)不能太長。老師應引導學生思考,以學生為中心,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多讓學生參與思考、討論甚至爭論等。避免講那些可講可不講的話。
一些教師太注重對知識的傳授,而忽略對學生課下的影響是一大失誤。在大班教學中,教師對學生個體的關注總是有限的,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就顯得更為重要。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結合學習內(nèi)容,加強學習策略培養(yǎng),引導、幫助不同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隨著自學能力的提高,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會越來越少。
為了彌補課堂空間小的不足,教師還有必要帶動學生多渠道拓展教學資源,例如:制作收集可以用于教學的實物和直觀教具;充分利用錄音機讓學生模仿真實、地道、自然的英語;建立小型英語圖書閱覽室;課外利用報刊、廣播影視節(jié)目、多媒體光盤資料等進行學習:有條件的地區(qū)和學校還要充分利用計算機和網(wǎng)絡等,幫助他們利用現(xiàn)代化手段從網(wǎng)上獲取大量信息,從而彌補課堂上資源的不足。
此外,組織經(jīng)常性的課外活動也是彌補課堂教學的好辦法,如英語角、手抄報、閱讀小組、演講比賽等,創(chuàng)造英語語言環(huán)境,把課堂延伸到課外,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實踐機會和空間。當課堂不再是唯一的語言學習場所時,當學生真正發(fā)揮了主體作用時,大班教學的空間矛盾就得到了緩解。
當然,傳統(tǒng)的課前預習和準備,課后復習、練習等要求也是鞏固大班課堂教學內(nèi)容的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