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光信
摘 要:本文從課堂管理的定義出發(fā),介紹了如何通過利用技巧,保障學生有效學習行為。從教學策略的角度,介紹了如何進行有效課堂管理的策略。
關鍵詞:課堂管理;信息技術;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8454(2009)06-0048-03
一、課堂管理
什么是課堂管理?筆者查閱了很多資料,發(fā)現(xiàn)最通識的定義為:課堂管理是教師在課堂上用以維持學生合宜行為的措施,它包括教師為鼓勵學生對課堂任務進行合作和參與而采取的一系列行為和活動的組織技術。它不僅約束、控制著有礙學生學習的不良行為,而且引導全體學生從事積極的學習活動,從而增進學習的效果。
從這個定義中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信息:
首先,課堂管理的目標是維持有效學習行為,整個課堂管理制度,都是為了使學生參加有意義的學習活動達到最高程度,而不只是為了將不良行為降到最低程度;其次,教師在整個課堂管理中扮演著絕對的控制地位,定義中明確指出,課堂管理就是教師在課堂上為了實現(xiàn)某種目的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第三,課堂管理的對象是全體學生,而不僅僅是有礙學生;第四,課堂管理需要多種管理方式,從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到三個關鍵詞:懲罰、控制、引導,課堂管理既然是面向所有學生的管理,那么我們就要具備多種行為管理的工具。
由此可知,要優(yōu)化信息技術課堂管理,實施主體(教師)要采取支持、引導、限制、矯正等多種管理工具對全體學生進行有效管理,一方面要保證課堂總是持續(xù)著有意義的學習活動;一方面,還要使學生不良行為降到最低程度,并能在不良行為發(fā)生時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
二、集中策略,保障有效學習行為
實踐表明,我們的課堂中,80%的學生已經(jīng)形成了適宜的課堂行為,教師的課堂結構和程序只需要保護和支持這些學生的求知欲,因此課堂管理的首要因素是教師要集中精力、重點發(fā)展組織策略和技術,滿足大多數(shù)學生的需要,維持大多數(shù)學生的興趣,預防可能發(fā)生的問題,防患于未然。
1.制訂并有效執(zhí)行課堂規(guī)則
有效的課堂管理也意味著以預防為主,糾控為輔,其核心就是制訂并有效執(zhí)行課堂規(guī)則。因此,建議信息技術教師在接手一批新生之時,在學生進入機房之前,就要著手與學生一起制訂相關的課堂管理規(guī)則,使學生明白在信息技術課堂中,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并制定相應的違反制度的處罰措施;同時,教師要保證規(guī)則的執(zhí)行,不能讓規(guī)則成為墻上的裝飾。關于規(guī)則的制訂,我們強調規(guī)則盡可能是由課堂成員討論而成,要始終如一地呈現(xiàn),涵蓋學生全體,但條目不要太多,盡可能控制在10項以內,要明確而具體。一經(jīng)形成,要將規(guī)則傳遞給每一位學生,并讓他們理解與配合,在實施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向學生提醒、解釋和探討規(guī)則,并要注重規(guī)則實施的檢查和反省。
2.因勢利導,增強課堂吸引力
提高課堂吸引力,首先要保證適應學情、因材施教。由于信息技術學科的特殊性,學生的起點各不相同,“一視同仁”將導致水平高的學生無事可做,水平低的學生做不出來,于是出現(xiàn)了“會的學生玩游戲,不會的學生也玩游戲”的局面。因此,我們在設計任務時要有難易程度或同一任務對各層次學生設定不同要求。在教學中,如果我們能從學生現(xiàn)有知識、能力水平出發(fā),幫助他們制定恰當?shù)恼n時目標,選取難易適中的學習內容,那么學生就更容易在學習中獲得成功,從而增強學習的信心,進入“越學越愛學,越學越會學”的良性循環(huán)。
其次,要做到清晰授課。每個模塊的教學,我們都要告訴學生模塊的目標、課時的目標,幫助學生把當堂的內容與學生過去的知識、經(jīng)驗、體驗等聯(lián)系起來;緩慢而明確地發(fā)出指令;通過變化目光接觸、語音和手勢來展示熱情和活力;及時通過反饋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展情況等等。
3.把握學情,優(yōu)化教學模式
一方面,針對學生喜歡自由探索,求知欲強的特點,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適當留白。例如有的教師課堂設計與教學目標緊密聯(lián)系,為學生設計了“5分鐘自由探索時間”,在這5分鐘里,教師鼓勵學生圍繞某個知識(技能)點,放開手腳大膽嘗試,不怕出錯,不怕耽誤時間,只要有所發(fā)現(xiàn)就是成功。當然,這種“自由”并不是完全的“放羊”,教師會根據(jù)教學目標,準備探索素材,還要將需要掌握的知識、技能以“探索問題”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作為學生探索活動的依據(jù)。探索結束之后,要讓學生們匯報“探索結果”,解答“探索問題”,教師再根據(jù)學生掌握的情況進行查漏補缺。由于尊重了學生的自主意識,學生的學習勁頭更足,大多數(shù)情況下都能順利地達成教學目標。
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合理采用組內協(xié)作、組間競爭的教學方式,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但教師在實際教學當中,會發(fā)現(xiàn)小組內部分同學完成所有任務的情況,這就要求組內小組長建立明確的責任制,保證每位同學都有任務,只有小組內成員都達到了預定目標,小組才能算獲得成功。這種共同的目標可以促進學生自愿地互幫互助,培養(yǎng)了學生的協(xié)作意識和能力。
