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引用材料命題須尊重材料的原意

2009-03-11 08:58薛偉強李寶江
歷史教學·中學版 2009年9期
關鍵詞:選擇題史料加工

薛偉強 李寶江

[關鍵詞]選擇題,史料,加工,規(guī)范

[中圖分類號]C6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0457—6241(2009)17—0036—04

材料選擇題運用材料,創(chuàng)設新情境,體現了“題在書外,理在書中”,主要考查理解判斷、推理能力,是應該肯定的。編制此類試題要求有較高的專業(yè)水平,所選材料必須準確表達材料的原意,這是試題質量的基本保證,否則測驗的信度就會大打折扣。高考的“指揮棒”作用使高考試題轉變?yōu)閺土曎Y料中的試題,在下一屆學生中流傳,前面的學生考過,后面的學生又練,老師作為典型試題再講,如此反復使用,倘若試題失之偏頗,造成的負面影響不可低估。下面以2009年高考三道歷史題為例,姑且作為商榷,敬請專家和同仁指正。

例1:天津文綜卷歷史第4題:胡適評價19世紀末的梁啟超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國之思想界”。這主要是因為梁啟超宣傳了

A民主科學,自由平等

B民主共和,主權在民

C托古改制,變革維新

D開設議院,變法圖存

答案:D

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fā)考慮,A項是新文化運動的指導思想和口號,B項是資產階級革命派的主張,C項是康有為的思想,選擇答案D并不難。但是,學生越是能夠做出清醒的判斷,越是難以選擇正確的選項,因為答案不是胡適此語的本意。

1912年(中華民國元年)冬,時在美國康奈爾大學留學的胡適,在報紙上讀到一條消息,說梁啟超結束了13年的海外流亡生涯,從日本回到祖國,受到京津各界人士的熱烈歡迎,云云;深有感慨,于11月10日記道:

閱《時報》,知梁任公歸國,京津人士都歡迎之,讀之深嘆公道之尚在人心也。梁任公為吾國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國之思想界。十五年來,吾國人士所以稍知民族思想主義及世界大勢者,皆梁氏之賜,此百喙所不能誣也。去年武漢革命,所以能一舉而全國響應者,民族思想政治思想入人已深,故勢如破竹耳。使無梁氏之筆,雖有百十孫中山、黃克強,豈能成功如此之速耶!

細讀原文,胡適視梁啟超為“革命第一大功臣”主要基于他倡導和宣傳的民族(主義)思想和介紹“世界大勢”。命題者或是斷章取義,或是借題發(fā)揮,用“胡適評價”,著實令人遺憾。

梁啟超確曾提出“大民族主義”概念,他認為中國境內的各民族必須統(tǒng)合起來組成一個大民族,名字就叫中華民族。他是提出這個稱謂的第一人。孫中山后來接受了梁啟超的“大民族生義”觀念。胡適譽梁為“革命第一大功臣”,且“百十孫黃不敵一梁”,這個觀點未必客觀。但也情有可原,一是胡適當年僅22歲,尚在接受高等教育,很難說思想完全成熟;二是梁啟超乃胡適少年時期最重要的一位思想啟蒙者,因而胡適對梁一直仰慕不已,而對孫的態(tài)度則是平視。如果從歷史評價而言,康有為、梁啟超、嚴復、孫中山等都是近代思想啟蒙的功臣,他們各有千秋,難分伯仲。高考試題引胡適“革命第一大功臣”的觀點,即便沒有違背原意也欠妥,更何況制定的答案根本就不是胡適的原意。而此題給學生留下的印象是,胡適跟我們教科書的看法一致。因為教科書主要介紹梁啟超在維新變法中的表現,試題的答案與學生掌握的知識相吻合。其實只要查一下原文的出處就可以避免這樣的失誤。2006年上海歷史高考卷第12題,引胡適書信中的“三個時代”也有設計上的缺陷,聶幼犁先生已專門撰文分析,這說明引用材料一定要符合材料的原意。

