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等教育質量認證是實施教育質量保證的重要手段。國際化對我國高等教育提出質量國際化認證和建立適應國際化的質量認證制度要求,并對我國現行的高等教育評價的體制與運作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建立國際化的質量認證制度,開展質量國際化認證。我國高等教育質量國際化認證發(fā)展中必須處理好的問題“特色”和認證“不平衡”問題。
關鍵詞:高等教育;質量;國際化;認證
中圖分類號:G649.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111(2009)05-073-03
作者:王中向(1974-),男,華南師范大學廣東省高等學校師資培訓中心,助理研究員,高等教育學碩士;廣東,廣州,510631
高等教育質量認證是實施教育質量保證的重要手段。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溶入國際化行列,由跨國教育與服務產生的質量問題很自然地成了人們關心的問題,即我國高等教育質量保證體制如何與國際接軌。由此,國際化對我國高等教育提出質量國際化認證和建立適應國際化的質量認證制度要求。本文試作如下探討:
一、國際化對我國高等教育質量評價的影響:國際接軌
(一)國際化帶來的高等教育質量問題
國際化使教育成為一種服務商品。在教育國際服務貿易的條件下。由于跨國界、跨文化以及跨司法體系的教育流動復雜化,給各國高等教育產生了以下質量問題:
1、對于政府而言,如何辨別并引進優(yōu)質的高等教育?如何使本國的高等教育機構或項目最大限度地開拓國際市場?在眾多的教育形式并存的條件下,如何提高教育服務市場的透明度?如何保障各種教育機構之間學分和學位的可比性?
2、對于高等院校而言,在國際范圍內,如何確保學生在轉學、升學和就業(yè)方面具有更多的選擇余地?如何才能建立國際聲譽,從而在教育服務市場上獲取更多的利益以及如何才能取得更多的資助?
3、對于學生而言,在國際范圍內,取得的學分能否轉換到其他院校?所得到的學位能否得到本人想繼續(xù)深造的院校的認可?這一學位能否得到不止一國的潛在雇主認可?
4、對于雇主而言,在國際范圍內,如何確定那些前來求職的人員所持學位的含金量?…
國際化對各國高等教育提出了質量國際化認證要求。實際上,高等教育認證服務本身就是教育服務貿易的一種,即教育標準的服務。國際教育服務貿易的發(fā)展必然要求通過國家間合作,建立公正、公開、透明、合理和權威的國際化高等教育認證制度。而該制度的建立又是國際教育服務貿易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的保證。
(二)國際化對我國高等教育質量評價的影響
隨著高等教育國際化在我國的不斷深化,在國際化對各國高等教育提出了質量國際化認證要求的同時,對我國高等教育質量評價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一是學位學歷資格互認。目前,我國的質量體系認證——國際互認工作已經展開。1998年1月22日,國家技術監(jiān)督局批準成立的中國質量體系認證國家認可委員會(CNACR)在國際認可論壇(IAF)大會上首次簽署了國際認可論壇多邊承認協(xié)議(LAFMLA),標志著中國取得CNACR認可的所有認證機構頒發(fā)的IS09000質量體系認證證書都取得了國際同行的互認,實現了與國際接軌的戰(zhàn)略目標。首批獲準簽署國際認可論壇多邊承認的國家認可機構共有17個國家的16個認可機構:中國CNACR、日本JAB、澳大利亞一新西蘭JAS-ANZ、加拿大SCC、美國ANSI-RAB以及歐洲的部分國家(荷蘭RVA、德國TGA、英國UKA8、瑞典SWEDAC、西班牙ENAC、意大利SINCERT、丹麥DANAK、瑞士SAS、以及法國COFRAC、芬蘭FINAS、挪威NA)。其中,中國是唯一的發(fā)展中國家,亞洲僅有中國和日本兩個國家。此外,作為亞太區(qū)域多邊合作組織的太平洋認可合作組織(PAc)于1998年1月24日也首次正式簽訂了多邊承認協(xié)議(PALM-LA),首簽該協(xié)議的國家認可機構為:中國CNACR、日本JAB、加拿大SCC和澳大利亞一新西蘭JAS-ANZ。國際認可論壇和太平洋認可合作組織的國際與區(qū)域多邊承認協(xié)議首簽儀式均在中國廣州舉行。二是以國際標準認證組織為代表的質量認證在我國推進?!澳壳?,我國已經有10余所學校通過ISO9000認證,在高等教育領域,有大連海事大學和哈爾濱工業(yè)大學等走在前面。在少數學校,質量認證已經滲透到高校的日常質量管理之中。盡管這些認證活動在我國高教界尚未引起足夠注意,但其影響不可小視?!比窃谶^去十幾年中,我國理論界對20世紀90年代后在世界范圍內勃興的以認證制為基于的質量保證機制也進行了研究,并取得初步的成果。
