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娥
語文教學中怎樣才能體現(xiàn)文學的育人功能和人文情懷,讓學生擺脫機械的文字訓練,接受文學熏陶?我以為,重視積累、感悟、熏陶和培養(yǎng)語感,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是語文教育也是文學教育的根本任務。在教學中,我主要采取了以下策略。
一、加強誦讀訓練,重視閱讀積累
1.采取多種形式的誦讀活動,讓學生接受文學熏陶。誦讀即吟誦、朗讀,是經(jīng)千百年的語文教學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和讀書方法?!墩Z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能背誦一定數(shù)量的名篇”。而“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學生語文基本功的重要體現(xiàn)。所以我們可以定期找些課外的名篇名著,并把它推薦給學生,通過誦讀,師生一起沉浸在美好的文學氛圍中,互相啟發(fā)、互相討論,這樣就會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開闊學生的眼界。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趣,很多問題就不難解決了。古詩詞是經(jīng)久不衰的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永恒的經(jīng)典。著名作家余秋雨曾經(jīng)說過:“在歐洲,作為古代經(jīng)典最醒目的標志,是一尊尊名揚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國歷史上毀滅性的戰(zhàn)亂太多,只有一種難以燒毀的經(jīng)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詩文經(jīng)典。這些詩文是蘊藏在無數(shù)中國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傳遞性的誦讀,便是這些經(jīng)典延綿不絕的長廊?!惫旁娢牡恼Z言,是文化內(nèi)蘊最豐富的語言,是形式最優(yōu)美的語言,是最具靈性和想象力的語言,是最深刻最具感染力的語言。在不斷的誦讀中,不但可以領略到語言的美,同時能夠感悟到意境的美,體會到蘊涵的情感,享受到審美的樂趣。青少年時期,記憶力最佳,應多背一些古詩詞。所以,在初一年級時,我就利用早讀時間每天要求一位學生向同學們介紹一首自己最喜歡的古詩(詞)名作。先把它抄在黑板上,然后談這首詩(詞)的意境,詩(詞)中所表現(xiàn)的情感,并讓學生記在專用本子上,朗讀且背誦。經(jīng)過一年的積累,學生心里已“爛”了近兩百首古詩(詞),課間課后,“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薄懊髟滤砷g照,清泉石上流?!薄澳啦幌辏熅砦黠L,人比黃花瘦”等千古名句充盈著教室,其樂融融。古詩詞的背誦,不但豐富了學生的知識,使他們的作品也透出濃濃的文學味道,還讓他們品嘗到文化積淀的智慧,精神生活的香甜,享受生活的詩意。
文學作品的“第一要素是語言”,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語言的實際運用,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語言生動優(yōu)美,豐富多彩,蘊涵著語言藝術的精華。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尤其是名家名著,大都代表著語言藝術的高峰,在語言運用方面,堪稱楷模。讓學生大量閱讀文學作品,揣摩、體味語言運用的妙處,潛移默化,培養(yǎng)語感,能收到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有利于語文素質的提高。多年的教學實踐表明:語文基礎好、成績高的學生大都喜歡看文學書籍,這種現(xiàn)象在高中階段尤為突出。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多讀多看文學作品,除了能把學生從枯燥的文字游戲式的“題海戰(zhàn)”中解放出來,讓他們輕松愉快地去學習語言、感知語言外,也能把老師從肢解、分析課文、分析語段等機械的勞動中解放出來。
2.開展語文課外閱讀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興趣。一部好書,能影響幾代人的成長,的確,作品中閃光的思想,能指明一代人前進的方向,激勵無數(shù)人不斷進取。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對學生的課外閱讀給予指點和引導。教師在介紹課外閱讀內(nèi)容時,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主要是前沿性和經(jīng)典性的作品,如古今中外的名著和傳統(tǒng)的優(yōu)秀古詩詞。閱讀名著可以使學生的情感得到熏陶,思想受到啟迪,從而樹立崇高的理想。作品中的語言精華也能讓學生不斷汲取,豐富自己的語言,有利于寫作水平的提高。我要求學生每學期閱讀三部名著,并做好讀書筆記。學生所做的讀書筆記,有優(yōu)美詞句的摘抄,有對人物故事的評價,有抒寫人生的感受……我把學生的讀書筆記,分期中、期末兩次在所教的兩個平行班中交流、欣賞、評比,這樣,課外閱讀蔚然成風。
二、立足課堂教學,滲透文學知識
