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無直接利益沖突”是困擾社會和諧的一種社會現象。這種社會現象在世界各國的表現形式、基本特征、實質和成因上有許多相似處。許多國家都在致力于化解“無直接利益沖突”,盡管他們在做法上不盡相同,但也有一些共同的經驗。研究和借鑒國外的這些經驗和做法,對化解我國“無直接利益沖突”具有重要啟示。
關鍵詞:“無直接利益沖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矛盾
中圖分類號:D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10X(2008)03-0034-04
一、國內外“無直接利益沖突”矛盾的相似處
“無直接利益沖突”是當前我國社會矛盾
中的一種新型矛盾,其一般特點是矛盾沖突的眾多參與者與事件本身無關,或者說本身并沒有直接利益訴求,而只是表達、發(fā)泄一種情緒[1]。“無直接利益沖突”事件在國外早已大量存在,如1965年美國洛杉磯黑人騷亂事件、2007年法國巴黎騷亂事件。不過,西方國家一般稱之為“騷亂”。國外的“騷亂”事件與我國的“無直接利益沖突”事件雖然在稱謂上有差異,所處的國情也有所不同,但二者在許多方面具有相似之處。
?。ㄒ唬┰诒憩F形式上的相似處。1許多同該事件沒有直接利益訴求的人參與其中。一些群眾遇到具體事件,如上訪、街頭訴求或糾紛事件,主動參與其中,由“旁觀者”變成“參與者”,如江蘇金壇集資案事件,事后調查發(fā)現,80%參與圍堵的群眾沒有任何集資款。2參與者主要是借機發(fā)泄情緒。有些人出于道德層面上的認知,或對社會弱勢群體的同情,或是自己曾經遭受過類似的經歷等而參與其中,情緒化代替理性化評判事非并支配行動,以表達對社會不公的不滿。3在思維定式上給自己和不同的人劃線。很多參與者在遇到具體的矛盾事件之前,已經對此類社會現象有一定的認識并形成了思維定式,從心理上給自己和不同的人劃線,設立利益對立面,遇到問題往往先入為主。4通過媒體引發(fā)社會的公眾輿論焦點。在此過程中,信息的傳播有鮮明特點,其中,短信和網絡的傳播對事件發(fā)生和發(fā)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短信或在網上發(fā)帖子評論某一案例,引發(fā)社會公眾輿論關注,喚起一些思想、心理和態(tài)度相同的人迅速參與。
?。ǘ┰诨咎卣魃系南嗨铺?。1.事件的易發(fā)性和突發(fā)性強。“無直接利益沖突”事件一般都沒有個人上訪、行政訴訟等過程,一起偶發(fā)的具體事件甚至很小的事情,就可能成為社會沖突的“導火索”,突發(fā)性很強。如2005年法國巴黎騷亂事件,僅僅是兩名駕駛小摩托車的少年與一輛警車發(fā)生相撞身亡,當晚即引發(fā)6小時的騷亂事件,造成20多名警察受傷、數十輛車被焚毀。2大多發(fā)生在官與民、主流和邊緣社會之間。國外的騷亂事件主要是移民在融合過程中引發(fā)的主流和邊緣社會之間的沖突。我國的這類事件則大多發(fā)生在群眾與黨政干部、警察等政府公務人員之間,多是一種普通百姓對權力擁有者的對立情緒的宣泄。3演變?yōu)椤爸苯永鏇_突”的危險性高。由于“無直接利益沖突”參與者的盲目性強,有些甚至沒有搞清事情的具體情況,或者在錯誤理解沖突原由和內容情況下盲目參與,很容易使沖突范圍蔓延、沖突能級加劇,演變?yōu)槭Э氐摹爸苯永鏇_突”。4具有非理性心態(tài)泛化的趨向。有些人(尤其是弱勢群體)容易懷疑一切政策舉措,不信任任何人,在面對某一問題和事件時動輒采取極端的、不寬容的、不妥協的心態(tài)和處理方式,這種心態(tài)不斷蔓延就會衍化為一種處理問題的模式。
(三)在成因上的相似處。1社會嚴重不公引發(fā)的沖突。在國外由于移民及社會政策方面長期存在缺失,許多國家的移民聚居相對集中、文化相對封閉,失業(yè)率、犯罪率、貧困程度等也相對較高,導致移民很難融入主流社會,不滿、仇恨隨之加深。我國由于城鄉(xiāng)二元結構體制等多種原因,農民工以及其他弱勢群體在身份、就業(yè)、子女就學、基本社保等方面面臨種種問題,這使他們很容易對城市人、城市社會或其他群體懷有不滿心態(tài),遇到事件便借機發(fā)泄。2社會貧富分化引起的心態(tài)失常。貧困一直是很多國家無法解決的難題,長期處于貧困境地的人們有一種被社會“拋棄”的感覺,因而對社會和生活失去信心,進而演化為一種強烈的反社會心態(tài)。在我國,因壟斷和尋租等非正常收入帶來的收入差距拉大,最容易導致社會心理失衡,形成社會不安定隱患。3宗教、種族和文化矛盾也容易造成沖突。西方國家雖然一向強調“自由、平等、博愛”的價值觀念,但主流社會的種族和文化優(yōu)越感依然很強,對外來種族和文化的排斥十分嚴重。我國的民族風俗習慣、語言文字、宗教信仰等問題,歷來都是比較敏感和容易引發(fā)沖突的問題,以往因這些問題導致的沖突占相當比例。4利益表達渠道不暢促使沖突不斷惡化。在西方,弱勢群體參與民主的機會有限,在社會上層很少有自己利益的代言人,因而他們希望通過一系列滋事﹑破壞行動來引起社會對他們的承認和重視。在我國,有些官員不關心群眾疾苦,不傾聽群眾呼聲,麻木不仁、推卸責任,凡事“捂蓋子”,得過且過,引起群眾不滿,促使事態(tài)惡化。5化解沖突缺乏有效的社會預警系統。法國警方在處理巴黎騷亂時,由于未對騷亂性質和趨勢有清楚的認識,以至在具體處置上顯得應對乏術。我國社會矛盾往往以“社情民意”形式表現出來,但由于對“社情民意”的忽視或對矛盾反應比較遲鈍等,也導致一些沖突升級、擴大。