二、改革我國高等教育質量保證機制,建立與國際接軌的質量認證制度。
推進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發(fā)展,質量保證體制與國際接軌是其重要內容之一。在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條件下,變化和應變將成為我國高等教育與其外部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基本模式。外部環(huán)境變化要求我國高等教育及時做出有效反應,這就是說,它對我國現行的高等教育評價的體制與運作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建立國際化的質量認證制度,開展質量國際化認證。
(一)改變高校評估制,建立質量認證制。
我國現行的高等教育評價的體制與運作模式是“政府主導型的高校評估制”。80年代中期,隨著高等教育的恢復和發(fā)展,以及高等教育辦學體制改革的推行,以評估制為主導的質量保證體系開始浮出水面。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要組織教育界、知識界和用人部門定期對高等學校的辦學水平進行評估”。1990年,原國家教委頒布了《普通高等學校評估暫行規(guī)定》,規(guī)定“普通高等學校教育評估是國家對高等學校實行監(jiān)督的重要形式,由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教育部門組織實施”。1995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明確規(guī)定,“國家實行教育督導制度和學校及其它教育機構評估制度”。這意味著,至90年代中期,我國高校質量保證體系和機制初步形成??梢哉f80、90年代實施的這種政府主導型的高校評估制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然而,進入21世紀來,我國高等教育質量保證體制生存與發(fā)展基礎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經濟體制轉型、知識經濟社會形成、高等教育大眾化和國際化、經濟多元化等,這種體制已無法適應21世紀高等教育發(fā)展的新形勢、新需求,必須進行改革。
研究表明,20世紀90年代后,在世界范圍內勃興以認證制為基干的質量保證機制。世界各國由評估制向認證制的過渡揭示了新時期高等教育質量保證機制改革和發(fā)展的一般趨勢和規(guī)律,值得研究與借鑒。即是說,我們應當走認證制的道路。原因是我國高等教育質量保證體制賴于生存與發(fā)展的基礎和環(huán)境與其它國家大體一致。
(二)高等教育質量認證制度的國際化
在制度內容上,高等教育質量認證制度中包括的認證主體、目的、功能、內容與標準、程序與方法等應按照國際規(guī)則建立??疾旄鲊叩冉逃J證制,我們發(fā)現,其有以下主要特點:
一是機構獨立自主。表現為:認證是對發(fā)展高等教育自覺回應、由政府和社會公認的民間中介組織實施的非政府形為、具有自主權的認證機構。
二是院校自愿參與。原因在于院校通過認證獲得發(fā)展,表現為:有助于規(guī)范學校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質量;提高學校的社會聲譽,吸引更多的生源、教師與社會捐助;在大多數國家,通過認證能使學校獲得政府財政支持和學生資助。
三是靜態(tài)評價與動態(tài)評價相結合,更加強調動態(tài)的評價,一定時期對學校進行持續(xù)的評價。