1.由名篇向名家拓展。例如在學習《竊讀記》時,我就向學生介紹作者林海音的散文集和她的代表作《城南舊事》,進而介紹臺灣文學發(fā)展狀況,學生往往能對這種由此及彼的拓展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又如學習吳敬梓的《范進中舉》時,我介紹了作者生活上由富裕墜入貧困,思想上對于功名富貴產(chǎn)生了截然相反的變化過程,他的一生經(jīng)歷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當時,出現(xiàn)了資本主義生產(chǎn)關系的萌芽,但不過是即將崩潰的中國封建社會的回光返照。于是,學生們主動找來《儒林外史》饒有興趣地鉆研起來。初中教材多為名家名作,這樣的滲透幾乎可以表現(xiàn)在每一篇新課開講之際,只要教者有心,撒下粒粒文學種子總有開花結果之時。
2.由課文向文體拓展。初中學生初次接觸某一文體時,如果單靠課本中那幾篇課文的學習,是遠遠不夠的。所以,要為學生打開一扇窗戶,使之能盡窺其中奧妙。如在學習泰戈爾的《金色花》和冰心的《紙船》時,我意識到這是學生初次接觸到現(xiàn)代詩歌,應使學生了解更多的關于現(xiàn)代詩歌的知識。于是我簡單介紹了中國詩歌的發(fā)展史,介紹了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戴望舒的《雨巷》,我又介紹了當代的朦朧詩,學生從這些優(yōu)美的詩中受到了美的熏陶。因此,每周專門開設一節(jié)朗讀課,朗讀的素材既可以來自于課內(nèi),也可以選自課外,題材也可以不限,讓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去品味文章的意境,體會其中的情感,日積月累,既可以提高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又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yǎng)。需要著重指出的是:誦讀在一定程度上是對文學作品的再加工,所以要強調個人的創(chuàng)造性,盡量少用齊讀的方式,而多要求每個人自己去朗讀。
三、進行審美教育,陶冶學生情操
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體會到語文教學與審美教育有著天然的聯(lián)系。語文教材中的許多篇目,大都是情文并茂的佳作。這些作品的主要社會功能,不僅僅在于學生從中得到讀寫知識,受到思想教益,同時還在于陶冶他們的情操、美化他們的心靈。從這個角度講,審美和語文是水乳交融的,而美育在語文教學中起著以美育人的作用。
文學審美教育,不能像別的教育那樣,由教師來傳受,而只能由學生的主體能動性起作用。教師只不過是一個導演而已,只是根據(jù)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文學審美教育的內(nèi)容等情況來因勢利導罷了。這樣,在文學審美教育中,就需要學生有豐富的知識積累和可用的欣賞經(jīng)驗。譬如以古代詩詞來進行審美教育,學生就必須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懂得古文字和音韻格律知識,否則就品不出詩味,不知詩美之所在。所以,在文學審美教育活動中,我們必須讓學生“多積累”,做到“知之深、愛之切”。
1.想象畫面,進入意境。引導學生通過課文的描繪,展開想象,再現(xiàn)畫面,感受生活,產(chǎn)生“身在畫圖中”的美感。它是由欣賞主體對欣賞對象的形象特征做具體再現(xiàn),再以特定的想象促進知覺強度,使其中的感覺因素得到高度興奮,使作品里的語言文字所描繪的自然美、生活美的畫圖再現(xiàn)出來,從中得到美感。這時,教師應做進一步引導,使學生以自己所經(jīng)歷的相似情景進行想象,令他們有身臨其境之感,仿佛自己如癡似醉地在真實情景中欣賞。這樣才能得到真正的“身臨其境”之美。
2.體驗情感,產(chǎn)生共鳴?!胺蚓Y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學審美教育的關鍵在于情感。一是文學作品中人物的情感;二是受教育者的情感。只有讀者的情感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時,文學審美教育才會起教育讀者的作用;只有讀者既有與作者同樣的情感,又有由作品影響而產(chǎn)生出自己應有的情感,文學審美教育才能更有效。
因此,欣賞文學作品時,欣賞者不但要感知作品所描寫的景物形象、生活情景,而且要感受體現(xiàn)于這景物形象、生活情景中的作家的情感體驗,從而產(chǎn)生情感共鳴。這時,引導學生不但感受著作家浸透于審美對象中的情感,還產(chǎn)生出自己不同與作家的情感。就像巴金在《祝賀與希望》中所說的那樣了:“好作品能夠幫助人,鼓舞人前進,激發(fā)人們身上美好的東西。”
3.感悟體驗,內(nèi)化提升。在文學審美教育中,如果只讓學生從文章的語言文字入手,通過作品中所寫的人物形象,運用聯(lián)想和想象,品味語言的表達效果,欣賞作品形象的美,達到對作者的理解和溝通,這樣學生得到的教育不會是最有效的。所以,文學審美教育要收到更好的效果,就應引導學生去“悟”?!拔颉笔侵刚芾淼乃伎迹菍φZ言文字的深層哲理的揭示,是由形象感上升到理性認識,悟出同類中的規(guī)律、道理,悟出作品中、形象中的哲理。如果說“想象畫面,進入意境”“體驗情感,產(chǎn)生共鳴”,是引導學生把自己讀進文章,達到物我合一,那么“悟理”,則是引導學生把自己從文章中讀出來,站在作品之外,不僅要讓學生知道作品怎么美,還要懂得它為什么美,怎樣才使它更美。通過這樣的“悟理”之后,才會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作者通聯(lián):武漢市吳家山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