例2:全國文綜卷一第19題:抗日戰(zhàn)爭期間某戰(zhàn)役后,《新華日報》刊載一位中國將領的談話:“我軍……對一城一寨之得失,初不以為重,主在引敵深入,使其兵力分散,而予敵主力以打擊?!币韵聭?zhàn)役符合上述特征的是

A淞滬會戰(zhàn)B百團大戰(zhàn)

c臺兒莊戰(zhàn)役D平型關戰(zhàn)役

答案:C

這道題考查臺兒莊戰(zhàn)役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令人匪夷所思。目前使用的所有版本的歷史教科書都沒有介紹臺兒莊戰(zhàn)役采取了什么戰(zhàn)略戰(zhàn)術,一般來說,淞滬會戰(zhàn)、臺兒莊戰(zhàn)役、平型關戰(zhàn)役是集中于一課時的內容,教師至多介紹各個戰(zhàn)役的大致情況,沒有時間精細到戰(zhàn)略戰(zhàn)術。高考考查如此細微的知識,似乎不近隋理。

選項中所述的四次戰(zhàn)役,淞、滬會戰(zhàn)和臺兒莊戰(zhàn)役是國民政府軍事統(tǒng)帥部組織進行的,平型關戰(zhàn)役和百團大戰(zhàn)是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組織進行的。題干提供了材料的出處是共產黨主辦的《新華日報》,“不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避敵主力,誘敵深入”,通常我們說毛澤東同志運動戰(zhàn)、游擊戰(zhàn)的軍事思想就是這個特點。于是,學生結合題意和已學知識推測,只能在B、D兩項中選擇,而答案卻是c。

眾所周知,平型關戰(zhàn)役是伏擊戰(zhàn),百團大戰(zhàn)是主動出擊的破襲戰(zhàn),也可以叫運動戰(zhàn),淞滬會戰(zhàn)很大程度上也是進攻戰(zhàn),臺兒莊戰(zhàn)役屬于徐州會戰(zhàn)的一部分,從戰(zhàn)略上絕對屬于防御戰(zhàn)。日軍在1937年12月13日和27日相繼占領南京、濟南后,為了連貫南北戰(zhàn)場,先后調集24萬人,從南北兩端沿津浦鐵路夾擊徐州。中國軍隊以徐州為中心,多路阻擊,臺兒莊正是徐州東北30公里的門戶。臺兒莊大戰(zhàn)是一場驚天地泣鬼神的惡戰(zhàn)、血戰(zhàn),“對一城一寨之得失”是非常在意,而非“不以為重”。第五戰(zhàn)區(qū)第2集團軍司令孫連仲對師長池峰城命令:“士兵打完了你就自己上前填進去,你填過了,我就來填進去。有誰敢退過運河者,殺無赦!”難道這還不是典型的阻擊戰(zhàn)?堅守臺兒莊是為了圍殲,臺兒莊戰(zhàn)役最令后人震撼的就是拼死抵抗的陣地戰(zhàn)、防御戰(zhàn),沒有阻擊戰(zhàn)何來殲敵2萬余?究竟應該如何歸納臺兒莊戰(zhàn)役的特點?臺兒莊戰(zhàn)役與中共最密切的聯系,應該是李宗仁在此役中采納了中共建議的積極防御戰(zhàn)法,以一部擔任內線防御,另一部置于外線作戰(zhàn),攻防結合,靈活機動。但這與材料說的戰(zhàn)役特征也有距離。

退一步講,即使《新華日報》中那篇中國將領的談話是完全正確的,臺兒莊戰(zhàn)役的特點就是這樣,僅憑試題所引的只言片語也無法讓考生作出合理的判斷。試題引用的材料與學生的知識背景、認知能力相距太遠,大多數教師看到試題也很費解。所以有網友感嘆:“今年的高考題有點走火入魔,為了用材料而用材料,完全忽視歷史框架,過于追究歷史細節(jié)。”