四是內外驅動。高等教育質量認證從來不是單方面努力的結果。如果只是質量認證機構的一廂情愿。那么具備了外部驅動力,認證的目的也無法實現。因為任何行為的驅動不能缺少內驅力。因此,高等教育質量認證往往形成政府的推動、認證機構獲得的授權和高等學校在認證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統(tǒng)一為一體。
五是認證標準多樣化。認證標準建立在符合國家法律上,常常只是對高校提出辦學的基本要求,鼓勵各校具有特色。
六是政府、高校和質量認證機構之間地位平等。
在實踐上,為建立國際化的高等教育質量認證制度,應在國際范圍內加強與各國質量認證工作。如:
一是增進國家間質量保證機構的交流與觀點的交換,促進國家間教育質量認證制度的一致性。
二是針對已經存在的質量保證和認證系統(tǒng)發(fā)展一種柔性的合法性和批準程序。建立在彼此能夠接受的概念定義、基本標準和規(guī)格的基礎上的機構。
三是在國際平臺上發(fā)展真正的多邊認證體系,推動跨界和聯(lián)合教育認證以及認證結果互認。
比利時教授旺達姆在2001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巴黎專家會議上提出的行動步驟,對于高等教育質量認證制度的國際化值得考慮:
“一份關于國際質量保證和認證概念的詞匯表和一般性定義的協(xié)議;
一份有關設立基本原則的協(xié)議,應包括質量保證和認證只是一種高等教育系統(tǒng)的自我規(guī)范;認證只可能建立在已經存在質量保證經驗的基礎上;國際認證必須尊重教育機構的自治權和差異性;
一份促使國際高等教育界,它的具體實施者們和有關協(xié)會充分相信,冒著在此問題上放棄倡議的危險來發(fā)展有關質量的跨國形式的自我規(guī)則是必需的倡議;
一份說服各國的行政機構在質量保證和認證領域內選擇國際合作的倡議;
一份在發(fā)展有關質量保證和認證的國際控制框架時,尋求與國際行業(yè)組織建立合作的倡議;
為了研究對國際普遍接受的最低標準進行定義的可能性,應開始組織專家對現存質量保證和認證系統(tǒng)中使用的規(guī)范、標準和基準程序進行分析和評估?!?/p>
三、我國高等教育質量國際化認證發(fā)展中必須處理好的問題
(一)認證的“特色”問題。
高等教育質量的國際認可、高等學校學歷的相互承認,這些有形與無形的壓力都在很大程度上推動著高等教育的國際化。然而,從已經加入世貿組織的發(fā)展中國家來看,他們已經認識到了一味強調教育國際化帶來的后果、即高等教育逐步喪失為本國經濟、科技與社會文明進步的能力?!白叱鯳TO陰影”就是在多年實踐后他們的呼吁,在這一呼吁的背后是他們對高等教育必須適應本國的需要,符合本上實際的認識。Glocal(全球一本土化)是Global(全球)和Local(本土)的結合、統(tǒng)一,這一英語新單詞的出現就是這一認識的集中體現。中國教育培養(yǎng)中國人還是美國人?全球化與本土化的結合要求我們努力建設有時代特征、有中國特色和各地特點的高等教育質量認證體系。
(二)認證“不平衡”問題
在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中,學歷與學位等值互認是開放高等教育市場的一個重要前提。時至今日,我國與絕大部分國家都沒有簽訂相應的協(xié)議。我國對赴這些國家留學回國的人員的學歷學位認證主要是參照該國對其學歷學位的認可程度,一般認為該國承認其學歷學位,我國都給予認證。對我國出國的留學生的學歷學位認證,一般是持由國家教育部承認的學歷學位證書報該國駐華大使館、領事館。經審查批準后方能辦理簽證。由此看來,我國要廣泛建立平等互惠的國際學歷學位等值認證體系還需要很長時間。由于我國大學與世界其他國家的大學學歷、學位的等值互認還缺乏相應的國際理解,我國大學的文憑在國際上不被認可的現象還比較普遍。然而,對外國教育機構頒發(fā)的文憑,我國目前尚無完善的認證方法和認證體系,但基本上都予以認可。由于我國與西方國家在教育體制方面的差別,在學位、學歷等值互認方面存在著許多困難。這樣導致我國高等教育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存在不平衡現象。出現教育資源的單向流動,出國留學人員多,接受留學人員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