三、講究技巧,規(guī)范有礙學生行為
課堂中約有15%的學生會周期性地違反規(guī)則,他們并不是無條件地接受課堂規(guī)則,他們有時會與這些規(guī)則作對。這樣,老師就需要建立一個課堂結構和程序,或者說是規(guī)則來限制他們的搗亂行為,使他們重新關注正確的學校行為。同時,教師還需要特別照顧個別長期的規(guī)則違反者,控制、引導這部分有礙學生。
1.應對課堂上的“亂”
課堂秩序混亂是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的第一大“頑癥”。筆者發(fā)現(xiàn)這種“亂”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學生中的一些“技術高手”因感覺學習內容自己早已掌握,心理上產(chǎn)生優(yōu)越感,就以指導同學、另類操作或者是高談闊論等方式來彰顯自己,而一部分基礎較差的學生,由于聽不懂講課的內容,跟不上操作的進度,干脆破罐破摔,徹底放棄學習,轉而做其它的事情,從而影響了課堂秩序;另一類則是源自于正常學習過程中學生之間的討論與互助,例如,討論、辯論演變成了“吵”論、小組協(xié)作學習中的“亂”等等,這也在客觀上影響了課堂秩序。
對于第一類形式的“亂”,我們在教學中可以采用互助、合作等方式,分層設置學習目標,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體驗到學有所獲的快樂。這樣,能力強的學生在較高層次學習目標的指引下,有了進一步提高和發(fā)展的空間;基礎差的學生也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避免了破罐破摔情況的發(fā)生。與此同時,還要充分發(fā)揮學生中“技術高手”的引領和示范作用,讓他們當好“小老師”、“小助手”,幫助基礎差的同學解決學習難題,讓每個學生都能從課堂學習中有所收獲。
第二類由學生的交流與合作引起的“亂”,這種“亂”并不是學生故意搗亂引起的亂,而是由于學生掌握不好一個合適的度。故教師在采用這些教學方法時,應注意一個問題,就是在活動開展之前,必須把活動的規(guī)則告訴給全體學生,教師不僅要把活動的規(guī)則告知全體學生,更要把違反規(guī)則的處罰告知全體學生,使學生明白在活動中,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可以的,保證活動的順利進行,同時避免出現(xiàn)失控現(xiàn)象。為了保證學生遵守這些活動規(guī)則,建議教師們在制定規(guī)則的過程中,參考學生的意見,或者動員學生參與。如果教師選用小組協(xié)作學習的形式,那么我們建議教師在活動開展之前,應使每位學生明確分組協(xié)作學習的每一步驟,明白如何分組,如何確定小組內成員的分工,如何合作完成主題以及完成的作品需滿足什么樣的標準。
2.應對課堂上的“網(wǎng)蟲”
計算機教室是一個特殊的教學場所,計算機和網(wǎng)絡為學生們提供了一個相當豐富的開放式空間。課堂上,一些學生會經(jīng)不住誘惑,將上機室當成了網(wǎng)吧和游戲廳,玩起了游戲,上起了網(wǎng)。這不僅影響學生的學習,而且對課堂管理造成諸多不良影響。
一方面,我們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引導學生或疏導學生的游戲情結。比如,通過反面典型教育學生,讓他們深刻認識到沉迷于游戲會造成的嚴重后果;通過談心等方法疏導學生,淡化他們的游戲情結;通過屏蔽、監(jiān)控等技術手段加強對學生的管理,減少學生下載、安裝、運行游戲的機會;創(chuàng)造機會引導學生區(qū)分游戲的優(yōu)劣,科學地探索游戲,把“玩”的興趣轉移到“研究”的興趣上來。比如,通過介紹游戲中采用的不同技術,讓學生了解最新的圖形處理技術、顯卡的相關知識、游戲智能判斷算法的思考等等。
另一方面,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學生“好玩”的天性。“愛玩”是低年級初中學生的一個顯著的心理特征。計算機和網(wǎng)絡對他們而言,與其說是學習的工具,不如說更像是一種“玩具”;學生們很渴望能有一些時間可以讓他們自由地玩玩電腦。因此,針對學生“好玩,想自由支配計算機”的心理,有的教師在教學中嘗試運用“15+20+10”的時間分配法進行激勵式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所謂“15+20+10”時間分配法是指:每節(jié)課用于教師講授、師生交流的時間控制在10-15分鐘之內,學生自主學習與完成上機實踐的時間約為20分鐘,如果學生能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順利完學習任務,剩余的大約10分鐘左右的時間可任其自由支配,教師將無條件地滿足他們的用網(wǎng)或上機要求;如果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不能完成任務,說明其對所學內容的理解、掌握程度不夠,則需要繼續(xù)加強訓練。由于順應了學生“希望自由支配計算機”的心理需求,他們在學習中呈現(xiàn)出了一種更為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勢,對完成任務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也能夠通過各種途徑想辦法解決。這樣的課堂看似浪費了寶貴的10分鐘,實則是提高了課堂效率,讓學生們有更多的時間從“玩”中獲得知識、技術和應用能力的“隱性”提高。
課堂之管理,有定則,無定法。但筆者想,只要我們用心去雕琢,站在一個更高的思維層次上,學會多角度地思考問題,就一定能夠不斷地創(chuàng)新信息技術教育、教學方法,使我們的信息技術教育之路越走越寬廣。
(編輯:隗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