例3:全國文綜卷二第23題:英國歷史學家霍布斯鮑姆在總結20世紀的歷史時說,最簡單明了的一點,就是到了80年代,保加利亞與厄瓜多爾之間的相似之處,遠比其各自與1939年時的本國或對方更為接近。他強調的是

A走向現代化的國家經濟上共同之處增多

B經濟全球化使各國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

C不同國家之間的社會發(fā)展水平差距縮小

D各國經濟發(fā)展速度加快

答案:A

從解題技巧而言,C、D兩個選項應比較容易排除,剩下的兩個如何區(qū)分,關鍵是準確理解題干的材料。很多人都選B,答案卻是A。

筆者心懷疑惑,查閱了材料出處,了解到這段話出自霍布斯鮑姆于1994年出版《極端的年

代(1914~1991)》。本題材料源于該書緒論“鳥瞰本世紀”第2節(jié)倒數第8段,原文如下:

跟這種社會、經濟、文化發(fā)生的大變動相比,發(fā)生在“資本”、“共產”兩方之間的一段對峙歷史所具有的歷史意義,相形之下便狹小許多——不論個中有無國家或政府涉入,如美蘇兩強即分別自命為其中一方代表。也許從長期觀點而言,不過就像16、17世紀的宗教或十字軍運動所帶來的意義一般吧。不過對親身經歷過短促二十世紀任何一個時期的人們來說,這些事件自然關系重大。同樣地,它們在本書中也分量極重,因為這是一部由20世紀的當代作者,寫給20世紀后期的當代讀者閱讀的著作。社會革命、冷戰(zhàn)、大自然,“實存社會主義”(really existing socialism)的限度、它的致命缺陷、它最后的瓦解,凡此種種,俱在本書中有所討論。但是有一件事情我們卻不可忘記,即受到十月革命激勵而起的各個政權,它們最大也最長久的沖擊影響,即在有力地加速了落后農業(yè)國家現代化的腳步。事實的發(fā)展顯示,它在這方面的主要成就,恰與資本主義黃金時期的年代大致相符。至于這個想將我們祖先建立的世界打入墳墓的對手,其策略到底有多靈光,甚至到底有幾分真正的意識自覺,在此無須討論。我們將會看見,直到60年代初期為止,它們似乎至少與我們并駕齊驅。雖然這個觀點,在蘇聯社會主義解體后的今天看來,不免荒謬可笑,極不盡情理。但是當其時也,卻有位英國首相對美國總統(tǒng)表示,蘇聯的“經濟行情看好……看起來頗有趕上資本主義社會的架勢,在物質財富的競爭中很快就會獲得領先地位?!?Horne,1989,p.303)然而,這些話如今都沒有意義了。最簡單明了的一點,就是到了80年代,身為社會主義國家的保加利亞,與非社會主義的厄瓜多爾(Ecuador),兩國的相似之處,卻遠比其各自與1939年時的本國或對方更為接近。

對照原文易知,命題在引用材料時刪掉了“身為社會主義國家的”及“非社會主義的”這兩個關鍵定語,這樣就違背了作者的原意。其次,該段材料僅僅是霍布斯鮑姆在緒論中就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對峙所做的小結,而非“在總結20世紀的歷史時說”,這樣極易誤導考生。再次,從本段不難看出,作者重點討論的是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對峙,他認為這種對峙對20世紀“關系重大”,而后肯定了社會主義制度也“有力地加速了落后農業(yè)國家現代化的腳步”,并一度與資本主義國家“并駕齊驅”,最后蘇東劇變、蘇聯解體,標志對峙時代的結束。不過,霍氏最后一句話究竟想強調什么,筆者以為,要認識這一點對于專業(yè)史學者恐怕也非易事。由于翻譯的問題,“兩國的相似之處,卻遠比其各自與1939年時的本國或對方更為接近”這句話頗令人費解,兩國的相似之處在80年代究竟是多了還是少了,容易產生歧義,試題截取材料所包含的信息明顯不足。命題在引用材料時既然沒有用引號,就應該改成通順易懂的譯文。至于“兩國的相似之處”的具體含義,因書中沒有進一步闡釋,更是難以琢磨。筆者才疏學淺,數次研讀全書,后又參考姜艽、雷熙等方家對該書的解讀,總算有點收獲。

