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桂英
[摘要]時下小學生作文普遍存在“空”、“虛”、“假”的現(xiàn)象。筆者認為解決問題的最好途徑就是讓作文走向生活。這里有兩個含義:讓學生在生活中進行寫作;讓學生能進行生活寫作。生活是作文的基礎,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教師要創(chuàng)設廣闊的寫作空間,作文命題要激發(fā)學生的表達欲望,并加以具有針對性的指導和激勵。每一次作文教學應該是一個蘊含創(chuàng)意的活動。這樣,學生的作文就一定能走出“空”、“虛”、“假”的死胡同。
[關鍵詞]觀察積累 回歸生活 作文形式
一、小學生作文的現(xiàn)實問題
從小學作文教學現(xiàn)狀來看:學生作文普遍存在著:“空”即內容空泛,言之無物;“虛”即言不由衷,無真情實感;“假”即無中生有,套范文。在日常教學中,每當老師布置作文時,總能聽取“哇”聲一片。學生絞盡腦汁、挖空心思,寫作文時字數(shù)不夠,“啊”字來湊,抄套話、寫空話、編瞎話,“上車讓位子、路上撿票子、途中扶孩子、街上領瞎子、幫忙推車子”—五“子”登科、千文一面,變得結構模式化,語言成品化。如此一來,作文因為題材的虛假而無法具體、生動,無法真切地反應生活氣息。因此,真正能反映豐富多彩生活的文章可謂寥若晨星。
二、產(chǎn)生問題的根本原因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通過深入的探究,我們認為:
1.小學生的作文大部分是在課堂上完成的,而且限制了時間。在這種封閉的環(huán)境中,學生挖空心思搜索材料,即使寫出來了,也是蒼白無力,毫無生趣可言。
2.教師對小學生作文的期望值太高。教師不切實際地要求學生寫作文時“選材要典型、立意要深刻、語言要生動、布局要巧妙”,評價標準達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這對于作文剛剛起步的小學生來說,無異于給他們戴上了沉重的枷鎖。
3.小學生年齡小,生活閱歷少,觀察力不強,有的甚至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寫作素材更加缺乏。
4.命題作文多,且命題脫離了學生生活;寫作束縛太多,學生缺少自由表達的空間。
5.學生囿于學校,受課堂所束縛,缺少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機會,與生活脫節(jié),所寫的作文缺乏濃厚的生活氣息,幾乎每天都是“家里—路上—學?!比c成一線。俗話說:“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倍顔握{枯燥,面對作文,自然無話可說。
6.作為考試科目之一的語文,作文占了很大的分數(shù)比例。為了使中差生能盡快取得好成績,教師不得不讓學生背范文。而當前,各種作文書籍應有盡有,學生就產(chǎn)生了依賴心理,寫作時常套范文。
三、探求問題解決的途徑
從以上原因分析可知,“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這些制約小學生作文發(fā)展的因素是很難一朝一夕消除的。要想改變目前的這種狀況,經(jīng)過仔細思考,我們認為:只有對應試教育下的作文教學進行改革,才能全面提高小學生的作文水平。
那么應該怎樣做呢?解決問題的最好途徑就是讓作文走向生活。這里有兩個含義:讓學生在生活中進行寫作;讓學生能進行生活寫作。就是能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強調寫作的生活實用性。作文教學研究認為,生活與作文可以構成一個“生活→作文→生活”的循環(huán)。即從生活到作文,再到生活的往復過程。作文的生活化可以優(yōu)化這個循環(huán),從而造就生活與作文雙向目標的達到,促進學生素質的整體發(fā)展。就這一點而言,我國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為作文的生活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論依據(jù)。“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薄ⅰ敖虒W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論”的三大內容。生活是作文之本,作文活動本身是生活內容的一部分,作文之內容即生活之內容,作文教學可以成為生活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文道合一,作文即做人。
四、謀求解決問題的具體措施
轉變觀念。當前,盡管素質教育已推行了好幾年,但受教育模式的束縛,作文教學仍多是“穿新鞋走舊路”。教師不厭其煩地將一些作文知識和寫作方法,像公式一樣地教給學生。學生死記硬背,套用現(xiàn)成材料與模式,教師舉什么例子,學生就寫什么例子,養(yǎng)成了懶于思考的壞習慣。文章千篇一律,缺乏真情實感。因此,樹立教師“生活教育思想”的正確觀念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降低標準。教師不能以欣賞文學作品的眼光來看待小學生的作文。應降低標準,淡化主題,注重表達,只要能反映小學生現(xiàn)實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具有真情實感,表達通順,內容具體,就是一篇好文章。
以生為本。陶行知先生認為:“學生是生活的主人,當然也是學習的主人?!币虼?,要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作文指導、講評、批改中,應該讓學生積極參與。
觀察積累。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習慣,引導學生留心觀察生活中的人、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在觀察生活的過程中,無論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無論是一舉一動,還是一言一行,教師都要鼓勵學生隨時記錄,可寫日記,也可寫觀察筆記。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應隨時動筆,寫日記、寫信、寫筆記、寫自己的種種想要寫的,這才能使寫作能力越來越強。”
回歸生活。葉圣陶曾說:“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做出什么樣的文字,否則就會陷入不切實際的唯技巧論?!币虼?,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走向校外,感受生活、體驗生活,向生活要素材,讓作文走向生活,讓作文回歸生活。街巷田野、高山流水,童心所及,處處皆文章。
1.命題貼近生活
小學作文命題要貼近生活,走進生活,反映生活實際,讓學生喜聞樂見。如“一件難忘的事情”,我就擬定了以下:《今天我當家》、《講故事比賽》、《第一次練毛筆字》等題目,這樣的作文題目學生看得見,摸得著,容易作。
2.作文形式生活化
(1)把作文“日記”化。教師把平時作文的任務分布到日記中,讓學生逐步完成,學生就不會怕作文。
(2)把作文“書信”化。因為寫信可以自由地傾訴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學生比較感興趣,所以把作文的內容轉移到書信的寫作中去,學生就不會厭作文。
3.把作文“稿件”化。教師可鼓勵學生自己動手辦“手抄報”,發(fā)表自己的文章,并評選出其中優(yōu)秀的作品進行傳閱,學生就會樂于作文。
總之,要使小學生作文富有真情實感,體現(xiàn)童心、童真、童趣,就要引領學生回歸生活,走向生活。陶行知先生認為:“寫作文應該去尋到它的源頭,有了源頭才會不斷地涌出真實的水來。那么,源頭在哪兒呢?源頭就是我們充實的生活?!鄙钍亲魑牡幕A,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教師要創(chuàng)設廣闊的寫作空間,作文命題要激發(fā)學生的表達欲望,并加以具有針對性的指導和激勵。每一次作文教學應該是一個蘊含創(chuàng)意的活動,那么學生的作文就一定能走出“空”、“虛”、“假”的死胡同。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
[2]陸志平.語文課程新探.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吳立崗.學作文教學論.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
[4]作文教學的實用性.上海教育,2002,(2).
[5]內容生活化的思考.浙江教育,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