二、國外化解“無直接利益沖突”的主要做法
?。ㄒ唬┱{整和更新執(zhí)政理念。許多國家根據不同階段出現的沖突問題,及時調整、更新執(zhí)政理念。例如,多數拉美國家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以新自由主義為指導進行改革,片面追求經濟增長,忽視社會政策,形成“一個國家、兩重社會”的局面,引發(fā)了一些社會動蕩。九十年代中期以來,這些國家開始調整和更新執(zhí)政理念,進入了“對改革進行改革的階段”,將改革從經濟領域擴展到社會領域,從完全關注效率轉向關注效率與公平,把“公正的發(fā)展”和“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fā)展”作為新的治國理念和政策目標,并在實踐中通過多種手段,縮小貧富差距,努力實現公平與效率的動態(tài)平衡,因而使社會沖突和動蕩相對減少、減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強化文化和政治認同感。在全體成員之間培育共同遵循的社會文化、社會價值和民族精神,把其作為社會和諧的粘合劑和精神紐帶,是許多國家化解“無直接利益沖突”矛盾的共同做法。比如,美國注重公民精神培養(yǎng),在學校教育目標上把學生培養(yǎng)成具有愛國精神、能對國家盡到責任和義務的“責任公民”;新加坡提出“國家至上、社會為先;家庭為根、社會為本;社會關懷、尊重個人;協商共識、避免沖突;種族和諧、宗教寬容”的價值觀,得到所有宗教和種族的認同,并把它提升為國家意識;泰國政府則鼓勵佛教僧侶進入學校、家庭和社區(qū),宣講佛教教義,培養(yǎng)人們對傳統文化和價值觀的認同;越南共產黨主張發(fā)揚仁義與寬容的傳統,培育坦誠與互信的精神,提倡發(fā)揚宗教美好的文化和道德價值觀,做到“俗教俱佳”。
?。ㄈ┩晟粕鐣U虾途戎w系。制度是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保證,與經濟發(fā)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和救助體系是最基礎的公平制度之一。以民生問題尤其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和救助體系,是國外化解各種沖突的有效做法。瑞典、芬蘭、德國等北歐、西歐國家已經形成了覆蓋廣、層次高、功能多的社會保障體系,這種全面而廣泛的福利網使部分社會困難群體避免陷于孤立無助的困境;一些發(fā)展中國家在社會領域“欠賬”太多而政府財力有限的情況下,主要采取“聚焦法”即集中有限資金重點救助最困難的社會群體,例如,哥倫比亞政府提出了“根除絕對貧困計劃”,明確把處于絕對貧困狀況的社會階層作為扶持的重點;智利政府先后提出“向貧困開戰(zhàn)計劃”和“智利團結計劃”,向低收入家庭增加社會救濟等。這些做法對化解沖突起了積極作用。
?。ㄋ模┙⒗鎱f調和對話機制。建立利益協調和對話機制,引導和掌控社會輿情,是世界各國緩和、化解和消除轉型期各類沖突的重要手段。一些國家在汲取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在現行制度框架內和法律軌道上,建立法定的全國性咨詢機構,如意大利的“全國經濟勞動理事會”、德國的“財政計劃理事會”、南非的“全國經濟發(fā)展和勞工理事會”等,匯總不同社會群體、不同地區(qū)的利益訴求,使各方面的利益與呼聲得到表達,提高國家重大決策的民主化和科學化程度,避免因決策失誤而引起社會沖突;有的國家通過現場辦公方式,如南非的“民眾對話會”、新加坡的“民眾聯絡所”等,使行政官員和議員與民眾開展對話訪談,為群眾解決實際問題。另外,也有許多國家重視媒體在化解沖突中的作用,組織媒體扮演政府“危機信息代言人”的重要角色,有效引導社會輿情,化解社會危機。
?。ㄎ澹┙⒔∪茴A警與應急機制。社會預警系統長期追蹤公眾社會態(tài)度變化的調查,根據調查發(fā)現并監(jiān)測各種不穩(wěn)定因素,及時采取措施解決問題,化社會不穩(wěn)定事件于未然。緊急應對機制是對社會不穩(wěn)定事件要及時恰當地采取應對措施,使損失和不良影響減少到最低范圍,是“亡羊補牢”。社會矛盾預警與應急機制是化解沖突矛盾,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重要國家需求。目前,美、英、法等國都已經建立比較健全的預警與應急機制,對社會不穩(wěn)定因素和社會敏感人群,進行長期追蹤性動態(tài)監(jiān)測,為其戰(zhàn)略決策、經濟發(fā)展、危機應對服務。美國密歇根大學社會研究所長期跟蹤調查社會敏感人群,包括戰(zhàn)后出生的青年人、黑人、阿拉伯裔美國人和少數族裔群體等,為政府決策提供參考,其報告從不對外公布。英國全國社會研究中心長期展開對英國人家庭支出、雇傭關系、社會態(tài)度和勞動力的調查,其調查結果也不公開發(fā)表,主要服務于英國政府,后來又加上歐盟,為國家公共政策制定提供科學建議和技術支持。