霍布斯鮑姆在《極端的年代》里體現了全球史觀及現代化史觀,他認為,“在1914年至20世紀90年代之間,世界已經逐漸演變成一個單一的運作單位”,世界上其實只有一個資本主義的世界體系,無論是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都是在實現現代化,而現代化就是按照資本主義的模式去發(fā)展。經過二戰(zhàn)后的黃金時代,到上世紀70年代初,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進入了工業(yè)化時期,但80年代整個世界又遭遇了嚴重的經濟危機。因為冷戰(zhàn),“我們都習慣用二元對立思考,將現代工業(yè)經濟分成‘資本主義圾‘社會主義兩種不能并存、相互排斥的絕對選擇”,現在看來,“這種二分法實在是一種武斷、甚至近乎不自然的思考構造,只能置于某種特定的歷史時空之下才能有所了解”。這種二元對立便是構成20世紀之極端的主要特征之一。蘇東劇變,不僅終結了政治、經濟的極端對立,也終結了思想的極端對立,“傳統(tǒng)上為眾人所接受的一切國家政權建構觀念,遂受到重大破壞”,對話、緩和、和平、發(fā)展成為大多數國家的共識,同時,這種共識又不排除政治、經濟制度以及價值觀念上的差異。

綜上所述,霍布斯鮑姆那句話最有可能是在強調——二戰(zhàn)后的世界在逐步走向現代化、一體化,盡管曾經有兩種制度的長時間極端對立,但超越國家政權的共識還是逐步增多,除了經濟,還有政治、思想文化等。

簡言之,試題引用的這段話意在強調這兩個國家在1980年代比1939年代時具有了更多的共同點。我們閱讀了那么多才明白這句話的本意,考生怎么可能在很短的時間里讀懂材料呢?估計很多人連厄瓜多爾在哪個洲都不知道,如何比較?

為了弄清試題材料的愿意,我們將原著的英文附于文后,請大家研究。

命題是教育科學的一部分,有很強的專業(yè)性。并非身在高校的教師,或在歷史學領域有較高學術造詣的專家自然就會命制試題。要學會命題,命制好題,不僅要有相當的學科專業(yè)基礎,更要精通命題技術。中國高考這樣大規(guī)模的考試,命題出現失誤是非常不應該的(參見《歷史教學》《中學歷史教學參考》7、8月刊對全國文綜卷一的評析)。就材料型選擇題而言,如何選取材料反映了命題者的專業(yè)功底和工作態(tài)度。選用的材料一定要弄清原意,正確選項如果是順向思維的,那就更要符合材料的本意,這就要求盡量完整地引用材料,尤其是關鍵語句,不能剪掉、扭曲原意。其實引用材料不見得越少越好,只要材料沒有文字閱讀的障礙,多一些沒什么不好。臺灣高考命題的經驗值得注意(參見《歷史教學》2009年8月上半月刊,陳暢:臺灣指考歷史試題研究之四)。答案的合理性也要認真推敲,不僅要客觀公允,還要和材料的邏輯一致。材料提供的信息應該足夠地支持結論,否則試題的效度就無從談起。

猜你喜歡
選擇題史料加工
走馬史料贈故里 川渝民間文藝添新篇
自由曲面加工中數控加工技術的應用
例談解答選擇題的幾個小技巧
山西省2019年對口升學考試 加工制造類
山西省2018年對口升學考試 加工制造類
一道物理選擇題給我們的啟示
十種妙招握在手 破解選擇題無憂
看,塑料制品是這么加工來的
史料教學討論征文
史料教學討論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