三、國外化解“無直接利益沖突”成功經驗的啟示
?。ㄒ唬┏珜Ш椭C執(zhí)政理念,消除現存社會嚴重不公平問題。法國巴黎騷亂說明,任何國家或制度及意識形態(tài)背景之下,如果社會存在嚴重的不公平問題,社會群體之間的利益失衡長期無法矯正,背后則往往是執(zhí)政理念的偏差。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一貫主張,是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任務,現階段應根據社會存在的突出問題和矛盾運動變化,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按照構建和諧社會的總要求和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原則,有效協調社會各方面利益關系,不斷增進人民福利,著力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fā)展成果,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
?。ǘ┏浞职l(fā)揮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作用,緩解和疏導社會矛盾。世界各國的沖突表明,歷史轉型期社會容易發(fā)生急劇而強烈的震蕩,且往往伴隨著諸多危機,其中突出的是共同價值觀的喪失、社會心理的失衡和政治認同的危機。和諧始于內心,良好的心態(tài)是消除無直接利益沖突的重要法寶。目前我國仍處在改革的攻堅階段,各種社會矛盾紛繁復雜,倡導和諧心態(tài)最重要的是要充分發(fā)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作用,用核心價值體系統一人們的思想,“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轉化為人民的自覺追求。我們必須積極探索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的有效途徑,主動做好意識形態(tài)工作,既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又有力抵制各種錯誤和腐朽思想的影響”[1](P33)UlOHLUvkL5nA154QZVB3Ew==,增強社會成員的歸屬感和向心力,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與和諧。
?。ㄈ┓e極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化解民眾的社會不滿情緒。從世界情況來看,由貧困、就業(yè)等導致的社會邊緣化和社會排斥是引發(fā)沖突的高危因素,而消極等待、拖延問題的解決則只會加大改革成本和代價,最終延遲現代化進程。目前,依據我國國情,我國還存在許多社會問題,而這些問題的解決必須要充分發(fā)揮政府的作用,以改善民生為重點,“在經濟發(fā)展的基礎上,優(yōu)先發(fā)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實施擴大就業(yè)的發(fā)展戰(zhàn)略,促進以創(chuàng)業(yè)帶動就業(yè);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蓋城鄉(xiāng)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醫(yī)療衛(wèi)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會管理,維護社會安定團結,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1](P36-40)
?。ㄋ模┲匾暽鐣行C制和制度的建設,把沖突納入規(guī)范、有序、可控的軌道中。從各國處理騷亂的經驗教訓看,機制、制度的缺失和不完善是沖突不斷惡化和蔓延的重要根源。當前,我們應警惕我國出現的“無直接利益沖突”新苗頭,在吸收和借鑒國外處理“騷亂”方法與措施的基礎上,要建立社會輿情匯集和分析機制,長期追蹤公眾社會態(tài)度變化,對可能發(fā)生的突發(fā)事件進行及時準確預報;建立科學的輿論引導機制,暢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建立有效的心理干預機制,把群體消極注意力引導到正常、健康的關注層面上來;主動完善利益訴求表達機制,尤其是弱勢群體表達訴求機制,幫助他們“有序維權”;健全網絡靈敏高效的反饋機制,使之成為民意表達、推進民主進程的重要渠道;建立科學靈活的應急機制,避免沖突發(fā)生時處置失時失當,用法制化的方式處理社會沖突。
參考文獻:
[1]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N].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何敬文